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精選16篇)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1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作者:魏學洢
執教:上外大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 岳化宇
教學目的:
1、 解決本單元教學要求——段篇質疑中提出的幾個問題。
2、 通過對說明文的學習探討作者如何選材組材為中心服務的特點。
教學重點:圍繞學生課前質疑的問題展開討論,以便深入理解課文。
1、作者為何先寫船艙再寫船頭?引用蘇軾《赤壁賦》語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態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題無關,可否去掉?
教學難點:作者文章中蘊涵的深層思想。
教學方法:討論、引導、評述。
教學步驟:
一. 課前3分鐘“介紹”。學生介紹《小王子》及作者,點評。
二. 復習前一節課相關文言常識。(出示幻燈片)
1、字音:
罔不 貽 八分有奇 衣褶 矯首昂視 不屬 錐髻 虞山 篆章
2、 解釋加點字的含義:
明有奇巧人 特別手巧
罔不因勢象形 無不 模擬(如 象形字)
石青糝之 涂
其兩膝相比者 *近 (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珠可歷歷數也 清清楚楚(如“歷歷在目”)
其船背稍夷 平 (“化險為夷” 的“夷”為“平安”)
鉤畫了了 清清楚楚(今有“清晰明了”)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挑選
3、 比較多義詞的用法:
為宮室/ 中軒敞者為艙/ 為人五 (刻——是——刻有)
能以徑寸之木/ 以至鳥獸、木石 (木頭——樹木,如“草木皆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長約八分有奇 (特別——零數)
東坡右手執卷端/ 其人視端容寂 (邊——正,如“端正”)
高可二黍許/ 珠可歷歷數也 (大約——可以)
能以徑寸之木/ 閉之/ 石青糝之/ 左臂掛念珠倚之 (的——窗——涂——左膝)
4、 找出句中通假字。
長約八分有奇 “有”同“又”
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橫”
詘右臂支船 “詘”同“屈”
三、新授:
前邊我們掃除了字面障礙,簡單明確了本文總分總結構及主體部分以空間方位(船艙——船頭——船尾——船背)為順序的說明順序,也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了蘇軾及其《赤壁賦》,今天我們來討論同學們段篇質疑中提到的幾個問題:(幻燈片顯示)
1、作者為何先寫船艙再寫船頭?引用蘇軾《赤壁賦》語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態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題無關,可否去掉?
4、本文似乎是一篇簡單的說明文,好像沒表達什么更深的感情,是這樣的嗎?
老師:首先請同學們來看問題1——作者為何先寫船艙后寫船頭?(同桌討論)
學生:思考,但一時沒有答案。
老師:齊讀一下課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總結一下作者筆下的核舟特點:
學生甲:小巧
老師:學會從文本中找有代表性的詞語來表達
學生:奇巧、靈怪
老師:為什么說它奇巧、靈怪?
學生:那么小一個核舟,刻了那么多人和物。
老師:請同學們邊看核舟的圖示(幻燈片顯示),邊思考——核舟的大小(長八分有奇,八分,不足3厘米,高兩黍許,即兩個黃米粒高。這么小的一個空間內王叔遠刻了什么?
學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蓬;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三十有四。
老師:是不是刻畫東西多,刀法精細就可以稱為“靈怪、奇巧”?
學生:搖頭,但不能說出所以然。
老師:雕刻出來的材料多但不能說明精,充其量只能說明他技術高超而不能說明他藝術性強。如果作品缺乏主題也就缺了靈魂。大家看核舟的主題是什么?
學生:蘇軾泛舟赤壁
老師:王叔遠贈送核舟時明明確確告訴作者雕刻主題了嗎?
學生:沒有
老師:那他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猜測出來的,他用了一個“蓋”
老師:根據呢?
學生:船艙部分對聯的描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句子是《赤壁賦》中的句子。
老師:那么這兩個句子的作用是什么呢?
學生甲:是蘇軾兩次游覽赤壁的環境描寫,秋季和夏季
學生乙:它交代了蘇軾仕途不得意時泛舟看到的美好景色,在這樣的美好景色里他才能忘卻憂愁。
學生丙:很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和《鈷姆潭西小丘記》里的環境和感情吧?
老師:很好,能聯想到剛剛學過的柳宗元,柳和蘇相似的經歷,相似的環境。《赤壁賦》中“耳得之為聲,目遇之成色”的環境與《鈷姆潭西小丘記》多么相似。請同學們回憶
“清泠之狀與目謀,瀴瀴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齊聲背誦)
老師:好,眼前有多少恬淡與美好,心中有多少塊壘之氣不能宣泄呢!那么現在可以總結出兩副對聯的作用和作者先寫船艙的用意了吧?
學生甲:交代環境,利于突出主題
學生乙:打破時空局限,移來江上風月
老師:很好很好,有了這樣的背景,興趣相投而又神態各異的人物出場就合情合理了。
老師查過一些資料,桃核舟是雕刻的禁區,因為紋路比較粗,而且多有小孔通內部,能用的材料萬中選一,明清只有極少的人敢向桃核下手。王叔遠也只雕出了兩三枚核舟。又因為傳說桃木能辟邪,一如我們學過的王安石《元日》中的描寫“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樣,所以桃核雕一般存于宮廷,貴于金銀。你覺得王叔遠把這么珍貴的核舟送給作者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他們關系好吧。
老師:除了這一點,還有嗎?
學生:王叔遠覺得作者能讀懂他,能理解他的苦心吧。
老師:很好。知己。下面看作者怎么樣讀懂王叔遠的。請同學們思考第2個問題——人物刻畫有什么作用?
學生沉思。
老師:音樂家通過音樂說話,舞蹈家通過形體說話,文學家通過語言說話,那么雕刻家通過什么來說話呢?
出示幻燈片——課文第三自然段。老師范讀,請學生上臺表演三個主要人物的動作神態。注意人物的細微差別。
學生三人上臺,分別模擬蘇軾、魯直和佛印。其余同學互相提醒學生突出“執卷端,撫魯直背,如有所語,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詘又臂”等動作。
老師:能分析三人的動作神態有什么特點嗎?
學生甲:三人都比較放松,自然。好象心情也都比較好。
老師:對,寬松的氣氛里能看出他們豁達的胸懷。但我們看過《赤壁賦》。里邊交代過蘇軾與誰游赤壁嗎?
