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迷路的句子”找個“家”──《蘆花蕩》教后感
《蘆花蕩》固然在“講述”一個老英雄的形象,可它是怎樣“講”的呢?從“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可以看出,作者是先概括講,然后再把這種性格融到情節的描述中。這樣“講”好不好?作者“為什么這樣講”?“怎樣講”固然有作家風格的問題,但是否也有文學創作應遵循的共性呢?理解和體會這類問題其實是引導學生由“情節閱讀”轉向“鑒賞閱讀”。
給“迷路的句子”找個“家”是對小說教學中“怎樣講”這一問題的關注!凹摇笔欠裾业搅,或者說“家”是否存在,并不是這個教學嘗試的終極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比較中懂得故事該“怎樣講”才更富有藝術魅力。事實上,迷路的何嘗僅僅只是句子呢?我們的小說教學不也在尋找溫暖的“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