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唱》教案(精選4篇)
《絕唱》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了解我國古代民間藝人高超的演唱藝術。
2.理解本文聽覺上的聲音與各種感覺溝通起來形成感覺上共通的特點。
3.學習比喻的類型及其作用。
4.學習本文鋪墊襯托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
(1)了解我國古代民間藝人高超的演唱藝術。
(2)理解本文聽覺上的聲音與各種感覺溝通起來形成感覺上共通的特點。
難點:
(l)學習比喻的類型及其作用。
(2)學習本文鋪墊襯托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解釋f列詞語。
(1)高談闊論:大發議論(含貶義)。
(2)談笑自如:自由自在地連說帶笑。
(3)抑揚頓挫: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
(4)百變不窮:變化多次不停止。
(5)鴉雀無聲:形容非常安靜。
(6)千回百折:形容曲折的樣子。
(7)屏氣凝神:暫時抑止呼吸,有意地閉住氣,聚精會神。
(8)轟然雷動:形容聲音非常響,像打雷一般。
2.閱讀課文,思考自讀揭示和課后練習。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書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題目是編者加的,略有刪節。《老殘游記》寫一個江湖醫生在各地的見聞和活動。作者劉鸚(1857-1909),字鐵云,筆名洪都百煉生,清末丹徒(現在江蘇省丹徒縣)人。
2.導語
大家都喜歡聽歌,更喜歡欣賞名家的演唱。你能不能用語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聲描繪下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古代名家對民間藝術高超的歌唱藝術的描寫。
三、正課
1.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按事情發展過程分三段。
第一段:第①自然段。
寫聽書前。介紹聽書的時間、地點、戲臺及觀眾的情況。
第二段:第②~③段。
寫聽書的過程。寫了男人、黑妞和白妞的演唱。
第三段:第③段。
寫聽書后,聽眾的反應。
2.提問:文章第①自然段寫明湖居戲臺前座無虛席,無處落腳,花了二百個錢,才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寫出觀眾之滿,座位之貴,襯托下文演唱的精彩。
3.提問;文章第①自然段寫戲臺上有哪些道具,寫這些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戲臺上,只擺了一張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兩個鐵片兒(梨花筒)旁邊放了一個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兩張椅子。寫這些說明道具簡單,反襯出下文演員演唱技藝的高超。
4.提問:文章第②自然段怎樣寫男人的外貌的?
討論并歸納: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仿怫風平福橘皮似的,甚為丑陋。從衣著、面容寫。突出他面容的丑陋。
5.提問:文章第②自然段寫男人彈得幾個曲?彈得怎樣?從哪里可以看出?
討論并歸納:先彈了一兩個小調,后來彈了一枝大調。彈得很好。開頭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到后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人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里彈似的。還從觀眾的反應寫。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
6.提問:文章第8 自然段怎樣寫黑妞的外貌的?
討論并歸納:簾子里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流了一個抓害,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雖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潔凈。從性別、年齡、面容發型、裝飾、衣著寫,突出黑妞的潔凈。
7提問:文章第③自然段怎樣寫黑妞的演唱?
討論并歸納:先寫和奏。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筒,夾在指頭縫里,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后寫演唱。忽揭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駕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
8.提問:文中“如新營出谷,乳燕歸巢”用什么修飾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用比喻寫出黑妞聲音的清脆、宛轉。把聽覺比喻成視覺可見的事物,更覺得新鮮、形象、生動。
9.提問:黑妞唱得好不好?從哪里可以看出?寫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唱得很好。先從正面議論,覺一切歌曲腔調僅出其下,以為觀止矣。再從側面襯托。寫一觀眾的誤會,以為這唱的是白妞。然后由另一個觀眾把黑妞與白妞的演唱作比較,突出白妞演唱的精彩,為下文寫白妞的演唱作了烘托和鋪墊。
四、小結
本文主要寫白妞的演唱技藝的高超,但先寫了男人和黑妞的表演的精彩,為下文寫白妞的演唱進行烘托并作了鋪墊。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清運用下列詞語造句。
1.高談闊論:
2·抑揚頓挫:
3·鴉雀無聲:
(二)簡答。
1.文章第①自然段寫戲臺前滿座的情況表現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①自然段寫道具的簡單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自然段寫“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這句話好在哪里?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④⑤678自然段,特別注意文章怎樣寫白妞的演唱藝術。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分析描寫男人和黑妞的演唱的描寫。我們都覺得他們表演得十分精彩。但主要人物還沒出場,精彩的還在后頭。
三、正課
1.朗讀第⑤自然段。
2.提問:這段主要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主要寫白妞的外貌、神情。
3.提問:寫白妞的外貌抓住什么來寫,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寫外貌抓住性別、年齡、裝束、面容來寫。突出她的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特點。
4.提問:寫白妞的神情抓住什么來寫?怎樣寫的?
