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綜合性學習--科海泛舟》教學設計(精選2篇)

《綜合性學習--科海泛舟》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8-02

《綜合性學習--科海泛舟》教學設計(精選2篇)

《綜合性學習--科海泛舟》教學設計 篇1

  八年級(下)語文活動課教案

  第三單元   科海泛舟

  翠園初中部初二備課組 朱亦海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

  2.培養崇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重點:

  1. 閱讀一些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

  2. 學會與他人合作和交流。

  3. 在交流過程中,要注意說話的對象。

  三.教學難點:

  1.  能進行簡單的科學小發

  2.  能用簡潔的語言介紹自己的科學發明和制作。

  3.  能寫淺顯的科學小品和科普作文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不大可能有人問科學有什么用了。約四百年前,科學的作用遠未像今天彰顯,但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近代自然科學以近一步一步向世人顯示了這句名言的真理性。在科學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在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的今天,我們不再對身邊的科學表現出驚奇,甚至已經對科學無動于衷,而許多科學發明、科學創造都是從我們身邊的科學小事開始的。

  我們在兒時準沒有聽過幾個科學家的傳奇故事。阿基米德在浴盆里發現了福利定律后,大喊大叫著跑街道,赤身裸體地告訴每一個人他終于發現了:伽利略為了證明落體定律,把一個木球和同樣大小地一個鐵球從比薩斜塔上仍下,結果時同時著地地,于是反駁了亞里士多德派哲學家認為重者先落地理論;牛頓在一個炎熱地物價躺在一棵蘋果樹下思考行星運動地規律,結果一個熟透了的蘋果掉下來打中了他,使他茅塞頓開飯縣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在外祖母家度家,有一天他偶然飯縣燒水壺被正在沸騰的開水所掀開,結果發明了蒸汽機……

  未來的科學世界將帶給我們多少奇跡?

  (二) 講述你的故事。 

  每個人的童年都經歷過幼稚的狀態,但總有一天,你會混沌初開,發現世界真奇妙。愛因斯坦四五歲時,父親給他看羅盤。他對指南針精確的指向感到驚奇,由此對科學產生了興趣。你地一次迷上科學是在什么時候?是因為一件玩具,一本書,還是一次難忘的活動?這對你后來的興趣愛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請件述你的故事,和同學交流

  (三) 展示身邊的科技發明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已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巨大動力。可以說,世界上幾乎每天都有一項新的科技成果問世,都有新的科學技術應用到我們生活中來。作為當代青少年,應該關注科學進步,投生于科學倉造。在下邊兩項活動中選擇一項展開。

  1、在各種科技類書刊中或者相關網絡上,查閱、收受最新的科技成果,寫一篇說明性文字,向大家作介紹。

  2、將自己的小發明小制作向同學進行口頭介紹,或寫一篇新聞稿。注意自己的語言。

  (四) 科學技術兩面觀

  科學技術就像一把刃劍,它在給我們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制造了一麻煩,如環境,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等社會問題。能可以用來發電,也可以用來制造原子彈;基因工程可以用來治病,也可以用來毀滅人類。如果從事科學技術工作而缺乏人文關懷,就有可能迷失方向。

  請搜集有關資料學技術正面功能和反面效應的資料,小組交流討論,一加強對科學技術的全面認識。

《綜合性學習--科海泛舟》教學設計 篇2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科海泛舟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崇真求是的科學態度;

  2.引導并幫助學生深入、全面認識科學,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具有人文關懷意識;

  3.培養學生正確地把科技信息傳達給他人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淺顯的科學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達能力。

  二、教師準備

  1.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科學家如何迷上科學的故事,或向學生講述,或提供材料讓學生閱讀,以激發學生興趣;

  2.在活動之前,教師要引導、幫助學生了解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科技說明文的寫法,或提供一些例文,以便

  學生模仿,或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

  3.教師對科學技術的兩面性作一些查閱和了解,甚至搜集、掌握一些這一方面的觀點和信息。

  三、活動指導

  本次綜合性學習設計了四項學習內容,可以根據興趣、特長以及學習條件、資源等不同情況,讓學生有選擇地、

  有側重地開展活動。

  1.關于“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學”。開展這項活動,旨在促使學生回憶自己從童年到少年時代如何第一次與科學

  結緣,從而重新喚醒和提高對科學的興趣。教師對活動的指導,要注意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自由暢談。

  只有在自由暢談中,才能相互啟發,讓沉睡的記憶重新激活。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學是在什么時候?

