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八下(精選14篇)
《雪》八下 篇1
《雪》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這是魯迅1925年寫的一篇散文詩,文中有對江南的雪的喜愛、惋惜;更有對朔方的雪的獨立、張揚個性的崇敬、贊美。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感受兩幅畫面,從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目標
1、體味詞語色彩鮮明,飽含情感的特點。
2、學習文章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中閃現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
1、作者在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深邃、鮮明的情感。
2、襯托、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1、理解文章語言的深層含義。
2、對作者情感的把握。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見過雪后的景象嗎?你喜歡雪景嗎?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雪景,或者朗誦一段描寫雪景的詩文。今天讓我們一起欣賞魯迅筆下的《雪》景。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 檢查預習,給加點字注音:
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奩(i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盡(tuì)
朔方(shuò)凜冽(lǐnliè)
2、 簡介作者及背景(可由學生介紹)
魯迅,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我國偉大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
《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二心集》《雪》等
背景:《雪》寫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然而,北方還處于一片寒凍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姿態,去尋求“革新的破壞者”,去戰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說、雜文進行戰斗。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詩二十三篇,也是魯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懷與進行對敵斗爭的記錄。本文也是魯迅當時內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現。
3、簡介文體:散文詩
詩與散文之間,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樣式.從本質上看,它有詩的意境,詩的情緒和幻想;從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不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形式比較自由。
二、 分析文本:
1、文中描繪了幾幅雪景圖?
江南的雪北方的雪
2、這兩幅雪景各有什么特點?
江南的雪,滋潤美艷。朔方的雪,寒冷孤獨。
3、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從哪幾個方面細致地描寫了江南的雪?
作者以飽蘸深情的彩筆,繪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畫。作者從四個方面細致地描寫了江南的雪。一是以暖國的雨和“單調”來反襯雪花的“燦爛”。二是直接寫雪的質地、顏色,“滋潤美艷”,猶如充滿青春的壯健少女的皮膚。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別細寫了花的不同種類、多樣形狀和各種顏色,襯托雪的美麗。在數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紅、深黃、自中隱青和草的冷綠,映襯雪的潔白,使柔雪顯得更為明艷。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飛著”,“嗡嗡地鬧著”。這一“飛”一“鬧”煞時使整個雪野活躍起來,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這里,不僅使讀者看見爛漫的冬花,而且仿佛聽到吟唱的春蟲,感受到作者熱烈期待春天的心聲。
4、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作與神情的詞語,體會其作用。
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
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涂在嘴唇上。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
為了進一步擴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兒童塑雪羅漢的水墨畫,通過“呵”、“偷”、“訪問”、“拍手”、“點頭”、“嘻笑”這些充滿活力的詞,刻畫了兒童特有的動作與神情,反映了他們天真活潑、純潔的心靈,真切、熱鬧、有趣。對塑羅漢的的生動描寫滲透了作者脈脈的溫情,形象的詞語既融進了作者對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憶,也是在通過孩子們的眼睛去描繪令人欣喜的場景。
5、對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沒有遺憾?從文中那句話可以看出來?
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樣;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江南的雪的這種美因為未經磨練,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不能持久,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通過雪羅漢被淡忘、消釋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與苦悶的心情,喊出了對黑暗現實的抗議。
6、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北方的雪的特點?我們還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個性?
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勾畫出雪那孤獨不妥協的姿態。有動感,有斗志,如一個奔放的挑戰者。個性獨立張揚,具有斗爭的激情以及獻身的精神
7、理解: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就是孤獨。在這里它還被表現出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華是和死亡聯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獻身,讓它成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堅強內核的精魂。
8、你覺得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朔方的雪的獨立張揚的個性和斗爭獻身精神的贊頌之情,同時也暗含了作者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在悲壯的戰斗中得到升華的戰斗精神。
作者的感情在對北方的雪的描寫中得到深化,這種寫法就是我們常講的:借景抒情。
三、 拓展延伸:
1、討論:我們今天的生活的時代和魯迅所處的時代完全不同了,我們是不是就不需要這種獨立張揚的個性了呢?
2、比較閱讀:毛澤東《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思考:文中描繪的雪景具有什么特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 作業:
嘗試通過描寫一種自然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某種情感,寫一篇300字以內的片斷。
浙江省紹興縣實驗中學徐燕
《雪》八下 篇2
雪
魯迅
[課件1:題目]
學習目標:[課件2]
1、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2、理解作者的情感傾向及文章的內涵
3、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
1、南方雪景與北方雪景中蘊含的意義及作者的情感傾向
2、文章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背景介紹:[課件3—課件4]
1924年歲暮,北方降雪,魯迅身處北國,眼前是“大風吹雪盈空際”的景象,作者由此萌發了創作沖動,從眼前的飛雪聯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緒在回憶和現實中不斷變幻……
江南是魯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記憶中,對故鄉有許多美好的、溫暖的回憶。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總讓人難以忘懷。
北國,是魯迅現在生活的地方,環境很嚴酷。記憶中美好的故鄉固然讓人眷戀,但作為戰士,現在更需要堅定、勇敢、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雪》這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詩。
(可以讓學生先回顧一下學過的魯迅的作品,再次感受其思想的深邃性)
二、課文分析
(一)、檢查預習字詞情況[課件5]
讀準下列字詞的讀音:凜冽 褪盡 脂粉奩 磬口 粘連 朔方
(二)、聽課文朗讀,整體感受課文。[課件6]
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課件7——課件9]
(一幅是充滿溫情,色彩紛呈,生機勃勃的江南雪景圖。一幅是昂揚向上、飛騰旋轉的北方雪景圖。)
(通過兩組圖片的對比,讓學生先從感性上談談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不同)
(三)、閱讀分析(1-3小節) (小組合作探討)[課件10——課件11]
1、課文第1小節至第3小節,描寫了江南柔雪,也描寫了孩子們塑雪羅漢的情景。
出聲讀讀,仔細品品,然后和同學探討一下:這幅雪景圖有何特點?是怎樣描寫的?
(江南雪景圖:總特征——滋潤美艷之至
具體描繪——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
想像——胡蝶確乎沒有;蜜蜂嗡嗡鬧著;塑雪羅漢的孩子)
2.作者對江南的雪有沒有遺憾?從文中哪些話可以看出來? 為什么遺憾? [課件12——課件12]
(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樣;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對塑雪羅漢的描寫滲透了作者脈脈的溫情以及對南方冬天的美好回憶。雪羅漢最終的消逝,隱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不能長久的惋惜。
江南的雪滋潤美艷、絢麗有趣,但這種美未經磨練,經不住考驗,不能持久,所以說是一個遺憾。
(四)、閱讀分析(4——6小節) (小組合作探討)[課件14——課件15]
1、課文第4小節至第6小節,寫朔方飛雪的磅礴氣勢和朔方飛雪的精神。充滿激情的讀讀這部分,然后探討:北方的雪有哪些特點?有什么個性?作者是如何具體描繪的?
