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八得》《竊讀記》教案及練習
二、教學目標(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1. 生字儲量chǔ 沮喪jǔ 拾人余唾tuò 不可遏制è 竊讀qiè 炒菜chǎo 鍋勺sháo 踮起腳diǎn 傾盆大雨qīnɡ 屋檐yán 支撐chēnɡ 目的地 dì 暫時zàn 貪婪lán2. 多音字3. 詞語儲量:儲藏的數量。跑馬場:賽馬場。沖動:①誘動;挑動。 ②沖擊撼動。③感情特別強烈,理性控制很薄弱的心理現象。 ④猶轟動。沮喪:灰心失望。拾人余唾:比喻自己沒有創見,只是抄襲別人的言論、見解。〖出處〗宋·嚴羽《滄浪詩話·答吳景先書》:“是自家閉門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籬壁拾人涕唾得來者。”一網打盡:比喻一個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徹底肅清。不可遏制:不能夠制止或控制。貪婪:貪得無厭。知趣:①識趣;知進退,不惹人討厭。②領略情趣。傾盆大雨: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勢急。〖出處〗唐·杜甫《白帝》詩:“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適宜:適合,相宜。文中指在書店人多,無人注意到我的這種環境與我只讀不買的竊讀行為相適合。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討厭。這里指知道常常這樣只讀不買是惹人討厭的,每當感覺到書店里店員態度變化時,我就會放下書離開。饑腸轆轆:饑餓得肚子發出腸鳴音。白日夢:比喻不能實現的胡思亂想。文中是說作者在餓著肚子站著苦讀中,也幻想著能夠有錢;而有錢也不過能吃上一碗面條,再坐下來舒服地讀書。這種最簡單的需求對一個窮學生來說像“白日夢”一樣不可能實現。支撐:①抵住使不倒下。②支持住局面使不崩潰;勉強地維持。4. 作者朱蘇進,1953年生于南京, 16歲從軍。1977年調至福州軍區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現任南京軍區創作室主任,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成名作《射天狼》獲當年全國最佳中篇小說獎。《凝眸》,中篇小說,1984,獲當年全國最佳中篇小說獎。《絕望中誕生》,中篇小說,1989,獲當年全國最佳中篇小說獎。《接近于無限透明》,中篇小說集,1993,獲當年全國最佳中篇小說獎。朱蘇進和歷史劇名導陳家林合作創作了電視劇《康熙王朝》。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曾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后任《世界日報》記者。1948年8月她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中國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林海音將北京的生活點滴寫成《城南舊事》一書,深得讀者喜愛,被譯成多種文字。該書后來拍成電影。散文集《兩地》、《作客美國》等。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長篇小說《春風》;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中國臺灣報刊。 (二)閱讀能力目標1. 學習文章分層論述的結構。2. 理解作品中運用對比、烘托的作用。 (三)寫作能力目標敘述集資讀書的經歷。 (四)思想教育 感受讀書對人類的積極影響。 三、教師建議 《讀書八得》選自《面對無限的寂靜》,這是一本談讀書的隨筆。書中有那么多的獨特的、挑戰性格言式的句子,無情地向我們這些以讀書為業的人,發動著沖擊。讀書是為了求知,從培根以來就是這樣說的。“開卷有益”,更是成了我國民間的成語。 在這樣現成的話語面前,我們思維的觸角像裹上了塑料一樣喪失了一切活力。但本文作者卻對此發出勇敢的挑戰,他提出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他提出來的問題是,思考和求學的關系。他的觀點是,思考比接受更加重要。《竊讀記》的主干是一個故事,由兩次“竊讀”組成。第一次被老板發現,遭到拒絕。第二次,是得到一個好心店員的理解,主動提供書本。如果僅僅寫這樣兩個過程,文章有趣、動人程度也就很有限了。但是,文章采取了另外一種辦法,顯得十分動人,相當有趣。 四、課文講解《讀書八得》(一)文章主旨文章從學和思的辯證關系切入論題。學習而不思考,如學習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有正確的,有不正確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確的知識也接受了,這就受到欺騙,所以稱罔。正確的知識,如科學一定要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去學習。不學習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學知識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誤。只有學習與思考結合,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不致胡思亂想,陷于迷誤。 (二)重點語句一個教授問他的學生。今天你做什么?學生的回答是:讀書,教授又問: 明天做什么?學生的回答仍然是:讀書。教授憤怒了:那你還用什么時間去思索呢?解析 此句話闡述了學和思的相結合。學而不思,學了知識不會分別知識的正確與否,不會從中得到啟發,不會活用,不行。思而不學,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問題是否前人已經解決,倘前人已經解決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費了?倘前人沒有解決,不知道從前人已經研究過處繼續前進,再從頭開始,是再走前人已經走過的路,也是浪費。所以一定要學與思結合才行。 (三)寫作特點文章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即設立比喻論述某種道理。例如第三段用“讀書是花朵,思索是果實”比喻來論證“學而不思,學了知識不會分別知識的正確與否,不會從中得到啟發,不會活用,不行。思而不學,只是空想”的論點。這樣寫,使論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語言表達具體生動。本文還運用了歸納論證的方法:第一段先列舉“一個教授問他的學生。今天你做什么?學生的回答是:讀書,教授又問: 明天做什么?學生的回答仍然是:讀書。教授憤怒了:那你還用什么時間去思索呢?”一句引出論述,之后層層闡述,最后歸納出論點。由于前面列舉的內容豐富翔實,最后得出的論斷就令人信服。 《竊讀記》(一)文章主旨讀課題,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魯迅筆下孔乙己那“竊書不算偷”的話來。孔乙己“竊”的是書,而本文“竊”的則是讀,情趣上大相徑庭。品讀課文,我們會隨著這個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間、匆忙而貪婪地閱讀著的小女孩,體會到讀書時腿酸腰麻、饑腸轆轆的勞苦,經歷擔憂、恐慌和懼怕的痛苦,體驗驚喜、快樂與滿足的幸福。這種精神上和身體上的復雜感受,正是竊讀的百般滋味。課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放學后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舍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于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等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復雜滋味,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 (二)重點語句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解析 “貪婪”是指貪得無厭,沒有滿足的時候。這句話以一個極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滿懷讀書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饑餓的狼,一頁頁貪婪地閱讀猶如餓狼撲食。寫出了“我”強烈的求知欲,對讀書的渴望。與高爾基的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寫作特點作者善于通過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表達自己的感情,如,“啊!它在這里,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來表達終于發現書并沒有賣出去,又可以接著讀的驚喜;“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總不好意思趕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這種理所當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書店里開心地讀下去,有幾分童稚。在“竊讀”這種氛圍中,一方面享受閱讀的快樂,一方面還要時刻關注周圍的環境,非常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我”的心情變化,使人如歷其境。此外,作者還善于用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我跨進店門,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喲,把短發弄亂了,沒關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了。”這其中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寫出了書店的顧客之多,更表現了“我”“竊讀”時的心理。 (四)課后練習解答第一題 (《讀書八得》主要觀點為站著讀,《論讀書》三種姿勢都有。)《讀書八得》中的主要觀點屬于《讀書的三種姿勢》所說的“站著讀”。這主要和《姿勢》一文說的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盤吸收,要用自己的體驗和智慧加以檢驗,要批判地讀,敢于與權威對話等等“站著讀”的觀點相通。《論讀書》里則躺、坐、站三種讀書姿勢都有涉及。具體如下:1. 文中說的讀書可以消遣與《姿勢》講的休息、消遣、享受的躺著讀是一樣的。2. 文中最大量涉及的讀書求知的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與《姿勢》所說的必須虛懷若谷、認真求知的坐著讀是相通的。還有,與《姿勢》里說的正襟危坐、刻苦鉆研坐著讀也是相通的。3. 只按照書本辦事是呆子等,和《姿勢》里講的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盤吸收,敢于與權威對話等是實質一致的。此外,《論讀書》關于讀書的功能又可歸為二類:尋找真理與塑造人格。 比較出兩文不同于《姿勢》的東西。《讀書八得》有兩點:1. 文中反復說的思索、消化,其實也包括《姿勢》所說的通過一絲不茍的反復鉆研、思考,吸收書中全盤的精義。2. 文中4、5、6條里所說的好書對讀者的巨大影響也是《姿勢》里有涉及,但所說的角度和重點有很大不同。《論讀書》有三點內容不大同于《姿勢》:1. 讀書求知的作用和目的是該文的重點,文中有多角度的豐富精辟的論述,其中的重點是尋找真理和塑造人格;2. 著重談了知識與經驗的關系,其知識本身沒有告訴怎樣運用,運用的智慧在書外,不做書呆子.不迷信書本屬于此點;3. 還專門談了有選擇地閱讀,只有少數的書要通讀、細讀、反復讀的問題。 第二題 (一個是情感性的主動的,一個是理性的被動的,但都是自覺自愿的行為。一篇故事動人,高潮撼人;一篇說理雄辯巧妙) 主要有兩點不同。其一,一個是情感性的舉動,一個是理性的行為。書店店員被女孩子的讀書情景所打動,對女孩子酷愛讀書卻又無錢買書的處境充滿同情。小女孩書尚未看完,而書卻很快就要售完了。