討論并歸納:寫神情抓住白妞的眼睛來寫。寫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用掉喻寫出白妞眼睛的明亮、靈活、有神。再從觀眾的感覺來寫。”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墻角子里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就這一眼,滿園子里便鴉雀無聲。寫出白妞眼神對觀眾的吸引力和威懾力。
5.這段描寫白妞出場的靜是怎么寫的?
討論并歸納;用對比、夸張的修辭手法。與“皇帝出來”那種莊嚴、肅穆的氣氛對比,用“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的夸張,寫出人物對白妞等重、喜愛。
6朗讀第③自然段。
7.提問:這段怎樣描寫白妞的演唱?
討論并歸納:先寫剛唱幾句書兒的妙境,用兩個比喻夸張:①“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帖。”從視覺來比喻聽覺感受。②“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以味覺來比喻聽覺感受。接著寫白妞越唱越高,用一個比喻,“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用視覺感覺來比喻聲音之高,之尖。再用攀登泰山的景象的視覺感受來比喻白妞演唱在聲音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見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的聽覺感受。
8朗讀第①自然段。
9.提問:這段怎樣描寫白妞的演唱?
討論并歸納:用“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視覺感受比喻歌聲的千回百折,接著,愈唱愈低,愈低愈細,漸漸的就聽不見了。寫聲音又揚起,用東洋煙火這個視覺感受來比喻歌聲忽又揚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并發的情景。
10提問:這段怎樣描寫彈弦子的伴奏?
討論并歸納:用“花塢春曉,百鳥亂鳴”來比喻弦子的伴奏。
11.提問:這段兩次寫觀眾的反應,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第一次寫“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來寫觀眾聽得人神的神態。第二次寫“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采寫觀眾對白妞演唱的喝彩、贊揚。從側面寫出白妞歌唱技藝的高超。
12.朗讀第8自然段。
13.提問:這段寫少年人的話和旁邊人的話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寫少年稱贊白妞的話和旁人的同感,從側面襯托白妞歌唱得精妙。
四、小結
本文重點描寫白妞(王小玉)這位民間說書藝人高超的演唱藝術。
用通感把本來屬于聽覺感受的歌聲,描寫得有形有味,有聲有色,刻畫得細致入微。生動形象地表現一戶說書人的藝術技巧和藝術勉力。文章還運用烘托和鋪墊的手法,用男人和黑妞來烘托白妞的演唱,用觀眾的反應來襯托白妞演唱的精彩。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幾。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工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轉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做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做來峰削壁千村,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現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座奇。
1.這段文字選自課文,節選自寫的
第二回。
2.這段文字可分為三層。請用“ ||”在文中作標記,并寫出層意。
第一層:
第二層:
第三層:
3.本文運用和的修辭手法,寫白妞初唱幾句書時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用覺和覺來寫歌聲給人的聽覺感受。
4.上文用“由做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來形容
《絕唱》教案 篇2
閱讀能力就是閱讀者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書面語言的認識和理解能力。這篇《絕唱》閱讀訓練題目及其參考答案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便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希望對你們有所啟發和收獲!