特點:冰冷的、堅硬的、孤獨的、燦爛的——追求自由、孤獨奮斗、有獻身精神
具體描繪的句子:如粉如沙不粘連;屋上地上枯草上;旋風里蓬勃奮飛;日光里燦燦發
光;天宇下旋轉升騰等。
2、作者稱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情感?[課件16]
(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北方的雪的特質之一是孤獨,北方的雪完成升華是與死
亡聯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獻身,讓他成為了雨的精魂——有堅強內核的靈
魂。對北方的雪的喜愛、贊美!)
(五)、你對本文是否還有什么獨特的理解?[課件17]
(本文含義深刻,學生一定會出現一些獨特的理解,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多元思維)
(六)、歸納總結:[課件18]
江南的雪固然滋潤美艷,但在魯迅的眼里,這種美未經磨練,不能保持長久。作者
更欣賞“朔方的雪”,因為“朔方的雪決不粘連”、“奮飛”、“旋轉”、“升騰”,是“雨的精魂”。它保持了追求自由、孤獨奮斗的獻身精神。
在作者筆下,朔方的雪儼然是一個斗士,在孤獨而頑強地戰斗,在戰斗中他的靈魂得到升華。
魯迅更為欣賞“朔方的雪”,看重的是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這種精神也是魯迅一以貫之的前行動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決不粘連”、“奮飛”、“旋轉”、“升騰”,正是這種精神最為形象的體現。
全文表達了作者對朔方的雪的獨立張揚的個性和斗爭精神的贊頌之情,也表達了作
者愿意在悲壯的戰斗中得到升華的斗爭精神。
(資料佐證:魯迅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站在沙漠上,看看飛砂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即使被沙礫打的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摸自己的凝血,覺得若有花紋”。)
三、練習: [課件19 ——課件22]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用“冰冷的”“堅硬的”“燦
爛的”修飾“雪花”,強調了什么?)
參考:“冰冷”“堅硬”強調了雪的不屈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最值得贊賞的。
2、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
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分別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點?)
參考:“青春”“處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著生命,具有輕柔和緩的特點。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不僅說明了江南雪的特點,也表露了作者對江南柔雪充滿懷念與喜愛的感情。
3、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
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這些描寫的只是自然界
的雪嗎?)
參考:這描寫的不只是自然界的雪。作者用粗獷的筆調賦予了北方的雪強烈的個性色彩。這雪,實質上是魯迅自身勇猛奮斗的精神的真實寫照。
4、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參考:雨是雪的初始階段,雪是雨的升華。作者用肯定的語氣,贊揚了朔方飛雪追求自由的犧牲精神。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間嵌入一個“但是”,有什么意味?
參考: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轉折的地方嵌入一個 “但是”,更加明確了作者的情感傾向。
四、延伸訓練:[課件23]
1.你所知道的文學作品中有哪些是借描寫雪來抒發情感的?能背誦幾句并簡單講解一
下嗎?
參考:《湖心亭看雪》、《沁園春.雪》、《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引導學生簡單談談借景抒情的好處)
2.自己嘗試通過描寫一種自然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某種情感,寫一篇300字以內的短文。
鄭州八中 張喜樂
《雪》八下 篇3
《雪》教案
教學目標:
1、 理解作者所描寫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點以及作者在描寫中寄寓的感情。
2、 品位文章精練傳神的描寫語言和雋永含蓄的議論中抒情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品析兩地雪景的不同特點。
2、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工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欣賞詩句,導入新課
同學們:
我們讀過了“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那是杜甫筆下成都西嶺的千秋雪。
我們讀過了“北國風光,(學生: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那是毛澤東筆下的北國的壯麗雪景;
我們讀過了““北風(學生: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學生: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那是唐代詩人岑參筆下塞外的幕天大雪;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魯迅于1925年在北京寫下的《雪》。
二、把握內容,概括特征
(一)下面讓我們一起聽錄音朗讀,進入到魯迅的《雪》里——
ppt聽《雪》這篇課文的朗誦錄音,請同學邊聽邊看書,并完成以下任務
① 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分別體現在哪些段落?
② 這兩幅雪景圖各有什么特征? 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
注音:
不幸否耶 處子 阿羅漢 目光灼灼 模樣 粘結 粘連 旋風 旋轉
我們通過聽課文朗讀錄音,初步感受了課文的內容。動人的散文詩朗讀把我們帶到了充滿自然情趣的南方雪野和那令人心靈震撼的朔方!
那么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到底有何特征?我們請同學先來說說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先討論后回答)
江南的雪:滋潤美艷 明艷有趣 晴天下的雪羅漢是不是一樣美?不能持久
江南的雪,滋潤美艷,平和恬靜,讓人向往。那朔方的雪又有哪些獨特的寫照呢?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 決不粘連 江南的雪是靜態的,是“積雪”,那么朔方的雪呢?蓬勃奮飛
是的,正如同學們分析的一樣,朔方的雪和南方的雪截然不同。在魯迅的筆下,江南的雪,仿佛是處子,是美好,是秀美;朔方的雪,仿佛是斗士,是抗爭,是壯美。同樣是雪,卻帶給我們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品讀文章
1、欣賞雪景: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組有關雪的圖片,體會一下不同的雪帶給我們的不同感受。
ppt各類雪景圖
2、剛才我們從圖片上一飽了不同雪景的眼福,接下來讓我們從課文中捕捉一下你喜歡的描寫雪景的精彩句子,以四人為一探究小組(一人執筆),任選一處進行賞析,并為之命名。
ppt從課文中捕捉一下你喜歡的描寫雪景的精彩句子,以四人為一探究小組(一人執筆),任選一處進行賞析,并為之命名。
ppt示例: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請女同學個別朗讀,請其他同學來發現這個語句在描寫上的特色)
熱鬧之雪 (老師讀)豐富的想像,蘊藏著無限生機,這正是那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意境。
學生寫后交流,兩個后,教學生賞析方法(描寫時采用的藝術技巧,語言方面的特色,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閱讀的感受。)出示投影,先請學生賞析,然 后 老師投影:
ppt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
明艷秀麗的雪。
雖未直接描摹雪景,卻將雪中五彩繽紛的花草置于潔白的背景下,表現江南雪的美艷。讓我們從寒冬中聞到了春的氣息,感受到了隱藏在白雪下的勃勃生機。讓人想起雪萊的一句話: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充滿了向往之情。
三、比較探究,體驗情感
通過賞析我們似乎對江南和朔方的雪有了更深的印象。
ppt江南的雪、朔方的雪的圖片
1、ppt作者用充滿激情、生動優美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充滿生機的江南的雪和富有反抗力量的朔方的雪,對這兩個地方的雪景你更喜歡哪幅雪景圖?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思考后交流) 教師小結
2、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你揣摩到ppt作者更喜歡哪一幅雪景圖?
從語言上:“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 暖國的雪缺乏“冰冷和堅硬”,顯得有點單調,而江南的雨和朔方的雨都曾變成過雪,但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不能持久,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形式結構:“但是”
3、他僅僅是在寫雪嗎?如果不是,你認為是寫了什么呢?請結合魯迅的人生經歷、性格特征和本文的寫作背景,來談談你從作者對朔方雪的描寫中讀出了什么?
