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實錄《陋室銘》中的人文關懷
個案點評
語言教學是人類文明得以傳播、承揚、革新的強勁而深厚的助動力。
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給予我們的學生多一些人文關懷,讓學生詩意地棲居在課堂上進而“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現(xiàn)代教育生活的理想。
我們只能寄希望于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每個人從自我開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研究學生,學習著他們的學習,生活著他們的生活、并由此開始與他們進行一種心靈的對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認為這不僅是在教育教學上去關心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fā)展,更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一種權(quán)利和義務。當我們意識到這種權(quán)利和義務的時候,語文教學與人的關系作為一個問題便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它要*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雙方的交流來解決。
當我開始教《陋室銘》這篇課文的時候,就在想這么一個問題:
如何讓學生能夠承傳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那種雅致澹泊、豁達樂觀的作風,并讓這種作風深入到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
這就需要想像的介入,想像是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本文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以語言為抓手,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讓學生活躍、奔騰、澎湃、充盈在體內(nèi)的生命之氣與作品中蘊藉的豁達之氣接通,并讓這種想像在課堂教學中很快就會變?yōu)楝F(xiàn)實的可能性,進而影響主體的生存、主體的精神和主體的尊嚴。于是,想像便理所當然地成了為解決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突破口。
附:板書 陋室銘
陋室 ---- 德馨 ---- 不陋
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
主人情趣(優(yōu)雅) 雅致澹泊、豁達樂觀
往來客人(脫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