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蠟燭》教學設計(通用12篇)

《蠟燭》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10-15

《蠟燭》教學設計(通用12篇)

《蠟燭》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把握其讀音、詞義。

  2、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3、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動描寫,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語言,著重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蘊及表達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5、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

  【教學重點】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創作以戰爭題材為主。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長篇小說《日日夜夜》,詩集《友與敵》。這些作品均獲斯大林獎金。1949年10月訪問中國。1950年出版《戰斗的中國》一書,描寫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9至1971年發表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寫從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在西部邊境的潰敗,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具有廣闊的歷史畫面和生動的戰時生活的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比較少。三部曲獲1974年度列寧獎金。

  通訊是記敘文文體的又一實用文體,也是報紙常用的文章樣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它和新聞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人和事比新聞更具體更系統。通訊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對材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寫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質意義。通訊運用的表現手法是敘事,也常用描寫、抒情、議論,以使人物更加鮮明,事件更加生動。

  三、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選兩位同學復述課文。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教師提示學生復述時應抓住記敘的六要素。

  明確:1944年9月19日,蘇聯紅軍在南斯拉夫保衛戰中,與德國鬼子展開了激烈的爭戰,在紅軍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時,一位紅軍戰士英勇犧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不忍紅軍烈士暴尸戰場,冒著德國人的炮火安葬紅軍戰士。她用雙手舀干彈坑里的積水,把烈士的遺體拖進彈坑,擺正遺體,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埋葬了烈士。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頭上,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

  四、分析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

  學生齊讀相關片斷。

  2、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要求學生展開想像,推想文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教師提示:選擇典型畫面推想,如“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訴人們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如“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她用力把那尸身翻過來。……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發,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彎過來,交*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她坐在那里,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老婦人為什么要這樣做?她做這一切時心里是怎么想的?“ 她坐在那里,靜靜地。”她想了些什么?

  又如,拂曉前,紅軍戰士來尋找契柯拉耶夫的尸體,老婦人又拿出一支蠟燭點燃在烈士的墳頭。“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為什么鞠躬?

  選三位同學交流,其余同學評價。

  3、要求學生談談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⑴ 學生自由討論。

  ⑵ 選兩位同學發言。

  明確: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了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愛。

  老婦人思想感情概括起來就是“敬愛”和“哀痛”。

  4、探究思考:

  提問: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請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來談。有人認為:“文章突出小小的燭光,意蘊深遠。”有人認為:“事件本身很感人。”有人認為:“文章一再寫德國人的炮火,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更突出老婦人行為的感人。”有人認為“老婦人把一生中最珍愛的結婚喜燭獻給紅軍戰士,這一點很感人。”……

  歸納總結:首先作者著力描寫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不顧個人生死;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異常吃力,烈士犧牲的精神是老婦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對待烈士如親人,表現出母子親情;四是老婦人獻出一生中的最愛,悼念紅軍戰士。

  其次,突出蠟燭,突出燭光,更是作品成功的關鍵。結尾“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像抒情詩,贊美燭光,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五、揣摩語句,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蘊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回答一題):  

  1、路并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后,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里。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

  (把這句話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彈坑里”好不好?為什么?)

  2、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時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 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為什么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3、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這段文字如果寫成“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好不好,為什么?)

  學生默讀、品味,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

  1、改后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歷歷在目,仿佛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能聽得見,十分感人。改后過于籠統,不夠細致。

  2、補充說明這支蠟燭的來歷,表現了老婦人奉獻給紅軍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黑色圍巾,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婦人的哀悼之情。

  4、不好。原句勾畫了經戰爭破壞后的環境,勾畫了燭光的背景,“炮火燒焦了的土地”“炸彎了的鐵器”“燒死了的樹木”,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原句再次點出這支蠟燭的非常來歷,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原句不寫老婦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說“南斯拉夫母親”和“一個蘇聯青年”,揭示這種感情的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的集中表現,這種感情達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師生共同品味結尾“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的含義。

  明確:這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

  六、課堂小結

  “蠟燭”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獻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回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七、布置作業

  用“拂曉、瓦礫、地窖、鞠躬、顫巍巍”等五個詞寫一段話,要求自然合理。

《蠟燭》教學設計 篇2

  三《蠟燭》教案 ssslll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重點字詞

  2、分析品味重點語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標:

  1、分析人物動作描寫,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2、體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珍視現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衛世界和平。

  二、重點難點:

  通過分析人物外貌、動作描寫,品味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學媒體:投影儀、錄音機

  四、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上第三課《蠟燭》。你們應該都有用過蠟燭吧,那我考考你們:我們經常什么時候、什么場合用到蠟燭?(提問:讓學生思考后回答)

  【明確】蠟燭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時間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們過生日,家里辦喜事時要用蠟燭-----這里蠟燭起著烘托喜慶氣氛、祝福的作用;當發生意外事故,家人親朋好友不幸逝世時,人們點蠟燭是用來寄托懷念、哀思。此外, 我們由“蠟燭”還可以聯想到人們常常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蠟燭寫離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蠟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這篇課文為什么以“蠟燭”為題,有什么深意呢?(帶著這個問題,同學們用5分鐘時間瀏覽下這篇課文,并給每段段落標上序號。)

  (二)簡介課文背景資料:

  1944年9月,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后又在克拉約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于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

  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積集群,解放被占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駐希臘的“Ε”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干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并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后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識記詞語(正音、解詞):

  鞠躬(jū  gōng):   彎身行禮.         瓦礫(wă   lì):   破碎的磚頭瓦片.

