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5)、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耳裝飾的弓和魚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獫狁入侵,戰事十分緊張。
(6)、想起我離開家的時候,楊柳依依隨風飄飛。如今我在歸鄉的途中,紛紛揚揚雪花漫天,路途泥濘步履艱難,饑渴交加滿身疲憊。我的心是多么凄涼悲傷,滿心的傷痛又有誰能體會。
5 、討論分段,歸納段意。
一、(1-3節)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的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二、(4-6節)直接寫戰事。
三、(第6節)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6 、再次朗讀課文。
三、研討課文、體味情感1 、戍卒的全部生活,可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悲苦”。因何而“悲”,緣何而“苦”?請同學們仔細研究課文,說說你的發現。
2 、分四人小組,交流討論發現情況。
3 、課堂交流討論
答案參考:
(1)久役在外。①“薇亦作業”、“薇亦柔止”、“薇亦剛止”,“作”、“柔”、“剛”三字顯示了薇生長期的三個不同階段,在時間上是遞進的,它象征戍卒的久久不歸。同時“歲亦莫止”、“歲亦陽止”,從歲暮年終到夏歷十月,時間的流駛,物換星移,不知給征人帶來多少痛苦。隨著時間的遞進,征人的痛苦也與日俱增。②[投影]朱熹引用程子的話:“古者戍役,兩期而還,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強烈的思念。
(2)寢食難安。因“獫狁孔棘”,他們疲于奔命,時時處于戒備狀態,無暇休息,身體與精神同處于極度疲勞狀態。“載饑載渴”也是它們戍邊作戰生活苦況的反映。
(3)戰斗慘烈。從“戎車既駕”、“四牡業業”、“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描寫當時士兵的裝束、武器、作戰方式等詞中可以想見他們進行了怎樣殘酷地拼殺。
(4)音訊隔絕。從軍在外,沒有固定的駐所,無法找人捎信回家。與家人音訊阻隔,彼此的生存難以預卜,其悲苦之狀可見一斑。
(5)歸鄉路遙。九死一生的戰爭幸存者們,歷經磨難后,內心深處依舊凄涼,悲傷。因為歸鄉的路依舊那么艱難,家中可否還有人倚門而望?
4 、請同學們在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從白天激烈的戰斗中幸存下來的士兵們在荒涼的邊塞營地會談些什么呢?
(1)兩人一組進行交談。
(2)請兩組當堂表演,師生點評
(以上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探究活動中,勇于提出自已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綜合訓練,提高能力1 、《采薇》末章的前四句,歷代傳誦不已。那么它永久的藝術魅力究竟是怎樣表現的呢?說說你的理解。
• 先獨立思考,再組織課堂討論。
• 查閱有關古人對這兩句話的評價資料。
參考答案:
①物中有我,景中生情,情景交融。“依依”既表現楊柳之態,又表示人們送別時依依不舍之情。
②一語雙關。因“柳”與“留”諧音,古人折柳送別,以表示挽留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