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學案(精選2篇)
老王教學案 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學習通過幾個生活片斷表現人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畫。
教學札記
教學難點: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傴( ) 荒僻( ) 攥( ) 塌敗( ) 取締( )
骷髏( )( )滯笨( ) 愧怍( )( )惶恐( )
你認為自己需要掌握的其他字音、字形: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詞語:
塌敗:
滯笨:
取締:
愧怍:
3、走近作者:
楊絳,生于19xx年,錢鐘書夫人,本名楊季康,著名的作家、評論家、
翻譯家、學者。祖籍江蘇無錫,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記》《將
飲茶》等,譯有《堂吉訶德》,著名作品有《我們仨》,《澡堂》。
《老王》文章作于1984年。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作者記敘了自己從
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幾個片段,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是一個荒唐
動亂的年代,作者夫婦被認為是“反動學術權威”。但是,任何歪風邪氣
對老王都沒有絲毫影響,他照樣尊重作者夫婦。由此與老王的交往深深的
印刻在了作者的腦海之中…
4、預習課文后,你有哪些疑問?請將你的問題寫下來。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⑴導語設計:
⑵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2.檢查預習情況
3.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聽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大意,概括要點,并回答問題。
思考:這篇課文敘述了哪些事情?作者是怎樣組織的?文章的線索是什么?
4.再讀課文 ,走近老王:
(1)文章最后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運者的愧作”,請同
學們快速瀏覽課文1—4段,,分別找出老王的不幸之處?用一個字概括他
的生活境遇?(從職業、家人、外貌、居住條件等方面來看)
(2)老王的生活在是不幸的,是苦的,那他的為人怎么樣,請同學們
閱讀一下5—22段,用一個字概括,體現在何處?表現老王怎么樣的
性格特征?
(3)重點讀8—16段,討論以下問題:
①你怎么看待老王送雞蛋香油的行動?為什么重病還堅持親自送禮?
② 老王說“我不是要錢”,為什么最后還是收了錢呢?你是怎樣理解的?
③“他一手拿著布,一手攥著錢,滯笨地轉過身子。我忙去給他開門,站
在樓梯口,看他直著腳一級一級下樓去,直擔心他半樓梯摔倒。” “攥”
“滯笨”“直著腳”說明了什么?
三、布置作業:新課標 第 一網
以老王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送雞蛋、香油部分。指導:要描寫老王的心理活動,在領會老王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象。
教后感:
八年級語文教案
老王
課型: 講讀 課時:二 主備人:
教學目標:
1、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
2、學習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并以平等和人道主義的精神關注他們的疾苦。
3、揣摩本文意味深長語句的含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關愛的思想感情,激發愛心。
2、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教學難點:
從課文中的人物身上,學會善待他人,關注生活中的弱勢群體。
教學札記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聽寫詞語并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研讀課文:
1、作者一家對老王又是怎么樣的呢?寫到了哪些事情?表現作者怎么樣
的性格特征?
2、理解“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
3、在社會生活中,應愧怍的僅是作者嗎?這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呼聲?
三、合作探究:
1、社會地位,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為什么作者一
家能對老王那樣的不幸者那么關心,愛護,生活中,我們要有怎樣的精神才能做到作者那樣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呢,同學們不妨結合課文來討論一下這
個問題?
2、如何關注離鄉背井,在城市的邊緣苦苦掙扎,為最低的生活而四處流浪
的民工?
3、請大家仿寫句子,把你的心愿表達出來。
假如我是一團火,就為他人送去溫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為他人 ;
假如我是一顆星,就為他人 ;
假如我是一片云, ;
假如我是一棵樹, ;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
四、品味語言:
楊絳女士的文學語言樸素本色,卻靈氣飛揚,別有韻味,試結合課后練習
二比較下列三組語句在語意、感情色彩、表達效果上的不同,體會作者遣
詞造句的匠心。你還能舉出文中類似的語句嗎?(參見課后練習)
五、布置作業:
請趕快拿起你的筆,把發生在你周圍的“愛”的故事真實的描述出來,讓“愛”的主題永駐人間,讓人們體會到人間的那一份真情吧!