(學生討論后交流)
在《雪》中,作者描寫江南雪的滋潤,雪野中五顏六色的冬花開放,孩子們把積雪堆成雪人,雪羅漢的最終融化,抒發的是作者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ppt對兒時快樂生活的懷念,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朔方的雪如粉,如沙,決不粘連,隨風升騰,奮飛,表現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和反抗,抒發了對不屈不撓的斗爭品格的熱情贊頌之情。作為戰士,故鄉固然十分美好,但現實更需要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ppt對不屈的反抗精神的贊美……)
南方的雪 北方的雪
對兒時快樂生活的懷念, 贊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對 比
更喜愛北方的雪——斗爭精神
下面我們一起讀一下文章最后兩段,在感受雪的斗爭精神的同時,體會一下作者寫作時的內心感受
ppt當大多數人還沉溺于精神的麻木當中時,先生是孤獨的,但縱使孤獨依然抗爭,即使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也要“俯首甘為孺子牛”。雪是死掉的雨的精魂,惟有死掉才得以升騰為純潔的雪。
先生有一首《自題小像》:
《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我以我血薦軒轅”,愿將熱血灑在祖國的大地上。沖破這濃重的黑暗,追尋一片美好的天地。魯迅通過這兩幅鮮明的圖景對比。寄寓了魯迅一個共同的信念:要用奮斗來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
南方的雪 北方的雪
對兒時快樂生活的懷念, 贊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對 比
更喜愛北方的雪——斗爭精神
要用奮斗來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
請同學們再一次以對先生的崇敬之情朗讀這一篇《雪》。
《雪》八下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字詞。
3.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讀、評、講、議。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初步領會作者復雜的心境,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二、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對作者的寫景、敘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文章字詞的理解是通過朗讀及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2.學生對文章基本內容的理解主要通過課堂討論來完成,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
3.學生對作者復雜心境的領會主要通過合作探究法來完成,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引導回顧曾經學過、讀過的與西湖有關的詩文作品。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學過、讀過不少于西湖有關的詩文作品,通過回顧可以幫學生更好的進入課文,同學引起學生對“雪湖”的興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
2.學生自讀課文,嘗試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3.學生翻譯課文,教師進行方法點撥和重難點字詞的糾正與強調。
方法點撥:(1)將古代漢語詞替換成現代漢語詞,特別是要注意古今詞義的差別;(2)將古代漢語的單音節的字擴展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3)人名、地名、官職名等沿襲保留;(4)適當增補省略成分。
重點字詞:湖中人鳥聲俱絕(消失);是日更定(代詞,這);惟長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余強飲三大白而別(盡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設計意圖】本文字詞難度不大且注釋較為詳細,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與運用所學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理解內容
1.全班齊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嘗試使用幾個小標題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舉例:夜游西湖賞雪、偶遇雅士飲酒。
【設計意圖】通過關鍵詞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助于學生對文章進行宏觀、整體地把握,同時有助于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要點。
(四)共賞雪景
1.準確尋找描寫雪景的語句。
2.朗讀描寫雪景的語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樣的雪景,這幅雪景有怎樣的特點。(引導學生抓住“與”“一”“惟”“而已”等重點詞語)
舉例:迷蒙、朦朧、夢幻、靜謐、安寧。
3.再次朗讀描寫雪景的語句,讀出雪景的特點。
4.與其他文章,如《觀潮》對比,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圖。(引導學生強化寫作手法為寫作內容服務的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朗讀,有助于學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圍當中。抓住重點詞語,有助于學生加深體驗,享受審美。以讀促解,以解助讀,有助于學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從文章中提煉出“癡”字來概括作者的情感。
2.討論探究作者之“癡”,除“癡”在游覽欣賞西湖雪景外,還“癡”在何處。(引導學生關注“偶遇雅士飲酒”中所含蘊的作者情感)
3.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梳理。(給予學生提示:聯系前后文,從“寫景”“敘事”兩個角度,抓住文本依據進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張岱大喜,作者“反客為主”。
“強飲”表達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對話簡短,看似所答非所問,可見張岱與亭中之人雖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樣的雅趣。
角度二:話不投機半句多。
“拉”標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飲,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許用“邀”“請”更為恰切。
“爐正沸”破壞了“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寫出了作者的孤傲,雖然“舟中人兩三粒”,但作者與他們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獨往的游賞,更向往空曠的雪景。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可以激發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助于學生各抒己見。同時,這一環節,教師不預設“標準答案”,旨在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多角度的閱讀。
(六)拓展閱讀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明確: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而《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七)寫法探究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蹤。
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設計意圖】從敘事、寫景、抒情三個角度分析,引導學生理清行文的思路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業
拓展遷移:課后自讀張岱《龍山雪》,通過對寫景、敘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雪》八下 篇5
雪(2)
重慶市江北中學 何青松
教學目標
1、培養閱讀和欣賞散文詩的能力,通過誦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詩的特點——把詩的精煉、音樂美和散文靈活多樣的表現力融為一體。
3、品味語言,理解本詩語言中的寓意。
4、培養學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難作斗爭、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課文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體味作者情感,理解詩歌含義。
2、比較南方和北方雪的異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語言的品讀,了解散文詩語言的精練和具有音樂美的特點及其寓意。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
2、有關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資料。
學生準備:
1、查找有關“雪”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
2、搜集魯迅《野草》中的描寫自然景致的詩篇,感受自然描寫中寫實與象征的不同。
3、搜集有關散文詩的資料,初步了解散文詩。
4、先自主學習課文,劃出疑難字、詞、句,查字詞典掃清語音、語義
障礙。再與同學合作,解決疑難。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情況匯報。
由各學習小組學生向全班匯報本組在課前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搜集到的資料,展示有關“雪”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暢談對雪的感受。營造“雪”的氛圍。(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課前自主合作學習情況,對課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師對課堂學習預設的調整。)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揣摩語氣、語意及作者情感。
2.教師放課文朗誦或范讀課文。然后抽學生朗讀。
3.由學生比較二者的優劣,體會散文詩的朗讀方法。
4.讀了這篇文章后,你認為最能體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獨,在這里它還被表現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經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獨的旋轉升騰中升華,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華是與死亡聯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獻身,讓它成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堅強內核的精魂。)(設計此問題是為了促成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內容)
三、問題探討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了解詩歌內容,體會散文詩的特點。分四個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 第一小組:找出描寫南方雪與北方雪的句子,體會它們的不同含義。
(見板書)
②第二小組:魯迅先生筆下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點?作
者是如何把它們統一在一個藝術整體之中的?