  是因為一件玩具,一本書,還是一次難忘的活動?”事實上,兒童對科學產生興趣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在上學路

  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開花落,或因鳥鳴蟲唱……教師要啟發、幫助學生活躍思維,展開思路,讓學生談

  得有趣,談出心得。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有的同學來說,可能保留在他記憶中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學”,

  而是對科學的著迷第一次如何受到挫折,如何被折斷了對科學入迷的感情幼芽。對于這種經歷不妨也允許、鼓勵

  學生談一談,或許在反思中讓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啟迪。

  2.關于“思考自然的啟示”。開展這項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寫作科學小品和科學童話的能力。根據學生的學

  習興趣,可以從科學小品和科學童話中任選一項。教材呈現了兩則小故事,都說明了科學道理,但比較而言,第

  一則故事更適宜于寫科學小品,而第二則故事更適宜于寫科學童話。當然,教師和學生若有更適宜的材料,也不

  妨一用。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學生寫科學小品、科學童話不能要求過高;對學生作品評價的主要方式應是交流、

  展覽和選擇優秀作文在班上朗讀。

  3.關于“展示身邊的科技發明”。開展這項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在科學的大世界中“動口又動手”的習慣和意

  識,推動學生成為科學技術的推廣者和宣傳員。教材中列出了兩項活動內容,一是查閱資料,為最新科技成果寫

  一篇說明性文字;二是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小發明、小制作。對于第一項活動的指導要注意兩個問題:(1)要求

  學生介紹的應是“最新的科技成果”(當然,“最新”是相對而言的);(2)要求學生寫一篇說明性文字。比

  較而言,“說明性文字”比“說明文”的寫作要求要低一點。因此,不要求每個同學都寫成說明文,只要把“最

  新科技成果”介紹、說明清楚即可,而對于寫作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要求寫成較為規范的說明文。對于第二項

  活動的指導,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把自己的小發明、小制作展示出來,有必要的話,可以讓學生邊演示邊講解

  、介紹(這項活動可以與其他學科老師比如物理、勞技課老師取得聯系,邀請他們參與活動,參與評價)。至于

  寫“新聞稿”,可以由發明者、制作者來寫,也可以讓觀眾(同學)來寫。

  4.關于“科學技術兩面觀”。開展這項活動,是為了提高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培養學生在科學追求的進程

  中具有人文關懷的意識。關于對科學技術全面、辨證的認識這一話題,我們在八年級(上)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

  ──走上辯論臺的“關于克隆的爭議”這一主題活動中已經涉及,開展那項活動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科技發展

  與倫理道德的關系,推動學生深入思考如何運用科技之劍,……為學生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打下初步

  的思想基礎”。開展本次活動正是對前次活動的接續和提升。教師在指導這一活動時應注意,首先讓學生充分查

  閱、了解科學技術的“正面功能”和“負面效應”,在此基礎上,把重點放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人文關懷”上

  。通過討論,在對科學技術作出全面、辨證認識的基礎上,養成學生的人文情感。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引導、

  激發學生加強討論,甚至激烈辯論。

  四、活動建議

  1.本次活動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時不要忘記了“捕撈”語文,在活動中應努力將科學思維、科學

  態度、科學精神和語言表達、母語意識、人文關懷有機結合起來,將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結合起來;

  2.本次活動具有體驗性和智力挑戰性,所以,要著力引導學生加強科學情感、態度的體驗,樹立正確的科學價

  值觀,同時,要激發學生廣泛涉獵科技知識、熱衷于科技新課題,以此來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語文素質;

