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教學設計(精選12篇)
《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篇1
常州市新北區孝都中學祁義紅
2004.8
一、單元內容
本單元所選用的課文全部圍繞“長征組歌”這一主題,長征是中國革命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壯舉,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發過對長征的感慨和歌頌。
毛澤東的《七律 長征》就是詩歌創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著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無論對革命而言,抑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長征組歌》用10個不同的戰斗生活場面,塑造了人民軍隊的光輝形象。
陸定一的《老山界》一文,以細膩、生動的筆法描述了紅軍翻越長征中第一座難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草》借一個普通戰士的視角塑造了周恩來的光輝形象。
《長征》則以文學劇本的形式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長征途中的種種經歷,展現了他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教學目標
1、了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業績和偉大意義,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2、了解不同樣式的作品表現同一題材內容的一般方法,感受紅軍指戰員的高大形象及其豐富的內心世界。
3、記誦、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句。
4、學習理清一件事的來龍去脈,寫清楚它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5、學習當節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連綴語,有服務意識。
三、教學課時安排(共14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1課時)
課文《七律 長征》 (1課時)
課文《長征組歌》兩首 (1課時)
課文《老山界》 (2課時)
課文《草》 (2課時)
課文《長征》節選 (2課時)
誦讀欣賞 (1課時)
寫作 (3課時)
口語交際 (1課時)
三、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起始課)
教學
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
想一想,紅軍長征的故事你了解嗎?能否為大家講一下。思考
講述
.
2速讀單元課文,完成兩個任務:
(1)本單元的5篇課文,各自從什么角度講述長征的?
(2)你能為大家至少寫一個單元教學目標 嗎?.
思考
討論
擬寫
.目的是初步了解課文,激發興趣。
3明確單元學習任務:
請同學們依據單元提示、課文練習和自己的體會,大致明確本單元的主要學習任務。
學生先獨立思考,后集體討論,做到基本一致。參見單元教學目標
教學
反思
第二課時 《七律 長征.》
教學
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
(1)關于長征你知道哪些?
(2)教師補充講述長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毛澤東寫的《七律 長征》。
交流已有的資料,如長征經過了哪些省,行程多少里等。
通過老師的補充講解,進一步加強對長征的了解。
2朗讀課文
(1)教師范度讀全詩,正音正形。
(2)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詩意。
(3)教師指導朗誦,介紹四字學習
法——譯、讀、悟、誦
譯:指疏通詩歌大意;讀:反復誦讀、揣摩品味;悟:理解詩歌內涵;誦:在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再現作者的情感。
聽講;
放聲朗讀;
掌握方法。
3研讀課文
1.這首詩的詩眼在哪里?這首詩表現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2.“紅軍不怕遠征難”,遠征究竟“難”在何處?作者在這首詩中描繪了幾幅“征難圖”?
3.首聯與頷聯、頸聯在結構上是怎樣的關系?)首聯與尾聯在結構上又是怎樣的關系?
4.紅軍于1935年1月攻占遵義,1935年5月搶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1935年6月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頷聯騰五嶺、跨烏蒙是按時間先后順序寫的,為什么頸聯上下句不按時間順序寫呢?頷聯和頸聯各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
.5。1935年8月21日,以毛澤東為首的右路軍出發過草地,以張國燾為首的左路軍卻南下,另立中央,以賀龍、關向應為首的二方面軍還沒有開始長征,這是歷史事實,但作者為什么要在詩中說成是“三軍過后”呢?
(“不怕”——革命英雄主義;“更喜”——革命樂觀主義。)
(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總分關系,頷聯承“千山”,頸聯承“萬水” (總起與總收,革命英雄主義與革命樂觀主義的統一)
頷聯.:夸張。頸聯:紀實。
“三軍”一詞的運用,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二、四方面軍
廣大指戰員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4拓展閱讀
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的壯歌。毛澤東不但寫下了《長征》來加以贊頌,而且在長征途中寫下了許多詩。請讀下面兩首詩,讓我們進一步體會紅軍戰士不畏艱險、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用投影儀打出《清平樂•六盤山》、《憶秦娥•婁山關》)
自由朗讀,有興趣的也可以背誦、抄寫。
教學
反思
第三課時 《長征組歌》兩首.
教學
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 :重溫歷史 進入長征
.師生誦讀《七律 長征.》導入 新課
學生自由朗讀《長征組歌》兩首,談
談有關四渡赤水和過雪山草地的情況。
,誦讀
學生自由朗讀
討論交流
2創設情景 感受長征.
播放《四渡赤水》和《過雪山草地》片段,讓學生感知歷史,體驗革命豪情。
.
.
.觀看片段
感悟體會
3.接觸課文 理解長征
(1)反復吟誦,品讀詩歌。
(2)設計提問,揣摩品味。
一:你能寫出這兩首歌詞的中心句嗎?
二:這兩首歌詞的開頭幾句用的都是三字句,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 吟誦 品讀
兩首歌詞的中心句分別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和“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短句在節奏上有緊張、急促的特點,這里用短句,突出了自然環境的惡劣和紅軍生存環境的艱難。
4.回味歌詞 吟唱長征
.(1)播放視頻《長征組歌》,在音樂欣賞中回味歌詞。
(2)學唱這兩首歌曲。
觀看
學唱
..
5布置作業
.完成探究練習二、三,形成書面文字。
.
教學
反思
第四、五課時 《老山界》
教學
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創設情景:
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來寬,一翻身就會掉下懸崖,路上的石頭又非常的不平,你睡覺的感覺會是如何呢?組織學生交流。我們的紅軍戰士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過夜,而且還吃不飽,他們的感覺如何呢?為什么會這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文。出示課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2
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模式:本文記敘的是___________。)
2、毛主席在《七律 長征》中的主題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想一想,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遇到了哪些困難?
3、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遇到了“四難”,戰士的態度如何,試從文章中選擇恰當的語句說明。
4、紅軍戰士為什么能夠表現出這樣態度?結合你的理解談談感受。學生細讀課文
自己找一找劃一劃
動筆寫一寫
互相議一議
明確1、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明確2、3、
(1)走路難——沒有絲毫的膽怯。
(2)睡覺難——豪無怨言。
(3)吃飯難——忍餓爬山。
(4)處境難——譏笑敵機的無能。
3研讀課文:
根據課文完成紅軍爬山的簡要行軍圖,引導學生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一件完整的事情的方法。學生展示繪圖,互相交流評價,并且說說作者把寫作的重點放在了哪里,言之有理
4拓展訓練:
摘取精彩片段,進行仿寫練習
(1)示例:寫寂靜,可以以靜寫靜,也可以以聲寫靜。課文既說“寂靜”,又說“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運用的是一般聽不到的聲音;因為聽到了一般聽不到的聲音,才說明實在是靜極了。練一練:你在生活中曾有這樣的感受嗎?試用一二百字寫出來,練習用比喻。
寫一寫
說一說
評一評
5布置作業
摘抄、背誦文中的優美語段。
教學
反思
. 第六課時 《草》
教學
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創設情景:
同學們,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幾株不起眼的小草,滾著晶瑩的露珠,富有頑強的生命力,卻也威脅著紅軍戰士的生命。
聽講
講述以紅軍過草地為內容的長征故事,如:《豐碑》《金色的魚鉤》
2整體感知:
1、快速朗讀課文,劃出你認為陌生的詞語。
2、回顧課文,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劃,然后以小小組交流、補充。不一定要統一。
3品讀課文:
我們讀這樣的文章,一方面是了解所記敘的事件,另一方面要注意品讀文章凝練自然的語言,更要體悟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情、理、意、味。請你選擇一兩個句子,進行品析。
(1)、(他的)語氣里透著深深的感情:“等你們長大了,就會想起這些草,懂得這些草;就會看到:我們正是因為吃草吃得強大了,吃得勝利了!”
(2)、周副主席有舉起那顆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進嘴里……那干裂的嘴唇閉住了,濃濃的胡須不停地抖動著,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
(3)、小說結尾寫道:“自從患病以來,他還是頭一次笑得這么痛快。”你認為周副主席為什么“笑得這么痛快”?
學生活動,交流評價。
兩個“就會”強調了青年一代繼承并發揚革命傳統的必要性,強調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對于壯大隊伍、克敵制勝的重要性。
這個句子充分表現了作為紅軍革命領袖的周副主席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對紅軍戰士生命和健康高度關注,對革命大業極端負責,無比忠誠的高尚品質和非凡氣度。
周副主席“笑得這么痛快”是因為他聽到了警衛員對小衛生員說的話,他為戰士們有接受了一次革命傳統 的教育而欣慰。要注意語言有條理、完整,表述要準確、清晰,賞析要具體。
4體驗拓展:
讀了文章,你體會到是什么樣的原因使得黨領導下的紅軍戰勝了困難,取得了長征和中國革命的勝利?學生討論
5布置作業 :
(1)學習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2)思考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怎樣的形象?應聯系課文,由課文聯系到現實生活。
教學
反思
第七課時 《草》
教學
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朗讀課文說英雄:
閱讀課文,文中英雄人物具有哪些共性和個性?
歸納:同樣是紅軍戰士,同樣的衣衫襤褸,同樣的錚錚鐵骨。
個性提示:從不同的動作與語言。班上交流
由于個人的感受不同,允許有不同的理解,學生可以各言所感,然后歸納。
2品味細節知英雄:
對事業赤膽忠心,對同志對戰友滿腔熱忱、無私幫助,對革命前途充滿信心。這些革命者的精神風貌都是通過細節表現的,請你從文章找出相關的細節并進行賞析。
我最欣賞的一個細節是:——————,理由是:——————。
學生查閱一下字典了解什么叫細節描寫。然后學生在文中尋找細節。說出各自的理由。
3
遷移拓展話英雄:
什么樣的人是英雄?結合課外積累說說你心目中的英雄。
說一句總結的話:英雄就是——的人。
有人說現今的時代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人們崇拜的大都是傳媒偶像。你贊同這句話嗎?說說你的理解。
各抒己見
言之有理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4演讀劇本現英雄:
一小組為單位,幾個同學選取文章中喜歡的部分,演繹《長征》。促使學生加強對文章的整體理解、更加深入地領悟文本。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合作能力。
5布置作業 :
1、寫一篇演后感。
(1)要求聯系課文。(2)說出自己的真實體驗。(3)字數不少于300字。
教學
反思
第八、九課時 《長征》節選
教學
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創設情景 感知課文
用一句話表述所感知的環境氛圍:這是一個 的
故事。.閱讀課文
填寫答案.
2. .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請學生分別用小標題概括文章的四個場景。
. 啟發學生了解課文按場景的轉換清楚的分為四個部分,以人物的對話、動作和事件的發生、發展來一步步的把劇情向前推進。鼓勵學生運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各部分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3.一、 選擇場景、創作劇本
1、 課文節選了四個場景,哪個場景最使你感動,為什么?
2、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場景,組織志同道合的同學,準備下節課將它進行表演。
二、 按小組分工合作表演各自的劇本。
結合課文,從多個角度對各組的表演進行評價。.
由于個人感受不同,允許有不同的理解,鼓勵學生各言所感。
( 學生閱讀課文,結合自身的理解,進行劇本的再加工,教師巡回指導)
..
4.一、 播放《長征》片斷。(第22集)
引導學生對比電視劇,進一步比較差距,反思自己的表演。
二、 引導歸納電視文學劇本的一般特點。學生.觀看
反思.表演
掌握電視文學劇本的一般特點。
5展開討論 開拓延伸
學習完這個單元,你對紅軍長征有了那些深入的了解?你覺得紅軍戰士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下取得長征勝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在這個單元中你所學到的知識以外,你最想知道的紅軍長征的相關歷史是什么?你會怎樣了解你想知道的知識呢?你覺得這五篇課文有怎樣的共性與個性呢?你能否寫一篇小論文談談你的理解呢?學生思考
討論歸納
完成作文
教學
反思
第十課時 . 誦讀欣賞《詩人 領袖》兼復習《七律 長征》
..
教學
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寫作背景。學生交流
2
提出朗讀要求,開展朗誦比賽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反復朗讀中逐步加深對課文后關于這首詩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點的簡評的理解。
3.
一、. 由《七律 長征》,引導學生收集毛澤東的詩詞,
二、組織討論
詩歌最后一句“嘹亮了東方”是什么意思?這樣寫好不好?
學生當堂完成,相互交流
. 比一比,看誰收集得快,收集得多
.
師生討論共同歸納
.