這位店員看在眼里,記在心頭,關愛在行動上,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出這位店員特地為小女孩留起最后一冊書時的心情以及他平日里對她讀書行為產生的感動、同情、愛心。所以這是愛的舉動,情感性的舉動。而隨園主人則是理性的行為。從文末鄭重提出“歸必速”,可見主人擔心借者不還,大約古時也常發生不還或不及時還的現象。這是一個矛盾。主人理性地處理好了這個矛盾,不僅以自己的遭遇作比,設身處地替對方著想,找出了應借應還的理由,而且論證了一番“非借不能讀”“讀必專,歸必速”的言之鑿鑿的大道理,成就了一篇傳世佳作,使得無論借、還,無論該幫助人和不該損害書主利益,都顯得合情合理。所以,這同樣是使人佩服的理性之舉。其二,一個是主動自覺的行為,一個是被動自愿之舉。女孩子并未主動求助,而店員卻主動給予了她關愛和幫助。黃生是主動求借的,從客觀行為本身,主人的幫助是被動發生的;但從心理行為看,主人的出借,給予的幫助又是自覺自愿之舉。 《竊讀記》是內容、情節都很動人的故事。店員送書一節是故事的高潮。前面的波折、曲折,小女孩心理、心情的起伏變化和充分展示,已經把“戲”做得足足的,鋪墊得很充分,讀者的心被它牽動著,關注著小女孩讀書的“命運”。人們絲毫不知道后面會出現意外的轉折。就在此時店員出現了,動人的一幕出現了,讀者和小女孩一樣,被深深打動了。正像結尾所言:你也是在愛里長大的。這樣的故事,這樣的店員,自然會使許多學生喜歡的。《黃生借書說》邏輯嚴密,說理雄辯有力,轉折巧妙自然。 第三題格言琳瑯滿目是《論讀書》《讀書八得》的一個主要表達特色。格言句也是《論語》的主要特點之一。其他課文也有不少格言式句子。 【單元要點】 課題作者內容及主題特點與借鑒《孔孟論學習》孔子孟子孔孟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文章議論風發,文辭華美,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是極富感染力的文學散文。關于《孟子》的語言特色,一般認為與《論語》基本相同,屬語錄體,而多由對話所組成,明白曉暢、通俗易懂,但比《論語》更有文采和富于氣勢。《借書不還,天打雷劈》柏楊文章內容,嬉笑怒罵,大話俗話,全然不像讀書人的口氣,但確確實實是一位著名學者關于讀書的真實心得,是天下讀書人共同頭痛的老大難問題。以那樣的語言、那樣的方式談讀書這樣的高雅話題。文章較好的體現了柏楊散文的特點:以佯妄語,將憤激化為幽默。閱讀柏楊的雜文,我們往往可以從中看到隱約的刀光拳影,聽到或抑或響的斥責低號。而同時,我們又會驚奇地發現,這些戰斗的氣氛,大都是披著一件嘻笑佯狂的外衣。那種機智的微笑,不時蕩漾在字里行間,以致他的雜文乃至其游記散文,都彌漫著一層層或濃或淡的幽默味道。《讀書雜談》魯迅 1. 演講寫作語言是以敘述語體為基調,綜合運用了其他各種語言體裁。 2. 演講寫作語言有“聲音感”和“動作感”。即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結合。 3. 演講寫作語言是文學化的口頭語言。是經過加工的口語。從總體框架上看是篇論文,它有論點、論據、論證及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從所用的語言體裁上看,它既有說明、議論,又有記敘、描寫等手法的運用,但這些通通被納入了敘述的格調之中,故不難看出,它不是一般的論文,而是以議論為主的演講詞。《讀書的三種姿勢》孫紹振課文把讀書分為躺、坐、站三種象征性造型。其實,這也是讀者作為思考著的主體在場的不同姿態:休閑、靜思、批判。孫紹振散文話語的最大風格,自然是幽默。孫紹振所關注的范疇似乎介于二者之間,因而,世俗瑣事每每觸動他的情思,一有所感,他便訴諸筆端。他的散文有許多篇章都是建立在個人經歷的基礎之上。《黃生借書說》袁枚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一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人努力為自己創造學習條件,奮發向學。1. 全文構思嚴密,緊扣中心。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2. 文章夾敘夾議,議論層層深入,含蓄有力的表達了主旨。3. 運用對比手法。《論讀書》弗蘭西斯·培根這篇課文用很細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暢達地發表對求知(讀書)的種種看法,大致論述了三個方面的問題: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1. 文章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即設立比喻論述某種道理。2. 本文還運用了歸納論證的方法。3. 本文還多處運用了排比論述的寫法。《讀書八得》朱蘇進文章從學和思的辯證關系切入論題。正確的知識,如科學一定要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去學習。不學習而光思考,容易陷入迷誤。文章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例如第三段用“讀書是花朵,思索是果實”比喻來論證“學而不思,學了知識不會分別知識的正確與否,不會從中得到啟發,不會活用,不行。思而不學,只是空想”的論點。《竊讀記》林海音課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放學后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舍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于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等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復雜滋味,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作者善于通過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表達自己的感情,如,“啊!它在這里,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來表達終于發現書并沒有賣出去,又可以接著讀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