  3.本次活動可按四項內容劃分4~8個學習小組(亦可稱為合作小組)進行,在學習小組充分開展活動的基礎上

  ,由各組推舉代表到班上統一匯報與展示。

  五、活動評價

  1.運用分層評價的方式。學生在小組學習活動階段主要由學習小組成員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長評價

  ;學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階段主要由教師評價和學生推舉代表來進行評價。

  2.運用分項評價的方式。可以分別對搜集查閱資料、口語交際、寫作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可以發現學生語

  文基本素質的強弱,以便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取長補短,重點加強。

  3.既關注過程也關注結果。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態度、行為表現尤其是情感態度的變化和能力的提高

  (自我的縱向比較);評價學生在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評價學生搜集資料、口語交際、寫作的實

  際水平(同學的橫向比較)。

  六、有關資料

  1.科學小品的腳步(趙雪、趙之)

  科學普及的形式并不限于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于文學。作為科學知識的載體,特別是作為科技新動態的載體,

  無論發表的速度、數量,科學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并不注重文學表現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長處,是直截了當

  ;直截了當和隨之而來的快捷,是大眾傳媒需要的兩種重要品質。雖然如此,科學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科學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體都是科學,但科學小品是美文。和詩歌、戲劇、小說相比,散文小品的長處是善于兼

  容邏輯抽象思維與藝術形象思維,熔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故能舒卷自如,更便于游弋于科學與文學兩個領

  域之間。要而言之,科學與文學相結合的“科學小品”的文學功能,一在窺視科學的素質和科學內含的趣味,二

  在發現科學與社會、生活、文化、人生的聯系。

  科學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擷取宇宙的一粒微塵,大海中的一滴水,認識體系之樹上的一枝一葉,或科學與

  人生之網上的一二小結節。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識,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見小,小中見大。

  我國科學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南朝的酈道元,北宋的蘇軾、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

  的小說家蒲松齡,更已有獨立成篇、足以傳世的科學小品。但我們這里說的“科學小品”,特指現代科學小品,

  即除了現代文學觀念之外,它所運用的和反映的,是現代科學觀念和現代生活觀念。在我國,這種意義上的科學

  小品發生在提倡科學與民主、與“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相對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據我們能查找到的最初

  的科學小品作者,也只有沈雁冰、李四光、竺可楨、賈祖璋、鄒韜奮、劉薰宇等不多的人。但那時的科學小品還

  只有科學小品之實,而無“科學小品”之名。科學小品這個概念的形成,還需等到這類文章多了以后。1934年9

  月20日,是科學小品史上可紀念的日子。30年代中期,正是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秋,中國文壇上發生了一場意

  義深遠的關于小品文向何處去的大討論。吶喊中,陳望道在他主編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創刊號上,通過發表

  周建人、賈祖璋、顧均正、劉薰宇的4篇科學小品,建立了“科學小品”專欄。作為散文小品的一個分支(也是

  科普寫作的一個分支)的科學小品,從此有了名字。于是在“科學小品”的名目下,團結了一批作家,造就了一

  批作家。

  1934年“科學小品”之名在吶喊中誕生,是科學小品發軔以后一件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此后,在“文化大革命”

  的文化大沉寂之后的1983年,全國18家晚報以聯合舉辦科學小品征文的活動,為它樹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后,

  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屆、第三屆科學小品聯合征文,每屆應征的文稿也都

  在萬件上下。影響之巨,前所未有。同時,這三屆聯合征文也是我們有機會了解了科學小品作者群的構成狀況。

  如今這個作者群中的絕大多數,是生活在科研、教學、生產第一線上的科技人員。他們寫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

