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教案2
教學目的:1、了解寫作背景,理解課文。
2、了解“序”這種文體特點。
3、熟讀成誦。
導入:
唐代初期,各藩鎮僅統領所屬各州的甲兵。旋并兼按察、安撫、度支各使,州刺史也為所屬,掌握境內全部軍政大權。安史之亂后,中央力量大為削弱,唐王朝被迫以魏博、成德、幽州三鎮分授安史舊將為節度使。他們在轄區內擴充軍隊,委派官吏,征收賦稅,形成河朔三鎮的割據形勢。節度使職位,往往父子相繼,或為部將承襲。其后,山東、江淮之間也多仿效,列鎮相望。九世紀初葉,藩鎮發展到四十幾個,形成所謂“自國門以外,皆分裂于方鎮”(《新唐書•兵志》)的局面。藩鎮間或互相攻戰,或聯合反唐。唐王朝雖屢圖削弱藩鎮勢力,但收效甚微。
本篇大約作于貞元十八或十九年。作者的朋友董邵南懷抱杰出才能,卻屢試不第,只好到河北找出路。作者韓愈不贊成董投奔河北蕃鎮,故作此序。本文語言簡煉,精確、鮮明、生動、為說教文中的名篇。
介紹文體知識:
送……序:是贈序,是古代含有臨別贈言性質的文體,內容多表示安慰、勸勉、贊許之意。
正音,解釋重點詞句。
譯文:
燕趙兩地古時候號稱(出了)許多感慨悲歌的有志之士。董生參加進士考試,屢次都沒有受到主管官員的選拔,滿腹的才學無法施展,在抑郁中到那個地方去。我料定你和那邊的這類人會意氣相投的。董生啊,你好自為之吧!
像你這樣不走運,凡是是仰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都會感到惋惜的,更何況是那仁義出乎本性的燕趙之士呢!可是我曾聽說社會風俗總要隨著教化而改變,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現在的風氣跟古時候說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憑你這次前往(的所見)來測定一下吧。董生啊,你好自為之吧!
我因你此行而有所感慨。請代我去憑吊望諸君樂毅的墳墓,并且看看市井之中,是否還有像從前那種隱居屠狗的志士?(如果有),請代我向他們致意:“現在有圣明火天子在上,可以出來做官了。”
概括本文各段大意:
1、以古代河北來看,董生北去定合得來。
2、風俗教化古今不一定相同,董生此去合得來與否還不一定。
3、要董生去吊樂毅墳,勸“屠狗者”出來做官,道出本文真意,即挽留之意。
問題:文中兩處“董生勉乎哉!”表達的意思是否一樣,為什么?
含義不同。前一句表祝愿,后一句則是語重心長地告訴董生應有所警惕。
文中作者不欲董生助藩鎮,為什么?
作者本文之意在于反對藩鎮割據,維護國家統一,他對董生此去河北前途未卜擔心。所以勸勉他小心從事。
本文三段話在結構上有何特點?
三段話,作者用意一層深一層,層層相連,一轉再轉,步步深入,寫得波瀾起伏,曲折多變,委婉,含蓄,巧妙地表情達意
比較“說”和“序”兩種文體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