  鞠躬(jū  gōng): 彎身行禮.     地窖(jiào):保藏薯類,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 jié ):形容非常疲憊,身上一點力氣 也沒有。    也作“精疲力盡”。

  名副其實( fù ):名聲,名義和實際完全一樣。        副:相稱,符合。

  永垂不朽( chuí):形容人的名聲、精神、事跡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垂:流傳。

  顫巍巍(chàn  wēi):抖動搖晃(多用來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動作).

  (四)整體感知:

  1、戰爭是殘酷的野蠻的,它帶給人類的是屠殺、是毀滅。同學們請看下這些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圖片。當看完這些圖片時,也許你們就會對這篇課文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明確: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寫一位蘇聯青年紅軍戰士,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一位南斯拉夫婦女不忍其暴尸戰場,不顧年老體弱,艱難地將其掩埋,并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燃在戰士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文章主題贊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斗的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2、文中的老婦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老婦人渴望解放、和平、對蘇聯紅軍烈士滿懷敬意,奉獻愛意。表現出深沉、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3、自由談

  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提示:

  炮火連天,環境危險

  年老體弱,掩埋艱難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額)

  燃起蠟燭,意義特殊(珍藏45年的結婚喜燭)

  徹夜守墳,陪伴烈士

  4、文中老婦人對烈士的情感可概括為“敬愛”和“哀痛”,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老婦人飽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對蘇聯紅軍充滿敬意;戰士犧牲,她心情無比沉痛,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進入一種忘我境界,不顧安危,出入炮火,獻出心愛之物,徹夜守墳。

  本文贊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的戰斗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5、那麼,這里的燭光,又有什麼特殊的象征意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五)教師小結

  (六)鞏固提高:

  ① 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一、二、三題

  ② 辨詞練習(例句見課文)

  燒毀、燒焦、 珍藏、珍愛、 聳立、肅立、

  (七)作業 練習

  1、鞏固字詞

  2、進一步品味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檢查字詞

  2、回顧課文內容

  誰來回顧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二、思考、討論,進一步品味課文的藝術特色

  1、重點語句

  1)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為什么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補充說明這支蠟燭非同尋常的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戰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2)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這一著色,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怎樣理解這句話?

  “這一點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燭光,“不會熄滅”、“永遠燃著”是有象征意義的。象征著老婦人對烈士的敬意,象征著紅軍戰士為了和平而獻出了生命;也象征著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征著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重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

  怎樣理解這句話?

  這句話描寫了老婦人的動作。雖然沒有說話,但是此時她的心理是極為復雜的,有對烈士犧牲的哀痛,也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因為她飽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懷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這些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獻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戰士,她深懷敬意,所以她對紅軍戰士莊嚴地“深深一鞠躬”。

  2、寫作特色

  1) 環境描寫

  本文特別注意環境描寫,用以烘托氣氛、襯托人物。文中多次對炮火進行描寫,例如文中第16段“德國人還在轟擊”,第18段“德國人還在開炮”,第27段“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等等,這樣多次重復的描寫,一方面,一方面渲染了當時的氣氛——緊張而激烈的戰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敵人的瘋狂。而與環境惡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老婦人的臨危不懼,她不顧艱難,不顧年老體衰,親自為烈士埋葬,所以老婦人在炮火中的行為就格外感人。

  2)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動作描寫

  一般文章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包括表情描寫)和心理描寫,而本文對主要人物——老婦人的刻畫著重在動作描寫上。文中重點刻畫了老婦人對烈士遺體的掩埋,每一個動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認真。不難體會到,是紅軍戰士們的英勇氣概打動了她,激勵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動作都包含著對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愛的寶物奉獻給了可敬的烈士,表現出她對烈士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3) 對蠟燭的描寫

  蠟燭是這篇文章中一個小小的道具。它雖然渺小,但卻是老婦人的寶物,老人把它最珍貴的寶物奉獻給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對紅軍戰士的愛戴與敬意。文章對于燭光的描寫,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這燭光象征著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征著老人與烈士之間的“母子”情深。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深摯的情誼,戰爭才能夠取得勝利。

  三、教師小結

  這篇文章反映了二戰時期法西斯陣營啊人類拖入深重的苦難,反法西斯陣營的各國軍民在埋葬法西斯強盜的戰斗中結下了深深的情誼。在這場正義的戰爭中,各國人民用血肉鑄成了堅固的城墻,許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難忘。

  “蠟燭”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獻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回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四、作業 練習

  1、抄寫課內生字詞。

  2、完成作業 本

  【課外思考題】

  思   考  :   (一)

  文章的哪些部分感動了你?為什么它使你感動?如果作者換一種寫法,你還會被感動嗎?

  思   考       (二)     

  戰爭留給我們的是什么?戰爭留給一個民族的是什么?在面臨戰爭,面臨滅亡的時刻,每個國家的人民表現出來的又是什么?