  自己的課題,自己的觀察、積累、靈感、領會、探索、發現,原無作文之意,卻被“科學的驚異”與社會的需求

  卷進了這片科學與文學結合的領海。因此新人隨時不斷出現,成了這支隊伍的重要特征。

  借此結集的機緣,簡略地回顧科學小品的特征和歷程,對讀者和科學小品的作者可能不無意義。因為科學小品是

  什么以及它的歷史,雖說都是客觀存在,自有客觀規律和標準,但規律和標準的發現,卻只能在百花齊放的自由

  創作中間和百家爭鳴的獨立探索中間。獨立的探索,是“科學精神”必有之義。

  (選自《中國科學文藝大系·科學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最好的科學老師──大自然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在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我希望青少年們知道我所走過的學問之路,是一條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對于我來講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老師,同時

  也是令人無比敬畏的客觀存在。

  在福井謙一剛懂事時,就經常蹲在庭院里,瞪大眼睛盯著叫不出名字的雜草出神。他有時還會把雜草連根拔起,

  那翠綠的嫩葉會讓他仔細地看上半天。蝴蝶飛舞的季節,小謙一會為追逐蝴蝶情不自禁地跑進附近的山里去。山

  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大自然的杰作令小謙一百看不厭,并使他產生了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遐想。而每一次的新發

  現,都會讓小謙一興奮好幾天,并終生難忘。

  福井謙一在上學以前喜愛收集植物標本。他把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樹葉采回家,擺放整齊,長久地看著

  。在旁人看來,他老是對著一堆枯草敗葉發呆,似乎有點傻里傻氣,但他卻從中獲得了無窮的樂趣。

  上了小學后,他的收藏升級了,由植物轉為礦物和昆蟲。他直到老年時也忘不了曾經在大阪帝冢山一帶的丘陵采

  回的一塊樹狀礦石,同樣喜歡礦物的表哥告訴他這是沼鐵礦石,是遠古時代沉到湖泊或沼澤里木頭上的鐵。這令

  小謙一激動不已:天啊,今天的這一片丘陵在遠古時竟然是湖底!而這是由我親自發現的!

  福井謙一采集蝴蝶標本的愛好一直保持到他老年以后。他成名后到美國講學,一次在佛羅里達一座機場附近的森

  林里為了追捕一只美麗的鳳蝶而誤了航班;另一次在游覽亞里桑那大峽谷時為了捕捉一只蛺蝶而累得精疲力竭,

  竟未顧得上好好欣賞著名的大峽谷風光。

  福井謙一的父母認為:親近大自然是人類的第一特權,所以他們鼓勵孩子們去郊外游玩。父親還經常在工作之余

  帶著孩子們去郊外釣魚,并給他們講述魚類和釣魚的知識。福井謙一上中學后,一家人每年夏天都會在海邊租房

  子度假,在那里釣魚和游泳。

  福井謙一在談到他是如何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時說:

  我生長在一個與科學沒有什么緣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積累起來的豐富切身體驗,促使我后來選擇了從

  事科學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僅把我引向了化學王國,它也是我探求化學理論時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師。我的理

  論獲得了承認,并且榮幸地獲得諾貝爾獎。每當提起此事,我就不能不感謝我的父母,是他們為我的少年時代創

  造了一個能與大自然自由交往的家庭環境。

  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生理學家吉爾曼出生于法國東部盛產葡萄酒的布爾戈涅地區。這里景

  色宜人,一派田園風光。孩提時代的吉爾曼經常騎著自行車到郊外去采蘑菇。說是采蘑菇,其實是大自然美麗的

  風光、芬芳的氣息和令人心曠神怡的感覺吸引著他。只要一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各種絢麗、奇特的花草和樹葉就

  都會成為他采集的對象,并制成標本,匯集成厚厚的標本冊。翻閱和欣賞這些標本冊,是他的一大嗜好。

  大自然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對小吉爾曼都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動物、星辰、云彩甚至雨雪,都使他感到奧妙無

  比,充滿了好奇心。只有一樣東西──雷電,令他恐懼不已。一次他在雨中騎自行車遠游,一個驚雷就落在身邊

  ,將他擊倒,摔出去兩米遠。從這以后,他一聽到雷聲就膽戰心驚。但這絲毫沒有削弱小吉爾曼對大自然的向往

  。當他只身在杳無人跡的荒郊野外跋涉時,經常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勇敢的探險家,嘗試著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

