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③美好祝愿。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愿。
④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春風楊柳萬千條”的美麗時節,征人卻不得不與親人分別,也許一別之后永遠無相見之日,良辰美景,并無賞心樂事,所以美景不過是形同虛設罷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離死別的哀愁,以樂景襯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鮮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藝術效果。
2 、下面是古人對《采薇》的評價,談談你對這些評價的看法。
“謝公(指謝安)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世說新語·文學》
“《詩》日‘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見整而靜也,顏之推愛之。‘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寫物態慰人情也,謝玄愛之。‘遠猷辰告',謝安以為佳句。”
——宋祁《宋景文筆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為樂,一倍增其哀樂。”
-—— 王夫之《姜齋詩話》
“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
——方玉潤《詩經原始》
(以上教學環節,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3 、《采薇》一詩,在題材上可稱為邊塞詩的鼻祖。征人思鄉是后代邊塞詩的重要主題。請說一說你所知道的征人思鄉的古詩詞。如唐朝高適岑參 王之渙 王昌齡 李頎 李益……
4 、[投影]比較下列兩首詩的異同
《涼州詞》王之渙《邊塞》
王昌齡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答案參考:
相同之處:都是邊塞詩,都反映征人思鄉這一主題,都寫了戰士們的不幸遭遇和鄉愁離恨,起筆都不凡,意境開闊壯美……
不同之處:王之渙詩描寫塞外荒寒壯闊的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艱苦和思家的哀怨。情調是悲而壯……王昌齡詩卻未把征人的愁思描寫一番,而是慨嘆征人不還的原因是沒有名將守邊,以致外患頻仍,使詩另開辟出一層新意……
5 、以競賽的方式背誦課文。
[評析]以上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1、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學古文,誦讀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但因古詩文文字本身的艱深及表現的內容又遠離學生的生活,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誦讀效率,沒有興趣肯定是不行的。在本教學設計中,誦讀貫徹始終。在“感知課文”階段,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了解文章大意后,讓學生齊讀課文。在文章結束階段,又讓學生以競賽的方式來背誦課文。這些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文言語感,也一改以往學生單調乏味、苦不堪言的背誦情狀。
2、注重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整體感知,疏通文意”階段讓學生自己借助工具書及與同學合作,解決疑難字詞,此種方式好處有三:①可以改變在古文課上老師唱“獨角戲”的吃力不討好的局面;②學生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真正不理解的地方;③可以訓練和提高學生跟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在“研討課文,體會情感”階段,只圍繞“悲苦”設計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學生一般不會面面俱到,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它。但此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理解了它,也就真正理解了詩中人物的感情。在師生共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只要發現一點和老師相同甚至老師沒有想到的答案時,他們便會產生強烈的喜悅之情。這種喜悅之情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