第八冊第四單元教案(《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生物入侵者》)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小結。
3、布置作業
⑴把文中好的詞、句抄在資料冊里,增加知識的積累。
⑵回家仔細觀察一種動物或植物,選擇適當的說明方法,有條理的介紹它的特征。
附:板書設計
克隆的含義
奇妙的克隆 克隆實驗
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好處
人類對克隆技術的思考
教學后記:學生對克隆的事情較有興趣,但對克隆技術的理解有難度。
18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遺骸、褶皺、劫難、追溯”等詞的讀音,理解“劫難、致密、追溯、天衣無縫”等詞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板塊構造”“大滅絕”“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等科學概念。
3.了解兩篇文章作者的思維方式。
能力目標
1.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體會作者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
2.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3.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不囿于成說,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教學重點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學習作者善于聯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教學方法
1.比較閱讀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3課時
●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揣摩語言,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看問題,獲得新知、真知。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在距今約2.3億年前——65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種奇異的爬行動物。它們與現代的蜥蜴有許多相似之處,如身體表面覆蓋著有鱗片的皮膚。它們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來的等等。在這漫長的1.65億年間,它們成為了整個地球的主宰。它們經歷了氣候較為溫暖的三迭紀,食物豐富的侏羅紀,充滿了生存恐懼的白堊紀,它們作為過去的生物,人們給了它們一個名字——恐龍。
6500萬年前,白堊紀的一個早晨,草食性恐龍正在吃著美味的早餐,“轟”的一聲巨響, 一場天翻地覆的大爆炸發生了,從此恐龍便慢慢地減少,直至最后滅絕。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呢?讓我們帶著問題走進阿西莫夫筆下的科普世界去尋求答案吧。
設計(二)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現意味著什么?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朗讀課文。
教師檢查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1)辨音:
遺骸 褶皺 劫難 追溯
(2)釋義:
遺骸 褶皺 劫難
致密 追溯 天衣無縫
選四名同學回答,
明確:(1)hái zhě nàn s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