絕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圓明園去。雖然圓明園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圓明園看荷花,卻既不在三四月間去看它的綠葉,也不在五六月間去看它的紅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節去。
②誠然,荷花綠葉的美是無可比擬的。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這是這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名句曾被人無數次地吟詠過。我曾經以為,這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卻覺得,也許一切并非如此。
③誠然,荷花的紅、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遠是十五六歲的年紀。不管在明亮的陽光下或是在輕風細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隱隱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測的艷影,都會使人心醉神迷。這是這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人們總是不絕于口。我也曾經認為,滿塘紅艷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越來越不這么認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獨自一人到圓明園,想去尋找那里的殘秋。可是當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綠葉也找不到一朵紅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時,無意之間,卻被驀然呈現在面前的另一種景色震撼了:在映滿圓明園斷石殘柱的倒影中間,是一池殘荷——有的枯梗還高高地聳立著,有的則已折斷在水中;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綠色或者金黃色的蓮蓬,有的雖然已變成黑色,卻依然在空中高舉,有的被風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卻依然守著它自己的根。看到這些景象,我頓時感到自己走進了一個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殘荷聽雨聲”嗎?不,我感到這滿池的荷花沒有枯、沒有死,那布滿池水的斷梗殘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綠一池艷紅的最高的升華。你從中可以發現一種美,那種不是紅紅綠綠的俗美,而是蘊藏于殘破枯敗之中的、充滿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滿池桔梗殘葉,它不再以綠葉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紅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卻表達了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它和圓明園留給人們的斷墻一樣,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征,是一種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這滿塘殘荷才是圓明園荷池的絕美之處,它是遠勝于色、遠勝于香的一池歷盡凄風苦雨的絕唱。何況,隆冬過后,它那散落滿地的蓮子,又會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綠意,覆蓋著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殘荷聽雨聲”,還是“風雨聲中聽殘荷”吧!去聽它的精神,去聽它的力量!
1.聯系語境,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亭亭:
2.第④段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寫了殘荷的,第⑤⑥段運用了的表達方式,贊美了殘荷的精神。
3.按照要求品讀、賞析下面的句子。(4分)
(1)從修辭的角度:
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賞析:
(2)從含義的角度:
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擎。
賞析:
4.作者在寫殘荷時多次提到圓明園的斷墻殘柱,這兩者有何相似之處?
5.文段⑦中,“留得殘荷聽雨聲”與“風雨聲中聽殘荷”有何不同?結合文意,談談你的理解。(4分)
6.根據文章內容,分析本文題目“絕唱”的含義。(3分)
絕唱 閱讀答案:
1.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樣子。
2.外在形態(形象)議論、抒情(第二空只答對一項不得分)
3.(1)示例:句中將“綠葉”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將綠葉上“汪汪點點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動傳神地寫出了綠葉的青翠、晶瑩,水露的圓潤、靈動。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團”體現了“秋風”摧殘之重,“依然”“高擎”則突出了殘荷(荷葉)不屈、孤傲的品格。
4.答案示例:兩者都經受摧殘,外形都是殘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5.答案示例:“留得殘荷聽雨聲”聽的重點是雨聲,表現的是一種審美的情趣;“風雨聲中聽殘荷”突出的是感受殘荷所表現的一種精神和力量。
6.答案示例:這里指圓明園的殘荷雖然飽受摧折,枯敗殘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現的是一種絕美的精神。
《絕唱》教案 篇3
閱讀是語文常考知識點,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絕唱》閱讀理解練習題及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好好學習并掌握這部分知識,趕快學習起來吧。
《絕唱》閱讀理解練習題及答案
我總愿在每年的初冬季節到圓明園去,不是為別的去,就是為了在這個時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為什么,我總覺得圓明園的荷花和別處的荷花不一樣,它說的話不一樣,它做的夢也不一樣。
