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及練習(通用9篇)
《夜雨寄北》及練習 篇1
《夜雨寄北》教案2及練習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整體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4、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學時數: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明確方法 我們用導讀的方法學習了這首詞,由此可總結出鑒賞詩、詞、曲的一般方法。這節課我們就用這個方法試著來仿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二、 粗讀課文,了解背景。 (一)、 知人論世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現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愿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他與杜牧生活在同一時代,被世人并稱為“小李杜”。 秋雨綿綿中的有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二)、 析詩題 這首詩的詩題或作“夜雨寄內”,“內”即李商隱的夫人。現傳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為妻子,或為友人。有人認為該詩是寫給長安友人的;但以詩之內容,按“寄內”來解讀,似乎更確切。 1、讓學生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詩文內容,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提示”有關資料。 2、學生自讀課文,然后仿照“導讀”中的思維訓練題的思路格式,結合本文教學目標(用幻燈投影),去自行設計有價值的疑難問題。 3、四人小組討論,集中精選有代表性的2~3題寫在紙上,與此同時,教師要及時巡視,把握各小組提問的方向,不至于漫無邊際,并鼓勵、輔導滯后的學生大膽提問。 三、 研讀課文、析疑辨疑。 1、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及時收集匯總,概括歸類。 2、篩選學生的問題時應積極發現學生思想的閃光點并加以肯定和采納,然后公布本課的思維訓練題,及時表揚積極提問和善于體提問的小組。 以下為教師課前暫擬的思維訓練題,這只作個準備,要根據學生提問的實際情況修改。 思維訓練: (1)、文學常識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學史上有“大李杜”之稱,而本詩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則有“小李杜”之稱。 (2)、解釋下列詩句中加下畫線的字的意思。 ① 何當共剪西窗燭 [何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卻話巴山夜雨時 [卻]:_________;[話]:__________ (3)、用“/”畫出古詩的朗讀節拍。 君 問 歸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漲 秋 池。 何 當 共 剪 西 窗 燭, 卻 話 巴 山 夜 雨 時。 (4)、對《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君問歸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無法盡快與好友相見的無奈。 b.“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說自己處境的孤寂凄冷。 c.“何當共剪西窗燭”是指對與好友促膝深談的深切期盼。 d.詩中最后兩句是實寫自己的經歷。 (5)、《夜雨寄北》詩中寫思歸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詩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對未來歡聚的向往之情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詩人想像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邊剪去燃盡的燭芯,一邊回味這巴山的綿綿夜雨。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一種怎樣的心情? 3、老師組織學生思考,討論思維訓練題。 4、四人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各小組亦可選派1~2個代表發言。 [參考答案]:(1)、李商隱 ;(2)、①何時能夠 ②再 回敘; (3)、(略);(4)、d;(5)、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6)、表達了詩人渴望和妻子團聚的心情。 四、 反饋檢測、對比遷移。 1、比較閱讀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一詩,回答問題 寒食寄京師諸弟 雨中禁火空齋冷, 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試用“/”在原詩中畫出本詩的朗讀節拍。 2)、詩題為《寒食寄京師諸弟》,而作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景,那么,作者在詩中寫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詩與《夜雨寄北》都借助 “雨”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現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這一主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詩在構思和立意以及表現手法上與《夜雨寄北》一詩有何不同? 2、學生小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夜雨寄北》及練習 篇2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妻子: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說:“‘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里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后也,奇絕!”這看法是不錯的,但只說了一半。實際上是:那“魂”“預飛到歸家后”,又飛回歸家前的羈旅之地,打了個來回。而這個來回,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對比。桂馥在《札樸》卷六里說:“眼前景反作后日懷想,此意更深。”這著重空間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復對照。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里說:“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這著重時間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環對比。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于李商隱既善于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于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于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后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后,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回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回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云:“與公京口水云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鐘山?’”楊萬里《聽雨》云:“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這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謀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啟發,也是顯而易見的。
夜雨寄北 賞析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妻子: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夜雨寄北》及練習 篇3
教學目的:
一、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二、加強朗讀教學,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在這里面不僅留下的詩篇浩如煙海,其中更是名家輩出。我想這其中大家最為了解的應該就是李白與杜甫吧。其實,除了這兩位之外,還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其中就有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商隱的一首詩《夜雨寄北》。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現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愿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于現在的秘書)之職。秋雨綿綿中的一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友人(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二、學生朗讀,教師進行評析。
這個步驟意在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為深入學習此詩做好鋪墊。
(要讀出詩中的情感,如蘊含其中的郁悶、孤寂、思念和傷感。)
三、在評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讀,教師范讀。接下來進行分析詩歌。
1、翻譯全詩。
2、分析詩歌。
問:讀完詩歌,你的眼前出現了幾個形象?
