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竊讀記教學反思(精選5篇)
語文竊讀記教學反思 篇1
這是本學期開學的第一節課,因為才剛剛放了高溫假,考慮到孩子們的心思沒這么快融入上課氣氛,所以我故意把第一課時的內容精簡到只有三個板塊:
一、字音和字形
。1)字音結合孩子向上網朗讀作業的反饋,發現“轉過”的轉字(zhuàn),“踮起腳尖”的踮(din),“暫時”的暫(zàn)多數同學出錯所以在早讀時統一糾正,并要求注音在課文中。而后發現生字詞中還有“炒”(寫成平舌——co)“撐”(寫成前鼻音——chn),應該都是受重慶方言影響。之后只能嚴格要求讀音標準,及時糾正,要求反復練習(或抄寫或當面重讀)。
(2)字形方面是結合一號本作業,發現“竊”(寫成禿寶蓋),“檐”(右半部分角字頭寫成點,下方言字少寫一橫),上課時板書筆畫并要求現場書空。
二、主要內容
因為是一單元的第一課,所以先從導讀入手,我讓學生自己讀導讀并用鉛筆勾畫單元要求。但是我采用了先集體朗讀再勾畫的方式,有點浪費時間,下次直接讓孩子默讀并勾畫出單元要求。
孩子是可以馬上準確的找到單元要求的,這與上學期的訓練有關,知道單元要求出現的大致位置。本單元的要求是把握主要內容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我也放在了概括主要內容上面。
1、從解題開始,弄清人物和事件
2、利用劃分段落,讓孩子找到事件的開端、過程、結尾
3、再把理出來的段意,讓孩子串聯起來形成主要內容。
我發現,段意大多數同學會概括,但是還有個別同學(李興福)不懂得把細枝末節的內容省略;串聯的時候,同學們容易忘記加入時間點和不會使用段意與段意之間的連接語,顯得過渡不那么自然。
4、整理同學答案:“我”放學后急匆匆地趕往書店看書,之后就在書店里享受竊讀的滋味,等到夜幕降臨,我依依不舍地才走出書店,這時我想起了國文老師鼓勵我們地話“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三、評講同步自主學習部分
重點只講了課文內容部分的答案,看意思寫文中詞語的作業沒來得及評講,只有放在第二課時精讀課文,品析句子時,如對某個詞語意思有疑問的,再做解釋。
以前往往在概括主要內容時沒有留夠多的時間給孩子犯錯、改正的時間,導致雖然每節課都概括主要內容,但是都沒有落實,從這學期開始,必須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放在落實練習概括主要內容。字詞部分高年級應該少講了,主要就是讀讀記記的聽寫上把關,要求每個詞語都自己注音。
語文竊讀記教學反思 篇2
《竊讀記》是五年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我愛閱讀”,教育學生要熱愛閱讀,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學會思考,而且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竊讀記》生動、細致地刻畫了竊讀的心理和樂趣,表達對讀書的喜愛和渴望。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初步了解課文大意,然后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作者竊讀感受的.一個句子——“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慈味。”接著,圍繞這一個句子展開學習,如“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懼怕與快樂?”讓學生充分讀書,抓住文中極為傳神的動作和心理描寫,讓學生充分體會作者對讀書的喜愛。再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加深理解。學生學得比較輕松。
但就像我上課經常出現的問題一樣:總是在計劃的課時之內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對于此類問題,在新課改后愈加明顯。我經常為此事煩惱,更是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我自己覺得出現此現象,主要還是自己作為指導者,這個“導”的功底不夠,上課不能更好地發揮主導,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怎么樣地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自己的能力還不是很強,駕馭教材,駕馭課堂能力有限。究其原因,還是自己的文化功底太薄,不能滿足新課程下的課堂要求。所以,沒辦法,只有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語文竊讀記教學反思 篇3
《竊讀記》是人教版新課標第九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放學后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舍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于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復雜滋味,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作者一方面善于通過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表達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還善于用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起閱讀的興趣,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竊讀、炒菜、鍋勺、踮起腳、饑餓、懼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撐、書柜、哎喲”等。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主要內容,體會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學習作者通過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首先在課前讓學生交流課外閱讀所帶來的快樂與享受。接著,在學生自讀自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請學生說一說,讀了課文,竊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學生交流時,我引導他們結合有關語句概括出竊讀那種苦樂交織的復雜感受,并重點體會“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一句,然后引導學生圍繞“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樂與懼怕”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從具體語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出竊讀滋味的,體會作者動作和心理描寫的細膩傳神。
語文竊讀記教學反思 篇4
課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放學后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舍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于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復雜滋味,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