誠然,荷花的綠葉的美是無可比擬的。三四月間,荷花出水,一片淺綠。它淺淺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這是這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名句曾被人無數次地吟詠過,的確,我起初曾經以為,這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卻覺得,也許一切并非如此。
誠然,荷花的紅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間,花瓣初展,點點新紅。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遠是十五六歲的年紀,不管在明亮的陽光下或是在輕風細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隱隱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測的艷影,都會使人心醉神迷。
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人們總是不絕于口。當然,我也曾經認為,滿塘紅艷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越來越不這么以為了。
既然綠葉不是最美,紅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時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個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個到圓明園,想去尋找那里的殘秋,可是當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綠葉也找不到一朵紅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無意之間,我卻被驀然呈現在我面前的另一種景色震撼了,在映滿圓明園斷石殘柱所組成的黑白相間的奇妙圖案的水影中間,交織其上的是一池殘荷:它有的枯梗還高高的聳立著,有的則已折斷在水中;它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懸;那些它結下的果實,那些曾是翠綠色或者金黃色的蓮蓬,有的雖然已變成黑色,卻依然在空中高舉,有的被風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卻依然守著它自己的根。看到這種景象,看到在圓明園斷墻殘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殘荷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圈形、菱形的交相印疊的美麗圖案,我頓時感到我走進了一個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殘荷聽雨聲嗎?不,我當時的感覺完全不是這樣。我感到這滿池的荷花沒有枯,沒有死,那布滿池水的斷梗殘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綠一池艷紅的最高的升華。從它們以殘枝斷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蓮蓬所組成的各種神秘的圖案中間,你可以發現,它不是紅紅綠綠的俗美,而一種蘊藏于殘破枯敗之中的那種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種一直展現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達著一種力量,一種精神,它不再以綠葉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紅花去使人陶醉,它現在給人們的,是一種不屈的沉默,和圓明園留下的斷墻一樣,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征。因此,我想,這滿塘殘荷才是圓明園荷池的絕美之處,它是遠勝于色遠勝于香的一池歷盡凄風苦雨的絕唱。
何況,它還有散落滿池的蓮子呢!隆冬過后,新芽又將破水而出,青青的綠意又將覆蓋這片古老的荷池。
不要留得殘荷聽雨聲,還是在風雨聲中去聽殘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誰也摧毀不了你!有些時候,越是摧毀,便越是美麗!
1.第④段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寫了殘荷的(外在形態(形象)),第⑤⑥段運用了(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贊美了殘荷的精神。
2.按照要求品讀、賞析下面的句子。
(1)從修辭的角度: 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句中將“綠葉”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將綠葉上“汪汪點點的水露”比喻成“珍
珠”,生動傳神地寫出了綠葉的青翠、晶瑩,水露的圓潤、靈動。
(2)從含義的角度: 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擎。
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團”體現了“秋風”摧殘之重,“依然”“高擎”則突出了殘荷(荷葉)不屈、孤傲的品格。
3.作者在寫殘荷時多次提到圓明園的斷墻殘柱,這兩者有何相似之處?
兩者都經受摧殘,外形都是殘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4.文段⑦中,“留得殘荷聽雨聲”與“風雨聲中聽殘荷”有何不同?結合文意,談談你的理解。根據文章內容,分析本文題目“絕唱”的含義。
“留得殘荷聽雨聲”聽的重點是雨聲,表現的是一種審美的情趣;“風雨聲中聽殘荷”突出的是感受殘荷所表現的一種精神和力量。
這里指圓明園的殘荷雖然飽受摧折,枯敗殘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現的是一種絕美的精神
《絕唱》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烘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
2、學習運用通感手法描寫聲音的方法,體會通感在描繪聲音中的作用。
3、了解我國古代民間藝人高超的演唱技藝,激發對文學音樂藝術的熱愛之情。
學習重難點:
運用比喻、通感手法寫聲音的藝術效果。(重點)
通過描寫他人和環境來突出主要人物的寫法、效果。(難點)
教學環節:
[情景激趣,導入新課]
媒體播放一段梨花大鼓。
師:大家聽了這段梨花大鼓有什么感受?
(學生議論紛紛 )
師:誰能來描述一下?