教后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老王
課型:講讀 課時:一 主備人:
學習目標:
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學習通過幾個生活片斷表現人物的方法。
學習重點: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畫
學習札記
學習難點: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學習過程:
一.預習•自學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傴( ) 荒僻( ) 攥( ) 塌敗( ) 取締( )
骷髏( )( )滯笨( ) 愧怍( )( )惶恐( )
你認為自己需要掌握的其他字音、字形: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詞語:
塌敗:
滯笨:
取締:
愧怍:
3、走近作者:
楊絳,生于19xx年,錢鐘書夫人,本名楊季康,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祖籍江蘇無錫,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記》《將飲茶》等,譯有《堂吉訶德》,著名作品有《我們仨》,《澡堂》。
4、預習課文后,你有哪些疑問?請將你的問題寫下來。
二.學習•研討
1.走近新課
2、交流預習情況
3.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聽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大意,概括要點,并回答問題。
思考:這篇課文敘述了哪些事情?作者是怎樣組織的?文章的線索是
什么?
4.再讀課文 ,走近老王:
(1)文章最后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運者的愧作”,請同
學們快速瀏覽課文1—4段,,分別找出老王的不幸之處?用一個字概括
他的生活境遇?(從職業、家人、外貌、居住條件等方面來看)
(2)老王的生活在是不幸的,是苦的,那他的為人怎么樣,請同學們
閱讀一下5—22段,用一個字概括,體現在何處?表現老王怎么樣的
性格特征?
(3)重點讀8—16段,討論以下問題:
①你怎么看待老王送雞蛋香油的行動?為什么重病還堅持親自送禮?
② 老王說“我不是要錢”,為什么最后還是收了錢呢?你是怎樣理解的?
③“他一手拿著布,一手攥著錢,滯笨地轉過身子。我忙去給他開門,
站在樓梯口,看他直著腳一級一級下樓去,直擔心他半樓梯摔倒。”“攥”
“滯笨”“直著腳”說明了什么?
三、布置作業:
以老王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送雞蛋、香油部分。指導:要描寫老王的
心理活動,在領會老王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象。
學后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老王
課型: 講讀 課時:一 主備人:
學習目標:
1、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
2、學習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并以平等和人道主義的精神關注他們的疾苦。
3、揣摩本文意味深長語句的含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
學習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關愛的思想感情,激發愛心。
2、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學習難點:
從課文中的人物身上,學會善待他人,關注生活中的弱勢群體。
學習過程:
一、復習舊知:
聽寫詞語并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研讀課文:
1、作者一家對老王又是怎么樣的呢?寫到了哪些事情?表現作者怎么樣
的性格特征?
2、理解“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
3、在社會生活中,應愧怍的僅是作者嗎?這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
呼聲?
三、合作探究:
1、社會地位,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為什么作者一
家能對老王那樣的不幸者那么關心,愛護,生活中,我們要有怎樣的精神
才能做到作者那樣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呢,同學們不妨結合課文來討
論一下這個問題?
2、如何關注離鄉背井,在城市的邊緣苦苦掙扎,為最低的生活而四處流
浪的民工?
3、請大家仿寫句子,把你的心愿表達出來。
假如我是一團火,就為他人送去溫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為他人 ;
假如我是一顆星,就為他人 ;
假如我是一片云, ;
假如我是一棵樹, ;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
四、品味語言:
楊絳女士的文學語言樸素本色,卻靈氣飛揚,別有韻味,試結合課后練習
二比較下列三組語句在語意、感情色彩、表達效果上的不同,體會作者遣
詞造句的匠心。你還能舉出文中類似的語句嗎?(參見課后練習)
五、布置作業:
課外練筆:請趕快拿起你的筆,把發生在你周圍的“愛”的故事真實的描述出來,讓“愛”的主題永駐人間,讓人們體會到人間的那一份真情吧!