語文教學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讓學生對某一篇課文熟記在心,也不僅僅是記住某些知識在課文中出現過;而更重要的則是掌握某些一般性的東西,也就是讓學生遇到任何文章都不會發怵,都能靈活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來理解。教學本文要遵循:
1、 通過對“竊讀”一詞的理解,把握全面理解詞語的方法;
2、 學會梳理文章的脈絡;
3、 了解并會區分詳寫和略寫;
4、 了解運用描寫的方法使文章更為生動、更為豐滿;
5、 讓學生學會與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提高理解能力;
6、 讓學生學會進行知識遷移,舉一反三。
7、 相信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得到的更多。
把學生放在一個大的學習情境中學習,把這個單元的語文學習變為學生語文實踐的過程,讓學習變成一個讀書交流的多種形式的活動。每一課的學習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單元,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活動。文本成為學習活動的載體,而不是學習活動的最終目的,這樣設計始終把語文素養的提高放在顯著的位置。學生時刻處在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在學習過程中會有積極的思維活動,并且始終伴隨著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反思,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思路,使用多種學習策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者。
課后我思考著,課中欠缺對學生回答的歸納和引導能力,以至讓學生對作者通過動作和心理的表達方式來生動刻畫“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沒有深刻的領會,因此在情感上沒能達到共鳴,讀得很充分,但學生的情感表達不夠,沒能出現學生“思維火花碰撞、情感交流濃厚”的讓我期待的課堂效果。
語文竊讀記教學反思 篇5
《竊讀記》是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寫的一篇散文,回憶少年時代因貧窮買不起書,但又酷愛讀書,只能到書店蹭書看的少年往事。文章因為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所以對當時“竊讀”的心情描寫得惟妙惟肖,相當的生動感人。課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放學后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舍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于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復雜滋味,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
我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思路:
一、以“竊”引領全文
我上課時首先問學生,竊是什么意思?很多學生都知道是偷、盜竊的意思。我問那“讀”呢?學生說是讀書、閱讀的意思。我接著問,說“竊書”可以,但“閱讀”怎么可以“竊”呢,這里的“竊”和盜竊的“竊”一樣嗎?學生興趣一下子激發起來了,然后我馬上要他們通讀全文。
二、緊抓心理描寫,體會“竊”的滋味
《竊讀記》生動、細致地刻劃了竊讀的心理和樂趣,表達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與渴望。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在讀通的基礎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作者竊讀感受的一個句子──“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接著,圍繞這一個句子展開學習,如“從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樂與懼怕”等。學生很快在書中找到許多,因為“竊”讀的快樂和懼怕無處不在,作者其實就是在這樣的矛盾的描寫里,充分的體現“竊讀”的欣喜。比如學生找到了開頭寫到飯店的香味,但放學后她“急匆匆”趕去的,不是飯店,而是書店,讓人充分的體會到作者對書的喜愛,對“讀”的迫切。還有一處典型的描寫“最令人開心的事下雨天,越是傾盆大雨我越高興”。這個描寫顯然是有違常理的,但我引導學生抓住這個矛盾,細細體會有關的句段,學生很快得到“原來如此”的收獲。
在閱讀感悟作者愛書之切的情感,品析作者細致入微的表達方法的基礎上,我接著向學生述說了自己相仿的“竊讀”經歷:將書置于腿上,老師一來,就踮起腳尖,剛好將書頂到課桌底面。有了我的提示,學生也情不自禁聯想起自己“竊讀”的情景,紛紛述說自己的“竊讀”經歷——老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臺下低頭竊讀自己喜歡的“閑書”,或將書夾藏于課本中,或放于桌斗里,竊讀的原因自然各不相同,竊讀的情景也不盡然,各有奇招。這樣學生準確體會到作者很快樂,也很懼怕的竊讀滋味。
三、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體驗文本的語言特色
我在課堂上注重讓學生直面文本,品讀重點詞句,充分感受小女孩在竊讀過程中饑腸轆轆的勞苦,經歷擔憂、恐慌和懼怕的痛苦,體驗驚喜、快樂與滿足的幸福。在結合文中語句,聯系自身實際概括出竊讀那種苦樂交織的復雜感受后,我再讓學生研讀課文,以“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為散發點,從具體語句中咀嚼作者是怎樣寫出竊讀的滋味,體會作者動作和心理描寫的細膩傳神。如從“。∷谶@里,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感受終于發現書并沒有賣出去,又可以接著讀的驚喜;從為了讀書,想盡千方百計,藏于別人身邊,冒充別人的孩子,為了讀書,經常忍饑挨餓,飽受站立之苦,體會到作者小時候對讀書的渴望;從“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總不好意思趕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這種理所當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書店里開心地讀下去,體會到作者有幾分童稚,還有幾分機靈。這些句子都使人如臨其境,非常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我”的心情活動。
本節課,雖有許多收獲,可也有許多不足,如朗讀不充分,朗讀指導也不夠具體。還有,學生找到不少寫心理活動的句子,可有些句子仔細一讀又感覺不太像。如: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這應該算動作描寫,可似乎也是作者竊讀時的感覺。我自己到現在也還沒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