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花蕩》說課稿 2份
(注:由于教師對學生當堂呈報的問題有不可預知性,所以只能暫時用文本要求學生掌握的問題來表述教學過程,不過后面還留有機動的時間可作調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組討論。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⑥。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可越俎代皰。如果只有教師的侃侃而談或者只讓學生獨自思考,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陷入罔然而一無所得,在此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創(chuàng)設學生對話氛圍,激揚學生閱讀思維,讓智慧在碰撞中產生,讓知識在交流中生成,讓能力在互惠中提升,這是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理論基礎。在此學生討論后可能會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愛國抗日的勇毅,愛憎分明的正氣,自信自尊的嚴苛,智勇雙全的寫照;或者按教參的說法——貫穿全文的線索;甚至還有可能會說到是對二個小姑娘對老頭子抱懷疑態(tài)度的反襯等等,在此教師有必要給學生以相應的肯定和正確的引導。
(約5分鐘,8-10個學生)
2.全體學生朗讀“這時那受傷的才痛苦地哼哼起來。┅┅怎么張嘴說話?我這老臉呀!”
問題:此段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表現力?
此題讓學生獨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學生對重點語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天賦,為課后的面批面改、分層教學提供事實依據;如果學生回答不理想,教師可以適時扮演起課堂中首席的角色。
(約3分鐘,3-4個學生)
3.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來讀一讀,并說明原因。
本題將采用小組合作探討的形式學習,先由同學自己選擇喜歡或感受較深的句段在組內有感情地朗讀,然后和組內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再由組內派代表講出所選句段喜歡的原因并把該句段朗讀出來;教師可就學生的語氣、語速、音準、句逗、輕重等閱讀問題進行評價并作適當的調整,提高學生對自己所選語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過于”“毒蛇”即要讀得重又要讀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該詞在語段中的作用。采用這種方法可以體現:①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確保個性化閱讀的時間;②培養(yǎng)合作探究的良好習慣,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③啟發(fā)與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特而新穎的見解,化解本課的難點。
(約8分鐘,6-8個學生)
4.讀語段練筆: “一個鬼子尖叫了一聲,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問題:老頭子在用竹篙砸鬼子們的腦袋時,他心里會產生怎樣的獨白?請同學們揣摩并寫出來,字數300左右。
(寫作加交流約10分鐘,全體學生寫作,4-5個學生交流)
設置這兩個問題就是要學生仔細品味揣摩老頭子愛與憎、智與勇的具體內容,增強學生們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閱讀與練筆中發(fā)現自己,融入作品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從而達到在情感的體驗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饋,鼓勵學生提問,創(chuàng)設對話環(huán)境
學生有可能會提到我在前面講到的問題,那就是:“既然老頭子這么厲害一個人能滅殺十幾個鬼子,那抗日隊伍怎么會藏在葦塘里不敢出來呢?”等這樣富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問題,在此我們就有必要進行預設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案。設置這樣的環(huán)節(jié)為的是讓教師與學生在課堂里擁有了真正平等對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