  【附教學后記】

《蠟燭》教學設計 篇3

  知識目標: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能力目標: 透過行為領悟人性的本質。

  教育目標: 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點難點: 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策略和方法: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媒體:錄音機、投影儀。

  一、導入  。

  記得上學期的目標上有一篇課外閱讀:講的是一隊德國兵到一個被占領地的一個農家去,那農家的妻子正是個地下黨。……誰能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學生講的實在很精彩。)

  同樣的蠟燭,在不同的情況下,起著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課中的蠟燭將起著怎樣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及背景。

  2、學習了這麼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打眼兒就能知道這篇文章是贊美什麼或講述什麼的,那麼這篇課文呢?

  主旨: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贊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我們今天,不是討論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這個問題如果不先給出一個例子,學生是很摸不著頭腦的。)

  4、那麼,這里的燭光,又有什麼特殊的象征意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難一難我了!

  1)、最后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學很聰明,就拿課后題問我。所以,順便給他們處理課后練習了。

  3)、課后練習二。

  4)、課后練習三。

  6、那麼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說的很多很雜,但都沒有條理性。)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這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是其中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覺得要是在開頭問會更好。)

  8、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課后記:這是一篇簡單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動學生的心。

《蠟燭》教學設計 篇4

  【創意說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選材巧妙外,細膩的描寫不可或缺。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情感,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復摹寫。閱讀這篇文章,我們不妨將有些描寫對象相同的反復摹寫進行歸類、比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達效果,這樣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教學步驟】

  一、尋找

  1、自由朗讀,讀懂大意。

  2、目的尋讀,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

  3、意見綜合:

  文章不斷對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等內容進行了反復交代與描寫。

  二、歸類

  按內容將這些描寫歸類集中,如:

  1、對炮火的十一次描寫:

  ⑴ 在方場的中央,我們那五個人被對岸敵人的迫擊炮火趕上了。在炮火下,他們伏在地上有半小時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點兒,兩個輕傷的抱著兩個重傷的爬了回來。

  ⑵ 他們老是用迫擊炮轟擊方場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幾次間歇。

  ⑶ 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

  ⑷ 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

  ⑸ 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打在老婦人的近旁。

  ⑹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⑺ 天氣很冷,四下里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⑻ 德國人的炮火沒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

  ⑼ 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⑽ 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⑾ 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了。

  2、對蠟燭的六次描寫:

  ⑴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

  ⑵ 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

  ⑶ 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⑷ 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⑸ 他們圍著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⑹ 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3、對黑圍巾的四次交代:

  ⑴ 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⑵ 這時候,一個披著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走近來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

  ⑶ 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⑷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

  4、對老婦人動作的反復描寫:

  ⑴ 三次寫“爬”:

  ① 她從地窖里爬出來,想招呼那五個紅軍到她那里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

  ② 然而她剛爬出一半,一顆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

  ③ 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⑵ 三次寫“跪”:

  ① 老婦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 休息夠了,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

  ③ 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三、分塊品析

  1、對炮火的很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2、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復描寫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見證。

  3、“黑色的大圍巾”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4、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資料整合平臺】

  1、課文背景資料:

  1944年9月中,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后又在克拉約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于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級集群,解放被占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到駐希臘的“e”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干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并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后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2、課文擴讀材料:

  勇氣

  d、c、狄斯尼

  (選文略)

  使用建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正義戰爭。戰爭使億萬人民處于法西斯的鐵蹄之下。然而真正強大的不是法西斯,而是人民,人民中間蘊藏著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人民是真正的銅墻鐵壁。正如毛澤東所說:“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將贏得戰爭,贏得和平,又贏得進步。”與課文相似的是,《勇氣》寫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處于被侵略國的人民與解放人員之間發生的故事,并且文中也有“兩種勇氣”“兩次收留”,為學生嘗試“歸類品味”閱讀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可以成為這種學法的“試驗田”。

《蠟燭》教學設計 篇5

  創意說明: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選材巧妙外,細膩的描寫不可或缺。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情感,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復摹寫。閱讀這篇文章,我們不妨將有些描寫對象相同的反復摹寫進行歸類、比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達效果,這樣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教學步驟 ]

  一.尋找

  1.自由朗讀,讀懂大意。

  2.目的尋讀,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

  3.意見綜合:文章不斷對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等內容進行了反復交代與描寫。

  二.歸類

  按內容將這些描寫歸類集中。如:

  1.對炮火的十一次描寫

  ①在方場的中央,我們那五個人被對岸敵人的迫擊炮火趕上了。在炮火下,他們伏在地上有半小時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點兒,兩個輕傷的抱著兩個重傷的爬了回來。

  ②他們老是用迫擊炮轟擊方場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幾次間歇。

  ③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

  ④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

  ⑤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打在老婦人的近旁。

  ⑥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⑦天氣很冷,四下里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⑧德國人的炮火沒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

  ⑨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⑩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11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了。

  2.對蠟燭的六次描寫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

  ②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

  ③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④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⑤他們圍著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⑥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3.對黑圍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②這時候,一個披著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走近來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

  ③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

  4.對老婦人動作的反復描寫

  三次寫“爬”

  ①她從地窖里爬出來,想招呼那五個紅軍到她那里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

  ②然而她剛爬出一半,一顆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

  ③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寫“跪”

  ①老婦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夠了,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

  ③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三.分塊品析

  1.對炮火的很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2.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復描寫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見證。

  3. “黑色的大圍巾”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4.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資料整合平臺]

  1.課文背景資料

  1944年9月中,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后又在克拉約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于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級集群,解放被占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到駐希臘的“E”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干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并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后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2.課文擴讀材料。

