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老山界教學設計(通用2篇)
八年級語文老山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
2、體會本文樸實優美語言里行間流露著真摯而強烈的感情。
3、學習紅軍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本文語言樸實而優美,字里行間流露著真摯而強烈的感情
2、學習紅軍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
1、《七律長征》中,講到了雄偉險峻的五嶺山,這里面有一座山嶺叫越城嶺,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是五嶺中最險的一座山,也是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它也被稱為老山界,紅軍戰士是怎樣翻越這座“難”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聽聽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斗的一位老紅軍的講述吧。
2、作者介紹:
陸定一,生于1906年,江蘇無錫市人。曾任八屆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二、請同學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1、排除字詞障礙
字:驚惶籬笆骨碌酣蜷綴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嗚咽落得很遠
詞:攀談苛捐雜稅奇觀絕壁骨碌酣然入夢蜷嗚咽澎湃身手
2、我們概括事件內容時,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讀完課文,請你先找出本文的記敘六要素。
時間:從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點:長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腳下和老山界的整個山路中
人物:紅軍某部的干部和戰士
八年級語文老山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了解文章所敘之事,揣摩詞語的運用。
2、了解并學習文章安排材料的特點。
3、通過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紅軍的革命傳統。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紅軍的革命傳統。
2、了解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
教學難點:
1、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賞析背誦精彩的語段。
2、景物描寫的內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選用:
閱讀梳理與感悟反思相結合
學法指導:
梳理信息,整合處理
一、預習交流:
(一)關于作者。
陸定一(1906--1996),江蘇無錫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過《解放日報》總編輯、宣傳部部長、文化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二) 關于背景。
(三)關于字詞。
1、給加點字注音:
驚惶( ) 欺侮( ) 酣( )然入夢 蜷( )矗立( ) 咀嚼( ) 嗚咽( ) 澎湃( )骨碌( ) 綴( )
2、多音字組詞:
嚼:jiáo ( ) jué( )
咽:yān( ) yàn ( ) yè( )
落:là( ) lu( ) lào ( )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速讀課文,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文內容。(老山界是長征中走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
(二)紅軍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難事?
(三)本文以什么為順序安排內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語)
(四)了解事情經過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段落
時間變化
地點轉移
記敘內容
文章主旨
2-11節
當天下午至天黑
山溝—山腳
同瑤民的攀談
表現紅軍不怕困
難、艱苦奮斗的
堅強意志和革命
樂觀主義精神。
12-23節
天黑后至黎明前
山腳—山腰
爬山的艱苦以及在
雷公巖前露宿
24-31節
次日黎明至下午兩點多
雷公巖—山頂
攀越雷公巖
32-33節
登上山頂以后
山頂—山下
下山的情景
(五)理清文章層次結構
文章按時間順序,分為三個部分來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紹老山界,點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擺出困難。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第一層:(2—11)山腳訪瑤家。
第三部分(34):寫作者的感受。
三、問題討論:
(一)課文寫紅軍翻越老山界,卻用了不少筆墨寫與瑤民大嫂的攀談,作用是什么?
答:顯示了紅軍是為人民謀福利的軍隊。說明紅軍不但是戰斗隊,也是宣傳隊和播種機。從一個側面豐富了課文的中心意思.
(二)文章中兩處集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1、局部揣摩景物描寫:
(1)分析第13段描寫:
①“奇觀”是指什么?
②你認為哪些字詞用得好,請加以揣摩:
“奇觀”本來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見的景觀或景象。 “之”字形說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與星光連接,寫山勢之高;表現了老山界的險峻,“許多”一詞,既說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說明有成千上萬的紅軍戰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織在一起,組成了瑰麗、壯觀的景象。“奇觀”一詞表現出這一景象的奇特罕見,表現紅軍隊伍的宏偉氣勢并頌揚了紅軍堅強的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的精神。
(2)分析第23節景物描寫:
①這部分哪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找出來并加以分析。
②這部分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分別起什么作用?
③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綴”字傳神而又具立體感,好像人工裝點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現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豐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勢的險峻和連綿,又暗示了紅軍的艱難處境。“矗立”,形象的說明困難像攔路虎阻擋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聳的老山界阻擋不了紅軍北上抗日的決心,也改變不了他們的長征必勝的信念。
“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像春蠶在咀嚼桑葉”時連續不斷的細微聲音,比喻戰士們輕細的話語聲,說明戰士們被凍醒次數之多;“野馬奔馳”寫半夜山風之大,又喻寒風刺骨;“山泉嗚咽”用擬人化手法喻山泉時斷時續又暗指山勢崎嶇;“波濤澎湃”形容林木被風刮動的聲音。人聲和大自然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機,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非常形象地寫出山景之美,表現紅軍戰士的樂觀情懷。
(3)分析第32節景物描寫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寫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見,景物的特點是什么?表達作者怎樣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達了克服困難后的愉快,表現戰士們歡暢、輕松的心情,集中展現了一種前景光明的意境。
四、問題探究:
(一)課文采取順敘的好處是什么?
好處:
1、使文章脈絡清楚.
2、使文中的敘事和描寫都合情合理
3、按時間順序先設置懸念后作解釋,產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二)文章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時遇到的困難,對于中心的表達有何作用?
(三)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巖時,作者記述了紅軍戰士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的場景。為什么要特別強調“醫務人員中的女同志們英勇得很”?
(四)作者在文中細致的描寫了翻越老山界的艱難,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說“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長征路途的艱難,也更能突出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只要有這種豪邁的精神,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五、品味語言:
(一)第24節“搶一碗飯就吃”句中,“搶”字用得合適嗎?為什么?
(二)第29節“但是必須鼓著勇氣前進”句中的“鼓”改為“憑”可以嗎?
(三)第30節“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一句怎么理解?
六、總結全文:
1、主旨---本文具體的記敘了長征途中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表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克服困難、英勇頑強的斗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寫作特點---①采取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層次.
②以生動的描寫具體而生動地表達中心
七、作業布置:
1、以“秋日的早晨”為題,寫一段景物描寫。
2、背誦并默寫第2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