  識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進行考察。童年的經歷,使吉爾曼產生了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志向和對科學家的崇拜之情,

  最終選擇了從事科學研究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切赫在小學四年級時受一位老師的影響,喜愛上了地質學。小切赫看了

  不少地質學方面的科普讀物,然而他更喜歡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用自己的手去尋找,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

  。但他所居住衣阿華城周圍既沒有海,也沒有山。想要通過采集巖石標本了解地球構造的切赫,只得到一些正在

  進行挖掘土方作業的建筑工地去。他曾經在一個修建水壩的施工現場采集了不少巖石標本,其中還有幾塊海洋動

  物的化石,這使他興奮異常:今天的大平原在5億年前的遠古時代原來是海洋!而那些今天已經消失了的動物通過

  化石呈現在自己的眼前,并且這是經自己的手發現的。

  12歲的時候,小切赫跟隨爺爺乘火車去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旅游。當他來到雄偉的落基山脈腳下,高興得不得

  了:“這才是真正的山哪。”他在這里采集了很多巖石標本,多得以至爺爺都擔心行李超重上不了火車,要把一

  部分石頭扔下。“這可是在衣阿華不曾見過的珍貴巖石標本啊!”哪一塊石頭小切赫也舍不得丟下。于是,他瞞

  著爺爺將石頭裝進了自己隨身攜帶的小旅行袋,而且是自己背,不讓爺爺拿。旅行袋沉甸甸的,但只要能把心愛

  的巖石標本背回家,再沉小切赫也不覺得累。孫子喜悅、興奮的情緒也感染了爺爺,第二年爺爺又帶切赫再次去

  了科羅拉多。

  這種對大自然的愛好,引導切赫選擇科學研究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用自己的手去尋找,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

  ”成為他的人生信條,并取得了重大科學新發現。

  像這樣由喜愛大自然到向往探索科學奧秘、并最終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例子,在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中屢見不鮮

  。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學老師。今天生長在大城市中的孩子,整天被鋼筋、水泥包圍著,很少有機會與大自然親密

  接觸,這實在是一種悲哀。

  3.獲獎科學家與科普讀物

  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加拿大分子生物學家奧爾特曼在應我們的請求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在我12歲的時候,得到了一本塞里格海茨所寫的《原子的說明》一書。這本書簡明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

  結構,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這本書使我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設計不僅是科學的,并且是十分優美的;而元素周

  期表對于當時人們尚不知道的元素也作出了科學的預見。這一切都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可以肯定地說,這本書

  喚起了我對原子物理學的愛好。

  由于一本科普讀物的影響,而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例子還有許多。像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

  醫學和病毒學家蓋達塞克和198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英國生物化學家克盧格,都是因為在青少年時代閱讀了

  由荷蘭裔美國細菌學家克魯伊夫撰寫的科普讀物《微生物獵人傳》,從此愛好上了生物學。

  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內分泌學家吉爾曼小時候最喜愛的書是法國著名科學幻想小說家儒勒

  ·凡爾納的《80天環游地球》《地心游記》《海底兩萬里》等旅行探險類書籍。這些書令小吉爾曼愛不釋手、百

  讀不厭。書中不僅有驚險動人的故事情節,而且有豐富的地理、氣候、生物、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更令人稱

  奇的是,儒勒·凡爾納身患殘疾,一生中幾乎沒有遠足旅行過,卻“坐地日行八萬里”,寫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

  旅行探險故事,“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山、河流、沙漠、沼澤、海洋和島嶼。小說的主人公大多具有科學

  的頭腦,每當遇到困難和危險時,總能依*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奇跡般地擺脫困境。而且小說中描寫的潛艇等許多

  科技發明在凡爾納所處的19世紀末還沒有問世,作者卻憑借著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想像和科學的預見,進行了今