學生:只說過“客”,但沒說誰。
老師:那么我們可以看出來,王叔遠有意識地把仕途不得意、有退隱思想的蘇軾與好友魯直和皈依佛門的佛印請到了一起,可見他真是讀透了《赤壁賦》讀透了蘇軾。這樣的三個人物面對如畫的江月,很自然能產生“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思想。同學們再來看,三位主人公神態一樣嗎?
學生:不同。蘇軾和魯直更為謹慎一點,而佛印是目中無人了。
老師:為什么會如此呢?
學生:蘇軾和魯直畢竟還在做官,而佛印已經出家。
老師:對。前兩位并未退出官場,也未脫出紅塵,從他們“共閱一手卷”的如癡如醉可以看得出,而佛印已看破紅塵,所以能放浪形骸。
主人公如此,兩個舟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下面再請兩個同學來模擬兩“舟子”的神態。
學生兩人上場,根據理解和老師的朗讀來做動作。學生互相提醒“錐髻仰面,攀右趾,若嘯呼狀;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的神態刻畫。
老師:兩個舟子是隨從人物,寫他們兩個是否多余?
學生:不是,應該也是一種襯托。船漿閑置不用,水手沒有在崗位上,一個仰天吹哨,一個平靜如水。可見真是“泛舟”,可見主人給他們的環境也是很輕松的。
老師:對,水手如斯,可見主人更是如斯。這樣愉悅的環境,這樣優美的景色,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能與自然溶為一體,物我合一,該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我想兩個舟子也是王叔遠向主人公送去的會心的微笑吧。下面請大家再來看文章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個問題——最后一段與核舟關系不大,能去掉嗎?
學生:不能,是在總結。
老師:好。老師現在也來總結一下
有蘇軾泛舟赤壁,方有了《赤壁賦》,有了《赤壁賦》,方有了核舟,有了核舟,方有了《核舟記》。一根紅線穿了幾粒明珠,這在中國文學史上實屬罕見。魏學洢看似在一板一眼地介紹核舟,但全文卻充實而又光輝。作為雕刻藝人,王叔遠捕捉并刻畫了瞬間的人物形象,讓人物的組合在默然無聲中說話,他讀懂了蘇東坡。而魏學洢又讀懂了王叔遠,他在審視核舟時聆聽了這種奇妙的“說話”,借助了一系列的動詞來為人物添色。我認為他在構思本文時,胸中有赤壁的如畫江山,有蘇軾為之神往的人生佳境,有審視和贊賞“靈技”的靈感,有把這一切混沌起來加以升華、融如自我的創造力。(幻燈片)他在文章結尾處連用了九個“為”字,我們可以設想,他是怎樣掰著手指頭,如數家珍第一一點算。這里邊有有朋如此的自豪,有對這一微雕精品的真誠而又熱烈的贊嘆。同學們,魏學洢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僅是一枚小小的核舟,他還教會了我們如何閱讀:不僅用眼睛看,還要用心來思考。
《核舟記》教學參考
魏學洢
閱讀提示
魏學洢(yī)(約1596-約1625),字子敬,浙江嘉善(現在浙江省嘉興市)人,著有《茅檐集》。本文是記一件工藝美術品(一位民間藝術家在一枚桃核上雕刻的蘇東坡泛舟赤壁的故事),文章對核舟的描述也就是生動的說明。全文只用了400多字,卻描述了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蓬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蓬,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練習
一 本文語言簡潔、周密、生動,精讀課文,回答下邊的問題。
1.簡潔:文字少,傳播的信息量大。
(1)以第二段為例,用了_____字,寫了________景物。
(2)翻譯古代漢語,文字應力求簡潔。下邊是課文第二段的現代漢語譯文,文字不夠簡潔,大約可刪去30字左右,請你修改。
這只船從頭到尾的長度大約是八分還多一點,高大概是兩個黃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間高大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船艙的上面蓋著一張竹篛做成的船篷。船艙的旁邊開著小小的窗戶,左右兩邊的窗戶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戶一看,可以看見左右兩邊雕刻著花紋的欄桿正好相對。把窗戶關上以后,又可以看見右邊窗戶上面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的窗戶上面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每個字都用石青給它上了色。
2.周密:用語前后照應,互相關聯。
指出下邊加黑詞語和什么照應,和什么關聯。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3.生動:一般來說,描述出特點的就生動。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寫出東坡外貌特征;“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寫出舟子的姿態特征。類似的例子,文中還有,試舉二三例。
二 文言文使用數量詞和現代文不同,把下邊的語句譯成現代漢語,比較一下,不同在哪里?
1.蘇、黃共閱一手卷
2.舟尾橫臥一楫
3.又用篆章一
4.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
三 背誦第三段。
作 文 訓 練
說明語言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準確,是說明語言的基本特征。寫說明文,如果不能用準確的語言解說事物,闡明事理,那么,所介紹的知識也就不能表述準確,甚至還可能發生誤解。
準確性和多樣性、靈活性并不矛盾,多樣和靈活,必須以準確為前提。現在分析一下
關于注意交通安全的幾句常見的話:
①遵守交通規則。
②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請遵守交通規則。
③高高興興上班來,平平安安回家去。
④車走車行道,人走人行道,各行其道。
⑤寧停三分,不搶一秒。
⑥一看,二慢,三通過。
①語言概括,一般號召;④⑥語言具體,把遵守交通規則的要求具體化了;③似對行人的祝福語,懇切、和善,句式對稱;⑤猶似司機的誓言,表示對遵守交通規則的決心,簡明干脆;③⑤雖沒有說明指什么而言,但遵守交通規則的含意卻不言而喻;②意在教育,警醒,用語禮貌。
以上六則話語,講的都是遵守交通規則。如果僅僅用“遵守交通規則”一句話來表示,語言就顯得過于嚴肅,給人的印象不深。表達簡單的內容,尚且要講究語言的靈活多樣,那么表達復雜內容,語言的靈活多樣就更重要了。《蘇州園林》是這方面的范例。
說明語言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具有豐富的內涵。但就大的方面來說,主要是平實用語和生動用語兩種。下邊這段話引自《辭海》:
死海(dead sea)西南亞著名的大咸湖。在約旦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長75公里,東西寬5-16公里,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平均深度146米,最深395米,是世界陸地的最低處。有約旦河等注入。因溫度高、蒸發強烈,湖水含鹽度高達23%-25%,水生植物及魚類不能生存,沿海草木也很少。氯化物儲量在420億噸以上,并有溴化鎂。可提煉各種鹽類,尤以鉀鹽和溴最有價值。20世紀40年代于西北岸巖洞中,發現2000年前希伯來文經卷,稱“死海卷軸”,富考古價值。把《辭海》的“死海”解釋的語言和課文《死海不死》的語言比較,前者是平實的例子,后者則是生動的例子。
初學寫說明文,主要學會用平實語言說明,同時也可學習用生動語言來說明。
參考題目
1.生動的說明
①電子手表趣談
③香煙的自白
⑤雪花的自述
⑦請到蜂房作客
2.平實的說明
②電子手表的構造
④吸煙的害處
⑥為什么瑞雪兆豐年
⑧蜜蜂
附:資料
1.蜜蜂是不能單獨生活而必須過群體生活的昆蟲。
2.蜂群通常是由一只蜂王和一二萬只工蜂組成。
3.蜂王也叫母蜂,身體比工蜂長,也比工蜂重,它的職能是產卵,一晝夜可產1.5萬到兩萬粒卵。蜂王的壽命三年到五年,*工蜂采集花精供養。
4.工蜂擔負采集花粉、花蜜,釀制蜂糧,哺育蜂兒,飼喂蜂王,修造巢房,守衛蜂巢,調節蜂群內的溫度和濕度。最多活六個月。
5.開花時節,蜜蜂忙得忘記早晚,有時還趁著月色采花釀蜜。
6.在漫無邊際的大自然中,蜜蜂怎么知道什么植物在哪里開花流蜜呢?原來是有很多蜜蜂,先出巢四方偵查,回來把偵查的結果告訴它們的同伴。蜜蜂這種告訴方法,是它們特有的一種“語言”——蜜蜂的舞蹈。
7.蜜蜂要釀成一公斤蜜,必須在100萬朵花上采集原料。假如蜜蜂采蜜的花叢同蜂房的距離平均是一公里半,那么,蜜蜂采一公斤蜜,就得飛上45萬公里,差不多等于繞地球赤道飛行11圈。
8.一窩蜂,一年能割幾十斤蜜。在廣東,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閑著。蜜蜂吃得不多,每回割蜜,留下一點糖就行了。
9.蜜蜂輕易不蟄人,你要傷害它,才蟄;一蟄,它自己也就耗盡了生命,活不久了。
10.大黃蜂常常來到蜜蜂窩洞口,專干壞事,它們會咬死蜜蜂的。
語文活動
作文修改:重復羅嗦
避免重復羅嗦,使語言表達簡潔明快,這是寫作的一項基本要求。這方面常見的語病:第一、同一句內的字面重復。第二、同一句內的詞義重復。第三、堆砌成語。
練習
