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教案2
都德僅用了三句話,就真實地為我們刻畫了一幅殖民地生活的典型圖畫,從中我們可以窺視出作者在全篇構思上的匠心。
(摘自《初中語文課文分析集》第二冊151—153頁)
六、烘托和重復
“烘托”和“重復”的手法巧妙運用。作者為了突出主題和人物性格,獨具匠心地運用“烘托”和“重復”的手法。為了烘托愛國主義的主題,作者著意用烘托手法描繪了“最后一課”的莊嚴、悲壯的氣氛。通過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和到學校以后的見聞,層層深入地描寫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這些不平常的情況,就為愛國主義的主題,烘托了莊嚴、悲憤的氣氛,突出了主題,同時為刻畫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鋪陳。作者還多次重復“最后一課”,每次出現這句話,用意不同,而意義卻一次比一次深刻。這句話,像珍珠一樣貫穿全篇連成一線,光芒四射,從而加深了主題,同時,對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摘自劉憲章《〈最后一課〉分析》,載《課文分析集》初中第二冊146—147頁)
七、有關都德的《最后一課》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短篇小說。在日本特別是面向少年的讀物或是小學教材中常被選用,所以一向是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外國文學作品。只是我小時候沒有機會讀到它,實際上讀到這篇作品已是成人以后的事了。對我這個不熟悉法國文學的人來說:“啊!世上也有這樣的事!”就小說而言,我覺得接近實情,所以也有相應的感觸。可是長大成人之后,沒有相當有沖擊力的東西,一般不會受什么感染的,這個短篇不久也被沉進了忘卻的云霧之中了。
可是在為本年度(1981)使用的中學三年級國語教科書撰寫《民族與文化》一文時,突然又接觸到了這篇作品。這是因為我當時也在寫關于因外國的統治而被剝奪了說自己母語的民族問題。我就文章草稿與編輯交談時,他突然提醒我說:“都德的《最后一課》也是描寫這方面的問題啊。”這在小學教材中也有選用,的確是這么回事,我也表示贊同,于是在我的文章中也加上了一行此項內容。
時隔半年,我打開以前買的田中克彥寫的《言語的思想》(日本放送出版協會刊),這本書是以前買的一直未細看過。其中提及都德這個短篇的有兩處。文章對都德短篇的內容并無什么直接的質疑,但在氣氛上田中氏似乎對都德這個短篇有些什么不滿似的。我想有機會一定向田中氏請教,但一直也未如愿。
又過了半年左右,還是一本以前買的沒有看的書,蓮實重彥的《反日本語論》(筑摩書房刊),打開它我吃驚地讀到了其中的一些內容。這是一篇不到20頁的叫做《文學和革命》的文章。簡言之,都德的《最后一課》和我們所理解的內容是完全相反的,倒不如說都德是站在加害者的一方,而且是語言強權主義的積極袒護者。詳細內容請讀者閱讀一下原文,大致內容如下:
小說的舞臺是阿爾薩斯地區,阿爾薩斯語是德語系方言,是阿爾薩斯人的母語。盡管他們在“法國”這個人造邊境內,但法語并不是他們的母語。倒不如說是政治上強制的異民族語言。這不僅限于阿爾薩斯,18世紀的法國有1/3的地區不懂法語。如有阿爾薩斯語、巴斯克語、布魯頓語及其他獨立地區的語言。這些是他們各自的母語。19世紀以后的法語的歷程一貫是對這些地區方言壓制的歷程,而對這種壓制抵抗得最堅決的正是阿爾薩斯地區。那么用法語來上課對阿爾薩斯人來說就是把別人的語言作為“國語”強加在他們頭上,那么老師實際上就成了加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