.。
教學
反思
第十一、十二、十三課時 單元作文
教學
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第一課1、. 準備:
2、 1、組織學生自學“寫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3、 2、口頭完成習題二:講述“一個有關我的故事”。
4、(二) 寫作:
5、 1、提供參考題目:“一個有關我的故事”、或“我們班的新鮮事”等,學生討論自定也可以。
6、2、明確寫作要求,學生寫作。
閱讀,思考,議論
第二課寫作實踐,自評,出示評改標準和要求,組內交流、互改。寫作,自評
第三課7、互評,作文講評,師生互動評改作文,好文章推薦。互評,聽讀
教學
反思
第十四課時 口語交際——當一次主持人
教學
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學生收集一些名主持人的主持節目學生交流
2提出要求:學習當節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能夠發揮自身特長主持大方、自然。學生參與,評選最佳選手
3(一)、引導學生自學口語交際“當一次主持人”;
(二)、播放央視“挑戰主持人”或其他著名主持所主持的欄目;
(三)、創設情景
假如你是一次“走近你、我、他”的主持人。
學生可以默讀、小聲朗讀。也可采用圈、點劃。
互相交流,談自學的體會。
結合電視加深主持人要求的體會,交流體會。
扮演角色,同學互評。
布置作業 假如你是“我講我心中的煩惱”節目的主持人,請完成串連詞,并在班里交流、互評。
教學
反思
《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篇2
unit 1 you’re good at drawing, lingling.
teaching aims:
1. can listen and say new words: diving, pictures, good idea, watching films.
2. can listen, understand and say the text.
3. talk about bobbies using “be good at… or like do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
1. understand and say the text.
2. can repeat the text.
teaching aids.
tape, computer.
period 1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 up
1. greeting.
2. review the words.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1.look at the computer.
teach the new words: diving, pictures, good idea, watching films.
3. drill the new words.
make the sentences using the new words.
step 3 listen and read
1.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2. understand the text.
3. important sentences pattern: be good at… and like doing.
4. answer the question about the story.
① what did anne not like?
she did not like skating.
② what did peter like doing?
he liked reading.
③ who was good at drawing?
lingling was good at drawing.
④ what did all the children like?
they all liked watching films.
5. read after the tape sentence by sentence.
6. read in group.
step 4 action.
1. get students to act in front of the class.
homework
listen and read.
write the new words.
period 2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warming up
1. greeting.
2. review.
t: what is your hobbies?
s: i like…
t: what are you good at?
s: i am good at…
step 2 practice
part d
1. practice in pairs.
① what are you good at?
② what are you not good at?
③ what is your best friend good at?
④ what do you like doing?
⑤ do you like watching films?
2. look at the pictures. make sentences about yourself. for each activity, write whether you are good at it or not.
⑴ i am good at jumping. / i am not good at jumping.
⑵ i am good at playing table tennis. / i am not good at playing table tennis.
⑶ i am good at singing. / i am not good at singing.
⑷ i am good at fishing./ i am not good at fishing.
⑸ i am good at drawing. / i am not good at drawing.
step 3 consolidation
1. talk free.
homework
listen and read.
copy the text.
period 3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greetings:
step2 review
what do you like?
what are they good at?
step 3 part f.
show a form.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put a tick or a cross in the correct boxes.
1. sally likes swimming.
2. jane is not good at football but she likes it.
3. jane does not like bastetabll.
4. ben is good at running and he likes it .
5. ben does not like swimming.
6. linda is good at swimming and she likes it.
7. linda does like table tennis.
sally jane ben linda
football
good at ×
like √
swimming good at √
like √ × √
running good at √
like √
table tennis good at
like ×
basketball good at
like ×
step 4 homework.
make a form.
who is the best in your family?
《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春天的美景,體驗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中去的情趣。
3.熱愛春天,愿意去觀察、發現。
二、教學重難點:
會正確書寫課文中的9個生字,背誦課文。
體驗投身到大自然中的情趣。
三、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四、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春天剛剛到來的時候,腳步輕輕,若隱若現,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們必須留心觀察,才會發現春天的蹤跡。當我們發現春天的時候,心里一定會蕩起一陣驚喜,體驗到發現的快樂。讓我們先讀讀課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發現了什么。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自由輕聲朗讀課文,讀通課文,記住生字。
2.出示詞語:(指名讀詞語正音,開火車讀詞語)
害羞 嫩芽 音符 觸摸 喜鵲
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探出頭來
3.說說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記住加點的生字。
4.請從中找出一對近義詞,能說說它們的意思嗎?
5.說說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指名分段讀課文,評議,正音。
三、再讀課文,感知發現(教學4——7自然段)
自讀課文,看看課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發現了什么?指導朗讀相應的段落。說說段落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四、自由朗讀,背誦課文
朗讀課文(4——7自然段),嘗試背誦。
五、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4——7自然段。
2.自己課后去尋找春天。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開火車讀詞語
害羞 嫩芽 音符 觸摸 喜鵲
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探出頭來
2.說說課文中的孩子在春天里發現了什么?
3.背誦課文4—7自然段。
二、朗讀感悟課文
1.交流自已課后找春天的情況。
2.你感受到“我們幾個孩子”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帶著這個問題讀“我們幾個孩子,脫掉棉襖,沖出家門,奔向田野,去尋找春天”,體會作者急切、向往、激動的心情,感悟“沖出、奔向”等詞語。
3.你從“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這個句子中能體會到什么?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說說初春的特點,從而體會課題中的“找”字,體會課文表達的發現的樂趣。
4.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樣的?帶著這個問題反復讀課文,從找春天的過程中感悟春天,體會找春天的樂趣,體驗發現的'快樂。體會課文語言的美感和蘊含其中的感情。
5.帶著欣喜的心情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找到春天的欣喜與激動。
三、指導寫字,完成課后練習
1.觀察要寫的9個生字,說說有什么共同點?
2.重點指導書寫“溪、搖、躲、解”四個字。注意提示和范寫容易寫錯的筆畫和部件。
3.完成課后“找找說說”的練習。
四、自主積累,練習背誦
1.展示讀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說說自己讀后的體會。
2.選擇自己喜歡的詞語、兔子、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積累。可以讀讀背背,可以讀讀抄抄,也可以試著默寫。然后讓部分學生展示交流自己積累的詞句或段落。
3.練習背誦課文。
五、作業布置
1.完成《作業本》練習。
2.畫一畫自己在春天里的發現。
板書設計:
找春天
小草——眉毛
野花——眼睛
嫩芽——音符
小溪——琴聲
《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篇4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6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認識3個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來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有感情地朗讀兒歌,體會兒歌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能認識本課的生字,并能在田字格內正確、美觀地書寫。
2、能有感情地朗讀兒歌,并能想象相應的畫面,陶冶情操。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演示漢字的演變過程
1、很久很久的以前,我們的祖先生活、勞動都在一起。他們看到很多的東西,遇到了很多的事情。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1)出現“船”的實物圖,這是什么?
(2)出現“竹”的實物圖,這是什么?
(3)出現“石頭”的實物圖,這又是什么?
(4)依次出現“泉水、河川、燕子”的實物圖,引導學生認識。
2、有時他們需要把看到的東西、遇到的事情記下來,可那時還沒出現文字,這怎么辦呢?我們的祖先非常勤勞、聰明、能干,于是他們想出一個辦法,把看到的東西照樣子畫下來。
3、多媒體課件以動畫形式在實物圖的旁邊,一一出現相對應的象形文字。他們畫的像嗎?這些字就叫象形字,是由我們祖先用畫圖的方式創造出來的,是我國最早的一種造字方法。
4、為了便于書寫,人們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又造出了現在的.漢字。多媒體課件逐一展示出生字及詞語出現在相應的象形字旁,點撥詞語的意思:
(1)這是一艘小船,船也叫什么?小船就叫什么?
(2)竹子就是“竹“,讀一讀,注意“子”在這里讀輕聲。齊讀,分小組讀。
(3)從泉里流出來的水就是 ?齊讀兩遍。
(4)顯而易見,這就是石頭,讀準“頭”是輕聲,指名讀,開火車讀。
(5)古時候河流也叫“川”,讀一讀。“川指的是河流,河流也叫“河川”。讀一讀。我國四川省的“川”就是這個“川”,想一想,通過這個名字,你知道那里什么多?
二、加深記憶
1、學生自由讀書,體會這些象形字是怎樣產生,又是怎樣變成現在的漢字的。
2、說說現在的漢字與原來的圖畫有什么相似之處?漢字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1)學生互相討論,交流。
(2)指名說,互相補充。
3、讀一讀生字和表右面一行的詞語。注意看準音節,讀準字音,找到“石頭、竹子、燕子”詞中的輕聲。
《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篇5
認識計數單位 、數級與數位
教學目標:
1.知道生活中有比萬大的數;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類推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知道數級、數位,掌握數位順序表。
2.結合現實情境,利用數位順序表進一步體會“位值”的含義。
3.在結合現實情境認識大數的過程中,體會大數的意義。
教學重點: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
教學難點:體會“位值”的含義。
教學準備:課件、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揭示課題
(一)讀一讀下面的信息
1.課件出示:
師:請大家看圖,從圖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學生讀信息。
2.師:這些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萬以內的數,對萬以內的數你都知道什么? 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說,如:計數單位、數位、讀寫法、大小比較等。
3.課件出示:
(1)師:說一說,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師:把這些數與剛才的數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
(二)點明課題
(1)師: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到比萬大的數?
(2)師: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比萬更大的數,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億以內的數。
【設計意圖:通過第一組信息,喚醒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為學習新知做準備。通過比較兩組信息中的數,使學生知道生活中有比萬還大的數,而且這樣的數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體會學習大數的必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和“億” 1.認識“十萬”
(1)師:我們已經認識了計數單位“萬”,誰能在計數器上撥出10000? (2)師:如果再撥一顆珠子,是幾萬?(2萬)再撥下去呢
(3)師:9萬再加一萬是幾萬?萬位滿十,怎么辦?(萬位滿10,要向前一位進1)這里的一顆珠子表示多少?(十萬) (
4)師:根據剛才撥珠的過程想一想,萬和十萬有什么關系?(10個一萬是十萬)
(5)師:十萬有多大?(課件演示:小正方體由一→十→百→千→萬→十萬的變化過程)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在計數器上一萬一萬地撥數,引導學生思考“萬位滿十怎么辦”,使學生自主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十萬”,并體會10個一萬是十萬。通過小正方體的累加過程,幫助學生感受十萬的大小,培養數感。】
2.認識計數單位“百萬”“千萬”和“億”
(1)師:十萬比萬大,10個一萬是十萬,那還有比十萬大的計數單位嗎?是什么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兩人合作研究。
(2)學生兩人一組研究。
(3)匯報,學生可以繼續用計數器數,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最終得出: 10個十萬是一百萬 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 10個一千萬是一億
3.歸納“十進關系”
(1)師:一(個)、十、百、千、萬、億都是計數單位。
(2)師:讀一讀(從10個一是十,到10個一千萬是一億)。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利用類比遷移規律,在認識了計數單位“十萬”后,由學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的計數單位“百萬”“千萬”和“億”,并把它們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歸納出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
(二)整理數位順序表,認識數位、數級,體會“位值”的含義 1.認識數位
(1)師: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計數單位?萬和千萬可以換下位置嗎?為什么?
(2)師:在用數字表示數的時候,這些計數單位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作數位。
(3)說一說每個計數單位所對應的數位是什么。
2.認識數級
(1)讀一讀這些數位(有意識的領著學生四個一停頓),你有什么發現?
(2)師:我國習慣從右邊起,每四個數位分成一級,個位、十位、百位和千位就是個級,那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和千萬位呢?(萬級)億位在哪一級?(億級)
3.體會“位值”的含義
(1)師:北京有19612368人,在這個數中,有兩個6,這兩個6分別表示什么?(左邊的6表示6個十萬,右邊的6表示6個十)
(2)師:都是6,為什么表示的意義卻不同?
(3)師:說說其他數位上的數各表示多少。
(4)師:這個數含有幾個數級?萬級上是幾?表示什么?個級上是幾?表示什么?
【設計意圖:在整理數位順序表的過程中,認識數位、數級,并結合現實情境,體會相同的數所在的數位不同,表示的大小就不同,即“位值”的含義。】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第1題
2.做一做第2題
3.完成教材第8頁第1、2題
【設計意圖:做一做第1題,通過數數,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計數規律,第2題通過讓學生自己嘗試制作,加深學生對數位排列順序和數級劃分的認識。教材第8頁的兩道練習,鞏固學生對數位、計數單位和數級的認識。】
四、感受一億的大小
1.師:我們感受了十萬的大小,那一億到底有多大?
2.畫點體驗:
(1)如果給你1分鐘的時間,猜猜你能畫幾個點?
(2)計時體驗
(3)說說你畫了幾個點?
(4)估一估,算一算:畫一億個點需要多長時間?