  勇氣

  D.C.狄斯尼(選文略)

  使用建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正義戰爭。戰爭使億萬人民處于法西斯的鐵蹄之下。然而真正強大的不是法西斯,而是人民,人民中間蘊藏著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人民是真正的銅墻鐵壁。正如毛澤東所說:“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將贏得戰爭,贏得和平,又贏得進步。”與課文相似的是,《勇氣》寫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處于被侵略國的人民與解放人員之間發生的故事,并且文中也有“兩種勇氣”“兩次收留”,為學生嘗試“歸類品味”閱讀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可以成為這種學法的“試驗田”。

《蠟燭》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拂曉、瓦礫、地窖、鞠躬、顫巍巍”等詞語,把握其讀音、詞義。

  2.了解作者及故事發生的背景。

  3.了解戰地通訊的特點。

  4.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能力目標

  1.把握記敘的要素,了解通訊的文體特征,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

  2.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動描寫,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語言,著重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蘊及表達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德育目標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在躍動的燭火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人類光明的未來。學習本文,應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情感和責任感。

  課堂設施需求(計算機教室、投影儀、電視機、計算機、dvd播放機等)

  課程設計

  教學重點

  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探究這篇通訊感人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

  二、教學方法

  1.朗讀法與討論法相結合。讓學生在反復朗讀和熱烈討論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參與意識,把課堂歸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聯想拓展法。在文意蘊藉的地方,引導學生聯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點撥教學法。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藝術效果產生的奧秘,還需教師適當的點撥。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強盜肆意踐踏人類文明,在紛飛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東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毀滅,但不可摧毀的是反法西斯聯盟鋼鐵般的意志。一支蠟燭照亮了戰爭的一角,“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多媒體顯示:一支蠟燭點燃到眾多蠟燭燃亮了……呈現字樣“蠟燭”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創作以戰爭題材為主。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長篇小說《日日夜夜》,詩集《友與敵》。這些作品均獲斯大林獎金。1949年10月訪問中國。1950年出版《戰斗的中國》一書,描寫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9至1971年發表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寫從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在西部邊境的潰敗,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具有廣闊的歷史畫面和生動的戰時生活的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比較少。三部曲獲1974年度列寧獎金。

  通訊是記敘文文體的又一實用文體,也是報紙常用的文章樣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它和新聞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人和事比新聞更具體更系統。通訊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對材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寫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質意義。通訊運用的表現手法是敘事,也常用描寫、抒情、議論,以使人物更加鮮明,事件更加生動。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反映二戰中反法西斯戰爭的電影、電視片斷,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把握文意。

  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削                      迫擊炮

  拂曉                    顫巍巍

  2.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選兩位同學復述課文。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教師提示學生復述時應抓住記敘的六要素。

  明確:1944年9月19日,蘇聯紅軍在南斯拉夫保衛戰中,與德國鬼子展開了激烈的爭戰,在紅軍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時,一位紅軍戰士英勇犧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不忍紅軍烈士暴尸戰場,冒著德國人的炮火安葬紅軍戰士。她用雙手舀干彈坑里的積水,把烈士的遺體拖進彈坑,擺正遺體,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埋葬了烈士。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頭上,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

  (四)、分析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

  學生齊讀相關片斷。

  2.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要求學生展開想像,推想文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教師提示:選擇典型畫面推想,如“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訴人們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如“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她用力把那尸身翻過來。……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發,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彎過來,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她坐在那里,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老婦人為什么要這樣做?她做這一切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坐在那里,靜靜地。”她想了些什么?

  又如,拂曉前,紅軍戰士來尋找契柯拉耶夫的尸體,老婦人又拿出一支蠟燭點燃在烈士的墳頭。“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為什么鞠躬?

  選三位同學交流,其余同學評價。

  3.要求學生談談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1)學生自由討論。

  (2)選兩位同學發言。

  明確: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了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愛。

  老婦人思想感情概括起來就是“敬愛”和“哀痛”。

  4.探究思考。

  提問: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請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來談。有人認為:“文章突出小小的燭光,意蘊深遠。”有人認為:“事件本身很感人。”有人認為:“文章一再寫德國人的炮火,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更突出老婦人行為的感人。”有人認為“老婦人把一生中最珍愛的結婚喜燭獻給紅軍戰士,這一點很感人。”……

  教師歸納總結:首先作者著力描寫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不顧個人生死;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異常吃力,烈士犧牲的精神是老婦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對待烈士如親人,表現出母子親情;四是老婦人獻出一生中的最愛,悼念紅軍戰士。

  其次,突出蠟燭,突出燭光,更是作品成功的關鍵。結尾“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像抒情詩,贊美燭光,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五)、揣摩語句,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蘊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回答一題)

  1.路并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后,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里。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

  (把這句話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彈坑里”好不好?為什么?)

  2.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時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為什么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3.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這段文字如果寫成“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好不好,為什么?)