(二個。從“君問歸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個人物在進行問答。這首詩的詩題或作“夜雨寄內”,“內”即李商隱的夫人。現傳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為妻子,或為友人。有人認為該詩是寫給長安友人的。所以是親人或友人在問詢李商隱何時才能歸去,但自己歸期無定。詩人心境之郁悶、孤寂不難想見。)
《夜雨寄北》及練習 篇4
教學目的:
1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同樣的夜晚詩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2 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對詩意的理解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兩首古詩,請大家齊讀課題《古詩二首》。
【學習《夜雨寄北》】
一、學習古詩,了解詩的大意
1 出示古詩,指生讀,注意糾正字音。
2 介紹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簡單的介紹本詩的作者?
李商隱,字義山,晚唐著名詩人。
3生自由練習朗讀古詩后指名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中指導學生進行朗讀。
4生齊讀古詩。
5古詩讀準了,讀通了,接下來我們要來了解詩的大意,大家想想我們以前都是通過什么辦法了解詩的大意的?(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根據書中的圖片,和同學們討論解決。)
6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小組合作弄懂詩的大意。
7生匯報交流,教師進行指導,只要學生說出詩的主要意思即可。
(“親愛的妻子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何日是歸期,那么現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巴山,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 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二、升華主題
1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詩人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前兩句和后兩句的對比,更深刻地表達出了現實的離愁和深切的思念。
2 那么誰能把這種感情在朗讀中體現出來?
三、試背古詩
1生小組內練習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生自由練習背誦古詩。
3小組相互檢查后,全班檢查
4生齊聲背誦古詩《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及練習 篇5
學習目標
1、學習詩歌的朗誦節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體會詩歌意境。
3、引導學生理解思想內容及主旨。
學習重點
體會詩歌意境,把握文章主旨。
學習流程:
一、分享資源(小組交流,展示成果)
1、交流有關李商隱的資料和絕句、律詩的特點。
2、李商隱----代詩人,字----,和----合稱“小李杜”。
3、絕句第—句押韻,律詩分--、--、--、--四聯。
二、忘情朗讀(讀中獲知,相互欣賞)
1、自我朗讀,體會情感,注意節奏。(學生談對節奏的理解,教師補充)
2、同位互讀,相互點評(優缺點)。
3、講臺展示,學生欣賞。(讓學生評比誰的感情最投入)
三、翻譯賞析(互相幫助,展現自我)
1、對照注釋,理解詩意。(先自主學習,再相互交流)
2、欣賞語言(學生大膽說出詩句的妙處,比賽誰說得快,說得好)
四、拔高提升(獨立思考,相互討論,發表觀點)
詩中哪些是實景描寫?哪些是虛景描寫?各自體現作者怎樣的感情?
五、各展身手(獨立寫作,大膽展示,共同欣賞)
根據《夜雨寄北》這首詩,改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散文。
六、佳作推薦(同學合作,推選佳作)
把寫得好的小散文張貼在“學習園地”上,課下欣賞。
課后作業
積累學習過的帶“雨”的古詩詞。
《夜雨寄北》及練習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詩句的意思,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同樣的夜晚詩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默寫。
4、用復述、改寫、表演等方式把對詩意的理解表達出來。
教學重難點:
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感受詩中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時間:一教時
一、引入學習《夜雨寄北》
二、初讀理解詩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書自讀理解,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
2、小組討論:在小組內交流,你讀懂了什么,說給同學聽聽。你還有什么不懂的,討論討論,看能解決嗎?不能解決的留下來。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學生說說詩的意思。
三、品讀詩歌。
1、誰愿意讀讀?讀后評議,你覺得怎么樣?你也讀讀。
2、小組品讀。在小組中互讀,邊讀邊品議。
3、比讀。愿意讀的同學,我們來比一比。
四、深讀感悟。
輕輕的讀這首詩,在心中體會一下詩人當時在想什么?詩中的哪些詞使你有了這種感覺?