一 下邊三段文字有的同一句內字面重復,有的同一句內詞義重復,有的堆砌成語,根據文句意思,作必要的修改。
1.我走到水渠邊的綠色的菜地里,我找到了李靜,只見李靜他正小心翼翼地伸出兩只
手正向一只叫著的蟈蟈兒撲去。我大聲招呼他快過來,他答應了一聲,卻把蟈蟈兒給嚇跑了。
2.早晨,非常通紅的太陽剛從東方地平線上才升起來,我們小組的同學已經登上了小石山的頂峰上。放眼望去,嶄新的新住宅樓,整整齊齊的廠房,高高的電視發射塔,都沐浴在美麗好看的陽光中。
3.在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一處不是洋溢著春天的氣息呢?工農業戰線上,經濟改革深得人心,到處出現了“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局面。文藝百花園姹紫嫣紅,萬紫千紅,氣象萬千,新的電影、戲劇像朵朵爛漫的山花竟相開放。科技和教育領域不也是春意盎然、春光明媚、百花齊放、繁花似錦嗎?一項項科技成果,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蔥蘢的校園里,青少年學生正如茁壯的樹苗在長大成材。
二 下面一段文字中,連用了五次“兩只喜鵲”顯得重復羅嗦。你認為哪兩處可以刪去,哪兩處可以用“它們”來代替?
自從這兩只喜鵲到我家屋旁的臘梅樹上安家后,我就多了兩個伙伴。每天早晨我都要到樹下跳一跳,唱一唱,與喜鵲同樂。兩只喜鵲好像懂得我的心意。早晨,我挎上書包去上學,兩只喜鵲總要跟著我到離校不遠的小山上,等我到學校操場上以后,兩只喜鵲才“喳喳、喳喳”地唱著歌兒返回去。下午放學,兩只喜鵲又在那個小山上接我來了。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2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的課是《核舟記》。這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全文僅400余字。課文先概括介紹王叔遠的微雕技藝,交代核舟的來歷和它選取的歷史題材。然后,依次具體描繪核舟的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頭和船尾雕刻的五個人物為重點。文章的最后,將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數字總計一下,以具體詳實的數字,說明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下面我從幾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課。
一、新課標與教材的整合
(一)新課標與文言文教學
新課程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時時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或者暫時選擇不合作。先思考,再討論,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
新課程下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背誦優秀詩文篇章。關于教學,我認為應體現“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二)課文分析
《核舟記》是一篇教讀課文,具有一定的說明性,層次清晰、條理清楚,細致描述了核舟的藝術形象,說明雕刻者構思的巧妙、技藝的高超,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語言精煉、簡潔、周密、生動。
二、 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學生經過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會有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根據以上情況,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①積累一些重點文言字詞,能用現代漢語疏通文章大意。
②把握課文結構,學習按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③熟讀課文,能背誦一些自認為好的語句。
2、能力目標:領悟雕刻者的巧妙構思,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深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4、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目標的①、②、③
難點:③
三、教學步驟
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我將教學過程具體確定為課堂導入、整體感知、賞寶、說寶、雕寶五個環節,目的在于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1、學法:自主、探究、合作
2、教法:誦讀 點撥
四、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二)整體感知:
上課開始,通過聽示范朗讀,指導學生學會斷句,為后面一遍又一遍的讀做準備,在學生疏通文意之后,課堂訓練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現。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觀,易于糾錯,其使用不僅幫助學生鞏固、活用所學的知識,更好地積累詞語;而且便于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決學習的重點。同時也為下面的難點突破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課文探究:
受中央二臺“鑒寶”節目的啟發,我在課文探究上,把師生互動的過程分為“賞寶——說寶——雕寶”三步,以小組為學習單位,鍛煉學生合作學習精神。“賞寶”這一環節,是在學生讀課文的基礎上,帶著問題再深入讀課文,目的是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為誦讀課文打下基礎。“說寶”環節把過去單純的翻譯課文和背誦該為活潑有趣的搶答形式,克服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心理,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介紹核舟時,教師通過投影文字和形象的圖片展示,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內容。第三個環節是“雕寶”,也就是遷移訓練,它是作為課后的一種仿寫練筆,通過新穎的方式提出來,我想學生會很愿意嘗試的。
以上是我在設計《核舟記》時的幾點想法,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3
一、學習目標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說明順序 。
2.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3.了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二、教學重點: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教學難點: 古今詞義的異同、詞序和少數幾個句子。
三、作者簡介:
魏學洢:字子敬,明末人。其父魏大中,因彈劾魏忠賢被誣陷下獄,冤死獄中。他痛父奇冤,晨夕號泣,不久悲憤而死。他好學能文,是明代有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四、初讀文章
1.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洢( ) 皿( ) 貽( ) 罔( ) 黍( ) 神情與蘇、黃不屬( )八分有奇( )壬戌( )( )
2.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多rán ( ) ruò篷( ) 衣zhě( ) 橫臥一 jí( ) zhuàn 章( ) qū右臂( ) 椎 jì( ) yú山( )
五、疏通文意
1.解釋加橫線的字。
(1)為宮室、器皿、人物
(2)罔不因勢象形
(3)嘗貽余核舟一
(4)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5)高可二黍許
(6)清風徐來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嘗貽余核舟一,蓋大黃泛赤壁云。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4)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5)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六、深入探究
1.作者是如何介紹三個人物的?這三人的位置、神態各是什么?從作者的刻畫中能顯露出所雕人物怎樣的性格身份?