  天看來也相當準確的描述。他的小說使吉爾曼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看到了科學技術的力量,對科學家產生了崇

  拜之情。這促使吉爾曼最終選擇了科學家的職業。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赫希巴奇小時候喜歡到奶奶家去玩,因為奶奶訂有一本叫作《國家地理

  》的雜志。這本著名雜志由美國國家地理協會主辦,創刊于1888年,是一本有廣泛國際影響的科普雜志。它雖然

  名為“國家地理”,但雜志中的內容并不局限于美國,也不局限于地理學,它有許多關于世界各地的動物、植物

  、風土人情和自然科學、高新技術方面的內容,而且配有大量漂亮的照片和插圖,每一期都讓小赫希巴奇興趣盎

  然。在他11歲那年,新出版的一期雜志是關于天文學的特輯。北極星、獵戶座、仙女座、大熊星座、半人馬座…

  …,那一個個遙遠而又神秘的星球,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赫希巴奇的心。看到孫子如此喜愛這期雜志,奶奶就將它

  作為禮物送給了赫希巴奇。小赫希巴奇總把這本雜志帶在身邊,一有空就翻看。有一次,他把雜志帶到了學校,

  不知怎么回事,突然雜志找不到了。急得小赫希巴奇抓耳撓腮,眼淚都差點掉了下來。同學們急忙幫他找,終于

  又找到了,小赫希巴奇高興得什么似的。50多年后的今天,在已是著名科學家的他的書房里,在書架上琳瑯滿目

  的科學著作之中,仍可以找到這本紙張已經發黃了的雜志。正是這本《國家地理》雜志,使小赫希巴奇對科學產

  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成為他走上科學之路的啟蒙老師。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在少年時代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忠實讀者,并對他的一生

  產生了很大影響。當1973年福井謙一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華盛頓時,特意走訪了《國家地理》雜志編輯部,這時

  它的發行量已達到了每期1 000多萬冊。福井謙一還非常喜愛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撰寫的《昆蟲記》一書。

  這本書用講故事的方式記述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并且用充滿著泥土芬芳的文筆描述了法國南部一帶自然風光

  和風土人情。小謙一上初中一年級時看到這本書后就愛不釋手,反復閱讀。這本書當時是分為20冊逐年翻譯出版

  的,小謙一常常是剛看完一冊,就急切地盼望著下一冊。這本書將福井謙一帶入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他對昆

  蟲和大自然的熱愛保持了一生。

  許多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還是科普創作的愛好者。像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萊德曼,就在科研之余撰寫了

  大量科普文章和圖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諤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從事教學和研

  究工作。他經常到各高等學府舉辦學術和科普講座,其中生命科學的系列講座特別受到聽眾的歡迎。1944年,薛

  丁諤把講稿整理成一本不到100頁的小冊子《生命是什么──活細胞的物理學觀》。書中,他預言了生命科學的

  理論與方法正面臨著重大的突破,生命科學的研究深度將從生命的表面現象和細胞的層次,深入到分子的水平。

  他還提出將物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引進生命科學研究之中。這本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一大批年輕人被吸引到生命

  科學的學習與研究之中,其中就有因建立生命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而共同榮獲

  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克里克、沃森和威爾金斯,因發現噬菌體在細胞內增殖過程中作用榮獲1969年諾

  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盧里亞,因完成世界首次分子水平上的基因重組、創立現代基因工程技術而榮獲1980年諾

  貝爾化學獎的伯格,因發現核糖核酸(rna)的細胞催化功能而榮獲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奧爾特曼等人。因而

  ,這本書被稱為“給生物學界以革命的契機”。

  此外,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雅洛夫人、198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埃利昂、1988年諾貝

  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布洛姆伯根在少年時代都曾受到過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兒伊芙·居里所著的《居里夫人傳》一書

  的深刻影響。而由英國生理學家劉易斯所撰寫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學》一書則陪伴了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