五、小結學法,布置學生按照學法自學《楓橋夜泊》。
六、分組匯報自學情況。
七、對比體會兩首詩的情感。
八、課外延展。
選一首詩,自己賞析,把賞析的情況在班內展示。
《夜雨寄北》及練習 篇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整體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4、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學時數: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明確方法
我們用導讀的方法學習了這首詞,由此可總結出鑒賞詩、詞、曲的一般方法。這節課我們就用這個方法試著來仿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二、 粗讀課文,了解背景。
(一)、 知人論世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現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愿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他與杜牧生活在同一時代,被世人并稱為“小李杜”。
秋雨綿綿中的有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二)、 析詩題
這首詩的詩題或作“夜雨寄內”,“內”即李商隱的夫人。現傳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為妻子,或為友人。有人認為該詩是寫給長安友人的;但以詩之內容,按“寄內”來解讀,似乎更確切。
1、讓學生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詩文內容,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提示”有關資料。
2、學生自讀課文,然后仿照“導讀”中的思維訓練題的思路格式,結合本文教學目標(用幻燈投影),去自行設計有價值的疑難問題。
3、四人小組討論,集中精選有代表性的2~3題寫在紙上,與此同時,教師要及時巡視,把握各小組提問的方向,不至于漫無邊際,并鼓勵、輔導滯后的學生大膽提問。
三、 研讀課文、析疑辨疑。
1、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及時收集匯總,概括歸類。
2、篩選學生的問題時應積極發現學生思想的閃光點并加以肯定和采納,然后公布本課的思維訓練題,及時表揚積極提問和善于體提問的小組。
以下為教師課前暫擬的思維訓練題,這只作個準備,要根據學生提問的實際情況修改。
思維訓練:
(1)、文學常識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學史上有“大李杜”之稱,而本詩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則有“小李杜”之稱。
(2)、解釋下列詩句中加下畫線的字的意思。
① 何當共剪西窗燭 [何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卻話巴山夜雨時 [卻]:_________;[話]:__________
(3)、用“/”畫出古詩的朗讀節拍。
君 問 歸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漲 秋 池。
何 當 共 剪 西 窗 燭,
卻 話 巴 山 夜 雨 時。
(4)、對《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君問歸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無法盡快與好友相見的無奈。
b.“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說自己處境的孤寂凄冷。
c.“何當共剪西窗燭”是指對與好友促膝深談的深切期盼。
d.詩中最后兩句是實寫自己的經歷。
(5)、《夜雨寄北》詩中寫思歸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詩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對未來歡聚的向往之情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詩人想像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邊剪去燃盡的燭芯,一邊回味這巴山的綿綿夜雨。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一種怎樣的心情?
3、老師組織學生思考,討論思維訓練題。
4、四人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各小組亦可選派1~2個代表發言。
[參考答案]:(1)、李商隱 ;(2)、①何時能夠 ②再 回敘;
(3)、(略);(4)、d;(5)、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6)、表達了詩人渴望和妻子團聚的心情。
四、 反饋檢測、對比遷移。
1、比較閱讀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一詩,回答問題
寒食寄京師諸弟
雨中禁火空齋冷,
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試用“/”在原詩中畫出本詩的朗讀節拍。
2)、詩題為《寒食寄京師諸弟》,而作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景,那么,作者在詩中寫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詩與《夜雨寄北》都借助 “雨”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現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這一主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詩在構思和立意以及表現手法上與《夜雨寄北》一詩有何不同?
2、學生小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夜雨寄北》及練習 篇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
3、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教學重難點 想像詩的畫面,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游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余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三、了解課文大意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后注釋,了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四、感受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剛才的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課文,豐富認識
1、本詩包括題目僅32個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找一找,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
2、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詩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從哪個字可以看得出來?眠是什么意思?那詩人不是睡著了嗎,你是怎么理解的?