2.把“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約”、“可”和“許”去掉可以嗎?為什么?
七、反饋檢測:
1、解釋加橫線的字。
(1)高可二黍許
(2)清風徐來
(3)與蘇、黃不屬
(4)詘右臂支船
2.歸納本篇說明文的寫作技巧。
以 為序,層次 ,構思 , 跟描寫結合。
八、 課外作業 :
背誦和默寫課文第二段。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課文。
3、學習本文有條不紊的說明順序。
4、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認識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重點掌握本文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課文。
3、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認識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難點:有條不紊的說明順序。
【教學方法】
自學點撥。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重點掌握本文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活板》這一課中,我們已經了解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其實,在我國古代,像畢昇這樣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遠也是其中一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介紹他雕刻技藝的課文。
二、板書課題
三、簡介作者及作品
本文選自清朝人張潮編輯的短篇小說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學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四、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和文言語句的停頓。
五、自學課文
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識,解釋文言實詞和虛詞,翻譯課文。將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以小組為單位提出,集體解決。
六、集體解疑
七、檢查自學情況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魏學洢( ) 器皿( )罔不因勢象形( )嘗貽余核舟一( )
長約八分有奇( )( )二黍許( ) 篛蓬( )石青糝之( )
多髯( )手卷( )衣褶( )矯首( )不屬( )
詘右臂( )舟楫( )椎髻( )叔遠甫( )篆章( )
2、解釋加點詞語:
明有奇巧人 罔不因勢象形
嘗貽余核舟一 八分有奇
中軒敞者為艙 峨冠而多髯者
其兩膝相比者 佛印絕類彌勒
神情與蘇、黃不屬 題名其上
又用篆章一 其船背稍夷
計其長曾不盈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3、辨析詞義:
罔不因勢象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無案牘之勞形 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許
每一字皆有數印 珠可粒粒數也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左手撫魯直背
佛印居右 左手撫爐
啟窗而觀 其兩膝相比者
中峨冠而多髯者 而豎其左膝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其人視端容寂
而豎其左膝 其船背稍夷
計其長曾不盈寸
4、劃分停頓: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軒敞者/為艙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珠/可歷歷數也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5、翻譯文言語句: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八、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掌握本課所學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條不紊的說明順序。
2、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認識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二、賞析課文
1、集體朗讀課文并思考:
⑴ 理清本文的段落結構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容。
⑵ 弄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討論明確:
⑴ 本文采用了“總述—分述—總述”的結構形式。全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紹王叔遠精湛的雕刻技藝,點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及其來歷。
第二部分(第2~5段),詳細說明核舟的大小、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可分兩層。第一層(第2~4段),具體介紹核舟的正面,這是顯示雕刻家巧妙構思和精湛技藝的主要部分。第二層(第5段),介紹核舟的背面,寫王叔遠的題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總計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數目,贊嘆雕刻家的技藝。
2、課文第二部分介紹核舟按空間順序有主有次地說明。先介紹核舟的證明,再介紹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點介紹,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紹。在介紹核舟的正面時,先介紹中間的船艙,然后介紹船頭,最后介紹船尾。
指名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⑴ 找出本部分中能總括全文,突出王叔遠雕刻技藝特點的詞語。
⑵ 本部分分別從哪些方面說明王叔遠技藝的精湛?
⑶ “蓋大蘇泛赤壁云”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
⑴ 奇巧。
⑵ “能以──各具情態”分別從原材料的微小,表現題材的廣泛,藝術構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藝說明王叔遠技藝的精湛。
⑶ 在全文起著橋梁作用,為下文張本,總起下文。
3、指名朗讀課文第二段并思考:
⑴ 這一段的內容是什么?
⑵ 介紹“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作者 意在表現什么?
⑶ 請同學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動口講一講。
討論明確:
⑴ 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船艙,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⑵ 以核舟“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小跟船艙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細相對照,突出王叔遠雕刻技藝的“奇巧”。
4、指名朗讀課文第三段并思考:
⑴ 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著重說明什么?
⑵ 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么?
⑶ 從作者對佛印的神態、動作的刻畫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⑷ 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⑸ 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
討論明確:
⑴ 著力表現蘇武、魯直和佛印三位游覽者的神情態度。
⑵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表現他們豁達、豪放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⑶ 一個不拘于世俗禮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⑷ 是蘇東坡。因為刻畫得仔細,所以作者當然也寫得細膩;同時還因為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這樣說明與主題吻合。
⑸ 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5、指名朗讀課文第四段并思考:
⑴ 這一段文字的說明結構。
⑵ 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討論明確:
⑴ 運用了總分結構。先總說“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⑵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
6、指名朗讀課文第五段并思考:
⑴ 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⑵ 寫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面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⑶ 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寫嗎?