(江南的雪:優美。朔方的雪:壯美。作者雖然極寫江南雪的美艷,孩童的歡樂,雪羅漢的有趣,表現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思,且因雪羅漢的消融流露出對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優美然而虛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壯美的現實戰斗生活,渴望從自然的偉力中汲取斗爭的勇氣和力量,永葆戰斗青春。所以,面對眼前的實景,他寫道:
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
此一反先前溫婉、纏綿的情凋,語氣異常剛勁、果決,這不僅是對朔雪質地、形態的摹寫,同時還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毅然決然地砍斷了與社會現實極不協調的思想情緒。隨后對飛騰的朔雪磅礴的氣勢、浩大的聲威的酣暢淋漓的抒寫,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撓的戰斗的人生觀的形象寫照嗎?而朔雪的孤獨,也映現出了此時作者“荷戟獨彷徨”的身影。)
③第三小組:你們認為作者更喜歡哪里的雪,從哪些詞句表現出來的?
(從對南北兩處的雪的描寫來看,魯迅更為欣賞“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麗,但在魯迅眼中,這種美未經磨練,并不能保持長久。魯迅更為看重的是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這種精神也正是魯迅一以貫之的前行動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說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即使被沙礫打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摸自己的凝血,覺得若有花紋”。在文章中,北方的雪“決不粘連”,“奮飛”,“旋轉”,“升騰”,正是這種精神最為形象的體現。)④第四小組:作者對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繪,引起你怎樣的聯想?你覺得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允許學生有不同理解)
3、各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四、語言品讀
1、文章中對雪的描寫用了哪些修飾詞, 你認為它就只是描寫的自然界的雪嗎?你認為這些詞句用得好不好,為什么?
(例如:用了“冰冷的”“堅硬的”修飾“雪花”,強調雪的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值得贊賞的。)
2、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你讀了這些,在文章表達上有什么體會?
(比喻、擬人、排比……只要學生能說出運用這些修辭手法能使文章生動形象、表意更加明白曉暢就行了,答案不求一致。)
五、延伸拓展
1、你認為本文語言是否有表意不簡明的,如果有,該怎樣改為好?
2、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以“雪”為話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點評:
該教案較好的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中抓住了散文詩的特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別人的經驗來賞析詩歌,重在感悟和體味詩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透過凝煉的、跳躍的、模糊的詩歌語言去把握其深刻的含義。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都符合新課改的精神。拓展延伸部分進行同題寫作,將本課學習引向縱深。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的學習方式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雪》八下 篇6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抒情、柔和的特點,學習用自然、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
2。能有感情地參與演唱和表演,表現雪花飄落的美。
活動準備:
一幅雪花飄飛的動畫情景、形象生動的歌詞圖譜
活動過程:
一、猜謎導入,進入情境
1、教師說謎面,幼兒猜測
2、打開畫面:感受小雪花飄落的景象。
師:原來是小雪花,什么時候會下雪?
師:片片雪花從哪里飄下來?二、感受樂曲,在小雪花的伴奏旋律中邊模仿雪花飄舞的動作邊熟悉旋律。
師:小雪花是怎么從天空中飄下來的?你能用動作表演嗎?
1、沒有音樂動作表演一次;
2、加上音樂動作表演一次;
三、欣賞歌曲,借助圖譜感受理解歌詞,并學習演唱歌曲。
1、聽一聽:在自然中呈現歌詞,幼兒傾聽欣賞。
師:咦,快聽,小雪花輕輕飛到你的耳邊,在跟你說什么呢?師:你聽到了什么?
2、唱一唱:幼兒學唱,并初步嘗試分角色演唱。
A、完整演唱
師:你們喜歡小雪花嗎?今天我們學唱的歌曲名稱就叫《小雪花》,我們一起完整的唱一唱。
師:小雪花飄下來時心里怎么樣?(第二遍,啟發幼兒像小雪花飄
落一樣用稍慢、柔和的聲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B、分角色演唱
教師當小雪花,幼兒唱問的部分,然后交換。
四、游戲:掃雪。(有感情的參與演唱和表演,并在不同的音樂提示中玩掃雪游戲。)
《雪》八下 篇7
《雪》
作者及本文: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農歷八月初三)。姓周,名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
1918年,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在他從文的30年間,共有"述著29種,250余萬言",如《吶喊》、《彷徨》、《野草》、《華蓋集》、《而已集》、《南腔北調集》、《朝花夕拾》等膾炙人口的名作,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本文選自《野草》(《魯迅全集》第2卷),《野草》是魯迅作品中最值得我們閱讀的一部作品,而《雪》又是《野草》中最值得我們閱讀的一篇文章。
學習重點:
1、學習魯迅先生的用詞手法和修辭手法,以及感情升華的方法。
2、掌握下列字詞的讀音和意義。
(1)字形及讀音:隱約 嗡嗡 奩 灼灼 消釋 褪盡 蓬勃 彌漫 凜冽
(2)字義:
暖國:指我國南方氣候溫暖的地區。
壺盧:葫蘆。
奩:盒子。
3、注意下列加紅的多音字。
模樣 包藏
學習本文:
1、關于本篇的修辭手法:本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
2、通過本文,欣賞一代文豪--魯迅筆下"江南的?的"滋潤美艷"和"朔方的雪"的"如粉"、"如沙"、"旋轉而且升騰"的畫面。作者以兩種鮮明的形象,展現了兩幅各具特色的畫面,營造了兩種不同的情感氛圍。
3、文章前半部分通過對"江南的雪"的"滋潤美艷"的描寫,充分展現了作者對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文章后半部分描寫"朔方的雪"與"凜冽的天宇"奮飛搏戰的"雨的精魂"時,包含了詩人的感情在內,表現了對寒冷環境的反抗,也是對不屈的斗爭品格的歌頌。
4、本文在兩幅畫面的對比中,貫穿著作者想要表達的一個道理:要用戰斗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深入探求:
通過本文及以前接觸過的魯迅的文章,我們大概了解,初中階段我們接觸的魯迅作品,多為一些關于生命,關于愛和美的感悟、描寫與思考,相對明朗的文字。但魯迅的作品難字難句,背景、典故很多,因此在最初閱讀時,很多地方都讀不懂--不僅是文字不懂,更是由于魯迅作品包含了他自己的許多深刻的生命體驗。對于魯迅的文章,多讀幾遍就會多懂一些,對魯迅逐漸理解了,過去讀不懂的回過頭來重讀就會懂了;但也還有不懂的,就得繼續不斷地讀。
魯迅的文章大多充滿著反抗和偶爾的高音量,充滿著對光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后人們往往稱魯迅為"戰士",盡管沒有明確說明,但依然指的是魯迅的特有語調和魯迅反抗的筆墨。
《雪》八下 篇8
一、檢查字詞
博識:學識豐富。
美艷:色彩光澤鮮明好看。
消釋:消散。
褪盡:全脫落了。
凜冽:刺骨的寒冷。
升騰:)(火焰、氣體等)向上升起
二、朗讀課文
1、指名讀
2、分段讀
三、整體感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及主要思想
(思考練習一)
1、默讀課后附錄《追求美好理想的心聲》
2、討論:
(1)作者對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繪,引起你怎樣的聯想?
(2)你覺得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對北方雪的贊頌表達出來的,向江南的雪那種平和恬靜的美固然能讓人喜歡,但更崇尚的美應該向北方的雪那樣,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在悲壯的戰斗中得到升華。
四、探究問題,更深的品位文章的內涵
1、《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最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寫細致生動,用詞準確,文章描寫了江南與北方的雪景,并在對比中體現作者的傾向,你認為作者的稱贊傾向哪方?
