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教案 1
教學時間:2006年2月24日,第二周,星期四。教學目標:
1、 理解作者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思想感悟和對友人的一片濃厚情誼。
2、 體會作者是如何委婉表達希望挽留董生不去河北的意思的。
3、 積累文言詞語,進一步了解作者韓愈。
教學重點:
作者通過對董邵南的規(guī)勸,表現(xiàn)了自己維護國家紸的思想,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教學難點:
本文行文思路的變化跌宕,抓住轉折詞語“然”教學。
教學方法:
研討
作業(yè)布置:完成課課練
教學過程:
簡介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也稱韓吏部,謚號韓文公。唐代文學家,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柳宗元,蘇轍,蘇軾,蘇洵,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反對南朝浮華文風,倡導“古文運動”,文學主張?zhí)岢拔囊暂d道”。此文選自《昌黎先生文集》。
解題:
序,贈序,本于感人朋友贈言,到唐代成為一種文體。有些話當面不好說白也不宜說白,且序這種文體正適合于把話說清楚。
導入新課:
董邵南,安徽壽縣人,韓愈的朋友,因應舉不第而欲游河北。而唐朝剛平定安史之亂,元氣大傷,各地藩王欲欲試,企圖顛覆中央政權,他們招兵買馬,聘請幕僚,董邵南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準備去河北發(fā)展,而韓愈對此非常擔心,在序中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河北,古燕趙之地,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屬燕,河北南部和山西東部屬趙。
教讀課文
一、朗讀全文,了解大意
二、解決重點詞句,落實文言知識
1、 重點詞語
(1)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稱,稱說。
(2)董生舉進士。舉,應……試。
(3)懷抱利器。利器,鋒利的兵器,比喻很高的才華。
(4)郁郁適茲土。適,往。
(5)吾知其必有合也。合,遇合,遭合。
(6)董生勉乎哉。勉,努力。
(7)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茍,如果。
(8)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聊,姑且。
(9)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矧,況且。
(10)為我吊望諸君之墓。吊,憑吊。
(11)為我謝曰。謝,
(12)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明,英明。
.2、難句翻譯
(1)、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譯文:燕趙這一帶,自古以來就被稱說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俠之人。
(2)、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
譯文:然而我曾經(jīng)聽說,社會風俗是隨著政治教化而改變的,我怎么知道現(xiàn)在同古代所說的那種社會風氣沒有什么兩樣呢?
(3)、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
譯文:只要仰慕仁義強行仁義的人都會同情你的。
(4)、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譯文:替我告訴他們說:“圣明的天子在朝中,你們可以出來做官了。”
3、文章內容理解
(1)、第一段作者是希望朋友董生是去呢還是不去河北?
討論明確:
從最后一句看,是希望去。理由是去河北“吾知其必有合也”,從客觀方面看,“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也就是燕趙人稱頌慷慨激昂的豪俠之人,從主觀方面看,董生“懷抱利器”,也就是胸中有大志,懷有大才。去河北發(fā)展,應該是一拍即合。
(2)、從第二段看,作者是希望董生去還是不去河北呢?
討論明確:
是不希望去。說得比較婉轉。理由是“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也就是“然而我曾經(jīng)聽說,社會風俗是隨著政治教化而改變的,我怎么知道現(xiàn)在同古代所說的那種社會風氣沒有什么兩樣呢?”“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可以有這種理解:一是你去看看,如果不像你想象的那樣,你不必久留,可以回來;二是如今風俗恐怕已經(jīng)大變,你何必再去走一趟呢?這句話說得非常婉轉,過渡自然,不留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