生:唱腔婉轉悠揚,給人一種很舒暢的感覺。
師:出示網絡資料供學生閱讀。
學生閱讀資料:“梨花大鼓”又名“山東大鼓”,它發源于山東、 河北南部農村,清光緒年間始進入市井,后因劉鄂的《老殘游記》而聞名國內外。
師:今天我們來看看這部書中為我們描寫的一段“絕唱”。板書課題:絕唱 劉鄂
[自主學習,走近作品]
師:請各小組先確定好學習目標。
小組內同學討論,組長整理、記錄。
師:1組組長發言,其他組補充。
1組組長:我們認為自學的目標應當是:讀課文,掌握本文的生字詞;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文章的主題思想。
5組組長補充:我們認為先要明確小說的要素,而后根據小說知識分析文章的人物描寫等。
3組組長也補充:分析主要人物的刻畫手法,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4組組長: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旨最重要。
2組組長補充:本文中的成語特別多,我們要好好掌握。
討論后確定自學目標:(1)聽朗讀,標生字讀音,給自然段標出序號。(2)初步感受小說內容:理清思路,劃出層次,明確人物關系以及主人公形象、文章的主旨。
播放視頻朗讀。
學生聽讀。
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在書上“圈點批注”。
語文科代表提出讓老師介紹小說的相關知識。
師:出示幻燈片課件,向學生展示小說的相關知識。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要手段,從而反應社會生活的文體。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側面寫。
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小組內學生討論交流:整理生字并注音;整理好的詞語、成語,并且討論查找詞意;給文章劃分段落層次、分析人物形象等。(各小組同學自學興趣高,學習積極。)
各小組組長整理歸納并檢查組員學習成果。
部分同學聽從組長安排,上黑板寫生字詞、文學常識等。
[總結歸納,確立主題探究目標]
師:下面請2組代表展示他們組自學的成果吧。
2組代表發言:我們整理出的生字詞有:遽,騁,錚錚,千仞,周匝,花塢,高談闊論,談笑自如,抑揚頓挫,百變不窮,鴉雀無聲,千回百折,屏氣凝神。文章的思路是:先寫劇場、琴師、黑妞,再寫白妞。我們認為本文的主人公應該是白妞。本文表現的主題是:表現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藝。
我們組發現的問題是:本文真正寫白妞的文字好像有點少,不知為什么?
1組組長提出補充意見:我們組認為本文的寫作思路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寫聽書前。介紹了聽書的時間、地點、戲臺和觀眾的情況。第二部分是第2至7段,寫聽書的過程。寫了琴師、黑妞和白妞。第三部分是第8段,寫聽書后,聽眾的反應。
3組組長發言:我們認為,主人公也應當包括黑妞,因為黑妞的演唱也十分精彩,小說的主題也就是為了表現我國古老的民間說唱藝術的魅力。
師:就本文來說作者的寫作意圖主要是表現白妞高超的說唱技藝和藝術魅力。所以主人公就是白妞。而且作者為了塑造這一主人公而煞費苦心,精心構思,成功地運用了文學作品中常用的側面烘托的手法。
接下來我們要探究的任務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再商量商量。
小組內討論。
4組一名同學發言:既然主人公是白妞,那我們主要任務就是分析作者寫白妞的方法啦。
5組一女同學:老師說作者成功地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那我們當然是分析他是怎樣烘托的。
師:好!下面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看作者是如何表現白妞高超的說唱技藝和藝術魅力的?回答時要注意引用實例。
[合作探究,點撥提升]
五個小組立刻討論開了。場面十分熱烈,有些同學甚至爭得面紅耳赤;有的同學搖頭晃腦地朗讀著他認為寫得好的文段。有的小組組長自己去電腦上查找資料。
師:看各小組討論已近尾聲,于是宣布:“討論結束。下面先請最先做好準備的3組發言吧。”
3組代表:我們認為:作者是通過側面烘托和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打造白妞形象的。依據是:1、2、3、4和8自然段是側面寫,5、6、7三段是正面寫。
師:是的。那第1段主要寫什么來烘托的?