【設計意圖:與十萬相比,一億是個很大的數,學生不容易感受到。因此,讓學生在1分鐘的時間內畫點,并估算畫一億個點需要多長時間,引導學生感受一億的大小。】
《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篇6
黑龍江 馬萬茹
[單元目標概說]
本單元的主題為“人物風采”,所選文章涉及古今中外五位名人,《貝多芬傳》(節選)向我們介紹了悲苦中“謳歌快樂”的音樂大師貝多芬;《一面》記錄了一名普通工人與文學大師魯迅的一面之緣;《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介紹了為世界建筑史做出卓越貢獻的美籍華人貝聿銘;《趙普》一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練,介紹中國古代一位“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宰相趙普;“誦讀欣賞”選編了詩人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表達了億萬人民群眾在總理逝世一周年之際,對他的無比思念。本單元所選文章,感人肺腑,蕩氣回腸,頗具藝術感染力。
五篇記錄優秀人物的文章,立足于表現人物的風采,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杰出人物的思想、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學習時多誦讀,讀出感情,有些精彩的片斷要能熟讀成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多體會平易的敘述中蘊含著的深刻內涵。走近這些人物,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另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生動、形象、細膩的語言,學習個性化的人物描寫手法。
本單元的寫作訓練是“觀察人物特點,寫出人物個性”,與閱讀教學的內容恰好吻合。建議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融會貫通,有機結合。閱讀為寫作做必要的準備,寫作進一步提升閱讀水平。“口語交際”的內容為“做一回小記者”。建議此次活動打通課內外界限,可以在校內進行,還可以走出課堂,選擇最佳采訪對象,明確采訪主題。
貝多芬傳(節選)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文是一篇翻譯作品,大多數學生對文中人物貝多芬了解不多,給理解課文帶來一定的難度。建議引導學生反復閱讀,仔細揣摩感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內容,較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采用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文學欣賞水平;讓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一、導語 設計:
1.從課下搜集的有關貝多芬的資料人手,導入 課文。
2.播放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或《英雄》或《命運》的選段,師生交流感受后引入課文。
3.網上搜集維也納音樂會上演粼第九交響曲》的盛況,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畫外音:古之成大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貝多芬在“悲苦”中制造的快樂的人生。
二,、教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全文,感知內容,理解課文大意。
“吟哦諷誦而后得之”是讀書的一種基本方法,“吟哦諷誦”就是要放聲讀,讀得準確、流暢,沉浸其中,讀出文章的味道來,品味出作品的妙處。要求能讀中悟,悟后讀,把感悟、理解、欣賞統一起來。
1.借助工具書準確、流利、有感情地瀆全文,師生共同交流讀后的感受,并提出問題。
2.師生共同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可采用范讀的形式),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文中強烈的抒情色彩——歌頌貝多芬為追求崇高理想與命運抗爭的氣概及其高尚的道德情懷。
思考:
3.師生討論、解疑。
三、師生共同研讀精彩段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讀5、7兩段明確:
這兩段文字分別寫《第九交響曲》主題的深刻,樂曲表現形式的豐富以及這部巨作的巨大的影響力及感染力。作者的筆法細膩而傳神,敘述、抒情、描寫及議論渾然一體,層次清晰,氣勢磅礴。引導學生在獨立品讀、思考的基礎上,與同學合作,挖掘這兩段文字的深刻含義和精妙的表現手法的運用,可逐字逐句地賞讀、感悟。
四、再讀全文,第二次播放《第九交響曲》,休會交響曲中蘊含的作者追求歡樂的情感,并感受貝多芬的偉大人格及與命運的不屈抗爭。
[教學設計B]
采用比較閱讀法與音樂欣賞法相結合。
創意說明:通過對兩篇同寫貝多芬文章的品讀,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加深對這位音樂巨人的偉大人格的認識與了解,對提升學生的精神品質、陶冶性情都有益處。另外還可以通過音樂欣賞更直觀地體會偉人的情感,更全面地了解作品。
1.導語 可同上。
2.認真品讀兩文,說說兩篇文章寫作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體會兩文中作者蘊含的情感。
3.學習兩文調動各感官描寫音樂的方法,聽一段樂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寫一篇小文章。字數可不限。
4.推薦比較閱讀篇目:羅曼·羅蘭的《不朽的貝多芬》。
不朽的貝多芬
他在大風雨中,大風雪中,一聲響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氣。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闔上了眼睛。(1927年3月26日)
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已頌贊過他藝術上的偉大。但他遠不止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于一般受苦而奮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當我們對著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會到我們身旁來,好似坐在一個穿著喪服的母親旁邊,一言不發,在琴上唱著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當我們對德與善的庸俗斗爭到疲憊的辰光,到此意志與信仰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將獲得無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贈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斗的歡樂,一種感到與神同在的醉意。仿佛在他和大自然不息地溝通之下,他竟感染了自然底深邃的力。葛里巴扎對貝多芬是欽佩之中含有懼意的,在提及他時說:“他所到達的那種境界,藝術竟和獷野與古怪的原子混合為一。”舒芒提到《第五交響樂》時也說:“盡管
你時常聽到它,它對你始終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總教人充滿著恐懼與驚異。”他的密友興特勒說:他抓住了自然的精神。——這是不錯的: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種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戰之下,便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凈如水的早晨,僅僅有幾陣懶懶的微風,,但在靜止的空氣中,已經有隱隱的威脅,沉重的預感。然后,突然之間巨大的陰影卷過,悲壯的雷吼,充滿著聲響的、可怖的靜默,一陣復一陣的狂風,《英雄交響樂》與《第五交響樂》。然而白日的清純之氣尚未受到損害。歡樂依然是歡樂,悲哀永遠保存著—縷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靈的均衡喪失了。目光變得異樣。最清楚的思想,也看來似水汽一般在升華: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們的又凄涼又古怪的騷動,罩住了心;往往樂思在薄霧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沒了,直到曲終才在一陣狂飆中重新出現。即是快樂本身也蒙上苦澀與獷野的性質。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著一種熱病,一種毒素。黃昏來臨,雷雨也隨著醞釀。然后是學生的云,飽蓄著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夾帶著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樂》的開始。——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給趕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還給了我們。
什么勝利可和這場勝利相比?波那帕脫的哪一場戰爭,奧斯丹列茲哪一天的陽光,曾經達到這種超人的努力的光榮?曾經獲得這種心靈從未獲得的凱旋?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
說明的——都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教學設計C] 專題討論法
創意說明:此設計意在培養學生以教材為立足點,利用廣闊的語文資源,加深對作品主旨的認識,形成自己的觀點,更有利于語文水平的提高,也是對學生搜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的—次鍛煉。
1.導語 設計:
貝多芬1824年在音樂之都的首演盛況已經過去近兩百年了,但是《第九交響曲》卻已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在這兩百年中,幾乎所有的音樂家、作曲家都被這部宏偉的作品所傾倒;更有尢數的聽眾被這部作品帶來的占樂哲理及非凡的音樂氣度所感染!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成了神—樣的人物,《歡樂頌》成為人類歷史K河中永遠不滅的自由和平之明燈。
2.師生共同展示搜集到的有關貝多芬的資料(包括音像資料),談休會,交流感受。
3.認真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貝多芬的品格。
4.梳理自己對音樂大師的認識,提煉觀點,以“走近世界音樂大師貝多芬”為題,寫一篇講演稿。課上匯報表演。
5.以貝多芬為主題,編輯一份手抄報,班內展覽。
[資料整合平臺]
音樂家對貝多芬及其作品的贊美。
“我從來沒有像對這首交響曲那樣入了迷。”——舒曼
“貝多芬最偉大的創造是什么?不就是《第九交響曲》嗎?這是一幅世界歷史的圖畫。”——斯塔索夫
“貝多芬完成了這部作品,就可以死而尤憾。”——柏遼茲
“《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登峰造極的作品,我已經形成了這樣一種信念:貝多芬之后在交響樂領域是不可能有任何什么新的和重要的作為了。”——瓦格納
一 面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課內容比較淺顯、直白,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文學巨人的仰慕和欽佩之情,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仔細地閱讀,用圈點勾畫的方法,領會描寫人物時不同距離的觀察角度的寫法。《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仁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對于比較容易理解的文章,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
一、導語 設計:
1.1935年,中國文壇上一顆巨星殞落了,山河動容,舉國悲慟,在悼念魯迅逝世—周年的日子里,一位電車工人回憶了四年前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緣,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的真摯而又深厚的感情。今天,我們帶著緬懷的心情走近魯迅的世界,感受他的偉大人格魅力。
2.從學生學過的小說《社戲》入手,導入 課文。
二、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并用圈點勾畫的方法,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1.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了解大意。
2.啟發學生在深入閱讀思考的基礎上,了解文章標題“一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思路。
三、重點研讀“我”與魯迅先生見面的部分,明確作者是如何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來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的。準確找出人物描寫的句子,體會作者以刻畫魯迅的外貌為重點,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明確: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由整體到部分,人物形象隨著我的觀察和感受,逐漸豐滿、清晰起來。(學習時重點引導,把閱讀欣賞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進行。)
四、注意重點詞語、句子的揣摩和把握,體會詞語強烈的感情色彩,用批注法,在一些關鍵處作提示教學時,宜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例如:我費力地從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書塞進帆布袋,背起便走出書店的門。
體會加點字既寫出了作者為魯迅的崇高品質和自我犧牲精神所感動,也表達出作者對魯迅由衷的感謝和崇敬之情。
此環節可結合課后“探究練習二”進行。
[教學設計B]
可采用比較閱讀法。
創意說明:本文內容容易理解,情節比較生動,教學中不作過多的分析,以誦讀、感悟為主。由于寫魯迅的作品相對較多,可課外廣泛搜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自己的閱讀,可與本文做比較欣賞,同學間還可相互交流閱讀材料,采用探究學習的方法,培養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導語 設計可同上。
二、反復誦讀全文,體會作品寫人的特點及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深情。(此環節可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三、比較閱讀。
例文一:
這年(1932年)初夏的二天……北四川路上雖然還到處殘留著”一.二八”的痕跡,但是來往的行人卻已經并不寥落,電車的三等車廂里擠得滿滿的,幾乎連站的地方都沒有了,車停在老靶子路的時候,夾在一群人當中,擠上一個矮矮的老頭子來,褪色了的灰布長衫裹著瘦小的身子,蓬亂的短發里夾帶著不少的白絲,腮很削,顴骨顯得有點高聳,一橫濃密的黑須遮住暗紅的上唇。他擠進了三等車廂,就屹然批站古在人群當中,雖然矮小,卻顯得倔強;明銳的眼光時時掃視在同車的人們的身上,時時又定定地瞪視著遠方。
這平凡又異樣的形象姿態,總好像在什么地方見過似的,而且很熟悉;但是究竟是誰呢?
