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復習·議論文閱讀·語文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課文梳理
一、語文版議論文課文目錄八(上)第三單元(議論文)
9.紀念白求恩(毛澤東) 10.*談語言(王力)
11.最苦與最樂(梁啟超) 12.*懶惰的智慧(凱利)
八(下)第四單元(演講稿)
12.為人民服務(毛澤東) 1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14.我有個夢想(馬丁·路德·金) 15.*你是你的船長(崔衛平)
九(上)第三單元(議論文)
9.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 10.吳漢何嘗殺妻(鄧拓)
11.*大小貓洞(金克木) 12.*世上沒有傻問題(卡爾·薩根)
九(下)第三單元(序和跋)
9.《家》的序和跋(巴金) 10.讀《堂吉訶德》(海涅)
11.*永遠新生(吳冠中) 12.*科學與藝術(李政道)
二、八(下)第四單元課文梳理
8-2-12為人民服務
【文章主旨】
本文是毛澤東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衛團舉行的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講演。這個講演著重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結構分析】
全文是圍繞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中心,分五層表達出來的。
第一層(第1節),提出我黨及其領導的軍隊的宗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第二層(第2節),講人死的兩種不同的意義,著重指出“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第三層(第3節),講我們應當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
第四層(第4節),進一步提出,為人民服務有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就是要解放全民族。
第五層(第5節),聯系當時為張思德開追悼會的實際,提出開追悼會的意義,不僅是寄托哀思,更重要的是團結人民。
8-2-1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重點詞語】
榮幸 授予 彷徨 袖手旁觀 不知所措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①—②):提出問題——什么是“格物”和“致知”。
第二部分(③—12):分析問題——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和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決問題——真正格物致知精神在學術研究和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的重要性。
【說理方法】
①引經據典。本文引用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材料,顯示出作者一定的傳統文化修養。如,文章開頭就引用了《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條目,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②正反舉例。作者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說理的方法。具體見下表:
列舉事例 闡述道理 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 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反面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