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拂曉、瓦礫、地窖、鞠躬、顫巍巍”等詞語,把握其讀音、詞義。
2.了解作者及故事發生的背景。
3.了解戰地通訊的特點。
4.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能力目標
1.把握記敘的要素,了解通訊的文體特征,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
2.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動描寫,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語言,著重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蘊及表達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德育目標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在躍動的燭火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人類光明的未來。學習本文,應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情感和責任感。
課堂設施需求(計算機教室、投影儀、電視機、計算機、dvd播放機等)
課程設計
教學重點
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探究這篇通訊感人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
二、教學方法
1.朗讀法與討論法相結合。讓學生在反復朗讀和熱烈討論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參與意識,把課堂歸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聯想拓展法。在文意蘊藉的地方,引導學生聯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點撥教學法。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藝術效果產生的奧秘,還需教師適當的點撥。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強盜肆意踐踏人類文明,在紛飛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東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毀滅,但不可摧毀的是反法西斯聯盟鋼鐵般的意志。一支蠟燭照亮了戰爭的一角,“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多媒體顯示:一支蠟燭點燃到眾多蠟燭燃亮了……呈現字樣“蠟燭”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創作以戰爭題材為主。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長篇小說《日日夜夜》,詩集《友與敵》。這些作品均獲斯大林獎金。1949年10月訪問中國。1950年出版《戰斗的中國》一書,描寫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9至1971年發表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寫從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在西部邊境的潰敗,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具有廣闊的歷史畫面和生動的戰時生活的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比較少。三部曲獲1974年度列寧獎金。
通訊是記敘文文體的又一實用文體,也是報紙常用的文章樣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它和新聞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人和事比新聞更具體更系統。通訊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對材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寫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質意義。通訊運用的表現手法是敘事,也常用描寫、抒情、議論,以使人物更加鮮明,事件更加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