直到我下了電車,走進內山書店雜志部,才猛然想起:“這是魯迅先生廠
例文二:見“資料整合平臺”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
明確:三段寫魯迅的文字,側重各有不同。
《一面》通過魯迅“瘦”的外貌,逐層深入地揭示魯迅的戰斗精神。
例文一把魯迅先生的外貌描寫與對魯迅的。人物評價放在一起。寫出了先生的“屹然”“倔強”“明銳”“平凡而又異樣”。
例文二通過日常瑣事來反映魯迅性格。字里行間透出作者對魯迅的仰慕與崇拜之情。比較三則短文,引導學生從讀人手,比較分析,感悟。培養學生自行領悟作品的能力。
[教學設計C) 專題討論法
創意說明:通過搜集、閱讀與魯迅有關的資料,對魯迅有了—個較全面的認識,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以文章的形式呈現出來。做一期題為“我心目中的魯迅”的專題課。這一設計適合閱讀水平及寫作水平較高的班級。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一、導語 設計。
通過對魯迅作品的品讀,你對魯迅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現在,亮出你的觀點,再次感受魯迅。
二、抽簽展示自己的觀點(教師提出要求:每人3分鐘之內,有層次有條理地表達,力求準確傳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自然流暢地說話,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三、選出五名學生為表現最佳獎。評選以步驟二的要求為準。
[資料整合平臺]
(1)推薦魯迅的作品:
《藥》《阿Q正傳》《狂人日記》《南腔北調集》《二心集》《墳》《朝花夕拾》《故事新編》等。
(2)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
回憶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里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么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
魯迅先生走路很輕捷,尤其使人記得清楚的,是他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顧一切地走去。
青年人寫信,寫得太草率,魯迅先生是深惡痛絕之的。
“字不一定要寫得好,但必須得使人一石了就認識,青年人現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趕快胡亂寫完了事,別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這費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這費的工夫不是他的。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還是展讀著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來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濟時,便戴起眼鏡來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時光。
魯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別的飲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類,家里都不預備。魯迅先生是陪客人到夜深,必同客人一道吃些點心,那餅干就是從鋪子里買來的,裝在餅干盒子里,到夜深許先生拿著碟子取出來,擺在魯迅先生的書桌上,吃完了,許先生打開立柜再取一碟,還有向日葵子差不多每來客人必不可少。魯迅先生一邊抽著煙,一邊剝著瓜子吃,吃完了一碟,魯迅先生必請許先生再拿一碟來。
魯迅先生備有兩種紙煙,一種價錢貴的,一種便宜的,便宜的是綠聽子的,我不認識那是什么牌子,只記得煙頭上帶著黃紙的嘴,每五十支的價錢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魯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另一種是白聽子的,是前門煙,用來招待客人的,白煙聽放在魯迅先生書桌的抽屜里。
來客人魯迅先生下樓,把它帶到樓下去,客人走了,又帶回樓上照樣放在抽屜里。而綠聽子的永遠放在書桌上,是魯迅先生隨時吸著的。
客人一走,已經是下半夜了,本來已經是睡覺的時候了,可是魯迅先生正要開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稍闔—闔眼睛,燃起—支煙來,躺在床邊上,這一支煙還沒有吸完,許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邊睡著了(許先生為什么睡得這樣快?因為第二天早晨六七點鐘就要來管理家務)。
海嬰這時也在三樓和保姆一道睡著了。
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也是一點聲音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在書桌邊,在那綠色的臺燈下開始寫文章了。
許先生說雞鳴的時候,魯迅先生還是坐著,街上的汽車嘟嘟地叫起來了,魯迅先生還是坐著。有時許先生醒了,看著玻璃窗白薩薩的了,燈光也不顯得怎樣亮了,魯迅先生的背影個像夜里那樣黑大。魯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舊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海嬰從三樓下來了,背著書包,保姆送他到學校去,經過魯迅先生的門前,保姆總是吩咐他說:
“輕一點走,輕一點走。”
魯迅先生剛一睡下,太陽就高起來了,太陽照著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著魯迅先生花園的夾竹桃,明亮亮的。
魯迅先生的書桌整整齊齊的,寫好的文章壓在書下邊,毛筆在燒瓷的小龜背上站著。
一雙拖鞋停在床下,魯迅先生在枕頭上邊睡著了。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課的訓練要點定為:(一)速讀練習,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二)復述訓練,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件,分別按課文安排的順序或按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復述。惦文課程標準》提出速讀的要求,每分鐘不少于500字。閱讀較長篇幅的文章,尤其是內容淺易的記敘文,可從訓練默讀入手,提高閱讀速度。養成較好的閱讀習慣。另外,《課標》對不同年段的學生把握閱讀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也有一定的要求。復述訓練則重在考查學生能否準確地把握閱讀材料中的主要內容,提高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導語 設計。
1.網上搜集貝聿銘在世界各地設計的優秀的建筑作品的圖片,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然后,師生共同以尊敬的心情,走近世界建筑大師,了解他不平凡的一生。
2.在北京長安街,有一座雄偉的建筑引來了無數人的目光,它顯示出的驚人氣勢和高貴氣質令世人瞠口不已,這建筑便是出自貝聿銘之手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建筑大師在設計方面還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在世界建筑歷史的長廊中,—個中國人的名字被抒寫在了頂級大師的行列中,他就是美籍華人貝聿銘。1985年,他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和國家文學藝術學院聯合膺選為研究院院士。曾獲美國總統授予的“自由勛章”及美國“國家藝術獎”,法國總統授予的“光榮勛章”、美國總統頒發的“全美十佳公民獎”……這樣一位集無數榮譽于一身的藝術大師,卻有著一顆深深的愛國之心。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他的偉大人格。(三個導語 的設計側重點不同:第一個是從感官的刺激入手,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第二個和第三個導語 都是以先“聲”奪人的方法,引發學生對文中人物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學習本文。)
二、速讀全文,歸納出各小標題的主要內容。
做快速閱讀的指導,即:不指讀,不出聲,不回視,眼光沿書的中軸線左右移動,視幅要寬……
三、速讀全文后,復述每個小標題的主要內容,提出復述課文的要求。可以大膽地剪裁,復述不是概括大意,也不是背誦課文,是把原有的材料取舍后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述出來。這也是對學生重新組織構建語言模式、處理閱讀信息能力的一次鍛煉。
四、體會記敘、描寫、議論、說明等表達方式在文中的綜合運用。
五、課文的標題是“展示華夏文化的魅力”,如果只看標題會以為寫的是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內容。但課文記敘的卻是世界頂級建筑大師美藉華人貝聿銘的事跡。這就給讀者留下廠思考的空間,明明是寫貝聿銘和他設計的建筑物,為什么說“展示華夏文化魅力”呢?此問題設計意在引導學生探究貝聿銘的思想根源——愛國。
[教學設計B]
采用比較閱讀法
創意說明:本文篇幅雖長,但敘述事跡平白如話,容易理解,建議使用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寫法上的特點(如:記敘、議論、描寫、說明相結合的寫法),學習人物的優秀品質。
比較步驟:①出示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②認真讀兩篇文章,找出兩文寫人敘事的異同點,字斟句酌體會兩文不同的寫作風格。
[教學設計C]
擴展聯想閱讀法
創意說明:本單元前面三篇文章分別介紹了中外名人三人,了解了他們在不同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及他們的偉大人格,課下可以借助網絡或其他渠道閱讀記錄名人事跡的文章,增加閱讀量,擴大自己的閱讀范圍,以期受到更多的教育熏陶和感染。這也是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學尤其強調和提倡的。
在認真研習課文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開展更廣闊的閱讀。教師推薦閱讀篇目,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愛好及興趣自行選擇閱讀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該給學生的課外閱讀以必要的指導,不可放任自流,走馬觀花,又不可約束過多,畏首畏尾,導致收獲甚微。如:做摘抄,寫札記,寫讀后感想等。
[資料整合平臺]
1.推薦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麗》。
2.推薦閱讀書目:《地質之光》《名人傳記》《拿破侖傳》《名人傳》或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趙 普
[教學設計ABC]
創意說明:本文選自《宋史》,是一篇文筆凝練、較易理解的文言文,建議學生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全文大意,領會文章的主旨,在了解名人事跡的過程中受到人格的熏陶,促進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簡易文言文的要求。
—、導語 設計:由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引入課文。
二、指導學生誦讀全文,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讀懂課文,用發現問題法進一步探究,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體會趙普這位—代名相的品格。
三、推敲文中詞語的使用,體會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說說趙普的性格。如“不釋卷”“閹戶啟篋取書”“竟日”“復奏”“又以其人奏”“普顏色不變”“復奏如初”等言辭懇切的語句,揣摩趙普的“勤學善思”“以天下事為己任”的品格。另外可以通過字斟句酌,感受史實類作品準確、精練的語言。
四、可與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做比較閱讀。
[資料整合平臺]
趙普簡介
趙普(922—992年),北宋大臣。字則平。祖為幽州薊(今北京西南)人,遷鎮州(治今河北正定),再遷洛陽。后周時為趙匡胤的幕僚,任掌書記,策劃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奪取政權。宋初任樞密使,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納其建議,選拔各地精兵充禁軍,削弱地方武力;實行更戍法,經常變換軍隊防地,使兵將分離等。太宗時又兩次為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辭職,封魏國公。他少時為吏,讀書不多,相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誦讀欣賞
教學建議:
1,本文是一首現代抒情詩,內容淺顯,但感情熾熱濃烈,語言瑯瑯上口,極富感染力,引導學生采用誦讀的方法,自主合作學習本文。教師引導、點撥,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技巧,更好地體會作品中深深的思念之情。讀是基礎,賞是感情的提升,讀讀賞賞,賞讀結合,既不能只讀不賞,義不能只賞不讀。爭取當堂熟讀成誦。
2.課下可以繼續搜集緬懷總理的詩作。進一步把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增加積累,擴大閱讀,提高自己的讀賞能力。
3.如果課堂欣賞的氣氛比較濃烈,可以布置課下形成一篇鑒賞性的文字,積累自己的感悟。
4.可在課前導入 上下些功夫,便于學生更快更好地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例如:A.用多媒體展示當年“十里長街送總理”的記錄片,把學生帶人對總理的緬懷之中。
B.1976年1月8日,對于全中國人民來說,是個刻骨銘心的日子,億萬人民無限愛戴的周恩來總理離我們而去。聯合國破例地為他降了半旗,這是其成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周總理的偉大人格為世界人民所仰慕。今天我們帶著一顆緬懷之心來欣賞一篇紀念他的文章《周總理,你在哪里》。
口語交際
[中心]做一回小記者
[情境]圍繞社會、學校、家庭的熱點問題,自選題目。
例如:①初中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②娛樂活動與學習的關系;③中國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給你的啟示;④你認為最好的老師應是什么樣的;⑤青年學生心目中的偶像;⑥如何增強中學生的抗挫能力;⑦你心目中的家長形象。此設計是針對“課標”提出的“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人事”,就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合作,解決問題。
[實踐]
1.確定采訪主題(這里指的是為什么進行采訪)
2.確定采訪對象(根據主題來確定采訪對象)
3.確定采訪內容(采訪時要提出的問題)
4.態度要認真、誠懇、謙虛,尊重對方,相信對方。讓被采訪人做到暢所欲言。
5.作好采訪記錄(采訪記錄是寫采訪報告的依據)。
寫 作
[中心]
觀察人物特點,寫出人物個性。
[方法]
一、細致觀察,抓住人物的特點,寫出人物的個性。
人物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上,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具有別于其他人的地方。著力地渲染與刻畫,便會塑造出一位頗具個性的人物。
二、確定觀察的角度,按一定順序描寫。
觀察人物時,要確定好觀察的位置與角度,可從不同的角度由遠及近、由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進行描寫,逐層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外貌特征,進而寫出人物的個性。
三、通過一兩個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
通過記敘具體事例表現人物的特點,是寫人的基本方法。人物的思想境界和優良品質,往往要通過一些具體事例反映出來。記敘的事例愈具體生動,就愈能突出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①以事寫人,要精心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②以事寫入,要力求把事例寫得生動形象,清楚而又具體。
[題目]
我記憶中的一個 的人
《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篇7
第一單元四則運算
第1課時
教學內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級運算的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2. 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主題圖引入
觀察主題圖,根據條件提出問題。
(1)說一說圖中的人們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幾個活動區?每個區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據圖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怎樣解決?
通過補充條件,繼續提問。
1. 滑冰場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離去,又有85人到來。現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這樣計算,6天預計接待多少人?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二、新授
1.小組4人對黑板上的題目進行分配解答。
引導學生對黑板上的問題進行解答,請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出綜合算式并進行脫式計算。
2. 小組內互相說說你是怎樣解答的?
3. 全班匯報:組織全班同學進行匯報,并且互相補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義的敘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離去后還剩多少人,在加上到來的85人,就是現在滑冰場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種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數,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總人數。(實際上就是原來學習的乘除混合應用題,不知道單一量的情況下求總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應用題。)
第二種方法,因為是照這樣計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數可以看作是一樣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幾倍,6天接待的總人數也是3天接待的總人數的幾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數去乘算出來的2倍。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照這樣計算”的意思。
教師要注意這種方法的敘述,方法不要求全體學生都掌握,主要掌握運算順序。
4.鞏固練習
(2)p5/做一做1、2,減少重復練習。
三、小結
學生就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匯報。
運算順序為已有知識基礎,讓學生進行回憶概括。
四、作業
p8的1—4
板書設計:
72-44+85 987÷36 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運算順序: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篇8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春天的美景,體驗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中去的情趣。
3、熱愛春天,愿意去觀察、發現。
學習重難點:
自主識字,正確書寫,探索春天的奧秘。
學習準備:字詞卡片,課件,小黑板。
學習課時: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導入,回味春天
1、【播放春天美景】說說畫面展現的是哪個季節?你能用一個詞語形容春天嗎?
2、小黑板出示一年級上冊所學的《識字1》,齊讀。
如今,寒冷的冬天過去,春天又已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讓我們一起走進春天,尋找春天的美麗吧!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自由輕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圈出生字,自主識記(學生自制生字卡)。
1)帶拼音認讀,注意“遮、觸”是翹舌音,“嫩”韻母不是un。
2)脫拼音開火車認讀生字,組詞。
3)交流識字方法。
三、再讀課文,走進春天
1、看課件,聽課文范讀。
2、自由讀文,要求讀通讀順。
3、解讀課文。
1)春天來了,孩子們去干什么?找出動詞,體會孩子們的心情。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2)我們找到春天了嗎?啟發理解“害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指導讀句子。
3)在這美麗的春天的里,我們找到了什么?小組合作學習。
4)回報交流“我找到的春天”,指導讀好問句。
5)暢所欲言:
春天來了!我們看到了她,我們聽到了她,我們聞到了她,我們觸到了她。
春天來了,我們看到了什么?我們聽到了什么?我們聞到了什么?我們觸到了什么?