討論明確:
⑴ 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⑵ 這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現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⑶ 不能。因為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補充。
7、指名朗讀課文第三部分并思考:
作者為什么要對船上的事物進行不厭其煩地點數和說明?
討論明確:強調了盡管核舟的體積之小,,讓人對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豐富嘆為觀止。此時,作者最后發出的感嘆“技藝靈怪矣哉”,也正是讀者由衷地感受。
三、拓展延伸
學習古人,了解我們祖先的偉大藝術創造,并不是讓我們找到什么心理平衡,面對我們先人曾優越西方的那么早的發明創造,面對發達國家飛速發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們國家科技發展的水平位置,我們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鑒、繼承、發揚,再發明,再創造。讀了《核舟記》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么?請與同學一起討論、交流。
四、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本文。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5
第一課時
設計思路: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重點放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上。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課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查字典和參看注釋細讀課文。并隨時記下難懂的問題,等下節課解決。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工藝美術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學們推薦的是一篇介紹工藝小品的文章——《核舟記》(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省嘉興市)人。其父親魏大在明熹宗時做“給事中”官,因上流指責權奸魏忠賢結黨樹威,被逮捕下獄。魏學洢盡力營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獄中,學洢痛父冤枉,晨夕號泣,自己又受到閹黨迫害威逼,不久悲憤而死,只活了30歲。
他一生沒做過官,生前好學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閱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然后正音及解決疑難詞句。(可以聽錄音)
(1)正音。(略)
(2)釋詞。(略)
(3)重點句子:
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都能順著原材料的格局來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須的是蘇東坡。
③其人視端容寂:那人正眼看著爐子,神色平靜。
④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筆劃像蚊子的腳一樣細,筆筆清楚,顏色是黑的。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是挑揀狹長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靈怪矣哉:這種技藝,也真夠奇妙的了!
讓學生根據這些內容,自主學習,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結成小組,互相討論。
四、理清說明的內容及順序。
明確:本文結構屬于總一分一總,開頭總寫,由評論引入所要說明的事物,結尾再總寫,在總述事物概貌的基礎上再作扼要的評論。
說明對象:核舟
五、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對課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領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組成。同學們都積極動口、動手、動腦,自行解決了不少問題,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找一找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如數詞的使用,實詞中個別詞的變化等等。
六、布置作業
1.本文開頭一段稱贊王叔遠手藝“奇巧”,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這一段對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細,作者是怎樣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傳神,你最欣賞哪些地方?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題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記”是一種怎樣的文體?
(5)文章主體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二、研讀課文
朗讀課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讀,師讀齊讀等方式,對讀得好的同學給予鼓勵,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讀書力求使用普通話,尤其注意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的讀法,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3.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設計問題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現“核舟”主題的句子。
(3)找出說明原料小而表現題材廣的句子。
(4)說明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
(2)蓋大蘇泛赤壁云。
(3)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
(4)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找四名學生朗讀第2-5段,然后分析討論。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致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可分成幾個層次?
第2-4段是一層,說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層,說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順序說明的。
(2)研讀第二段。設計問題如下。
①這一段的內容是什么?
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船艙,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②介紹“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作者意在表現什么?
突出王叔遠的“奇巧”、“靈怪”,從而也突出了說明中心。
③請同學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動口講一講。
(3)研讀第三段。
討論:①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著重說明什么?
著力表現蘇武、魯直和佛印三位游覽者的神情態度。
開展小活動:課堂表演(找三個男生分別扭作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讓他們按照課文中所述的情境實際演練,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變抽象為形象,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達到愉快教學的目的)。
教師點撥:“東坡”與“魯直”共閱一手卷,如有所語,“佛印”矯首昂視,屈膝盤坐,神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表演完畢后設計思考題如下:
②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么?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表現他們豁達、豪放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則是蘇黃二人的陪襯,他的表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
③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是蘇東坡。因為刻畫得仔細,所以作者當然也寫得細膩;同時還因為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這樣說明與主題吻合。
④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
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小結第三段:這段文字,說明人物神情態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描述每個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順序,層次分明。
(4)研讀第四段。
開展小活動——課堂表演。
讓兩名男生扮作兩個舟子,身邊放上一些道具充當“楫”、“壺”、“爐”“蒲葵扇”等物,模擬兩名舟子的神情動作,讓講臺下的同學觀看并說出他們跟書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變抽象文字為具體形象。下一步,教師設計以下問題:
①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總說“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②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
③小結:第2-4段是寫船的正面,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
④請同學們發揮想像力,想像一下當時蘇軾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時的情景。
教師可引導:正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時,三個知心朋友暫時把身邊瑣事放在腦后,乘一葉扁舟蕩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清風吹來,蕩起層層漣漪……
⑤研讀第五段,設計問題如下。
a.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b.寫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面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這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現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寫嗎?