學后感:
《老王》參考答案
課時一
二、3 兼用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來編排。開頭四段寫老王的基本情況,按邏輯順序編排,一是職業,老王的謀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謀生的困難;三是居住條件,這是前兩點的結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內容按時間順序安排,回憶與老王的交往。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
4.(1)老王(沒名):地位低微
蹬三輪車 :謀生手段艱苦
老光棍 :孤獨終老 一個字概括: 苦
半瞎子 :生理缺陷
破敗小屋 :居住條件惡劣
(2)老王為作者送冰,車費減半,冰大但冰價相等
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擔心人家錢不夠 一個字概括:善
抱病,送香油雞蛋還人情
老王性格特征:厚道 老實 有愛心 心地善良 知恩圖報
(3)① 提示:感激“我”家平時對他的關心照顧
②提示: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給他送錢,平白給“我”添麻煩。體現了老王的樸實、善良。
③提示:簡單的幾個字,描繪出了老王離開時的情形。叫人怎能不為他的身體、生活所擔憂,也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筆。
《老王》課時二
二、1、坐他的車,照顧他的生意 富有同情心
我女兒知道他有夜盲證,便送他大瓶魚肝油 “我”女兒關心他
老王再客氣也給他應得的報酬
詢問老王能否維持生計 “我”關心老王
老王送來香油、大雞蛋,不能讓他白給,也給了他錢
作者性格特征:富有愛心,具有同情心,尊重別人
2、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與老王一生的辛勞相比,作者夫婦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運的人,因而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對老王的關愛還很不夠,所以她感到愧怍。
3、呼吁我們:對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顆愛心,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同情他們,關心他們,多給他們以善心,這樣一來社會就更加發展和文明了。
三、1、從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識,才會有平等對話,才會感覺人家上門來“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并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癥,就送了大瓶魚肝油。他們總是照顧老王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老王收錢常常客氣,他們總是照原價付。平板三輪不敢坐了.還是關心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總之,對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這么關心人,愛護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于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不夠。所有這些,都是人道主義精神。
2、略3、略 四、(參見課后練習答案)
老王教學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作者思想中的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
2、學習文章組織材料的辦法。(利用片段來刻畫一個人物。)
3、學習分析人物命運的根源,尤其是社會根源。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1、2
教學難點:教學目標3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想:這篇文章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年代,對于出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初中生無疑是比較不好理解的,教師在講授時應該適當的交代時代背景。但沒有必要過度渲染。學習這篇文章時,著重是要學生領會其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并把握文章的結構模式,為今后學習類似的文章(如《孔乙己》)或者寫作做一準備。在教學時,可以重點讓學生搞清楚幾個點:((1)老王的悲慘身世及處境。(2)我們與老王交往的幾件往事。(3)老王悲慘遭遇的社會根源。)
莊子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這句話值得得辨證反思,我們當然主要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中,都要有一良好的人際關系,尤其是鄰里關系。但我們也更希望有一個能夠供大家暢游的江湖,也就是要有一個和平穩定的良好的社會環境。
課前準備: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者是根據拼音寫漢字:
田螺( )、(t )( )敗、取(d )( )、湊( )合、冰(y )( )、(y )( )、(k l u)( )、繃( )帶、包(gu )( )、(zh )( )笨、攥( )、侮( )辱、愧怍( )
2、辨析下列多音字:
(1)繃 ( ) ( ) ( )
(2)強 ( ) ( ) ( )
(3)轉 ( ) ( ) ( )
3、辨析下列形似字:
(1)傴 ( )樞 ( )謳 ( )
嘔 ( )
(2)鑲 ( )壤 ( )攘 ( )
嚷 ( )
(3)怍 ( )炸 ( )詐 ( )
咋 ( )
(4)蹬 ( )瞪 ( )澄 ( )
鐙 ( )
(5)僻 ( )避 ( )壁 ( )
璧 ( )
(6)締 ( )諦 ( )啼 ( )
蹄 ( )
(7)塌 ( )蹋 ( )榻 ( )
(8)湊 ( )揍 ( )腠 ( )
4、詞語解釋:
(1)體悟:體驗和領會。 (2)失群:(人或動物)離開集體。(3)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時代。(4)惶恐:驚慌害怕。(5)荒僻:荒涼偏僻。(6)主顧:顧客。(7)取締:明令取消或禁止。(8)欣然:愉快地。(9)扶病:帶著病(做某件事)。(10)鑲嵌:把一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11)抱歉:心中不安,覺得對不住別人。(12)追憶:回憶。(13)捉摸:猜測,預料。(14)愧怍:慚愧。
5、作者簡介
楊絳,原名楊季康,生于19xx年,江蘇無錫人。作家、文學翻譯家。主要譯著有《堂•吉訶德》,散文集《干校六記》《將飲茶》等,長篇小說《洗澡》。
教學過程:
導入:教師先講莊子“相濡以沫”的故事,略加分析。這個單元我們學習的主題是愛心,“只有人人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才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如有條件,課文結束時可播放這首歌曲。)我們中國在古代就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進步思想,這些其實都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需要一種和諧的關系。今天我們將學習楊絳的《老王》,本文通過寫作者與車夫老王的交往,反映了車夫艱難困苦的生活,以及他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一)快速的閱讀文章:
1、把握課文主要結構:
板書設計:
《老王》
(一)(第1~4段)寫老王的基本情況(邏輯順序)——“苦”
職業;生理缺陷;居住條件
(二)(第5~末)回憶與老王交往幾個片段(時間順序)“善”
a、愿意給我們送冰塊,車費減半。
b、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
c、“文革”時期,他的生計越來越困難。
d、去逝前一天硬撐著身子給“我”送香油、雞蛋。
(二)、分析第一部分:
1、老王的是個干什么的人?他有什么生理上的缺陷?老王的居住條件如何?
答:老王的身份是三輪車夫,老王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老王住在一個破落的大院中的破舊小屋里。(開頭四段先寫老王的三點基本情況。這三點是按邏輯順序安排的。一是職業,這是老王的謀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這是老王謀生的困難,三是居住條件,這是前兩點的結果,收入少,當然生活苦。)
2、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人物是老王,從文章里不難感受到這個人物身上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苦”與“善”;第一部分的交代顯然重點表現了他:“苦”的一面,那么他的“苦”表現在什么地方?
答:苦,具體表現在: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文化大革命”期間,載客的三輪車被取締,他的生汁就更加窘迫,只能湊合著打發日子;他打了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爛爛的;眼睛瞎了一只,另一只又看不清;他的一生凄涼艱難。
3、“他也許是從小營養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許是得了惡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為什么說“同是不幸”?
老王的眼睛瞎了一只是事實,相對于正常人而言,這就是一種不幸,不管他是因“從小營養不良而瞎了一眼”,還是因為“得了惡病”而瞎了一眼,所造成的后果都是瞎了一眼,而這原因都是不幸的表現,所以這樣說。作者一家對老王的關心、愛護反映在文章中,這體現了作者一家那種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老王是不幸者,但作者認為,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人道主義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并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總是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老王收錢常常客氣,他們總是照原價付。關心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總之,對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這么關心人,愛護人。
4、“北京解放后,蹬三輪的都組織起來,那時候他“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就“進不去了”,他感嘆自己“人老了,沒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為他是單干戶。”請你想一想,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年月?為什么“蹬三輪”的要組織起來?如何評價那個時代?
答:作品反映的是“文革:那段荒唐動蕩的社會,當時受到左的思潮,不許人們單干,所以連蹬三輪的也要組織起來。作者對那個時代是深惡痛絕的。
(三)分析課文主體部分:
作者因為是以自己的眼光來看待老王,所以在寫作過程中就不可能將老王所有的事情寫上去,而是寫自己與老王交往或者聽聞的幾件事,用這種方法來塑造人物可以使情節集中鮮明,節省文章的篇幅,能夠更好的表現主題,但寫作時一定要注意材料的選擇。
(1)事件一:“送冰”
第一個片斷寫老王給“我”家送冰,“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等”,突出老王的忠厚、老實;
“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大概壓根兒沒想到這點。”這一句表明老王是怎樣一個人?“大概”一詞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
這一句是對前面“老王是其中最老實的”的一個補充說明,表明老王從來沒有想到過要占“我們”的便宜或是欺負“我們”,可見老王是一個老實忠厚的人。 “大概”一詞不能刪去。因為“大概”表示一種猜測,它并非是老王的想法,而是“我”根據自己的觀察而作出的一種猜測。
2、事件二:“看病”
第二個片斷寫“我”家默存(即錢鐘書先生,楊絳的丈夫)上醫院,老王不僅把默存送到醫院門口,,還堅決不收錢。“我一定要給錢,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從老王的語言上又可看出他的善良與憨厚。
從文章里,你能不能感覺出“我”與丈夫當時的身份與處境?