3組一名同學搶答:觀眾多,座位貴,襯托了主人公演唱的精彩。
師:能再具體點嗎。
3組另外一名同學補充:“那明湖居本是個大戲園子,戲臺前有一百多張桌子。那知進了園門,園子里面已經坐的滿滿的了,只有中間七八張桌子還無人坐。桌子卻都貼著‘撫院定’‘學院定’等類紅紙條兒。老殘看了半天,無處落腳,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兒的二百個錢,才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
師:這些描寫與描寫白妞有何關系?
3組組長:寫出觀眾之滿、座位之貴,襯托白妞演唱的精彩。
師:對。那2、3段……
同學們紛紛搶答:寫琴師和黑妞的。
師:那你怎么就認為寫琴師、黑妞是襯托白妞的呢?
5組組長搶答:琴師很丑,作者這樣寫他“到了十二點半鐘,看那臺上,從后臺簾子里面,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仿佛風干福橘皮似的,甚為丑陋。”可是他的琴技卻高超,作者這樣寫“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后來彈了一支大調,也不知什么牌子;只是到后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里彈似的。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琴師只是白妞演唱中的配角,可想白妞的不一般。(師贊譽:分析得好!)
黑妞唱得很好聽,技藝很高,作者是這樣寫的“字字清脆,聲聲婉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但觀眾卻說“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全班同學不約而同鼓掌!)
師:那5、6、7段都是正面描寫啦。
生紛紛說:不都是。也有寫觀眾的文字,應該是側面描寫。
師:誰能來讀讀這些描寫觀眾的文字呢?最好能夠讀出觀眾的心情。
1組同學要求朗讀。
師:誰來評價?
5組同學:她讀得還可以。首先,她讀得吐字清晰,有節奏。其次……(學生說不出來,很著急。)
師:其次……其次就是她還有些詞語處理不錯。
2組同學:有重讀的字詞,突出了觀眾的心情。
師:5段里的重讀詞是什么?
學生齊答:“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下都”。
師:用了什么修辭?作用是什么?
學生紛紛搶答:夸張。寫環境的寂靜,突出觀眾的喜愛、急迫、期待的心情。
師:對。那作者又是如何正面刻畫白妞的?請4組代表說說,其他組注意補充。
4組代表發言:有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讀了第5段的描寫文字)
1組一名同學站起來搶答:還有聲音描寫呢。(大家都贊同)
4組代表:我們也知道,還沒有來得及說呢。作者就是用大量筆墨寫白妞演唱聲音的,來表現她演唱技藝高超。
師:同學們,由于時間關系,我們的討論暫且打住。下面請欣賞一段視頻,再次感受一下我們家鄉“山東大鼓”的魅力吧!播放《老殘游記》中唱段。
師:其實課本中作者還不止成功地運用了烘托的手法來塑造主人公白妞,更絕妙的是他描寫聲音的手法,能讓我們通過文字欣賞到王小玉的絕唱,真得算是一大“奇絕”啦!那么,從白妞的“絕唱”、劉鶚的“絕筆”你又能聯想到些什么呢?請小組內組織活動,展開演說。
各小組組長立刻組織組員開展活動。
師:一部好作品是經得起人們反復品味的,所以,本文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細細品賞,如:作者寫聲音的手法及其聲音的妙處?他為什么把琴師寫得那么丑陋?為什么不把白妞這顆耀眼的明星寫得貌若天仙呢?……我期待著下一節課有更多同學的更多精彩展示。
[有效測評,當堂反饋]
作業設計:
一、填空題。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 的《 》和李伯元的《 》、吳趼人的《 》和曾樸的《 》。
二、給加點字注音。
花塢( ) 周匝( ) 屏氣凝神( )( ) 千仞( )
羯鼓( ) 遽( ) 霍然( ) 錚錚( )
三、(看我的!)請使用下面成語中3個以上你喜歡的成語寫一段話。
高談闊論 談笑自如 抑揚頓挫 百變不窮 鴉雀無聲 千回百折
屏氣凝神 轟然雷動
四、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的2、3、4三段的內容。
五、你喜歡文章中的哪個人物或哪段描寫,為什么?
師:發作業。
生:快速完成。
小組內交流互評。
使用投影儀點評。
課件出示參考答案,學生參照修正錯誤。
組長收交作業。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