  學生默讀、品味,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1.改后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歷歷在目,仿佛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能聽得見,十分感人。改后過于籠統,不夠細致。

  2.補充說明這支蠟燭的來歷,表現了老婦人奉獻給紅軍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黑色圍巾,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婦人的哀悼之情。

  4.不好。原句勾畫了經戰爭破壞后的環境,勾畫了燭光的背景,“炮火燒焦了的土地”“炸彎了的鐵器”“燒死了的樹木”,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原句再次點出這支蠟燭的非常來歷,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原句不寫老婦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說“南斯拉夫母親”和“一個蘇聯青年”,揭示這種感情的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的集中表現,這種感情達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師生共同品味結尾“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的含義。

  明確:這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

  (六)、課堂小結

  “蠟燭”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獻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回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七)、布置作業

  1.用“拂曉、瓦礫、地窖、鞠躬、顫巍巍”等五個詞寫一段話,要求自然合理。

  2.閱讀下面這首詩,體味詩中的情感。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世紀挽歌

  王曉霞

  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公然襲擊我駐南使館。消息傳來,群情激憤,遂成詩句,以悼念殉職的許杏虎、朱穎、邵云環三君。

  大海狂嘯

  長天垂淚

  億萬萬同胞的憤怒

  化作悲痛的世紀挽歌

  作為戰地記者

  《親歷炮火》

  用心作證  用筆控訴

  戰爭罪惡

  硝煙中為正義吶喊

  長夜里為和平奔波

  雖然生命潛伏著危險

  想不到是在自己的領地被黑手掠奪

  真理何在  公平何在

  罕見的侵略必遭歷史譴責

  強權擴張的野心昭然若揭

  怎能不令人深深思索

  憤怒的手啊舉過頭頂

  悲痛的心啊不會沉默

  聽,正義和平的吼聲

  已匯成滾滾的長江

  (摘自1999.5.19《光明日報》)

  3.完成研討與練習三

  ●板書設計

《蠟燭》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體會戰爭的殘酷和追求和平的人們之間的深厚感情。

  2、透過行為體悟人性的本質。

  3、領會細節描寫的藝術效果。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上學期我們曾做過一篇課外閱讀:講的是一對德國兵到一戶被占領的農家去,那家的女主人正巧是一個地下黨。于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激烈戰爭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哪位同學能向我們概述一下這段故事?

  學生講故事。

  今天我們學習的蠟燭的故事發生在二戰結束前一年,當時的德國法西斯已經處于兵敗如山倒之際,但是有戰斗就有犧牲,我們一起看看這里的蠟燭發揮什么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西蒙諾夫,蘇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

  2、翻譯者:茅盾,我國著名文學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鋪子》等。

  3、檢查預習,掃清字詞障礙。

  4、閱讀課文,找出并朗讀最令你感動的一個片段。結合這些片段,說說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

  5、再讀課文,體會細節描寫所體現的深層含義。啟發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在假設,比較中品味。

  ⑴ 為什么要對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⑵ 多次提到老婦人的圍巾,這條黑色的圍巾有什么特殊意味?

  ⑶ “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同原句比較,品位原句好在那里?

  6、品讀文中意味深長的句子和場景的意蘊:

  ⑴ 如果你是尋找契柯拉耶夫尸身的士兵之一,看到老婦人在戰友墳前續上新蠟燭,你會有哪些心理活動?

  ⑵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象一個母親的眼淚,正象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遠不朽。”這兩句話意味深長,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說它們的含義。

  ⑶ 文章中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表現出來的。揣摩文章倒數第四段,設想一下老婦人的心理活動,用一兩百字寫下來。

  7、課時小結。

  8、布置作業:

  ⑴ 找出你認為最感人的細節描寫;學習這種極力渲染的描寫方法,

  ⑵ 探討蠟燭在文中的作用和象征意義。

《蠟燭》教學設計 篇8

  【教案設計說明】

  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現象喊了幾年要改,但到現在為止基本上還是原地不動。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基本上還是以語文老師的講為止,學生仍處于接受中,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一直處于相對靜止狀態。受江西南昌特級教師張富“跳摘教學法”啟發,本學期開始著力進行教學改革,雖然時間還不算太長,但現在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已由過去怕說、怕寫、不會聽而想說、想寫、注意聽,由過去被動的去聽、去說、去寫到現在已成為我要說、我要寫、我想聽。本課的內容設計就是我把課型分為學課、習課后的學課教案設計。

  【教案過程】

  一、宣布學習重點,提出問題

  這節課學《蠟燭》(板書),本文學習重點有三條:

  1、圍繞中心精心選擇材料;

  2、通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

  3、結合特定的語境理解句子的含義(板書)。這篇文章圍繞“蠟燭”,描寫了二次世界大戰時,一個南斯拉夫老婦人育乞西和一個蘇聯青年紅軍之間的感人故事。

  這節課要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本文是一篇戰地通訊,通訊以敘事為主,向讀者交待清楚報道的事件的前因后果,即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請問: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要敘清楚是不容易的,必須有一定的篇幅。全文共44節,分幾個部分敘述其前后事件?請劃分文章層次并概括段意。

  除敘述的表達方式外,通訊還往往借助于描寫來突出人物形象。景物描寫是其中一種手段:它往往能起到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和交待故事背景的作用。本文中伴隨著老婦人的出現,有兩處景物描寫,請找出來并分析其作用。

  動作描寫是刻劃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婦人在炮火下平靜地整理烈士的遺體,清理墓坑,吻別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這一切行動的?

  珍藏了45年的結婚蠟燭點燃在紅軍戰士的墳頭,老婦人又靜靜地在寒夜守護著紅軍戰士。全文就是這樣在詩意般的境界中抒寫了那“不會熄滅的火焰”,這樣的結尾又有怎樣的含意?

