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首》教案1
杜甫的詩題材豐富,內容深刻,十分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深受戰亂之苦和顛沛流離的生活,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獲得“詩史”的美稱,又被稱為“詩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詩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選自《杜少陵集詳注》卷十。
解題:
“……為……所……”是一個被動句式。茅屋被風吹破,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詩寫風卷茅草,雨夜難眠等情景,以及由此產生的聯想。歌: 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是樂府詩的一種體裁。
課文分析:
八月秋高(5)風 怒 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6)。
仲秋八月的狂風放聲怒吼,把三重茅草從我屋頂上卷走。
怒號: 大聲吼叫。三: 表多數。
分析: 天氣突變,用比擬。“怒號”狀風勢之猛;“卷”“三重”表受害的嚴重程度。
茅飛渡江灑(7)江郊, 高者掛(8)長(9)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10)。
茅草飛過江去,灑滿岸頭,高的掛在大樹的樹梢, 低的飄轉沉進水坳。
灑: 散落。江郊: 江邊。者: ……的。
分析:“飛渡”、“灑”、“掛”、“飄轉”、“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慘狀。
風勢猛烈而茅屋殘破,茅屋殘破又為大雨屋漏的緣由。這樣寫既讓我們看到一幅風猛屋破、情景凄慘的圖景,體會到詩人當時面對慘景的心情,又為下文準備了條件。
一、狂風屋破,茅草亂飛。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 對面 為盜賊(11)。
南村的兒童欺我年老,好忍心啊,當著我的面作強盜。
忍: 狠心。能: 如此。為: 作。
分析: “南村”表示距離之近。“欺”是一種戲謔方式,因為“我老無力”。“忍能”把欺的程度作了具體細致的刻畫。
公然抱茅入竹(12)去,唇焦口燥呼不得,(13) 歸來倚杖 自嘆息。
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制止不住,叫得我唇干舌燥,回來扶著拐杖只好嘆氣。 竹: 竹林。
分析: 建造這間茅屋對杜甫來說,是建得太艱難,顯得太寶貴了,所以才竭盡全力制止。“自嘆息”表示戲謔之后的無可奈何。
二、群童抱茅,倚杖自嘆。
俄頃(14)風定 云墨色, 秋天漠漠(15)向昏黑(16)。
不一會兒風止了,烏云如墨,秋天灰蒙蒙漸漸黑下來了。
定: 止、住。
分析: 頃刻間,再次面臨雙重威脅。狂風剛過,大雨又來,真是“屋漏偏遇連夜雨,(行船恰逢頂頭風)”夜了,家家關門閉戶。怎么辦? 何處去? 哪里躲?
布衾(17)多年 冷 似鐵,嬌兒 惡臥 踏里裂。(1)
布被蓋了多年,冰冷如鐵,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