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溫潤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稱贊的還是在孤單的境遇下獨自抗爭的北方的雪。
2、魯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例如,在描寫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個“但是”轉入對“朔方的雪”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轉折,為什么用了呢?
作者的情感傾向更加明顯了
3、“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化”用“冰冷”“堅硬”“燦爛”修飾“雪花”,強調了什么?
“冰冷”“堅硬”強調了學得不屈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是最值得贊賞的。
4、“那還是在音樂者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隱約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分別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點?
“青春”“處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著生命,是與輕柔和緩的境界相聯系的。
5、“是的,那是孤單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獨的”“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質之一是孤獨,在這里他還被表現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華是與死亡聯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獻身,讓他成為了雨的精魂——你舉了所有堅強內核的靈魂。
五、寫一寫:你在雪地里做過什么憂喜?試寫一段文字描述出來。
《雪》八下 篇9
教學目標 :
1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
2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3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4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教學重點:品析兩幅雪景圖。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設計:
一、 導語 :
播放《塞北的雪》
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詞
1、 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見那紛紛揚揚的大雪浮想聯翩,賦予了塞北雪怎樣的品格?
2、 我們從哪句話可以看出?
過渡:對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樣。今天我們來看看1926年的魯迅先生他對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二、 教師表情朗讀課文,學生思考:
投影顯示:
1、 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
(明確: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體上有何不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確:南方的雪美艷、北方的雪孤獨)
三、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4人一小組討論總結投影上的問題。
四、 教師判斷正誤,引出:
投影顯示:
南方的雪有什么特點呢?從哪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有沒有遺憾?為什么?
(討論明確:滋潤美艷 絢麗有趣 但不能持久)
過渡: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江南的雪給作者的感覺就是美艷、絢麗、有趣。但她的這種美因為未經磨練,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不能持久,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卻作者心中的遺憾呢?
五、 請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三段,思考:
投影顯示:
1、 北方的雪有哪些特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從這些地方我們還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個性?
(討論明確:因為她“永遠如粉,如沙,決不拈連,蓬勃的奮飛”。從這里還能看出她獨立的個性和斗爭的激情以及獻身的精神。)
2、 作者稱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北方雪的什么態度?
(明確: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對北方的雪的喜愛)
六、 師總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更為欣賞“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麗,但在魯迅的眼里,這種美未經磨練,并不能保持長久。魯迅更為看重的是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樣,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張揚的個性,像一個奔放的挑戰者和戰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對北方雪的描寫中得到深化。這種寫法就是我們常講的:借景抒情
七、 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寫一篇隨筆:
投影顯示:
《雨中廬山》圖 播放鋼琴曲
八、 教師點評學生的現場作文。
板書設計 :
《雪》 魯 迅
南方雪景圖 北方雪景圖
對 比
奮斗的激情
課后記:本文的中心思想表達較為含蓄,另外,學生也沒有在苦難環境下艱難生活的經歷,因此,理解本文中心是一個較大的難點。
《雪》八下 篇10
《雪》教案
教學目標:
1、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
2、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3、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4、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過程與方法:
1、教師要多帶領學生朗讀,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2、讓學生分別找出描寫南方的雪與北方的雪的句子,體會它們的不同含義。
3、魯迅曾說過他的哲學全部在《野草》里面,讓學生目前去理解《野草》還有些困難,但可以挑出《野草》中描寫自然景致的幾篇,如《秋夜》、《好的故事》、《臘葉》等,讓學生感受自然描寫中寫實與象征的不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雪》中"優美"與"壯美"兩個形象的和諧統一,從中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堅強的斗志。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教學重點:
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一、文本探究
(一)內容、語言
1.作者怎樣描寫江南雪的?
學生交流討論反饋。
明確:
(1)文章開頭首先提到暖國的雨,然后對比著引出江南的雪。
(2)接寫雪的質地、顏色。
(3)虛實結合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雪野圖,襯托江南雪獨具的風格。
(4)寫孩子們塑雪羅漢,將雪與孩子們的快樂聯系起來。
語言:提示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作,與神情的詞語,談談怎樣體現快樂的。
明確:呵、拍手、點頭、喜笑等。
2.用自己的語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點。
明確: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機,孕育著生命。
3.作者又是怎樣描寫朔方雪的?感覺朔方的雪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學生交流討論反饋。)
明確:作者用一個“但是”巧妙轉折,先交待朔方雪與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后用“永遠如粉、如砂,決不粘連”寫出塑方雪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
在“凜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儼然一個斗士,它“蓬勃地奮飛,彌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像是一個奔放的挑戰者。
(二)情感和主旨
1.作者對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態度是什么樣的?
學生討論交流反饋。
明確:
作者對滋潤美艷的南方雪,對充滿生機的南方雪景充滿懷念和喜愛之情,對如粉如砂,旋轉升騰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熱情謳歌。
2.作者為什么有這樣的情感,其寫作的目的是什么?
(1)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多媒體)
《雪》寫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然而,北方還處于一片寒凍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態度去尋求“革新的破壞者”,去戰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說雜文進行戰斗,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
(2)生結合背景材料計論,回答問題歸納主旨。
明確:滋潤美艷的南方雪,寄托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蘊藏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斗爭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著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斗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二、關鍵詞語的品味
(研討課后練習二)學生結組交流,暢所欲言。
明確:
1.“冰冷的”“堅硬的”強調雪的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最值得贊賞的。
2.“青春”“處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著的生命,是與輕柔和緩的境界相聯系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升華,作者用肯定的語氣贊揚了朔方飛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時對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贊頌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說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潑的精神。
三、遷移拓展
1.江南的雪那平和恬靜的美讓作者欣喜,寄托他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而作者更由衷地贊美北方雪的孤獨與剛毅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在悲壯的戰斗中得到升華的精神。好,讓我們閉上眼來傾聽殷秀梅演唱的《我愛你塞北的雪》走進雪的世界,去領略它那獨特美韻。(放錄音)
2.學了這篇文章,聽了這優美的歌曲,你對“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層的認識,請拿出筆來寫一篇簡短的讀后感,字數不限可描寫,可議論,可抒情。(學生寫作,完成后交流評價)
四、小結
同學們,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征著純潔,雪象征著剛毅,雪是奉獻者的化身,雪是挑戰冷酷的斗士。心靈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會純潔滋潤,你的心音定會鏗鏘悅耳,你的心房定會寬闊坦蕩。
《雪》八下 篇11
也從課題出發:
1、“歸”......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什么叫“飲歸客”?
什么叫“歸客”?
點撥......
“客”從何來?“歸”往何方?
這個歸處,于詩人意味著什么?
(長安的方向,對于客來說是一種歸,
那么對于詩人呢,是否也是心之所歸)
不歸之人,對于歸客會有怎樣的托付?