6)拓展文中最后的省略號,說說春天還在哪里?指導讀最后一段。
四、朗讀全文,贊美春天
五、再認生字,復習鞏固
六、布置作業,尋找春天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進入課堂
1、認讀生字,檢查識記情況。
2、組詞鞏固。
二、匯報交流,贊美春天
1、說說你找到春天。
2、把你喜歡的文段讀給大家聽。
3、朗讀全文,練習背誦。
三、指導觀察,正確書寫
1、出示生字,認真觀察,說說生字書寫要點。
2、重點指導:
指導書寫“躲”字,要注意提醒第七筆撇不出頭,“朵”字寫得瘦長一些。“探”字比較難寫,除提手旁外,右半部分可以一筆一畫地細致分析、指導:禿寶蓋不宜太寬,“小八”的右邊是點,“木”字橫要短,撇捺要舒展。
3、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4、學生練寫,教師指導。
四、完成練習,練習背誦
1、完成課后“找找說說”的`練習。
2、指導背誦。
五、實踐活動,歌唱春天
教后反思:
《找春天》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找春天、畫春天的活動,使學生了解春天的典型景物,掌握組織畫面的簡單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本著創設寬松、互動的課堂氛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們的能動作用,引導他們主動學習,鼓勵他們參與美術實踐活動,努力使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課堂學到知識。
通過《找春天》在課堂的成功講授,證明了這樣的教學思路是正確的。學生們在這樣寬松的課堂氛圍中能夠各抒己見,言行中充滿了對找春天、畫春天的喜愛,對創作春天畫面的高漲欲望,這種熱情甚至動搖了我原本對教學環節的設計方案。
《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篇9
第一單元一、教學課題:裝扮我們的校園二、單元簡析:本單元設計了《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穿出我們的風采》和《唱出心中的歌》三個課題,與第一學段的單元主題“校園里的發現”具有縱向關聯。在此,通過討論、策劃、設計和表現,重塑我們的校園之美。三、學生素質發展目標:1、在欣賞、歌唱、表現等藝術活動中,重溫快樂的校園生活,在優美的音樂氛圍中感受校園團結、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2、欣賞二聲部合唱歌曲《我們可愛的學校》,感受歌曲的旋律、節奏美和合唱部分的和諧、均衡,體會歌曲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3、學唱二聲部歌曲《校園里的小白楊》,能感受歌詞的意思及意境美,合唱部分學會相互傾聽、配合。4、學唱歌曲《哦,十分鐘》,能聯系自己以前學過的校園歌曲,并以載歌載舞的形式表現歌曲內容和情感。5、通過做一做游戲,練一練的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在多聲部節奏、卡農形式的合唱、二聲部片段的準確歌唱和轉調等知識技能的訓練,提高他們的藝術能力。四、教學重點、難點:1、能在優美的音樂氛圍中感受到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與健康快樂,體會合唱部分的和諧、均衡。2、學唱二聲部歌曲《校園里的小白楊》,能與同學合作,較和諧地演唱出二聲部的效果。3、唱準歌曲《哦,十分鐘》后半拍的節奏和音程大跳的音準。4、了解、認識五線譜記的節奏譜,培養多聲部的配合能力。五、主要教學方法:1、模唱法2、示范指導法3、欣賞法4、討論交流法六、學情分析:1、學生能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齊唱。2、結合所學的歌曲認識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記號。3、在感知音樂節奏和旋律的過程中,能夠初步辨別節拍的不同,能夠聽辯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4、能夠體驗并簡述音樂情緒的變化,并用語言作簡單描述。七、課時安排:4課時第1課時: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欣賞歌曲《我們可愛的校園》。第2課時:穿出我們的風采。學唱歌曲《校園里的小白楊》,練習二聲部配合。第3課時:唱出心中的歌。學唱歌曲《哦,十分鐘》。第4課時:做做游戲,練一練。八 、教具準備: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教師教學行為
學生學習行為
設計意圖
(一)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歌 2、提醒坐姿(二)導入 師:同學們,時間過的真快,愉快的寒假生活結束了,我們又回到了這可愛、熟悉的校園,將在這里開始新一學期的學習與生活。這里就象是你們的另一個家園,你們已經在這里度過了快5年的時光了,那你們對校園里的哪一角印象最深呢? 1、交流“我印象最深的校園一角”。 2、你覺得可以怎樣來形容我們的校園? 3、你在校園里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4、小結:你們愛我們的校園嗎?(三)教授新課,欣賞歌曲 師:從大家的交流中,老師感受到了大家對校園的熱愛,此時,再動聽的語言似乎也不能表達我們的感情,就讓我們一起來聽一首新歌來抒發我們心中的感受吧。 1、播放歌曲《我們可愛的學校》,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2、請學生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歌詞,體會、理解歌詞內容。 3、請學生交流歌曲表達了怎樣的內容和情感。 4、復播歌曲,請學生欣賞歌曲旋律,感受節奏,并輕聲跟著哼唱。 5、再聽一遍歌曲,請學生著重聽歌曲中的合唱部分,感受兩個聲部的和諧、均衡。 6、引導學生進行討論:(1)合唱歌曲有哪些表現特點?(2)唱好合唱有什么意義?(3)應該從哪些方面練習和提高?你認為我們以往的合唱中有哪些地方還不夠好還需要提高?(四)做做游戲,練一練:二聲部節奏練習 師:今天我們很開心又回到可愛的學校,見到了想念的同學和老師,現在就讓我們來延續這份快樂,來一起做做游戲,練一練吧! 這是一個讓我們用雙手做的二聲部節奏練習,是練習我們雙手的協調配合的。 1、介紹五線譜的節奏記譜法,稍作說明。 2、師生合作,生手拍上面的聲部,師拍桌子打下面的聲部。 3、請同桌各做一個省部,配合練習。 4、把學生分成2半代表兩個聲部,配合練習。(一半拍手,一半拍腿) 5、個人分別用兩手代表兩個聲部,練習合奏。 6、師生一起用雙手拍擊二聲部。(五)小結 師:時間過的真快,轉眼又到了下課的時間,可是我們新的校園生活才剛剛開始呢,讓我們一起期待相聚在下節課吧1、交流“我印象最深的校園一角”。2、用自己的話來形容校園。3、交流在校園里最大的收獲 生:學到了知識 學到了很多東西4、生大聲:愛1、欣賞歌曲《我們可愛的學校》,初步感受歌曲旋律。2、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歌詞,體會、理解歌詞內容。3、交流歌曲表達了怎樣的內容和情感。4、復聽,欣賞歌曲旋律,感受節奏,并跟著范唱輕聲哼唱。5、再聽一遍歌曲,著重聽歌曲中的合唱部分,感受兩個聲部的和諧、均衡。6、討論:(1)生:合唱歌曲特別好聽、很和諧、聲音很飽滿(2)生:唱好合唱可以提高我們的演唱水平(3)總結應該從哪些方面練習和提高并反思以往的合唱中有哪些地方還不夠好需要提高。1、了解五線譜的節奏記譜法。2、,手拍上面的聲部,和老師合作,合奏出二聲部。3、同桌各做一個省部,配合練習。4、分成2半代表兩個聲部,一半拍手,一半拍腿,配合練習。5、個人分別用兩手代表兩個聲部,練習合奏。6、師生一起用雙手拍擊二聲部。通過交流、回憶、重溫快樂的校園生活,表達對校園的熱愛。在欣賞活動中,引導學生能在優美的音樂氛圍中感受到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與健康快樂。體會歌曲合唱部分的和諧、均衡,并通過討論對合唱更加了解,微將來的合唱做鋪墊。注意要讓兩個聲部發出不同的聲音,這樣才能更表現出“合奏”的效果。授課時間:2/21:五(4)、五(2)2/22:五(1)、五(3)2/23:五(5) 第2課時
教師教學行為
學生學習行為
設計意圖(一)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歌 2、提醒坐姿(二)發聲練習 師:我們先來唱唱小調的、帶有升高七音的二聲部片段。 1 7 1— ‖ 6 6 #5 6 ‖ 6 #5 6— ‖ 1 2 3 1 ‖(三)導入 1、師:首先老師想請大家聽一首歌,聽聽看你熟不熟悉。(唱《童年》第一段) 2、師:熟悉嗎?有誰能告訴這首歌的名字嗎? 3、師:一提到童年就會讓我們想起許多快樂的時光,里面有許多美好的回憶。同學們,你們還記得第一天背起書包走進校園的心情嗎,是怎樣的?還記得第一天帶上紅領巾時的心情嗎? (四)新課教授: 1、導入新歌 師:有一名小同學心情和你們一樣,在輔導員老師把“紅旗的一角”第一次披在她肩上的那一天,他還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來扮演這名同學,你們來聽聽,他是怎么做的?2、師有感情地范唱歌曲第一段。 3、請學生交流。4、播放磁帶范唱,初步感受樂曲情緒,并引導學生分樂段。板書:節拍:2/4 情緒:喜悅、愛戀之情分段:a段:敘述b段:抒情5、學唱a段(1)師彈琴,請學生輕聲跟琴唱譜。(2)教唱詞,指導音準、節奏。 6、學唱b段(1)分別學唱兩個聲部曲譜。(2)填詞唱。(3)練習結束句。7、完整演唱歌曲,唱出兩個樂段的情緒對比。(a段分曲調歡快,要唱得輕松活潑。b段要唱得柔美、深情,表達對哺育自己成長的少先隊組織的贊美和對學校無比的眷戀。)8、分聲部練習b樂段合唱部分。 9、分聲部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五)小結 1、置疑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歌曲中歌曲中提到的“小白楊”它代表什么,又有什么寓意呢?2、總結:其實,“白楊樹”是一種很特別的樹,它的枝干挺直、高大,連葉子都是朝上生長的,象征著正直、力爭上游的精神。歌曲中把“小白楊”比做自己,要與小白楊共同成長,學習它的精神。老師也希望你們都能像“小白楊”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
欣賞《童年》第一段。生:《童年》生:第一天上學心情很興奮、很開心生:第一天帶紅領巾很激動,覺得很光榮。1、帶著問題準備聽歌。2、聽老師范唱歌曲第一段。 3、交流。4、欣賞磁帶范唱,初步感受樂曲情緒,并引導學生分樂段。生:節拍:2/4 情緒:喜悅、愛戀之情分段:a段:敘述b段:抒情5、學唱a段(1)輕聲跟琴唱譜。(2)輕聲跟琴唱詞。6、學唱b段(1)分別學唱兩個聲部曲譜。(2)填詞唱。(3)練習結束句。7、完整演唱歌曲,唱出兩個樂段的情緒對比。 8、分聲部練習b段合唱部分。9、分聲部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1、交流討論。2、聽老師小結。二聲部發聲練習為歌曲學唱做準備。欣賞、談話導入,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用問題導入歌曲,學生在欣賞的時候會更加認真。二聲部合唱要求學生相互傾聽、配合,讓聲音變得和諧。授課時間:2/23:五(4) 2/24:五(3)、五(2)、五(1) 2/25:五(5) 第3課時
教師教學行為
學生學習行為
設計意圖(一)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歌 2、提醒坐姿(二)復習歌曲,代替發聲練習。 1、齊唱歌曲〈校園里的小白楊〉,復習高聲部。 2、齊唱,復習低聲部旋律。 3、練習二聲部合唱部分。 4、提示情緒,分聲部完整演唱歌曲。(三)教授新課 1、導入 設問:a、同學們每天在學校里都會聽到一種聲音,這個聲音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上課、什么時候下課,你們知道是什么聲音嗎?(鈴聲)b、同學們聽到上、下課鈴聲響后應該怎樣做?c、大家在課間十分鐘都會準備些什么游戲活動?能不能告訴老師呢?
2、說理導入:上課時間40分鐘非常寶貴,要集中精力學習,下課10分鐘也同樣寶貴,因為只有休息好,才能使下一節課精力更集中,這就是學習、休息兩不誤。剛剛老師聽了同學們的課間活動是那樣的豐富多采,那么這有一群同學,你們聽聽他們在課間十分鐘都有哪些活動呢?