答:都是知識分子,受到不應該有的迫害。
3、片段3:
第三個片斷寫“文革”時期,載客三輪取締了,因此老王的生計越來越艱難。老王又老又病又窮,如果不是“幸虧”有位老先生坐老王的車,他還怎么能活下去?不久老王果然病了,且總不見好。這也是為下文做鋪墊。
4、片段4、
老王去世前一天,最能見出老王心地善良。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可就是這樣,他也要去謝謝好心人——一瓶子香油,一包裹雞蛋。老王認準他們一家是好人,所以知恩必報。而此時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去世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于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太少。
(1)“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④,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這句話屬于什么描寫,說明了什么?
答;肖像描寫,表現老王久病之后的干瘦、脫形。(比喻手法。其作用是該句借僵尸、骷髏外表的恐怖、干枯形象以及不經打的特點,形象而貼切地寫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變得外表恐怖、干瘦和衰弱的特點。)
(2)“我記不清是十個還是二十個,因為在我記憶里多得數不完。”老王送來的雞蛋再多,總也有個數量,為什么說多得數不清?
答:“千里送鵝毛,禮輕情誼重”。作者記住的不是老王所送雞蛋的多寡,而是其中蘊含的沉甸甸的情誼。這份情誼無法用冷冰冰的數字表示。
(3)我強笑說:“老王,這么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強笑”是什么意思,我為什么要強笑?
答:勉強的笑,對老王送我們東西感到于心不安,也為老王的善良和不幸感到凄愴與高興,故而欲笑又笑不出,只能“強笑”。
(4)“他趕忙止住我說:“我不是要錢。””為什么又“站著等我”。
答:“趕忙止住”是出于老王真心,“站著等”是為我的話,是在領受謝意。
(5)從文章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送香油和雞蛋給“我們”是為了表示“感謝”的?
答:.他送我們的意思表達得很明白,并說“不要錢”,送的第二天便就死去了。
(6)“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作者為什么要用這種修辭?
答:.夸張。再次強化老王臨終前的形象,表現他生活上的苦境,表現他人性上的善良。
(7)摸他是否知道我領受他的謝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你認為我是如何領受他的謝意的?
答:很誠實地給他錢,并注意他的尊嚴。我只說“免得托人捎了”。
(8)對結尾一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結尾一句話,應該這樣理解: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讓他們也過上好日子,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作者回想起來,對老王的關愛還很不夠,所以感到“愧怍”。
小結:課文主體部分通過“我”與老王交往的幾件事情,重點表現了老王善良的性格。
善,具體表現在:“愿意給我們帶送”冰塊,車費減半;在“文化大革命”那樣荒唐動亂的年代,錢鐘書被誣為“反動學術權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然而老王絲毫沒有影響,照樣尊重錢鐘書夫婦。他認準他們是好人。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太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老王善良更表現在:受了人家的好處,總也不忘,總覺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還硬撐著拿了香油、雞蛋上門感謝。
(四)總結全文: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答: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
2、為什么在新社會里,老王還處在那樣苦難的狀態,而且每況愈下?
在新社會里,老王還處在那樣苦難的狀態,而且每況愈下,這是因為當年極“左”思潮所造成的。如北京解放后,連蹬三輪車的都要組織起來,而老王因為那時“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沒有進去,只能成為單干戶,使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文革”時期,載客三輪都被取締,老王只好把他那輛三輪改成運貨的平板三輪送客,將就維持生活。另外,整個社會對不幸的人缺少關心。可以說,老王悲慘結局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