(點點滴滴,從上下文找到依據;
比如“愁、慘”的“凝”而不散;
比如“八月飛雪”的生機的短暫;
比如“不得控”、“冷難著”的呆不住;
比如文末幾句話。似乎都意味著什么)
2、“送”......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什么叫作“送君去”?(送你離開,千里之外)
為何稱“君”?這是種怎樣的關系?
怎樣送“君”?再讀詩歌最后兩句。
(酒送、樂送、詩送、目送、雪送,都是人送)
用自己的話,描述最后分別的情景。
這是一次“目送”......
雪滿天山路,彼此不能分辨,背影也漸漸依稀模糊;
但我尚能看見。可是,當你走遠、山路回轉的時候,
我卻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了……
上路上、雪地里,留下一行深深淺淺的印跡。
“空”留馬行處......
什么叫“空”?(不止“只”那么簡單)
“空”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空鬧鬧)
點撥......
吊詭的一段文字,一些詞語兩次出現:
君君......去去......雪雪......山山......路路
(反復讀;連詞成話;體會情思)
小結:
對友的不舍,對家的惦念,對于朝廷的殷切期待,
以及身居邊塞的孤寂之感,都讓詩的內涵超越了送別本身。
3、“白雪”......
八月的飛雪是什么,
僅僅是自然風光么?
(再讀全詩感受)
小結:
是邊塞的風光,
是送別的背景,
更是始終相伴的復雜心緒。
這些心緒......
在營帳里潤濕,
在樂音里溫熱,
在鎧衣下冷卻,
在天空中凝結,
在荒漠里縱橫,
在烈風中狂舞,
在山路上彌散。
《雪》八下 篇12
教學內容: 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各自的特點。
2、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能力目標: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索表達的獨立張揚的個性,體會作品中閃現的理想光芒。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通過文中的兩幅圖景的對比,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1、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2、文章開頭為什么寫雨。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欣賞演唱的歌曲《塞北的雪》。
除了歌曲以外,也有許多描寫雪的詩句,讓學生起來說說:
如李白《行路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犁花開”;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杜甫《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毛澤東《沁園春雪》“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歷代文人墨客都曾對雪情有獨鐘,不知慣于以文字作匕首的魯迅筆下會有怎樣的雪?
二、文學常識——作家作品:學生介紹后,老師補充:
1、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漸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2、我們已經學過他的文章有:《風箏》(選自《野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和與<山海經>》《藤野先生》(此三篇選自《朝花夕拾》)
3、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和《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和《華蓋集》。
4、本文選自散文詩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1926年4月,共23篇。內容主要有:(1)追求美好生活;(2)揭露腐朽和黑暗,表現表現頑強的反抗意識和戰斗精神;(3)魯迅在抗爭和求索中的苦悶和矛盾。
5、散文詩,兼有散文和詩歌的特點,往往通過對具體形象的描寫抒發作者的某種情感,象征、比喻是其經常運用的手法。
三、寫作背景:
魯迅的《雪》寫于1925年1月。
當時正處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兩黨結成統一戰線,革命形勢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魯迅當時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反動勢力猖獗,斗爭極其激烈。魯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過對江南和的雪景的對比描寫,贊美了飛雪追求自由和頑強斗爭的精神,表達了作者對冷酷黑暗的社會觀賞的強烈不滿的無比憤思的感情,抒發了對美好事物的贊頌和與黑暗勢力作堅決斗爭的革命情懷。
四、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重點字音。
磬(qìng)口 脂粉奩(iián) 灼灼(zhuó) 朔(shuò)方
凜 (lǐn) 冽( liè) 粘(zhān)結 胭 (yān) 脂 旋 (xuán) 轉
多音字:
模:模(mú)樣 模(mó)型 褪:褪(tuì)色:指顏色或痕跡變淡或消失。 褪(tùn)下一只袖:指用力使穿或套著的東西脫落。
2、課后詞語。(最后補充了4個)
博識:見識廣博。 美艷:漂亮艷麗。 消釋:消溶,溶化。
褪盡:脫落完。 凜冽:刺骨的寒冷。 升騰:(火焰、氣體等)向上升起。
脂粉奩:脂粉盒。 天宇:這里指天空。 精魂:精靈,靈魂。
目光灼灼:形容明亮的樣子。 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形容閃閃發亮的樣子。
五、再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理清全文結構。
文章描寫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南方的雪景和朔方的雪景。
它們分別是課文的哪些自然段? ——課文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①~③段),描寫江南的雪與雪野。
第二部分(④~⑥段),描寫朔方的雪。
六:作業設計。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不翻書,完成課文內容填空。
1、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
2、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3、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學生氣齊讀課文引入:
二、認真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1、作者以異常熱切而深沉的筆調描繪了南國一幅(冬日雪野)圖,展現了(山花爛漫、生機盎然)的景象。
2、作者寫這段的思路是:先寫(雨),次寫(雪),進而寫(花),最后寫(蜜蜂),這種寫作順序是(先靜后動)。
3、作者寫“雪野中”“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和“雪下面冷綠的雜草”以及蜜蜂等,作用是什么?
起烘托作用,為了突出雪的色彩,營造優美宜人的意境。
4、江面的雪野中: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和雪下面冷綠的雜草以及忙碌的蜜蜂,由此可以聯想到英國詩人雪萊的一句名句是: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5、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作“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修飾“雪花”,強調了什么?(課后第二大題1小題)
“冰冷的”“堅硬的”強調雪的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最值得贊賞的。
6、際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分別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點?)(課后第二大題2小題)
“青春”“處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這里是指江面的雪蘊育著生命。
三、閱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1、用一句話概括這兩個自然段的大意。
江南的雪給孩子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2、找出作者描寫江南的雪的一些詞語,并體會作者對江南的雪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潔白、明艷,閃閃生光。——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3、南方的雪很美,讀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南方的雪給作者留下什么遺憾沒有呢?
有。因為它未經磨練,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不能持久。
師小結:江南的雪有一個色彩斑斕的環境,它有一種溫潤的美,一種豐富多彩的美。江南的雪,透露著盎然的生機,蘊育著蓬勃的生命。雪中的景,雪中的人,都融入了作者對南方冬天美好的回憶。但是它未經磨練,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不能持久。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小小的遺憾。
對北方的雪,作者又懷著一種什么感情呢?
四、認真閱讀課文第二大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1、找出描寫朔方的雪的句子(或者說突出寫了朔方的雪的什么特征)?(提示:抓住形態、動作描寫) 從擬人的角度來分析,朔方的雪具有人的哪些性格?
句子有: 性格
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 ——個性獨立
蓬勃地奮飛,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 ——個性張揚。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頑強不屈 (板書:個性獨立、個性張揚、頑強不屈)
2、作者借朔方的雪贊揚了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贊揚的是一種頑強不屈的戰斗精神。
3、北方的雪以孤獨寂寞卻從不妥協的姿態,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樂章:在“凜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儼然像一個斗士,像一個不屈的挑戰者。你能體會作者的用意嗎?