不能。因為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補充。
至此課文全部研讀完畢。
三、總結、擴展
歸納本篇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如下:1.以空間為順序,層次清楚、主次分明。2.語言簡練、準確、生動。
本文中的數詞用法跟現代漢語里的不同,中間沒有量詞介入,直接修飾名詞。
四、布置作業
仿照本文的寫法,選取一工藝品,作簡要介紹,寫成一篇短小說明文。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6
文言文教學有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語言學習”,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具體內容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第二個目標是“傳承文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例如,教《鄒忌諷齊王納諫》肯定要教中國的“諫”文化,教《出師表》肯定要教中國的“臣”文化,教《陳情表》肯定要教中國的“孝”文化。
一般來說,語言教學遇到的困難是學生沒有“興趣”,文化教學遇到的困難是學生沒有“感覺”。能否找到一種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興趣又可以增強學生對古代文化的切近理解的教學方式,是搞好文言文教學的關鍵。
《核舟記》從語言教學來講,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定語后置、詞類活用、倒裝句、省略句、雙重否定句等內容。這些內容,只能隨文教學,但很容易陷于串講的泥坑,使學生學得枯燥。從文化教學來講,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理解我國古代工藝品的精巧,以及這種精巧中的民間審美意趣。這一內容涉及審美,學生缺乏具體可感的審美對象作參照,很容易流于一般化。
根據《核舟記》的寫作特點和學生學習這樣的課文時遇到的困難,我以“體驗中國古代工藝品的精巧”為教學主線,將語言教學融入到“體驗中國古代工藝品的精巧”的學習活動中。
上課伊始,我先把一個“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橄欖核放在一張紙上,展示給學生看。學生看到這么小的一個橄欖核,非常震撼。這樣,學生的印象就非常深,“體驗”了這個核舟的“小”——這個東西這么小,上面還刻那么多東西,而且還刻得那么好,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工藝品的“精巧”。
然后,進入重點教學環節。我在課外讓學生每人用一張紙折了一只船。上課的時候,我說:“今天我們學習《核舟記》,主要讓同學們完成一件事,就是把課文中寫到的人和物,按照課文中寫的位置,畫到你們折的紙船上。我們這堂課就是要比一比,看誰畫的最符合課文描寫的狀況。”學生一聽,頓時興趣大增,紛紛提筆準備畫。沒想到,他們立刻就遇到了問題:課文是怎么寫的呀?課文中的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呀?于是,學生紛紛埋頭認真閱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字句,就連忙看注釋,或相互之間討論起來。
平時我講文言字句,大家都不愿意聽,現在我變成最受歡迎的人了,都追著我問這一句是什么意思,那一句是什么意思。這個過程花了近20分鐘,實際的學習內容其實就是文言字詞句。這一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也許確實是枯燥的,但現在卻將它隱含在畫畫的過程中了:要畫好畫,就必須讀懂課文,因為畫的東西要“符合課文”。
等學生基本都畫好后,我先讓他們相互欣賞一下自己的作品,評價一下畫得怎么樣,以及跟課文里描述的有沒有不一樣,跟課文比誰更生動,然后再請同學展示自己的作品,對照課文說說哪里比不上課文所寫的核舟。這個活動,教學意圖其實就是“借自己的作品,或者說以自己的作品為參照,體驗課文里寫到的核舟的精巧”。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在課文中的一些具體描寫上,先理解課文中的描寫體現出來的神奇精妙,再比較自己畫得準確、生動與否。其實,“比較自己畫得準確、生動與否”只是一個“幌子”,目的是引著學生去體驗課文,體驗核舟的精巧。
從教學形態來看,這堂課的主體就是在“搞活動”,教學目標完全指向學生對文言知識和作品文化內涵的“體驗”。過去,我們講到文言教學,似乎體驗教學用得不多。大家似乎有一個看法,覺得文言文教學中,語言教學的內容必須講,講知識要領,講文言詞句的含義和規律。其實,在文言文教學中,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并不是要掌握多少文言的知識。
也就是說,不是看學生能不能說出這些文言文中所包含的“語言知識”,而是看學生能不能讀懂文言文的意思,體會到其中的韻味。這兩個方面靠的都是“文言語感”。“文言語感”的養成,是靠多讀,但現代學校教育中,我們可以提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時間極其有限,所以靠“多讀”(即閱讀量)已經不可能,只能靠“熟讀”,就是讀文言文要讀得細和深。
用體驗法來教文言文,就是要在“細讀”“深讀”上下功夫,達到深入學生內心,體會領悟文言詞句的韻味的目的。閱讀教學中,所謂“體驗”,就是要讓外在的語言進入學生的內心深處。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在很多情況下,恐怕非用體驗法不可。
再說文言文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我們看到很多文言文教學,講到文化的內涵,很容易出現一種傾向,就是脫離課文去空講文化。要么是把課文放在一邊,去講“孝文化”“忠文化”“臣文化”,要么是先講課文,再講“文化”,反正是“就文化講文化”。
這樣的文化教學一是違背語文學科的“獨當之任”,即“從語言的角度學文化、文學、文章”的根本任務,二是教學結果大多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認知”,學生的理解停留在一般性的條條框框上,或幾點干巴巴的結論上,沒有沉淀到內心。學生學習這些內容的時候重在“記憶”,而不是領悟、沉浸、熏陶、感化。顯然,記憶不是文化學習的主要方式,文化學習離開了領悟、沉浸、熏陶、感化,學到的不會是文化的精髓,只能是表皮。
我的體會是,在文言文教學中,不管是語言教學還是文化教學,體驗法都具有特殊的功效。善于運用體驗法,是搞好文言文教學的重要途徑。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7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
3.了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學設想
1.這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紹了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更具體地說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蘇軾、佛印、魯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態,核舟上的船艙、窗戶、對聯……,歷歷可見;層次分明,先概括介紹,然后具體加以說明,在具體說明中,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頂,最后歸納小結;重點明確,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文章以寫蘇東坡等三人坐在“船頭”的情景的第三段為重點,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讀懂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詞句的含意。教學中可逐句逐段講解,搞清文意,最后歸納小結。
3.用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字音、句讀念準確,讀通文章。
2.講解文章1、2段。
教學過程
一、學生各自閱讀課文。
要求:一、借助注釋、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么。三、閱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二、學生朗讀課文。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為好,酌情定奪。
三、講解課文1、2段。
第1段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云”,語氣詞,無義。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第2段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余數。“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提問二: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講解:這段主要采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讓學生背下來。
2.閱讀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講解3—6段
2.總觀全文,了解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高超。
3.本文簡練精致。先分說后總說。學習文言詞語、句式。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
先叫學生朗讀3—6段;再叫學生回答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畢,酌情講評。
二、講解3—6段。
第3段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執”,拿著;“端”,頭;“撫”,按,搭在上面。“魯直左手執卷末”,“末”,尾部。“其兩膝相比者”,“比”,緊靠;“者”,表定語后置,定語還原即為“相比之兩膝”。“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后省略“于”。“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左臂掛念珠倚之”,“倚”,yǐ,靠著;“之”,代左膝。“珠可歷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頭坐著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友聚會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態各異。“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蘇東坡坐在中間,他正與緊靠左首而坐的黃魯直“共閱”。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賞玩品評,神情專注。“佛印極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一幅超凡脫塵的神態,他右膝臥地,曲右臂支船,左膝豎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還掛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數。
提問二:這段文章在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世事而所好執著,“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閱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鐘情詩畫,篤于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出超塵脫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各呈其態。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為才高情篤的詩杰,一為超塵脫世的名僧,情態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卷底衣褶”之縐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問三:這段為何寫得比較多?
講解:這段的內容緊扣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這段當作全文的一個重點來寫,寫得比較多些。
第4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這句的主語是“左右”,不是“楫”,謂語是主謂結構“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攀”,抓著,拉著;“狀”,情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蒲葵”,也叫扇葉葵,棕櫚科常綠喬木;“撫”,摸著。“其人視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問:從這段文章看,這條船是在行進呢,還是已經停下了呢?從何見之?
