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擊起千層浪——《愚公移山》教學案例
f生接著說:“是呀,誰說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擋了路,自己去挖山本來就很傻,為什么還要叫子子孫孫去吃這苦頭呢?繞山開道或者干脆挖隧道不就行了嗎?
g生說:“愚公就是愚,他的行動表明他的思想古板,做事不愿多動腦筋……”
聽了這些學生的發言后,學生們把手舉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來,或離開座位,有的則和旁邊的同學私語起來,似乎在小聲討論愚公愚不愚。此時,我想這是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體現他們個性的時候。便稍稍做了個安靜的手勢,說:“同學們,下周語文小活動,就根據你們提出的問題舉行一場“愚公愚不愚”的辯論賽,請同學利用這段時間搜集證據作好準備,有條件的同學可以上網查找資料。”
( 辯題提出來,給學生一段時間準備。他們查找資料、收集證據,架起課內外知識的橋梁。學生準備的過程就是一個充滿了興趣的、全身心投入地自主學習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所產生的效果即: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廣度、深度、渠道及對學生思想行為品質的影響遠遠大與平時的一節課。這是把空洞的定量作業變活、把乏味的思想教育變成生動的好辦法。在辯論前,學生事先必須得把這篇古文讀懂。所以說為辯論會所做的準備工作,是一個非常好的自主學習,探究求知的方式。學生搜集的資料涉及面廣,有的學生搜集的資料達到整整一本子。在這過程中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輪到下周語文小活動時,我簡單引言:“今天我們要上一節特殊的語文課,‘愚公移山’辯論賽現在開始。”一語落地,群情激越,紛紛發言。
正方先說:“愚公不愚,在幾千年前,愚公就要移山,不顧艱難險阻,堅持不懈地干下去,堅信人定勝天,最終成功,這是如今許多人都不具有的韌勁與毅力,值得我們今天學習。”
反方馬上就有人提出意見:“愚公的精神可嘉,我們一定要學習,可是,他的做法卻不可取,行為不妥,我們不可學之,移山是最原始,也是最笨的方法。他可以像如今愚公村的人民,將太行-王屋開辟成旅游點也不錯嘛。”
反方:“愚公年年月月率子子孫孫挖山不止,但僅靠一族之力,何年何月才能挖掉萬仞高山?再一想,愚公真會有無窮盡的子孫?大概作者也認識到這是巨大工程,搬來神仙相助。想想,若無神助,愚公能成功嗎?”
緊接著,正方反駁:“愚公移山貴在精神。愚公覺得兩座山擋住道了,為方便大眾,他信念堅定,迎難而上,移開山道。連神靈都被感動,搬走了大山。如果愚公當時空有堅定的信念,沒有恒心和毅力,那么移山都是空談。愚公以實例告訴我們:信念+信心+恒心=成功。”
正方有生補充說:“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做事不僅要有堅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付諸行動,去實踐,堅持不懈,百天如一日地去做。迎難而上,困難便會迎刃而解。”
反方:“請問對方辯友,是搬一座山容易,還是搬一個家容易呢?假設能把山移走,請問又怎么處理那些沙石呢?難道像愚公自己說的那樣,把沙石運到渤海嗎?且不算運輸工具的落后,路途遙遠帶來的麻煩,單是把這么大一座山放入海里,試問水位的上升對海岸上的生態環境回造成什么影響?又會傷害多少無辜的小魚?還有那些原本在山上生活的小生靈,它們的家沒有了,你打算讓它們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