托物言志。北方的雪這種獨立、張揚、頑強不屈的精神與作者是何等的相似。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作者就是一個永不言敗的斗士,永不屈服的挑戰者。
4、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課后第二大題第3小題)
北方的雪的一個特點是孤獨,它又是死掉的雨,是雨死掉后的一種脫胎換骨,這是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它凝聚雨的靈魂。
5、作者為什么說: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
因為她不甘于像暖國的雨那樣單調、平庸,又不甘于像江南的雪那樣屈從于外物而消磨了斗志。所以,用“雨的精魂”稱朔方的雪,是對朔方的雪頑強追求理想、盡顯獨立和張揚個性精神的極力贊美。
五、概括全文主旨。
——本文通過對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繪,寄寓了作者為了國家民族的美好未來、決心將革命事業進行到底的胸懷和理想。
六、作業設計:
1、綜合全文,下列分析有錯誤的一項是:(d)
a、作者描寫江南與北方的雪景,在對比中體現了自己的情感傾向——在孤單的境遇中獨立抗爭的北方的雪更值得贊美。
b、作者借對生機盎然的江南雪景的描寫,抒發了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c、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之至”,北國的雪則“如粉”“如沙”,蓬勃奮飛,兩幅圖畫各具情態,別有特色。
d、作者借對旋轉飛騰、彌漫太空的朔方的雪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內心的不滿以及憎惡孤獨、冰冷、嚴酷的冬天的思想感情。
(提示d:作者是借雪來表達自己直面慘淡的人生以及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
2、至少寫四個與雪雪相關的成語,并任選一個解釋。
附:與雪相關的一些成語。
映雪讀書 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讀書刻苦。
粵犬吠雪 兩廣很少下雪,狗看見下雪就叫。比喻少見多怪。
雪泥鴻爪 大雁在雪泥上踏過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
雪窖冰天 到處是冰和雪。指嚴寒地區。
陽春白雪 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雪中送炭 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雪上加霜 比喻接連遭受災難,損害愈加嚴重。
孫康映雪 比喻讀書非常刻苦。
挑雪填井 比喻勞而無功。
如湯沃雪 湯:熱水;沃:澆。象用熱水澆雪一樣。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決。
飛鴻印雪 比喻事情經過所留下的痕跡。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比喻不要多管閑事。
風雪交加 暴風雪一齊襲來。形容天氣十分惡劣
洪爐點雪 大火爐里放進一點雪,馬上就會融化。比喻對問題領會極快。
風花雪月 原指舊時詩文里經常描寫的自然景物。
后比喻堆砌詞藻、內容貧乏空洞的詩文。也指愛情之事或花天酒地…
鵝毛大雪 像鵝毛一樣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沉冤莫雪 沉冤:長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雪:無法昭雪。長期得不到昭雪的冤案
冰天雪地 形容冰雪漫天蓋地。冰雪聰明 比喻人聰明非凡。
蟬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見聞不廣。
冰天雪窖 窖:收藏物品的地下室。到處是冰和雪。形容極為寒冷的景象
冰肌雪腸 比喻身心潔白,沒有污點。 冰魂雪魄 比喻人品質高尚純潔。
擔雪塞井 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勞無功。 程門立雪 比喻尊師。
報仇雪恥 報:報復;仇:仇恨;雪:洗刷,除去;恥:恥辱。報復冤仇,洗刷恥辱
飽經霜雪 飽:充分;經:經歷;霜雪:比喻艱難困苦。形容經歷許許多多的艱難困苦
抱怨雪恥 報:報復。雪:洗刷掉。報怨恨,雪恥辱。
白雪皚皚 皚皚:潔白的樣子,多用來形容霜雪。潔白的積雪銀光耀眼。
報仇雪恨 報冤仇,除仇恨。雪,洗刷掉。
傲雪欺霜 形容不畏霜雪嚴寒,外界條件越艱苦越有精神。
比喻經過長期磨練,面對冷酷迫害或打擊毫不示弱、無所…
傲雪凌霜 形容不畏霜雪嚴寒,外界條件越艱苦越有精神。
比喻經過長期磨練,面對冷酷迫害或打擊毫不示弱、無所…
傲霜斗雪 傲視寒霜,抗擊白雪。形容不畏嚴寒。比喻人身處逆境而不屈服。
《雪》八下 篇13
教學目的
1.學習文章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中閃現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1.景物描寫的特點。
2.理解文章語言的深層含義。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磬口(qing4) 忙碌(lu4) 脂粉奩(Iian2)
灼灼(zhuo2) 嘻笑(xi1) 褪盡(tui4)
朔方(shuo4) 凜冽(lin3lie4)
2.解釋下列詞語。
博識:見識廣博。
凜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靈,魂靈。
消釋:消溶。
升騰:(火焰、氣體等)向上升起。
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之至”,北國的雪則“如粉”、“如沙”,隨著旋風蓬勃奮飛。作者以鮮明的形象,展現了兩幅各具特色的畫面,營造了兩種不同的情感氛圍。本文文字精辟,蘊含豐富,需要細細品讀。
教師借助多媒體電腦,演示江南的雪,北國的雪,讓學生感受漫天..,《雪》寫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然而,北方還處于一片寒凍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姿態,去尋求“革新的破壞者”,去戰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說、雜文進行戰斗。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詩二十三篇,也是魯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懷與進行對敵斗爭的記錄。本文也是魯迅當時內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現。
初步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學生交流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談體會。
四、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討論、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寫江南的雪與雪野,抒發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寫朔方的雪,表現了對冷酷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五、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學生朗讀課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劃分兩個層次?
明確:
第一層(第一自然段),描寫充滿生機的江南柔雪。
第二層(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情景。
提問:第一自然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細致地描寫了江南的雪?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作者以飽蘸深情的彩筆,繪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畫。作者從四個方面細致地描寫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國的雨和“單調”來反襯雪花的“燦爛”。
二是直接寫雪的質地、顏色,“滋潤美艷”,猶如充滿青春的壯健少女的皮膚。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別細寫了花的不同種類、多樣形狀和各種顏色,襯托雪的美麗。在數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紅、深黃、自中隱青和草的冷綠,映襯雪的潔白,使柔雪顯得更為明艷。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飛著”,“嗡嗡地鬧著”。這一“飛”一“鬧”煞時使整個雪野活躍起來,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這里,不僅使讀者看見爛漫的冬花,而且仿佛聽到吟唱的春蟲,感受到作者熱烈期待春天的心聲。
提問: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作與神情的詞語,體會其作用。 。 。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為了進一步擴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兒童塑雪羅漢的水墨畫,通過“呵”、”偷”、“訪問”、·t拍手”、“點頭”、“嘻笑”這些充滿活力的詞,刻畫了兒童特有的動作與神情,反映了他們天真活潑、純潔的心靈,真切、傳種、熱鬧、有趣。雪羅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羅漢,由于寒夜的襲擊,終于褪盡了胭脂,“成為不知道算什么”。這里,通過雪羅漢被淡忘、消釋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與苦悶的心情,喊出了對黑暗現實的抗議。
六、小結
第一部分作者滿懷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回憶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雖是回憶,卻是展望。雖是冬天,卻已聽到春天的腳步聲。在苦寂中,作者回憶兒時的生活。因為兒童是人類的春天,寫兒童不怕嚴冬,朝氣蓬勃,更加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殷切期待與熱烈呼喚。行文雖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卻閃爍著理想的光芒。
七、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朗讀課文。
聽寫詞語:博識、消釋、褪盡、凜冽、嘻笑、朔方。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學生朗讀第4至6段,思考:這部分可分為哪兩個層次?