  二、帶著問題讀書,做答

  共五個問題,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快速閱讀課文,做書間筆記。

  學生答完,在小組中作答后,在班上作答。

  三、精講教材

  本文描寫一個南斯拉夫老婦人冒著炮火,掩埋一位蘇聯紅軍的遺體后,將珍藏多年的喜燭點燃在烈士墳頭靜靜陪伴到拂曉的感人故事。從敘事過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7),講紅軍戰士偷襲犧牲。第二部分(8~31):講老婦人冒著炮火掩埋烈士。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可分三層。第一層(8~13):炮火余生,發現烈士。第二層(14~26)冒著炮火,掩埋烈士。第三層(27~31):點燃蠟燭,守護烈士。第三部分(32~42):老婦人的英雄行為感動了紅軍戰士。第四部分(43~44):再現并并贊美蠟燭的火焰。

  “附近一帶”一段環境描寫,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殺人民造成的恐怖氣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無私和勇敢。她早已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靜地整理烈士的遺體,清理墓坑,吻別死者,掩埋烈士,守護英靈。這些是只有母親才有的對兒子的動作,我們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婦人育乞西滿心的哀痛。“天氣很冷,四下里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再次渲染了濃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氣氛,烘托了老人失去愛子般的傷痛。

  第(28)自然段中“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詞,可見蠟燭非比尋常的意義。老婦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貴,今天卻把這份過日子珍貴的感情獻給一個異國的烈士。它點燃起的火焰是“永遠不會熄滅的”。結尾謳歌了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法西斯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這篇戰地通訊,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贊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請同學們結合精講內容,自改書間筆記,并看著板書,將老師對教材的講解復述一遍。

  【附:結構提綱】

  一、戰士偷襲犧牲

  二、老婦人掩埋戰士

  1、發現烈士;

  2、掩埋烈士;

  3、守護戰士。

  三、老婦人英雄行為感動戰士

  四、再現并贊美火焰

  環境描寫:渲染氣氛 烘托人物心情

  動作描寫:整理 清理 吻別 掩埋 守護──母對子:敬意與哀痛

  母親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蠟燭》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記敘的要素,品味語言,感悟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像能力。

  【教學重點】

  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蠟燭的特殊意義。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二戰中蘇聯紅軍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2、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寫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在了一位蘇聯紅軍戰士的墳頭。文章贊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斗的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學習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婦人對蘇聯戰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們有一個兒子上初中三年級。家里只有一間房子,約十五六平方米,擺一張雙人床,一張單人床,一張學生桌,家里就塞滿了。爸爸身體不好,經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著震動,兒子寫作業思路就會被打亂,為了兒子的學習,爸爸嗓子一癢就趕緊躲出去,每天晚飯后兒子要寫作業了,爸爸就躲出去,這幾乎成了一種規律、一種習慣。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紛紛揚揚下起鵝毛大雪。有一天,兒子臨近期末考試,在溫暖寧靜的小屋里不知不覺學習到夜深。作業剛做完,忽然隱約聽到窗外的咳嗽聲,他從窗戶往外望去,大雪中一個穿著棉大衣戴著口罩的人,周身潔白,成了個雪人,兒子像一下子被電擊著了,淚流滿面的跑出去……無聲的雪花蓋住了這對擁抱的父子。這是一個普通的親情故事,但令我們感動。還有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給我們震撼。今天我們學習的《蠟燭》一課,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并出示學習目標。

  2、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3、教師(或學生)配樂朗讀,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

  4、投影思考題:

  1、復述課文情節,說說課文表現了什么主題。

  2、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老婦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5、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

  預期達到:

  ⑴ 跨越國界,情同母子,戰斗的友誼。

  ⑵ 老婦人渴望解放、和平,對蘇聯紅軍烈士滿懷敬意,奉獻愛意。表現出深沉、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三、研讀賞析

  教師導學:這篇文章非常感人,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投影思考題:

  1、找出令你感動的情節、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動的原因。

  2、試分析蠟燭有什么特殊意義。

  學生默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預期達到:

  1、題材感人,重點描寫老婦人掩埋蘇聯烈士的過程,突出蠟燭、燭光。

  感人的原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的意義。

  2、蠟燭的珍貴意義:

  老婦人珍藏了45年的結婚的喜燭一直舍不得用,現在,把它們拿出來點在烈士的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特殊的環境里,燭光顯出了特殊的意義。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四、五兩段,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有哪些心理,回答問題。

  投影思考題: 

  1、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她心里是怎樣想的?

  2、老婦人為什么對他們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學生齊讀或分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意蘊,啟發學生就文句提出一個個問題推想。只要學生的思路打開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教師小結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升華。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

  六、布置作業

  把你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并且用上研讀與練習中的字詞,300字左右即可。

《蠟燭》教學設計 篇10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

  3課、蠟燭

  ●學習目的:

  1、情感朗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

  2、行動探究,體會南斯拉夫母親的內心活動。

  3、語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摯感人的人性美。

  ●學習重點:朗讀、探究、體味南斯拉夫母親豐富的內心世界。

  ●學習準備:解決字詞;查閱資料(二戰有關資料)

  ●教學設想: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燭光引讀。

  教師呈現《燭光里的媽媽》圖片。

  同學們,我們面對著搖曳的燭光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是啊,面對這樣的燭光,我們感受到了老師那份情同母子的愛。可同樣的蠟燭,在南斯拉夫老婦人的手里,卻有著不同的意蘊,下面就讓我們來學習西蒙諾夫的《蠟燭》,它會使我們感受到怎樣的一種超越國界的情感呢?(板書課題及作者)

  作者簡介:西蒙諾夫,蘇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后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金,《生者與死者》獲列寧獎金。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

  2、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它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3、讀了課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這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贊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設置問題情景一:

  課文以蠟燭為題,這里的燭光,你認為有什麼特殊的象征意義呢?