講解:這條船已經停下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見到:一是“舟尾橫臥一楫”,船槳已經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兩個“舟子”之所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橫木上,右手扳弄著腳趾頭,口中還在隨情嘯叫,他沒有操槳駛船;另一是右手正拿著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沒有操槳駛船。
第5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字。“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鉤畫了了”,“鉤畫”,字的一鉤一畫。
第6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為篛篷,為楫……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單是念珠。“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小結:
1.提問: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優點?
講解:這篇文章有四大優點:簡練精致,形象逼真,層次分明,重點明確。(詳見“教學設想”)
2.一詞多義
為:①制,做。“為宮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有。“通計一舟,為人五”。
木:①木頭,木材。“能以徑寸之木”。
②樹。“以至鳥獸、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異。“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數,余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①動詞,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爐上有壺”。
②y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八分有奇”,“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開頭一邊。“東坡右手執卷端”。
②直,正。“其人視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后省略“于”。“則題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語后置 “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后,“者”,標志定語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余核舟一。”雙賓語是“余、核舟一”。
布置作業
1.熟讀全文,背誦第三段。能背誦全文者背誦全文。
2.作課文后面的練習。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8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致的描述說明的寫作方法。
2、 理解課文的一些句子中數詞直接修飾名詞的詞序特點,了解文章語言的準確、簡明。
3、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技藝。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句;
2、幫助學生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3、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讀想法。
2.發現法、探究法。
3.品讀法。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嘆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只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發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核舟記》通假字及一詞多義
通假字:
詘右臂支船 (詘——“屈”,彎曲。)
左手椅一衡木 (衡——“橫”,橫著)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簡——“揀”挑選)
約八分有奇 (有——“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為字共三十有四 (有——“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通“父”,對男子的美稱,多附于字之后)
一詞多義: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奇異、罕見、(手藝)奇妙。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零數,馀數。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有。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通“又”。
為:為宮室、器皿、人物 —— 雕刻成。
中軒敞者為艙 —— 是。
可:高可二黍許——大約。 珠可歷歷數也——可以
端:東坡右手執卷端——名詞,“右端” 其人視端容寂——形容詞,“端正、正”
《核舟記》復習指南
一、字句解釋
1.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關鍵字:為:做,這里指雕刻。罔不:無不,都。因:根據,依據。勢:這里指木頭原來的樣子。象:模擬。形:形狀,指所雕刻東西的形狀。各:各自。具:具有。情態:神情姿態。
句譯:(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宮殿房屋、器具、人物,直到飛禽走獸、樹木山石,無不能就著材料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2.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關鍵字:嘗:曾經。貽:贈送。余:我。蓋:連詞。大蘇:指蘇軾。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覽。云: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
句譯: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枚用果核(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游覽赤壁的故事(情景)。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關鍵字:奇:零頭、余數。可:大約。黍:黃米。許:上下、光景。
句譯:這只船從頭至尾長約八分有余,高大約有兩粒黃米左右。
4.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關鍵字:軒:高。敞:開敞。為:是。箬篷: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覆蓋。之:代詞,指船艙。
句譯:船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雕刻的)箬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在它上面。
5.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關鍵字:啟:打開,開啟。觀:看。雕欄:雕刻著花紋的欄桿。望:對著。(焉:于此。)
句譯:打開窗子來看,雕花的欄桿(在那里)左右相對。
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關鍵字:徐:緩緩地。興:起。
前句出自《后赤壁賦》,后句出自《前赤壁賦》。
7.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關鍵字:峨:高。峨冠:(戴著)高高的帽子。髯:胡須。為:是。居:處于。
句譯:中間戴著高帽子,胡須很多的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黃魯直在他的左邊。
8.蘇黃共閱一手卷。
關鍵字:閱:觀看,觀賞。手卷:指橫幅的書畫卷子。
句譯:蘇東坡和黃庭堅共同觀賞著一幅書畫手卷。
9.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關鍵字:執:拿。端:事物的一頭。卷端:指手卷的右邊一頭。卷末:指手卷的左邊一頭。撫:摸,按。語:說,說話。
句譯:東坡右手拿著手卷的右邊一頭,左手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左邊一頭,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著什么似的。
10.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
關鍵字:現:露出。
句譯: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
11.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關鍵字:比:靠近。隱:隱藏。
句譯: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隱藏在手卷下面的`衣服褶皺中。
1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關鍵字:絕:極。類:像。矯:舉。屬:類似。
句譯:佛印極像彌勒佛,袒著胸露著乳,抬頭仰望,神情與蘇黃二人不相類似。
13.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關鍵字:倚:倚靠。之:代詞它,指左膝。歷歷:清清楚楚。
句譯:(他)左臂上掛著念珠倚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14.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關鍵字:攀:拉,這里可譯作“扳”。若:好像。嘯呼:呼喊。狀:樣子。
句譯:(他)右手扳著(拉著)右腳趾,好像在呼喊的樣子。
15.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關鍵字:其:那。端:正。容:神色。寂:平靜。然:……的樣子。
句譯:那個人正視著茶壺,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16.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關鍵字:其:那。夷:平。
句譯:那船的背面較平,就在它上面題寫(雕刻者)名字。
17.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關鍵字:鉤畫:指筆畫。了了:清清楚楚。
句譯:文字筆畫細小得像蚊子的腳,一筆一畫都清清楚楚。
18.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念珠各一。
關鍵字:通:總共,全部。計:計算,統計。為:做,這里指雕刻。
句譯:總計整條船上,雕刻有五個人,八扇窗,箬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
19.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關鍵字:而:然而。計:計算。曾:尚,還。盈:滿。
句譯:然而計算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
2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關鍵字:蓋:可譯為“原來是”。簡:同“揀”,挑選。修:長。狹:窄。為:做,這里指雕刻。
句譯: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雕刻成這枚核舟)的。
21.嘻,技亦靈怪矣哉!
關鍵字:嘻:語氣詞。技:技藝。亦:也。靈怪:奇妙。矣哉,語氣詞,表示驚嘆。
句譯:啊,這技藝也真奇妙呀!