3、新歌教學
(1)播放歌曲《哦,十分鐘》的磁帶、聆聽錄音范唱。
(2)師生討論這首歌曲的內容與情緒。
(3)復聽范唱,請全體看著歌譜。
(4)歌譜教學 師彈琴,請學生輕聲跟琴唱譜,指導0ⅹⅹ 節奏。 第一遍慢速,第二遍稍快。(5)填詞唱。(6)提問:當你們聽到下課鈴聲送來十分鐘時,你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7)師:把這種愉快的心情,用你們的歌聲來表達吧。 請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要求咬字清楚、聲音活潑有彈性。(8)分4組接龍演唱歌曲前半部分,后半部分齊唱。(9)即興為歌曲加上動作進行表演唱。(四)好歌伴我成長 師:這是首反映校園生活的歌曲,其實還有許多校園歌曲伴隨你們一起成長。比如我們的校歌。 1、有感情地齊唱校歌。 2、回憶1、2首你們印象最深刻的校園歌曲。 3、“我最喜歡的歌”歌曲對唱 分兩組,用以前學過的歌進行對歌競賽。(五)小結 師:既會緊張地學習、思考,又會適時地休息、放松,才會使我們的學習生活充實又有樂趣。讓我們在歌聲中創造快樂的校園生活吧!現在屬于你們的十分鐘真正來到了,請你們邊唱這首歌邊去享受愉快的十分鐘吧
1、齊唱〈校園里的小白楊〉,復習高聲部。2、齊唱,復習低聲部旋律。3、練習二聲部合唱部分。4、有感情地分聲部完整演唱歌曲。生:鈴聲生:上課鈴進教室學習,下課鈴休息、玩耍。生:課間玩踢毽子、跳繩、游戲
(1)聆聽歌曲《哦,十分鐘》的錄音范唱。
(2)討論這首歌曲的內容與情緒。
(3)看著歌譜復聽范唱。
(4)歌譜學唱輕聲跟老師的鋼琴唱譜,唱準0ⅹⅹ 節奏。 第一遍慢速,第二遍稍快。(5)填詞唱。(6)生:心情愉快、激動(7)按老師提出的要求,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8)分4組接龍演唱歌曲前半部分,后半部分齊唱。(9)即興為歌曲加上動作進行表演唱。1、有感情地齊唱校歌。2、回憶1、2首印象最深刻的校園歌曲。3、“我最喜歡的歌”歌曲對唱 分兩組,用以前學過的歌進行對歌競賽。
鞏固歌曲,進一步練習二聲部配合。從上、下課鈴聲自然過度到新課內容的學習。在欣賞新歌時提出疑問,使學生在欣賞時能更加專著。歌曲的弱起進入是難點,要重點練習。接龍歌唱,要求每一組接唱的時候節奏和音準都要準確。能聯系以前學過的校園歌曲,在音樂氛圍中感受快樂的校園生活。授課時間:2/28:五(4)、五(2) 3/1: 五(1)、五(3) 3/2: 五(5) 第4課時
教師教學行為
學生學習行為
設計意圖(一)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歌 2、提醒坐姿
(二)復習歌曲 1、復習歌曲《校園里的小白楊》(1)齊唱,復習高聲部。(2)齊唱,復習低聲部旋律。(3)練習二聲部合唱部分。(4)有感情地分聲部完整演唱歌曲。(5)請2位同學領唱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合唱。2、復習歌曲《哦,十分鐘》(1)齊唱,提示情緒。(2)師生接龍唱加齊唱。(3)領唱加齊唱。 (三)做做游戲,練一練 1、做書p11相隔一小節卡農形式的二聲部歌唱。 (1)學唱譜,唱準變化音#5。(2)填詞唱。(3)分聲部進行卡農輪唱。2、相隔四小節卡農形式的三聲部歌唱。(1)唱熟歌譜。(2)做二聲部的卡農輪唱。(3)做三聲部的卡農輪唱。(四)配合手勢練習同主音上的五聲音階轉調。 1、復習五聲音階的5種調式。2、配合手勢練習同主音上的五聲音階轉調。(五)小結 師:希望大家課后也能做這樣的練習,這樣我們的歌會越唱約好,我們的合唱會越來越和諧。
1、復習歌曲《校園里的小白楊》(1)齊唱,復習高聲部。(2)齊唱,復習低聲部旋律。(3)練習二聲部合唱部分。(4)有感情地分聲部完整演唱歌曲。(5)請2位同學領唱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合唱。 2、復習歌曲《哦,十分鐘》(1)齊唱,提示情緒。(2)師生接龍唱加齊唱。(3)領唱加齊唱。1、做書p11相隔一小節卡農形式的二聲部歌唱。 (1)學唱譜,唱準變化音#5。(2)填詞唱。(3)分聲部進行卡農輪唱。 2、相隔四小節卡農形式的三聲部歌唱。(1)唱熟歌譜。(2)做二聲部的卡農輪唱。(3)做三聲部的卡農輪唱。(四)配合手勢練習同主音上的五聲音階轉調。 1、復習五聲音階的5種調式。2、配合手勢練習同主音上的五聲音階轉調。用卡農形式歌唱培養合唱能力。使學生體驗更多聲部的卡農練習,感受多聲部配合的效果和趣味。通過該練習,運用首調唱名鍛煉準確歌唱的能力。授課時間:3/2:五(4) 3/3:五(3)、五(2)、五(1) 3/4:五(5) 八、教學后記:在欣賞、歌唱、表現等藝術活動中,重溫快樂的校園生活,在優美的音樂氛圍中感受校園團結、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在設計教學的時候把歌曲教學作為教學的重點。欣賞二聲部合唱歌曲《我們可愛的學校》,感受歌曲的旋律、學生在欣賞的時候開始不能感受到歌曲中描寫的美麗景色,于是我讓學生想象自己的學校,甚至還帶他們參觀了校園,將最美麗的地方牢記在心里,于是在歌曲的欣賞上學生有了一定的具體理解,不再抽象。 學唱二聲部歌曲《校園里的小白楊》的時候,效果并不是很好,對于學生的要求一開始定的過高,學生一下子不能完全達到,在今后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這方面,我還應該繼續鉆研。
《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篇10
1.齊心真好
教學目標:
1.以學生日常生活及社會中的合作事例,讓學生明白合作的意義,體會“合作真好”。
2.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目標1、2
教學準備:教師收集女排在雅典奧運會奪冠的精彩圖片資料、學校集體賽事的一些獎狀、錦旗等。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呈現事例、導入新課
1、出示圖片,教師用下面的導語引出圖片的主題。
在xx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取得了集體項目的唯一一枚金牌。在時隔20年后,她們再次站在奧運會最高的領獎臺上,是什么讓她們贏得了桂冠?請看賽事實況圖片。
2、閱讀故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5頁《杰出的合作》。
3、小結,板書課題 學會合作-----齊心真好
二、 交流感受學生交流讀故事后的感受。
三、 深入討論
1、學生討論如下問題:為什么需要合作;有沒有只靠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情;有沒有必須靠兩個人才能完成的事情;有沒有一個人根本就做不了的事情;有沒有兩個人也做不了的事情。
2、結合上面的事例,進一步總結說明:合作容易把事情做好。
3、教師呈現學校在一些集體賽事中取得的獎狀、錦旗等,配以恰當的解說。
提問:說說在你們班上、你們周圍還有這樣的合作事例嗎?
4、小結:就像大家所說的那樣,戰勝學習困難、獲得集體榮譽、開心的游戲活動,都需要我們之間的合作。
5、學生用一句話說“合作”。
在這一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6、教師總結:大家在一起為了同一目標,齊心協力,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共同完成一項任務,這就叫做“合作”。體育比賽需要合作;研究開發新產品需要科研人員之間的合作;聯合國“維和”需要國家之間的合作;社會生活中,很多事情只有合作才能做好。讓我們一起大聲的宣告:齊心真好!
7、閱讀教科書第6頁小資料。
四、拓展延伸
完成小調查,了解更多合作的故事,搜集有關合作的俗語、警句格言、歌曲等內容,大家共享。
板書設計:學會合作-----齊心真好
在學習上,合作讓我們戰勝困難
在賽場上,合作讓我們贏得榮譽 在活動中,合作讓我們玩得更開心
2.對手也是朋友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競爭與合作的意義。
2、通過活動讓學生懂得競爭與合作間的關系,知道現代社會有競爭,更需要合作。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競爭與合作的意義,并學會合作。
教學難點: 通過活動讓學生懂得競爭與合作間的關系,知道現代社會有競爭,更需要合作。
教學準備:
1、提前一周通知學生將組織“兩人三足跑”游戲競賽活動,讓學生提前做好準備。
2、在課余活動時間組織比賽,活動時適當記錄學生在活動中的真實感受。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學生聽錄音。教師播放“兩人三足跑”游戲活動學生談的關于活動感想的錄音。
2、分析原因:學生觀察活動中取得冠軍的一組的合作情況,分析他們獲勝的原因。請冠軍組的同學分析合作在比賽中的合作并由全班學生評析。對照自己組的情況,學生分析自己活動后的體會。
3、小結后板書課題:學會合作——對手也是朋友
二、故事啟示
1、學生閱讀“鰻魚的啟示”。思考:上面的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2、學生閱讀“美洲獅的故事”。
教師可用下面的導語引出問題、激.發興趣。動物園內養著美洲獅,起初將它放在一處山野之地,放進鹿啊、兔啊這類小動物,不想這些獅子依然一副萎靡不振、低眉耷耳的樣子。你們想想,用什么辦法才能讓美洲獅恢復百獸之王呼嘯山林的雄風。
3、學生討論兩則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4、討論交流后小黑板出示,引導填空:
5、師生共勉,齊讀:有了對手,才會有危機感,才會有競爭意識。有了對手,你便不得不奮發圖強、銳意進取。生活中離不開競爭。
6、討論、交流: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究竟存在哪些方面的競爭呢?你覺得這些競爭有什么作用呢?
7、教師:是呀,在我們生活中,競爭與合作無處不在。競爭中需要合作,合作中存在競爭。
三、 合作與競爭
1、閱讀教科書第8頁“我”的一段話,在教科書空白處寫話:我與競爭。要求寫清競爭中自我的心理,競爭的作用等。
2、活動、教材第9頁的活動:合作與競爭
思考: (1)哪組跑得最快,為什么?
(2)從這個游戲中你想到了什么?
(3)有人認為,合作比競爭更重要。你同意這個觀點嗎?為什么?
3、討論: 首先請剛才在活動中失敗的同學講講自己的感想:對冠軍有沒有意見?有沒有信心在下次的比賽中超過他們?
4、學生討論發言。我們平時生活中或是小說人物中有沒有那種“輸不起”的人,或者稱之為“不合格的競爭者”的人?舉例:a、《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曾感慨“既生瑜,何生亮” b、美國前拳王泰森在1997年的比賽中咬掉了對手的耳朵。
5、學生討論發言。
四、課后思考
同學們都知道烏龜與兔子賽跑的故事,結果是烏龜贏了,那么兔子不服氣,又進行了第二次比賽,這次兔子全力以赴,當然贏了烏龜。于是,在各贏一場的情況下,他們進行了第三場比賽,結果在這次比賽的途中,遇到了一條河,那么同學們想一想,這場比賽的結果會是怎樣呢?
板書:
學會合作------對手也是朋友
生活離不開競爭 競爭讓我們成長
競爭中需要合作 合作中存在競爭
3.讓我們蕩起雙槳
教學目標:
1、體驗在集體活動中分工與合作的重要性。
2、認識合作成功與失敗的條件和原因。
3、培養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4、在活動中體驗合作成功的喜悅,體驗合作中的共享與雙贏。
教學準備: 8組競賽瓶、4個排球、4面紅旗、8組積木、5組橡皮泥、9個帶問題的卡通人物和動物等。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精巧過渡
教師:同學們,你們愛做游戲嗎?老師也很喜歡做游戲。今天我們一起來做游戲好嗎?不過在做游戲前,先讓大家聽一段小故事。很久以前,一個很深的礦井里有5個礦工,可是有一天礦井突然塌方了,其他井口都被堵,只有一個井口還有一個很小的口,只能一個人艱難地通過。而且情況緊急,他們必須盡快逃生。5個礦工該怎么辦才能逃生?同學們,你們面前的5個小球就是5個礦工,快快想出好辦法!
二、游戲體驗
1、體驗一:抽球比賽。看哪個小組在最短的時間內把球抽出,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動作快或者動作慢的原因,并且進行比較。
2、體驗二:傳球比賽,奪紅旗。可以進行兩輪比賽。
(1)第一輪比賽要求球從每個學生頭上傳過。賽后,說說動作快或動作慢的原因。
(2)第二輪比賽要求球從每個學生左肩傳過。借鑒第一輪失敗的原因小組進行調整,再比賽。
3、體驗三:堆積木比賽,奪紅花。要求小組內每個同學都參與,看哪個小組在5分鐘內堆的積木花樣最多,堆完后各組可以請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欣賞,并介紹自己小組堆積木的方法。最后,學生介紹,總結堆積木花樣多與少的原因。
三、探究明理
1、學生討論探究。三個活動后請學生討論自己在前面的三個游戲中的收獲,自己的感想。通過比較,進行總結歸納。
2、教師小組:合作,可以產生超過個人的力量;合作,可以幫助我們戰勝困難;合作,能為集體贏得榮譽;合作,能給我們帶來愉快的體驗。
四、延伸升華
1、讓學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結合教科書中的幾個事例、課堂上的三個活動及自己的理解,以“合作中的共享與雙贏”為主題,進行交流討論。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中第19頁的圖配文,然后談感受。寫下自己的體驗。
五、模擬實驗教師呈現學生喜歡的卡通動物、人物卡片,在每個卡片的后面列有一個任務,學生按照小組抽取卡片,根據抽到的任務,各小組分工合作。卡片中的任務有以下幾個:
(1)粉筆將教室里的黑板打扮漂亮!
(2)喜歡拼圖嗎?試試看,你們的卡片拼出后會是一幅什么圖,然后將結果貼在黑板上。
(3)會捏橡皮泥嗎,那么來吧!試試捏個“動物樂園”!
(4)小組同學準備個小合唱,要有動作才好喲!
(5)有一座房子光禿禿的,你們能用玉米粒做屋架,紅豆做屋頂,綠豆做窗戶,再配上圖案,將它打扮一下嗎?
(6)小組的幾個人試著組合成“術字形”“米字形”“梅花型”圖案(要求站著組合)
(7)你們小組能團結一心,那么大家都來想一想,小組同學一起合作干點什么?給大家個驚喜。
(8)這是一朵大紅花,每個花瓣都被白色花片遮住了,白色花片上的問題需要從書中尋找答案,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從書中找出答案,就能揭開白色花片得到這朵紅花。
(9)你們還可以自由選擇,嘗試與同學合作完成一件事。寫下你們的活動記錄,然后向全班同學展示成果。
六、教師寄語
在剛才的合作實踐活動中,老師看到了大家的成功合作。你們成功的喜悅,燦爛的笑容,讓老師相信每一個同學都是很棒的合作之星!
