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禮贊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白楊禮贊一 字音字形:
(二) 字音:
無邊無垠(yín) 坦蕩如砥(dǐ) 懨懨欲睡(yān 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頎(qí) 倔強(jiàng) 大氈子(zhān)
(二)形近的字:
溶(róng):溶解 月色溶溶 砥(dǐ):坦蕩如砥 中流砥柱
熔(róng):熔點 熔巖 底(dǐ):底部
二 詞語解釋:
[妙手偶得]:文學素養深的人偶然間的得到的。語出陸游的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主宰]:支配;統治;掌握。
[諸如此類]:與此相似的種種事物。
[倦怠]:疲乏困倦
[倔強]:(性情)剛強不屈。
[參天]:(樹木等)高聳在天空。
[婆娑]:盤旋(多指舞蹈)。
[泛出]:透出。
[鄙視]:輕視;看不起。
三 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茅盾是筆名,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他寫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黨中央給予他是“我國現代進步文化先驅者和偉大革命文學家”的高度評價。
2寫作背景:新課標第一網
《白楊樹贊》寫于1941年3月,那時,正處于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學院文學院講學,1940年3月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講學,后來離開延安到重慶。這期間,他看到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種種事實,也欣喜地看到了廣大的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掃蕩”,鞏固和發展了敵后的抗日根據地。作者從解放區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奮,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白楊禮贊》等散文。
四 課文內容分析:
(一)題目解說:
《白楊禮贊》是特殊時期茅盾先生寫的一片出色的散文,作者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我們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二)結構分析:
《白楊禮贊》一唱三嘆,贊美之情溢于言表。文風陽剛、雄壯,刻畫了“白楊樹”偉岸挺立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體意義。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點題,直抒對白楊樹的贊美和崇敬之情,領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轉寫黃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環境、從正反兩面寫人對高原景色的感覺,襯托出白楊樹,用肯定的語氣再度贊揚白楊樹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運用先總后分的寫法,具體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氣質,以否定句式,強調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揚先抑,虛抑實揚的手法,贊美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揭示中心,點明意義)。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運用對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頑固派的觀點,又一次直抒對白楊樹的贊美和崇敬之情。與文章開頭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