3、詩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凄慘——
天氣寒冷,周圍布滿了霜氣——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
總之,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4、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詩人寫得多真實呀!帶著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創設,加深理解
這船家可是個熱心人,一大早就來叫張繼了:張公子,張公子,起床了嗎?喲,看你眼睛通紅通紅的,怎么?昨晚沒睡好?你沒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詩人經歷過了無數個夜晚,但是這個夜晚卻與眾不同,在詩人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七、自由背誦本詩。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 “泊”的意思。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激發興趣
1、請學生背誦學過的描繪秋天的古詩,看誰記得多。
2、導入: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揭題:楓橋夜泊。
3、簡介作者:張繼,唐朝詩人,湖北安陽人,早年沒做過什么官,就南下吳越,寫下了許多詩篇,《楓橋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請學生自學課文。提出要求:讀準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詞,想想每句詩的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蘇、城、寺、鐘;指名認讀。
(2)出示課文,指名朗讀,引導評議。
(3)通過自學,你知道了哪些字詞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楓橋:姑蘇城外的一座拱形橋;……)你是怎么弄懂這些意思的?
(4)小結:查閱工具書是學古詩的好方法。不過,僅僅靠查閱工具書還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把字詞放在詩里去讀懂它。
三、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理解課題。教師:楓橋在哪里?(教師板畫“楓橋”)“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師板畫“客船”)為什么說是 “客船”呢?這個“夜”點明了什么?(貼卡片“泊”)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學習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教師相機板畫 “月”“霜”“烏”,貼出卡片“霜”和“啼”)“霜滿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樣?(寒冷、孤獨)把這句詩的意思講一講。
4、朗讀訓練。
5、學習第二句:你還看見了什么?(教師板畫“江楓”“漁火”)江邊的楓樹怎么樣?茫茫的江面上點點的漁火給你什么感覺?(孤單、寂寞)詩人想起了故鄉想起了親人,他憂愁得怎么樣?(難以入眠)誰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6、朗讀訓練
7、學習第三、四句:你還看見了什么?(教師板畫 “寒山寺”,貼“寺”“鐘”)寺里還傳來了什么?聽,鐘聲怎樣?(傳得很遠,傳到了客船上詩人的耳朵里)這就是第四句詩——夜半鐘聲到客船。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8、朗讀訓練
9、齊讀全詩
四、總結全詩,體會感悟
1、這幅畫在你眼里是這樣的美麗,但是,它在詩人的眼里卻不是這樣的,這和詩人當時的心情有關。詩人是怎樣的心情呢?詩中的哪個字寫出了這種心情?(貼出“愁”)
2、讓我們成為詩人,坐上小船,回到那個秋夜吧。
3、教師描述: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天氣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你感到孤獨,使你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你的客船上……
4、請學生交流:張繼,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讓我們用滿腔的情,來吟誦這首名傳千古的詩吧。
五、指導寫字
1、請學生說說記住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導“愁”、“霜”的結構。
3、鋼筆描紅。
六、作業
1、填空:這首詩描寫的景物有( )、( )、( )、( )、( )、( ),聽到的有( )和( ),抒發了詩人( )的感情。
2、背誦課文。
《夜雨寄北》及練習 篇9
教學目的:
一、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二、加強朗讀教學,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在這里面不僅留下的詩篇浩如煙海,其中更是名家輩出。我想這其中大家最為了解的應該就是李白與杜甫吧。其實,除了這兩位之外,還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其中就有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商隱的一首詩《夜雨寄北》。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現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愿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于現在的秘書)之職。秋雨綿綿中的一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友人(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二、學生朗讀,教師進行評析。
這個步驟意在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為深入學習此詩做好鋪墊。
(要讀出詩中的情感,如蘊含其中的郁悶、孤寂、思念和傷感。)
三、在評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讀,教師范讀。接下來進行分析詩歌。
1、翻譯全詩。
2、分析詩歌。
問:讀完詩歌,你的眼前出現了幾個形象?
(二個。從“君問歸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個人物在進行問答。這首詩的詩題或作“夜雨寄內”,“內”即李商隱的夫人。現傳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為妻子,或為友人。有人認為該詩是寫給長安友人的。所以是親人或友人在問詢李商隱何時才能歸去,但自己歸期無定。詩人心境之郁悶、孤寂不難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