明確:
第二部分可概括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四自然段),寫朔方飛雪的磅礴氣勢。
第二層(第五至六自然段),寫朔方飛雪的精神。
提問: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寫法來描繪朔方飛雪的?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第四自然段與上文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點,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產生了內在聯系。第四自然段開頭用“但是”這個轉折詞巧妙地轉到對朔方飛雪的描寫,并表明朔方的飛雪和滋潤美艷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而且和它們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這里作者不僅如實地反映了朔方嚴冬的景
象,而且也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在惡劣的環境下,朔方飛雪并不安于孤獨凄涼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這里作者以熾烈的感情,豪放的語言,剛勁的筆力,描繪朔方飛雪磅礴的氣勢,我們從朔方飛雪沖破酷寒的壓迫,自由馳騁于太空的壯舉,自然聯想到當時作者及進步人士所作的種種不屈斗爭,作者借朔方飛雪奮飛的情景,抒發他那不畏艱險,渴望戰斗的豪情。
提問: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的含義?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最后兩段,作者從雪與雨的關系上,進一步深化朔方飛雪蓬勃奮飛的意境,與篇首相呼應。嚴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變成雪,但雪不屈于嚴寒。“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旋轉、升騰。這里包含的詩人的感情,是對寒冷環境的反抗,也是對不屈的、斗爭的品格的歌頌,有荷戟獨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戰斗的倔強精神。魯迅在孤獨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語言,抒發了自己同凜冽的嚴冬一樣的社會勇猛奮戰的激情。滋潤美艷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蘊蓄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斗爭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著魯迅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斗來創造一個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雖流露孤軍奮戰的心緒與深受黑暗的重壓之感,但主導思想是積極的、戰斗的。
三、理解語句含義
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語句,探究括號里的問題。 、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
(用“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修飾“雪花”,強調了什么?)
2.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
(“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分別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點?)
3.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第1題,這里以“暖國的雨”的單調襯托了江南雪花的嬌艷明媚,同
時對“暖國的雨”提出問題,又為后文寫朔方飛雪埋下伏筆,反襯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第2題,作者贊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它蘊含著“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不僅說明了江南雪花的特點,也表露了作者對江南柔雪充滿懷念與喜愛的感情。
第3題,雨是雪的初始階段,雪是雨的升華。作者用肯定的語氣,贊揚了朔方飛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時對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贊頌朔方的飛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說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潑的精神,這個結尾耐人尋味。
四、學習文章寫法
引導學生談自己讀了這篇散文詩后的體會,互相交流。
明確: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詩,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傾注于對景物的描繪中。行文雖然也流露出一種孤寂的情緒,但是掩蓋不住作品中閃現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
寫法特點:①景物描寫由點及面,由靜到動,逐漸展開。②強烈的對比手法,使記憶中的江南雪野生氣勃勃的景象襯托出空曠寂寞、荒涼寒冷的現實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訓練
課文中寫了塑雪羅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了雪地捕鳥,描寫都非常生動傳神。你在雪地里做過什么游戲?試寫二段文字描述出來。沒有見過雪的同學可以寫想像作文。
學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師加以評價。
六、小結
<雪>是<野草>中最適合中學生閱讀的一篇。作者細致生動地描寫了江南的雪景與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較中表現了自己的傾向。作者更為欣賞“朔方的雪”,因為“朔方的雪決不粘連”、“奮飛”、“旋轉”、“升騰”。體現了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這種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貫之的前行動力。.
七、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雪》八下 篇14
師:剛才我們小伙伴之間再次朗讀了全文。現在我們來做一個“考考你爭當小博士”的游戲,請你根據課文提幾個問題考考大家。
師生:“考──考──你”爭當“小博士”現在開始:
生:我想提個問題:雪孩子到哪里去了呢?
生:我知道:他化成水,飛到天上變成了白云。
生:水怎么會飛到天上呢?
生:我媽媽說過:太陽出來,水會變成水蒸氣就飛到天上去了。
師:你知道得真多,真是個“小博士”。(掌聲)大家看──
CAI課件:
雪融化變成水──水變成水蒸氣慢慢蒸發──水蒸氣空中會聚集成云。
師:那你們覺得雪孩子還會回來嗎?
生:還會回來。第二年冬天下雪的時候,小白兔就可以堆個雪孩子。
生:不對,過幾天下雪的時候,小白兔就可以堆個雪孩子了。
師;你們說的都對。請看──CAI課件:云變成雪的過程。
師:只要云能變成雪花落在地面,小白兔就可以再堆個雪孩子了。下面,大家可以繼續提問:
生:雪孩子家著火了,他為什么不知道?
生:雪孩子和小白兔玩得太累了。
生:因為雪孩子睡得很香,睡得很沉,發生的事他一點兒也不知道。
生:雪孩子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
生:因為雪孩子很喜歡小白兔,他不想讓火把小白兔燒死。
生:因為是免媽媽做的雪孩子,小白兔是他的小主人。所以他要救小白兔。
生:雪孩子很愛幫助別人。
生:雪孩子是一個雪人兒,就像我們冬天堆的雪人一樣,他怎么還會走路,還會跑呢?
生:──(無言以對)這是假的。
師:你連這樣的問題都能提出來,了不起!(獎勵“小博士”)其實呀!這篇課文是一個童話故事。童話故事中的動物、植物都像人一樣會說話,會走路還會思考呢!小朋友們在課外可以讀一讀更多的童話故事。
【教學反思】
巧評價,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有人認為:一年級的孩子,剛剛入學連話都說不清楚,就更談不上什么質疑能力啦!但是,我覺得質疑要從小抓起,質疑能力要從小開始培養。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由于孩子們年齡小、知識少、經驗缺乏,起初我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對孩子們的質疑能力作個了解。但是,上述片斷向我們證實:孩子們不僅有提出問題的潛能,而且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令我完全出乎意料的是,經過短期的訓練,孩子們競能提出如此有價值的問題,真是讓我感到既驚奇又驚喜呀!事實證明:只要教師巧于評價,善于引導,孩子們就會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質疑潛能。
在課程改革的指引下,有些教師的評價語言的確注重了激勵性、全面性。課堂上,“你真棒”“行”“可以”“對”“不錯”等鼓勵性的語言隨處可聽,“你說”“請他說”“你讀”“他讀”等客串性的語言隨處可聞。但我們細想一下,這些評價語言能真正地引起學生對語言文字本身產生興趣嗎?沒有深入引導的評價語言對學生的作用只是表面的,短效的。教師的評價語言只有“引之得當”“引之有法”“引之得益”,學生才會有所建構,有所發展。善引導的評價語言對學生的作用才是長效的,內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