《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篇11
第一單元
一、單元總體分析和教學思路
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親近文學”,目的是引導剛剛跨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感受到文學的魅力,萌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愉悅地步入文學的殿堂。讓學生從各方面感知文學的魅力所在——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語言,都將感染學生,激發他們對文學的熱愛,因而所選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質兼美,體裁多樣,有序言《為你打開一扇門》、有詩文《冰心詩四首》、有游記《繁星》、有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則》,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文學畫卷,但又各有側重:
《為你打開一扇門》以優美的語言向七年級的新生闡述文學的特點、功能,加深學生對文學的認識與理解,從而更好地親近文學。
《繁星》通過展示作者不同時間、地點觀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學生明白細致的觀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是文學創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冰心詩四首》充分展示詩歌的特點:形式優美,情感真摯,語言簡練,想象豐富,但也提醒學生豐富的想象要有現實中的物象作載體。
《“諾曼底”號遇難記》以一位臨危不亂、處事不驚、忠于職守的船長形象,震撼著讀者的心靈,也使學生了解如何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
《古代寓言二則》以短小而精悍的寓言展示文學那豐富的內涵,教育學生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本單元主題為“親近文學”,是學生跨入中學的第一單元,意在讓學生感受、理解、親近文學,所以讀品是關鍵,教學還是較為“感性”比較合適。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首先要注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語感,品味文學語言的精煉優美。在誦讀過程中去體會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者真實美好的情感,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文學作品的美,從而積極主動地去“親近文學”,熱愛語文,主動學習語文。
二、單元學習目標:
1.能欣賞名家的優美詩文,領悟文學作品與生活的關系,感受文學作品中生動的形象,體會文章中蘊涵的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2.品味和積累優美的文學語言,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
3.學會觀察自然、觀察生活,懂得寫作要有感而發。
4.投身“我愛文學”主題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親近文學、熱愛文學,嘗試表達感情。學會合作交流。
三、單元課時安排: (12課時)
《為你打開一扇門》 (2學時)
《繁 星》 (1學時)
《冰心詩四首》 (2學時)
《“諾曼底”號遇難記》 (1學時)
《古代寓言二則》 (1學時)
誦讀欣賞 (1學時)
寫作 (3學時)
綜合實踐活動 (2學時)
一、為你打開一扇門
參 考 教 學 案 例 個性化備課
學習目標:
1.能結合自己閱讀文學作品的收獲,領會文章有關文學方面的理論闡述。
2.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反復誦讀,激發學生對文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了解文學的內容及閱讀文學作品的意義,萌生對文學的興趣。
課前準備:
1.查字典掃除生字詞。
2.嘗試給自己喜歡的語句批注。
3.有感情地朗讀《致文學》部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個關于門的故事,女主人每打開一扇門,總會在門里看見許多珍禽異獸,奇珍異寶。確實,門是神奇的東西。我們總是對門后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一旦打開必得一個新的天地。今天,我們將去打開一扇特殊的門。
二、初讀感知
1.請同學們通讀課文,結合課文說說作者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什么門?怎樣才能打開這扇門呢?
2.在無數關閉的大門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門,這就是文學。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閱讀經歷,說說這扇門的重要性。
三、交流活動
在作者看來打開這扇門會有怎樣的收獲呢?你有過類似的收獲嗎?請結合自身閱讀經歷來與大家交流。(學生閱讀勾畫,小組交流記錄,全班交流,相互評價——教師可利用此環節自然地推薦閱讀書目。)
四、精讀品味
作者對文學是那么熱愛,不由為它進行了一番真情的贊嘆。請你選擇6—10小節中你感受最深刻的小節,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并結合自身閱讀經歷談談你對此小節的體會。提示:可從用語、內涵、修辭等方面入手。
(小組進行交流學習,以便相互啟發,全班交流相互評價,激發對文學的興趣。)
五、教師小結
文學——我們或許很久以前就與她相遇,且在不知不覺中與她相攜走了很遠。以后我們還將與她相伴一生。她的魅力真是無窮,每個人都讀出了不同的感覺。愿大家能深深地愛上她,在她的天地里展翅飛翔。
六、作業布置
1.運用文中優美的語句介紹一本你曾經讀過的書,讓同學們分享你閱讀的喜悅。
2.把你喜歡的語段熟讀成誦。
3.制定一下你本學期的讀書計劃,并能提醒自己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
二、繁 星
參 考 教 學 案 例 個性化備課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
2.朗讀品味文中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語句,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3.學習運用聯想和想象來寫景狀物,抒發情感。
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文章優美的語言。
課前準備:
1.查字典掃除生字詞。
2.把自己在閱讀中喜歡的語句嘗試批注。
3.想想自己有沒有看星的經歷,把你的經歷與感受描述一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星的經歷呢?看來,星星、星空是倍受我們青睞。那,你是在什么情況下看星的呢?你產生了怎樣的遐想呢?我們來交流一下感受。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繁星》,看看作者巴金遙望星空有怎樣的感受。
二、一讀感知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完成下表。
時間 地點 看星感受(文中語句)
第一次看星
第二次看星
第三次看星
寫作順序
概括主要內容
三、二讀探旨
1.作者三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請結合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感受的語句分析說明。
2.朗讀作者看星感受的語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可在適當的時候介紹寫作背景,以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三讀品味
文章之所以讓我們愿意一讀再讀,是因為用了一些生動的修辭。請同學們再讀讀文章感受一下,找出修辭之句并加以賞析。(提示:比喻、擬人、排比等)
五、四讀延伸
根據本堂課所學,結合自身看星的經歷感受,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味本文的語言美,情感美,同時請同學們模仿課文虛實結合的寫法,按照下面的句式寫一段面對碧海藍天,你產生的聯想和想象,字數在100字左右。
“漸漸地……我仿佛看見………我仿佛聽見……我覺得……”
六、作業布置
1.仿照本文按時間順序的寫法,敘寫自己的看星經歷,并展開聯想和想象,抒寫自己的情感。
2.閱讀二十二課《七顆鉆石》,結合自身對星座的了解,展開想象寫一個關于星座的故事,故事要有明確的中心。
(以上作業兩選一)
三、冰心詩四首
參 考 教 學 案 例 個性化備課
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品味,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以及深刻的哲理。
2.學習詩中豐富的想象、精巧的構思、凝練的語言。
3.體味人間真情,激發學生奮發向上,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體味人間真情,領悟詩歌中所蘊涵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了解詩的大意,力爭熟讀成誦。
2.選擇你喜歡的一首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一學時
教學重點:
品味人間真情,感受偉大母愛,懂得感恩。
教學過程:
一、學習《母親》
1.導入
各位同學幾歲了?對啊,不知不覺大家都十四五歲了,在你成長的這段經歷中誰最重要?媽媽!生活中,你發現媽媽的哪些舉動體現著母愛呢?請大家靜想一下。生活中,母愛無處不在,它平凡而偉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冰心抒就的《母親》,去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情感。
2.誦讀品味
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讀后,請大家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解讀這五行詩,以此來談談作者對母親表達的情感。
(注意:“心中的風雨”的理解,與“躲”字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是結合自身經歷來解讀的關鍵。)
二、學習《紙船——寄母親》
1.導入
《母親》流露出了對母親的無限依戀,那《紙船——寄母親》又表達了對母親怎樣的情感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紙船——寄母親》。
2.誦讀品味
朗讀《紙船——寄母親》,你能從詩中發現作者與母親身處的情況嗎?聯系作者與母親身處的情況,再次朗讀體味作者表達的情感。
3.探討朗讀
根據作者與母親身處情況及作者表達的情感,請你說說怎樣朗讀這首詩。
三、朗讀比較
請同學們朗讀這兩首關于母親的詩歌,想想這兩首詩有什么異同之處?
四、拓展延伸
母愛是偉大無私的,永恒的,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形式一般都是平平常常的。請你搜索一下平日母親對你的關愛,嘗試完成下面的仿寫。
母愛是一味良藥,能撫平兒女心靈的創傷。
母愛是 。
母愛是站在村頭的一個等待的身影。
母愛是 。
五、作業布置
1.背誦《母親》《紙船——寄母親》這兩首詩。
2.《紙船——寄母親》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表達作者對母親的思念,眷戀祖國的一片深情。你想借助什么樣的具體形象來表達對母親的愛,請嘗試寫一首小詩。
3.預習《成功的花》《嫩綠的芽兒》
第二學時
教學重點:
理解詩中蘊涵的人生哲理,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學習《成功的花》
1.導入
講述一個美國人的人生片斷,說說你面對這樣的人生有怎樣的感受?
21歲——生意失敗
22歲——角逐議員落選
23歲——生意再次失敗
26歲——愛侶去世
27歲——精神崩潰
34歲——角逐聯邦議員落選
36歲——角逐聯邦議員再度落選
47歲——提名副總統落選
49歲——角逐聯邦議員三度落選
教師講述:人生不幸啊,多坎坷啊!但這個經歷無數挫折的人卻是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現在你又有怎樣的感受呢?
許多人只看到成功美麗的花環,卻很少有人注意成功背后隱藏的艱辛。讓我們看看冰心是怎樣概括成功的過程的。
2.學習課文
1)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注意語氣語調重音,小組交流朗讀方法及處理的理由。
(以第一句為例“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應該以感慨的語氣來讀,重音要落在“只”和“現時”上,這樣讀就能很好地表現人們只驚羨別人所得到的榮譽,卻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艱苦勞動,表達了作者的感慨。)
2)朗讀后三句思考:作者通過這三句告訴了我們什么?請概括出你的感悟。
3.深入探究
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花的成功歷程給了你什么樣的啟示?花的成功印證了許多名言,你想到了嗎?
4.當堂背誦
二、學習《嫩綠的芽兒》
1.導入
同學們,現在你們在這里學習,為的是將來有所作為,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那你認為人的一生哪個時期比較重要?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嫩綠的芽兒》會告訴我們些什么。
2.學習課文
1)作者用哪三個詞對芽、花、果進行描繪的?為什么用這三個詞呢?
“芽兒”的“嫩綠”顯示著健壯、旺盛和朝氣
“花兒”的“淡白”蘊含著樸素、純潔,不追求外表的華麗
“果兒”的“深紅”象征著豐碩、甜蜜和美麗
作者是抓住了芽、花、果的色彩特征,進行形象地描繪。
2)這三節詩“芽兒”“花兒”“果兒”的順序排列暗示果樹從抽芽、開花到結果的生長過程。他們說的話能互換嗎?(討論探究)
3.深入探究
讀了此詩,你認為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積極?
4.當堂背誦
三、作業布置
1.學了《成功的花》后,請你找句名言激勵自己更好地走向成功。
2.結合《嫩綠的芽兒》中“芽兒”“花兒”“果兒”說的話,構想一下自己的人生。
四、安恩和奶牛
參 考 教 學 案 例 個性化備課
學習目標:
1.學習小說的人物描寫方法,了解人物的描寫與小說情節的關系。
2.了解故事主人公關懷動物,重視它們生命需求的善良情感。
3.體會小說構思的精巧,了解懸念手法的作用。
重點難點:
設置懸念的作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小說內容
1.哪些同學讀過這篇小說?讀過這篇文章的同學想一想,組織語言,用一句話概括這篇小說的內容。
安恩帶她的奶牛到集市不是為了賣,而是怕奶牛孤單,讓它跟同類聚聚,散散心。
2.小說有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同學的概括已經點明了人物——安恩,交代了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帶奶牛到集市,很多人想買,安恩都不賣,因為她帶奶牛到集市不是為了賣,而是怕奶牛孤單,讓它跟同類聚聚,散散心。
二、分析人物形象
1.文章哪一段對安恩作了介紹?安恩是個怎樣的人?
第一自然段描寫安恩
請同學們根據第一自然段的內容填空
①她穿著舊衣服,可是很干凈;一條手染的藍裙,還帶著鄉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兒。
她戴的那條頭巾顏色褪得泛白
腳上的木屐連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卻抹了油,擦得锃亮。
她的灰白的頭發
這是對安恩的什么描寫?通過這些描寫,你會怎樣形容安恩?
外貌描寫,我們能看出安恩老了、貧窮,但淳樸、整潔。
②她那瘦骨嶙峋的雙手拿著毛線針飛快地翩然起舞
這是對安恩的什么描寫?看出了安恩的什么特點?
動作描寫,看出了安恩的勤勞
③她牽著那頭孤獨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邊,也許是太靦腆羞怯
她站在那里,豎起耳朵凝神傾聽著雜貨攤上飄過來的音樂聲……然而她卻站在那里曬著太陽,打著她的毛襪。哦,真是旁若無人,安閑得很。
這是對安恩的什么描寫?表現了安恩的什么特點?