  討論明確:紅軍烈士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設置問題情景二:

  課文中的老婦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嗎?

  討論明確:

  ①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②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③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④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設置問題情景三:

  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 (盡量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劃一劃,然后歸類)。

  文章不斷對炮火(11)、老婦人的黑色圍巾(4)、老婦人的動作“跪”、“爬” (各3)、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6)等內容進行了反復交代和描寫。          

  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反復加以描寫?

  ① 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突出了當時環境的危險,更突出了老婦人不顧生死、臨危不懼的高尚品格,同時也使我們為老婦人的行為而感動。

  ②對“蠟燭”的多次描寫,說明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的哀思, 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見證。

  ③對“黑圍巾”的多次描寫,表現了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渲染了肅穆氣氛,突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④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四、語段品讀,體會精神。

  學生品讀課文語段,暢談感受。

  例:課文倒數第二小節。

  感受:勾畫了戰后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母子,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五、內心體驗,互動釋疑。

  1、內心體驗:

  ①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a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她心里是怎樣想的?

  b老婦人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②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要從方法、思想情感上考慮。

  學生可能這樣說: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升華。

  2、課外延伸:

  ①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②把你想像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武原鎮中學 陸海峰)

《蠟燭》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的戰爭主題。

  2、分析老婦人這一人物形象,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賞讀課文,品味語言,提高理解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從整體上把握故事內容,挖掘作品主題。

  2、分析老婦人這一人物形象,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賞讀課文,探究本文“感人”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

  【教學手段】

  朗讀法與探討法相結合。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往事如煙,歲月如流,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市蝕的銹跡斑斑,惟有感情,高尚圣潔的感情卻長存天宇。在反戰爭中,一位南斯拉夫母親把一生唯一珍愛的東西——結婚蠟燭獻給了一個蘇聯兒子。這一幕將永遠留存在熱愛和平的人們的記憶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西蒙諾夫的戰地通訊《蠟燭》。

  二、字詞

  拂曉 瓦礫 地窖 鞠躬 削 顫巍巍 迫擊炮

  三、自讀課文

  復述主要情節,整體把握文意。

  四、研讀課文

  1、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挖掘主題(逐層深入):

  ( )←─

  ─→( ) 老母親 母子情義 兒子 南斯拉夫老母親 兩國友誼 蘇聯兒子 ……老母親 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深厚友誼 ……兒子

  2、人物形象分析:

  ⑴ 請你運用人物分析法,結合文章的細節,談談你對老婦人的認識:

  她是一個( )的人,因為( )

  ⑵ 精讀文章倒數4、5兩段,展開想象,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心理。

  3、蠟燭的含義(逐層挖掘):

  不平凡的蠟燭

  ↓

  老婦人45年來唯一珍惜的結婚蠟燭

  ↓

  “它的火焰將永不熄滅,將永遠燃著”(最后一小節)

  ↓

  在哪里燃著?(戰場上、戰士心里)

  蠟燭的含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勝利的希望、光明的未來

  背井離鄉的戰士心里──溫暖與慰藉、前進的動力

  五、賞讀文章(挖掘本文感人的因素)

  1、找出令你感動的情節,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動的原因。

  2、用你的方式朗誦最令你感動的地方(朗誦比賽)。

《蠟燭》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明確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學會用細膩的外貌、動作、細節描寫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3、通過朗讀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語言,感受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用血肉凝結的情誼,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

  【教學重難點】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體會主人公對戰士深厚的情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1、學生:

  預習課文(早讀課朗讀),積累字詞,查找相關資料。

  2、教師:

  了解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和南斯拉夫解放戰爭的史實,弄清課文所牽涉的歷史背景。

  【教學方法】

  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討論法、問答法、點撥法、朗讀法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開門見山)

  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東西──蠟燭,誰能告訴我蠟燭有何作用?

  師:蠟燭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賦予了什么意義呢?

  二、介紹相關背景資料(作者及文體)

  請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1、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

  2、南斯拉夫解放戰爭的史實。

  三、閱讀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朗讀課文(默讀),理清這篇文章的記敘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墳頭。

  四、品讀課文,理解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

  1、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齊讀。

  2、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推想文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揣摩人物心理活動,進行練筆。

  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細節描寫表現出來的。細讀文章中的這段話,設想一下段中表現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并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引導學生從老婦人對蘇聯紅軍戰士的崇敬與熱愛以及對失去戰士的悲痛心情等來描寫。)

  如:

  ⑴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過了四天的那一只貓也被剛才炸起來的磚石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訴人們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她用力把那尸身翻過來。看見他的面孔了,很年輕,很蒼白。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發,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彎過來,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這樣,她坐在那里,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

  老婦人為什么要這么做?她做這一切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靜靜地。”她想了些什么?