  學獎獲得者巴甫洛夫的一生,并且是他走上生理學研究道路的引路人。

  4.獲獎科學家與課外科普活動

  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醫學和病毒學家蓋達塞克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分子生

  物學家保羅·伯格,都是在小學時參觀了紐約自然史博物館后,激發了對生命科學的興趣。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

  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菲齊與197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李普斯科姆在同一年不約而同地跟隨父

  母驅車數百公里,專程參觀芝加哥科學博物館。當時10歲的菲齊和13歲的李普斯科姆通過此行,產生了對科學發

  現與科技發明的向往,樹立了獻身科學事業的決心。198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卡爾在

  應邀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我對科學的迷戀可能開始于一次參觀科學博物館,那時我大約七、八歲,是媽媽領我去的。這座博物館位于一幢

  大樓內,紐約的《每日新聞》也在這座樓里。我記得,博物館提供給人們操作展品和觀察其機械、電氣特性的機

  會。

  在其他著名科學家身上,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而課外科技活動更是大多數榮獲諾貝爾獎科學家青少年時代的愛

  好,并從中培養了動手動腦、發明制作、通過實驗尋找問題與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為他們日后的成功打下

  了基礎。僅僅是我們所知道在青少年時代的課外化學實驗中發生過爆炸事件的獲獎科學家就有多人,比如:1962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英國生物生理學家克里克,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庫珀

  ,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神經生理學家休伯爾,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瑞士物理化學

  系恩斯特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在應邀為我們所寫的自傳中談到他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時

  曾說:

  (青少年時代)我花費了許多時間用于制作一些無明確用途的器具上。在我房間的地毯上,經常是散亂地擺放著

  數以百計的金屬“梁”和小的螺母、螺桿,在它們中間是我尚未完成的半成品。……在我稍大一點的時候,我的

  興趣擴展到了化學游戲上。我曾和我的一個朋友用自制的火箭和火藥做實驗,實驗的部分費用來自父母給我在學

  校吃飯的午餐費。有一年夏天,我的愛好又轉移到了檢測我鄰居家的土壤酸堿度和土壤中所缺少的營養物質上。

  有組織的課外科技活動,對于培養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和動手、動腦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節目中曾介

  紹過,一位名叫索菲亞·沃爾沃的老師對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伯格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這位老師其實就是一名課外生物學興趣小組的輔導員。我們還看到: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齊是天文

  觀測活動的積極參加者;197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李普斯科姆在11歲時聆聽了大學教授們為市民

  舉辦的系列科普講座,激發了對科學的好奇心。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小學四年級時第一次參加學校組織的淡路島臨海學舍活動。臨

  海學舍是日本專為舉辦寒、暑期青少年活動而在海濱、山區興建的數百座固定設施之一,它們統一歸日本政府首

  相官房廳(相當于我國的國務院辦公廳)管理,每年都有上百萬名中、小學生到這里來參加野營、自然觀察、動

  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等活動。臨海學舍為福井謙一等孩子組織了大量觀察海洋生物的活動,從此福井謙一對海

  洋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五年級和六年級時,他又參加了分別在和歌縣箕島、加太舉辦的臨海學舍,這些活動

  所產生的影響伴隨了福井謙一的一生。他在致中國讀者的信中說:

  我希望青少年們知道我所走過的學問之路是一條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對于我來講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老師,同時也

  是令人無比敬畏的客觀存在。

  福井謙一還說:若問對我立志于學問和創造起決定作用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和大自然的接觸。正是這種接觸培養

  了我對科學的直覺。……大自然不僅把我引向了化學王國,它也是我探求化學理論時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師。

  美國病毒學家特明15歲那年參加了緬因州杰克遜癌癥研究室為中學生舉辦的夏令營。這個夏令營以生物學為主題

  ,來自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以通俗、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孩子講述生命的奧秘和癌癥研究的意義。夏

  令營還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解剖兔子,參加一些在中學里從未見過的實驗。夏令營激發了特明對生物學和癌癥研究