神態描寫,表現了安恩的安詳。
2.總結人物描寫方法。人物描寫方法除了有剛才提到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還有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我們要介紹一個人物,不要像貼標簽似的給他一些形容詞,而要通過對人物的描寫讓讀者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就像約翰尼斯•延森一樣,通過描寫,讓我們知道安恩是一個貧窮、淳樸、整潔、勤勞、安詳的老婦人。
3.文章哪一段描寫了奶牛的外形,除了描寫奶牛的外形,還有一些對奶牛評價性的語句,請把這些句子找出來。
第二自然段描寫奶牛,評價性的句子有:“這是一頭很好的牲口”,“它是出身高貴的純粹良種”,“這是一頭健壯結實的奶牛”。
4.在第二自然段中,我們通過哪個句子可以看出奶牛對安恩的態度?
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話“那頭奶牛依偎在她的身邊,頭蹭著她的肘部”。
三、探究小說主題
1.安恩把奶牛牽到集市的牲口交易市場,她的奶牛很好,別人以為她是來賣奶牛的,從哪一段開始,有人對她的奶牛表示關注來買奶牛了?
第三自然段
2.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朗讀第三自然段至全文結束,其他同學請思考以下問題:
①面對不同買主的詢問,安恩的回答始終是什么?
“它是不賣的”
②這是對人物的什么描寫?
語言描寫
③安恩不賣奶牛是不是因為買主出價不高?
不是,第11自然段有人“出了一個大價錢,那誘惑力簡直令人難以抗拒。安恩老太太還是用非常堅定的口氣回答說‘不!’”。安恩不賣奶牛是因為她對奶牛有感情,所以她始終回答“它是不賣的”,刻畫了安恩不賣奶牛的堅定態度。
④除了安恩的“它是不賣的”,這一堅定的回答,她在面對屠夫的詢問時,有一個詞語表現了她對奶牛的態度,請找出來,并告訴我這一段是對安恩的什么描寫?
第8自然段“愛憐”,是對安恩的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
⑤全文哪一段交代了安恩不賣奶牛但又把奶牛帶到集市上來的原因?
最后一段
⑥安恩把奶牛帶到集市上來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
“我的小村莊就只有這么一頭奶牛,它又沒法同別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帶到集市上來,至少可以讓它跟同類聚聚,散散心。”
⑦最后一段主要是對人物的什么描寫?
語言描寫
這一段通過安恩的語言描寫我們知道了她能體諒奶牛的孤獨,沒把奶牛當牲口看,在最后一段中你還可以從哪個詞語看出安恩把奶牛看成自己的家人,朋友?
“我們”
3.全文結束,我們知道了文章的標題叫“安恩和奶牛”看到了安恩和奶牛之間的感情,看到了安恩對奶牛的關懷、愛憐和理解。但作者不單單要告訴我們安恩對動物是這樣的,也是想通過這個故事提醒人們,要愛護動物,重視每個動物生命的情感需求。這就是這篇小說的主題。
四、討論懸念設置
1.當我們第一遍讀這篇小說時,故事的結尾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小說的構思往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本文結局是出乎我們意料的,但仔細想想,文章很多地方已經對這個結局作了暗示,現在請同學們再回過頭去看看,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安恩不是來賣奶牛的?
小說開頭就點明了“她牽著那頭孤獨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邊,”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安恩不太像做買賣的人,同時,她并沒有炫耀她的奶牛。
安恩面對買主一次次的詢問都回答“它是不賣的”
通過前面的多次暗示性交代,結尾安恩再告訴我們她到集市上來不是賣奶牛的,我們就覺得這個結尾并不突然,還是合情合理的。
2.在我們讀完全文前,看到安恩牽著奶牛在集市上“悄悄地站在一邊”,面對買主的詢問回答都是“它是不賣的”,我們讀者就會有疑惑,既然不賣奶牛,你為什么要把奶牛牽到集市的牲口交易市場上來?這個疑惑就是小說設置的懸念,有了這個懸念我們讀者就會想往下看,把這個疑惑解開。所以小說中設置懸念的作用就是推動情節的發展,使故事繼續,讓讀者有閱讀的興趣。
五、小結
1.通過人物描寫方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2.小說主題:表現安恩對奶牛的愛憐、理解
提醒人們,要愛護動物,重視每個動物生命的情感需求
3.設置懸念,構思精巧。
五、古代寓言兩則
參 考 教 學 案 例 個性化備課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寓言這種文學形式。
2.了解課文中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4.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
重點難點:
1.了解課文中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3.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設計:
在熟讀的基礎上,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學習文中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創設情境,共同探討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課前搜集我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盜鈴、拔苗助長等)
2.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較深的道理,以進行勸喻或諷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張、擬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點:語言簡潔、凝練。
二、作家、作品
1.韓非:戰國后期哲學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韓國貴族。曾與李斯一起受學于荀子。因見韓國日益削弱,上書韓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國強兵,韓王不聽,退而著書十萬余言。書傳至秦國,秦王大為賞識,于是發兵攻韓,迫使韓國送韓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韓非被拘入獄,后被李斯毒死于獄中。
2.《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韓非子》是戰國韓國貴族韓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論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詞字義
1.字音、字形
lǚ 履 suì 遂 nìng 寧 度:duó量長短 dù 量好的尺碼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語句
(1)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句,現在順序應為:有欲買履(的)鄭人。
(2)寧信度,無自信也。倒裝句,實際上為:“寧信度,無信自也。”
4.復述故事
5.準確翻譯,做到字字落實
6.你怎樣看待“鄭國人”,怎樣看待“鄭人買履”。
7.文章寓意
(1)從鄭人相信尺碼的角度來看,其寓意在于告誡人們做人做事應從實際出發,不應固守習慣、墨守成規。
(2)從鄭人返家取尺碼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為遇事不可太機械,而應隨機應變,靈活機動地處理各種變化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課學習的內容,齊背《鄭人買履》。
二、查字典,讀準字音。
shè 涉 jù遽 qì 契 yǐ 矣 ruò 若
三、作家、作品
1.呂不韋,秦莊襄王及秦王嬴政時,為丞相,封文信侯,門下有賓客三千。
2.《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察今》,《呂氏春秋》,也稱《呂覽》,是戰國末期秦國的相國呂不韋的門客編寫的一部書,是雜家的代表著作。此書語言精練,《史記•呂不韋列傳》說,書寫成后,“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來形容文辭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點語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語后置”句,現在順序應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劍之所從墜。
注:(1)是,指示代詞,這兒。(2)所••••••者, ••••••的地方(3)所從墜,(劍)墜落的地方。
意思是:這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3.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4.對文中一些字詞的理解。
“墜”寫出楚人的慌亂,“遽”寫出楚人反應速度之快,“入”“求”又寫出其行為的愚蠢。
5.寫法評析:對比、反問揭其錯誤實質。結尾“舟行”與“劍止”對比,指出“求劍若此”不僅找不到劍,而且太糊涂了。看來不應靜止地看問題。
四、討論
1.你有什么辦法找到這把劍?
2.鄭國人和楚國人錯在哪里?
3.兩則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諷刺了那些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采取靈活對策的人。
誦讀欣賞
參 考 教 學 案 例 個性化備課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的意境,感悟詩中表達的情感。
2.對詩中的精妙之句能說出自己的賞析。
3.通過對古代名家詩作的欣賞,培養學生熱愛我國古詩文的情感。
教學重點:
體會詩的意境,感悟詩中的情感。
教學難點:
對詩中的精妙之句能有自己的賞析。
學時安排:1學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會背古詩嗎?來背背看!(小小賽詩會)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我國是詩的國度。可以說,古典詩詞是
東方文化光彩奪目的明珠。今天,我們來學習四首詩詞。
二、學品詩詞
選擇你感興趣的一首,進行重點學習。學習要求:
1.用自己的語言向大家描述一下詩的意境,或者交流一下詩的內容。
2.這首詩你讀出了什么?交流你的讀詩所得。
3.交流詩中你最欣賞的詩句(你對這句詩的賞析)。
4.朗讀其它三首,對其它三首有自己的理解,能對其他同學的見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背誦詩詞
在誦讀賞析的基礎上,看誰背得快。
四、作業布置
1.流利背誦這四首詩詞。
2.把后面誦讀欣賞中的古詩詞熟讀成誦。
綜合實踐活動
文學——我的摯友
參 考 教 學 案 例 個性化備課
一、活動背景
文學世界里,有著豐富的寶藏。而這些寶藏,要靠我們自己去發現,去挖掘,去品味。書會讓你知道怎樣的人讓人敬重;書會讓你知道怎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書會讓你知道自己的祖國有怎樣的壯麗;書會讓你知道怎樣去體驗人生、品味生活;書會讓你知道你未曾發現的精彩和神奇;書會讓你知道……這是一種誘人的享受!
二、活動目的
在文學的田地里,讓我們一起發現、一起體驗、一起享受、……一起享受人生中不可缺的文學味道。能在活動中品嘗文學的滋味,喜歡文學,熱愛文學,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三、活動準備
回顧一下自己以前讀過的書籍,可以列出一個曾看過的書目,想想自己讀書的感受怎樣,想想哪本書讓你受益匪淺,讓你最有感觸,讓你愛不釋手,讓你……可寫一篇讀書體驗或感受。并向大家推薦一本你喜歡的書,想好怎樣推薦給別人。
四、活動過程
1.“比”讀書
a.比比大家誰的見識廣(你讀過多少書)
b.搶答文學常識(答對者發獎品)
c.老師介紹一些學生沒有提及的可供學生閱讀的書籍
2.“談”讀書
a.想想哪本書對你影響最大、或你自己最喜歡、或你自己最有感觸……,跟大家交流一下。
b.談談你下一陣子打算去讀哪一類書或哪一本書,說說為什么(同時交流一下查閱的方法)。
3.“品”讀書
品品讀書給你帶來的感受,或感覺,或某種情感。
4.“寫”讀書
向大家介紹或推薦一本書或一類書,寫寫讀書的趣事或樂趣(與同學交流)。
*以上這些活動細節展開的同時,大家交流各自讀書看報的習慣,更好地使自己養成科學的良好的讀書看報的好習慣(圈點勾畫評)。
*與此同時,班團委負責其中的各項活動(如,我所了解的一位大作家,比比誰最了解文學——文學常識比賽等等。老師給予他們幫助。)
五、活動成果
1.以“我與書”為主題出一期黑板報。
2.四人小組出一份手抄報(主題:“我的摯友——文學”)。
3.我喜歡的一位大文豪(a.小文章“我喜歡的中國大文豪”b.班刊“大文豪”)。
4.寫寫“讀書的味道”(讀書心得體會)。
六、活動總結
1.學生談活動的收獲。
2.老師的展望(重讀書習慣的養成)。
《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篇12
學習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學習重點、難點:識字寫字,感受意境、體會詩情。
課前準備:課文插圖、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草》
一、看圖說話
1、看圖,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書課題:草
3、結合課后“我知道”,了解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情況。
二、整體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己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教師隨機點撥。
如:理解詩中的“歲”是“年”的意思;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直觀形象地理解“枯、榮”的意思。
三、感情朗讀,啟發想象
1、指導朗讀,感受古詩節奏美。
2、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
3、學生練讀,啟發學生想象野火焚燒枯草和春天野草復生的畫面,體會感情。
四、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自讀古詩,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2、小組討論、交流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長情況,感悟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3、反復誦讀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4、練習背誦。
五、指導書寫“枯、榮、燒”3個生字
重點講解: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燒: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
六、積累運用
1、讀讀記記《草》原詩后四行的內容。
2、抄寫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第二課時
學習《宿新市徐公店》
一、創設情境,揭題導入
1、出示畫面,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的詩《小池》,今天,我們和詩人楊萬里一起去欣賞春天的景色,板書課題。
2、讀題,理解題意
宿:住宿、過夜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開的店
(詩人楊萬里在新市一個姓徐的人開的客店里過夜)
3、導入:楊萬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呢?他用一首詩寫了出來,我們一起讀讀吧!
二、初讀感知,了解詩意
1、自由讀: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個別讀:要求讀流利。
3、小組讀,合作學習,說說詩中寫了什么?(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并根據詩文內容回答。)
三、再讀感悟,想象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如:“稀疏的籬笆”、“小路伸向遠方”(看課件);理解“未成陰”
樹上的花已經落了,但樹葉還沒有長得茂盛濃密,不能遮擋太陽(看課件);詩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相機點撥,體會感情。
3、教師范讀,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啟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五、利用學習伙伴的話,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給《宿新市徐公店》編故事。
六、閱讀積累
1、出示已學過的《村居》誦讀。
2、說說《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這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描寫春天的景色。前兩句都寫了春天的景色,后兩句都寫了兒童的活潑和快樂。)
七、指導書寫“未、追、店、徐、菜、宿” 6個字。
重點講解:
未:上橫短、下橫長,撇捺要舒展。
追:提示筆順,后寫“走之兒”
宿:寶蓋不宜太寬。
菜:“采”是八畫,不要把第三筆“點”和第六筆“豎”誤連成一筆。
教學反思: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學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的后兩句為重難點來突破。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