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山 界
(四)了解事情經過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段落
時間變化
地點轉移
記敘內容
文章主旨
2-11節
當天下午至天黑山溝—山腳
同瑤民的攀談表現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2-23節
天黑后至黎明前山腳—山腰
爬山的艱苦以及在
雷公巖前露宿
24-31節
次日黎明至下午兩點多雷公巖—山頂
攀越雷公巖
32-33節
登上山頂以后山頂—山下
下山的情景(五)理清文章層次結構文章按時間順序,分為三個部分來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紹老山界,點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擺出困難。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第一層:(2—11)山腳訪瑤家。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第二層:(12—33)紅軍翻越老山界 3.攀登雷公巖4.繼續登山,到達山頂; 5.山頂所思。 第三部分(34):寫作者的感受。 三、問題討論:(一)課文寫紅軍翻越老山界,卻用了不少筆墨寫與瑤民大嫂的攀談,作用是什么?答:顯示了紅軍是為人民謀福利的軍隊。說明紅軍不但是戰斗隊,也是宣傳隊和播種機。從一個側面豐富了課文的中心意思.(二)文章中兩處集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1、局部揣摩景物描寫:(1)分析第13段描寫:①“奇觀”是指什么?②你認為哪些字詞用得好,請加以揣摩:“奇觀”本來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見的景觀或景象。 “之”字形說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與星光連接,寫山勢之高;表現了老山界的險峻,“許多”一詞,既說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說明有成千上萬的紅軍戰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織在一起,組成了瑰麗、壯觀的景象。“奇觀”一詞表現出這一景象的奇特罕見,表現紅軍隊伍的宏偉氣勢并頌揚了紅軍堅強的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的精神。 (2)分析第23節景物描寫:①這部分哪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找出來并加以分析。②這部分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分別起什么作用?③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綴”字傳神而又具立體感,好像人工裝點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現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豐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勢的險峻和連綿,又暗示了紅軍的艱難處境。“矗立”,形象的說明困難像攔路虎阻擋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聳的老山界阻擋不了紅軍北上抗日的決心,也改變不了他們的長征必勝的信念。“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感受?“像春蠶在咀嚼桑葉”時連續不斷的細微聲音,比喻戰士們輕細的話語聲,說明戰士們被凍醒次數之多;“野馬奔馳”寫半夜山風之大,又喻寒風刺骨;“山泉嗚咽”用擬人化手法喻山泉時斷時續又暗指山勢崎嶇;“波濤澎湃”形容林木被風刮動的聲音。人聲和大自然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機,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非常形象地寫出山景之美,表現紅軍戰士的樂觀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