  ⑶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為什么鞠躬?

  3、揣摩語句,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蘊:

  ⑴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為什么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交代蠟燭的來歷,表明這支蠟燭的珍貴,有著特殊的意義。表明老婦人的至情至愛。

  ⑵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這里提到圍巾的顏色“黑色”,暗示戰爭的殘酷,表明老婦人對失去蘇聯紅軍戰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段文字如果改寫“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同原句比較一下,說說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渲染了戰火紛飛,突出了蠟燭的珍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南斯拉夫母親蘇聯紅軍為親人,她的恨與愛是那樣深沉。改句過于平淡,表達效果顯然不夠。

  ⑷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這句話的含義是?)

  這個抒情詩般的結尾,深情贊美了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4、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是一個十分勇敢、不顧生死,把蘇聯紅軍戰士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不畏法西斯惡勢力的人。

  ⑴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⑵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⑶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炮火連天(環境危險)──不顧生死。

  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⑷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五、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探討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朗讀,找出文中感人的片段,并體會其表達效果,交流活動。

  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在法西斯強盜的鐵蹄下飽受苦難,她的房屋被炮火轟毀,他的男人死去,他視蘇聯紅軍為親人,他的愛與恨是那樣深沉。

  師:通過剛才的品讀,我們可以體會到老婦人對這位犧牲了的紅軍戰士的情感是怎樣的?

  師:這篇文章如此感人,這種藝術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題材感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對感人因素進行了著力描寫。

  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師歸納小結。

  歸納:作者著力描寫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不顧個人生死;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異常吃力,烈士犧牲的精神是老婦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對待烈士如親人,表現出母子親情;四是老婦人獻出一生中最珍貴的東西──結婚蠟燭,悼念烈士。

  六、問題探究

  1、那么,這里的燭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義?

  ⑴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⑶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2、文中幾次提到“德國人的炮火轟響”?有什么作用?

  五次,表現出法西斯的殘酷和老婦人的勇敢。

  七、小結

  這篇文章反映了二戰時期法西斯陣營啊人類拖入深重的苦難,反法西斯陣營的各國軍民在埋葬法西斯強盜的戰斗中結下了深深的情誼。在這場正義的戰爭中,各國人民用血肉鑄成了堅固的城墻,許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難忘。

  “蠟燭”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獻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回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八、布置作業

《蠟燭》教學設計(通用12篇) 相關內容:
  • 《蠟燭》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拂曉、瓦礫、地窖、鞠躬、顫巍巍”等詞語,把握其讀音、詞義。2.了解作者及故事發生的背景。3.了解戰地通訊的特點。4.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 《蠟燭》教學設計

    【創意說明】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選材巧妙外,細膩的描寫不可或缺。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情感,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復摹寫。閱讀這篇文章,我們不妨將有些描寫對象相同的反復摹寫進行歸類、比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達效果,這樣...

  • 《蠟燭》教學設計

    【教案設計說明】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現象喊了幾年要改,但到現在為止基本上還是原地不動。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基本上還是以語文老師的講為止,學生仍處于接受中,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一直處于相對靜止狀態。...

  • 《蠟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積累詞語,把握其讀音、詞義。2、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3、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動描寫,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4、揣摩語言,著重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蘊及表達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 《蠟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體會戰爭的殘酷和追求和平的人們之間的深厚感情。2、透過行為體悟人性的本質。3、領會細節描寫的藝術效果。【教學內容及過程】一、導入上學期我們曾做過一篇課外閱讀:講的是一對德國兵到一戶被占領的農家去,那家的女主人...

  • 《蠟燭》教學設計3

    創意說明: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選材巧妙外,細膩的描寫不可或缺。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情感,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復摹寫。閱讀這篇文章,我們不妨將有些描寫對象相同的反復摹寫進行歸類、比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達效果,這樣往...

  • 《蠟燭》教學設計4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第3課、蠟燭 ●學習目的:1、情感朗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2、行動探究,體會南斯拉夫母親的內心活動。3、語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摯感人的人性美。...

  • 《蠟燭》教學設計5

    知識目標: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2、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能力目標: 透過行為領悟人性的本質。教育目標: 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重點難點: 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 《蠟燭》教學設計6

    三《蠟燭》教案 ssslll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識記重點字詞 2、分析品味重點語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二)能力目標: 1、分析人物動作描寫,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2、體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av综合亚洲 |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91?清在线|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视频 |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在线第1页 | 日产久久久久久 | 人妻熟女欲求不满在线 | 韩国成人一区 | 久久国产色av老熟蜜臀av | 精品自拍亚洲一区在线 | 九九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亚洲94久久精品 |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 日本护士野外奶水HD | 久久另类ts人妖一区二区 | 日韩免费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福利 |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 国产丝袜av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 老中医吮她的花蒂和奶水视频播放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 |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 伊人久久丁香色婷婷啪啪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级 | 四虎WWW永久在线精品 | 亚洲精品狼友在线播放 | 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图片 | 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樱花 | 激情久久丁香 | 午夜131美女爱做视频 |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蜜桃 | 无码制服丝袜人妻一在线视频 | 免费毛片wwwcomcn | 欧美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 | av天天爽 | 亚洲色婷婷久久精品AV蜜桃 | 国产狂喷潮在线观看视频应用 | 人妻偷人VA精品国产旡码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