  的興趣,他連續3年參加了杰克遜研究室的夏令營。特明上大學時選擇了生物學專業。畢業后,他利用進入研究

  生院前的那個暑假,又回到杰克遜研究室的夏令營,為孩子們講課和輔導。他要向當年的科學家們一樣,使更多

  的孩子走上學習和研究生物學的道路。在特明輔導小學員中,有一名來自紐約的17歲少年巴爾的摩,他也通過夏

  令營的經歷喜愛上了生物學。后來,巴爾的摩上了特明曾就讀的那所大學,又與特明同樣成為著名病毒學家杜爾

  貝科的研究生。師生三人合作研究發現了病毒的致癌機理,共同榮獲了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上述事例充分說明了科普工作對于培養一流科技人才的重要意義,同時科普工作也為培育國民的科學素養發揮著

  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別是在目前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一時還不可能從根本上加以改變的情況下,我們

  科普工作者肩上的責任就更加重大了。而我們的科普場館,更要擔負起與學校不同的科技教育職能。

《綜合性學習--科海泛舟》教學設計(精選2篇) 相關內容:
  • 《干將莫邪》教學設計(精選16篇)

    選自《搜神記》 干 將 莫 邪 作者:干寶文 本譯 文原 文文 本楚國的能工巧匠干將和莫邪夫妻二人給楚王鑄造寶劍,用了好幾年的工夫才制成。楚王因時間久了而發怒,想要殺死鑄劍人。寶劍鑄了兩把并分有雌與雄。...

  • 《俗世奇人》之“刷子李”(精選14篇)

    一、教材分析《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最后一課,“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絕妙的粉刷技藝應該是民間藝術之海中一朵晶瑩的浪花。...

  • 《長征》教學設計(通用13篇)

    教學要求:1,理解詩句,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2,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背誦全詩.教學重,難點:1,弄懂詩中所有詞語的意思,從中領會全詩表達的大無畏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慨.2,讀...

  • 《水滸傳》教學設計(通用14篇)

    名著導讀,關鍵是要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將“要我讀”變成“我要讀”,使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水滸傳》做為中國四大名著,備受人們青睞,特別受到了男性的垂愛。...

  • 《水滸傳》教案(精選14篇)

    第一課時:一、播放《好漢歌》,先聲奪人造氣氛。1. 你最喜歡《水滸傳》里哪位好漢?2. 你知道什么樣的人叫好漢嗎?3.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水滸傳》一百零八將中較早出場的好漢林沖的故事。二、揭題審題,未成曲調先有情。...

  • 《雁門太守行》教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1、了解、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培養朗讀能力。2、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和語言美;3、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 人教版《語文》八下第四單元設計(通用17篇)

    吳興旺 2004-8-18 來源|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第一單元》教學設計(精選12篇)

    常州市新北區孝都中學祁義紅2004.8一、單元內容本單元所選用的課文全部圍繞“長征組歌”這一主題,長征是中國革命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壯舉,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發過對長征的感慨和歌頌。...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抽搐免费网站 | 五月婷婷久久中文无码 | 1级片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手机在线 | 日韩在线网址 |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 | 久久精品一 | 蜜桃久久av | 免费黄色成人 | 中文字幕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www精品| 竹菊影视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亚洲av最新天堂网址 | 久久香蕉成人免费大片 | 中国熟妇人妻videos | 717影院理论午夜伦八戒秦先生 | 美女黄色一级毛片 |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级毛片 | 激情亚洲AV无码日韩色 | 啦啦啦资源视频在线完整免费高清 | 伊人wwwyiren22cn | 超碰美女 | 久艹伊人|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 成人综合久久 | 欧美射射射 | 青青青国产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 特级少妇 | 日本黄色片免费 | 91网站网址 | 亚州成aⅴ人国产毛片久久 免费又爽又黄1000禁片 | 国产乱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 欧美国产乱视频 | 国产在线va | 老色鬼视频77777av | 亚欧美日韩香蕉在线播放视频 |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蜜桃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一区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