二、內容理解
1.作者為明末的魏學洢。選自清代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
2. 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布局。
第一部分(第1段):總述王叔遠技藝奇巧,引出核舟。
第二部分(第2——第5段):以空間為順序,圍繞“奇巧”特點,先總后分,有條不紊地細致描述核舟的各個部分。這是文章的主體。
第2段:總體大小,船艙。
第3段:船頭。
第4段:船尾。
第5段:船背。
第三部分(第六段):總述核舟的體積小,容量大,由衷贊美雕刻者高超的技藝。(首尾呼應)
3. 作者觀察細致,將說明與描寫相結合:
寫核舟上的人物,如東坡、佛印、舟子,通過肖像(外貌、神態)、動作等描寫,具體表現人物雕刻之栩栩如生;寫物件,如“珠可歷歷數也”,通過其“清晰可數”的細節,具體表現雕刻的精巧;寫文字,如“細若蚊足,鉤畫了了”,以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表現其筆畫之細,“了了”又突出其清晰,顯示雕刻之精細。聯系文中反復強調的“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曾不盈寸”,更讓人贊嘆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4. 中心歸納:本文通過對一枚核舟的描述說明,表現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藝和巧妙構思,由衷贊美了民間微雕藝術家的高超技藝。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9
在教授《核舟記》一文時,就采用了自讀、朗讀和表演相結合的方法。表演能使文本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能夠保證學生的積極參與,也便于學生理解、接受文本內容。因為,學生都有表演的欲望,他們會為了演好角色,而主動鉆研文本內容,特別是對于一些疑難字詞,如果他們不理解,他們一定會自己去解決問題。對于理解能力差的學生,通過自己表演或者觀看別人的表演,一定會大大降低理解文本的難度。如:“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一句,如果用講授的方法,基礎差的學生未必能理解,但讓學生表演,效果則大不同了,一看便明白。在表演中,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這樣的學習,便于理解,學習后也不易忘記。
在表演時,臺下的學生齊讀,臺上的學生根據讀的句子表演,每當表演到會意處,不用老師提示,學生會非常主動地參與進來。比如到“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蘇黃共閱一手卷。”一段時,需要一些道具。學生會心領神會地拿出準備好的東西,有的把用報紙作成的“帽子”、“手卷”和“髯”等,遞給表演的同學。參與度較高,效果比較理想。
當然,這一堂課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比如讓學生自譯是否需要教師訂正,表演完成之后是否需要讓學生再翻譯一遍等等,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多加嘗試。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10
教學目標
1、 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檢查上節課的“拓展延伸”題。
二、學習研討
(一)、理解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根據上節課疏通的文意,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發現了什么?”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制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繪制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后選畫得的同學出示自己繪制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復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說明順序。
⑴ 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⑵ 辨明說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核舟的?
4、學生齊讀2~5段。
探究思考:
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點撥。
5、學生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6、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細致觀察: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課文哪些地方說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
2)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赤壁”呢?
學生根據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
三 教師小結
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致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細致的觀察。看來,寫好說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致觀察、精心構思。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11
教學目標:
一學習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勞動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比較少數語句在詞序上與現代漢語的異同。
教學設想:
一安排3教時
二為了逐步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師可以在講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預習,要求學生能參看注釋。
查閱工具書,試作書面翻釋;上課時,抽查上、中、下三類學生的預習筆記,了解預習情況,確定難點。
三描述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是教學重點,古今詞義的異同、詞序和少數幾個句子是教學的難點。
四布置預習,解答下列問題:
(一)“思考和練習”第一題。
(二)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重點在哪里?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重點?
(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鉤、釣;椎、推;楫、緝、揖)。
五作背誦指導。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檢查預習筆記;指導學習課文第一、二節。
教學步驟:
一作者簡介和解題。
解題:核舟記,即用文字記敘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標題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寫的內容,是一篇描寫具體物象的文章。
作者魏學(約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現浙江省嘉興縣)人。小時候就刻苦學習,好寫文章,著有《茅檐集》。
通過對古代一件工藝美術品──核舟的介紹和說明,熱情贊揚了我國明代民間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遠,名毅,明代虞山(現在是江蘇省省熟縣)人。
二檢查預習。
(一)正音和正形:
正音:軒、糝、詘、屬、罔、黍、袒、髯、為、髻、虞、篆、嘯、褶、壬、彌。
(二)教師巡回檢查學生預習筆記,了解預習情況,確定難點;對預習情況加以簡要講評,表揚好的,幫助差的,并且再次強調預習的作用。
三指導學習新課。
(一)教師范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字的讀音。
(二)提問: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明確:是從整體到部分,又從部分到整體,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頭,用歸納作結,中間主體部分的描述,按船倉、船頭、船尾、船背的順序加以描述。
(三)提問:重點在哪里?作者為什么要以這個作為重點?明確:重點在第二段的第二層(第3節),這一層中,又以蘇東坡為中心,因為這是核舟雕刻的主題所在,這說明,寫文章一定要緊扣題目,圍繞中心,突出重點。
(四)提問:篇幅較長,怎樣才能較快地背誦出來?
明確:理解記憶比機械記憶的效果更好。就來說,應當先抓整體,即首尾兩段為總說,中間四段為分說。至于每一節,也有背誦的規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背誦出來。這一點,放到講每一節時再來提示。
(五)指名學生翻釋第1節(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讀一句,然后逐字解譯,最后將該句直譯成現代漢語。下同)
教師補充:明:明朝。“有”:后面可以加上數詞“一”。奇巧:(手藝)奇妙精巧。曰:在這里是活用,釋成“名叫”、“叫做”,不能釋成“說”。以:介詞,用。徑寸:直徑一寸。之:結構助詞,的。為:,動詞,做,在這里是“雕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詞,沒有;罔不:沒有不,無不。因:動詞,順著、按照。勢(木頭的);樣子。象:動詞,模仿。形:名詞,(雕刻物體的)形狀。具:動詞,備、有。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譯成現代漢語是:沒有不順著木料原來的樣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狀來雕刻,使雕刻出來的藝術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態,嘗:時間副詞,曾經。余;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單數,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數詞放在名詞之后,表數量。蓋:句首發語詞。表示肯定語氣,譯成“原來是”。云:句末語氣助詞,表示陳述語氣,不必譯出。這一節是總敘,先介紹王叔遠是一位精于雕刻的手藝人,接著引出他送給作者的核舟,最后點明核舟的主題,注意這一節小層次的安排,有助于背誦。
(六)指名學生翻譯第2節,教師補充。
開頭一句總寫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讀。奇:零數。黍:古代制尺以一個黍粒的縱長作一分的長度。這一句給人以整體感,并與上節“徑寸之木”相照應。接著分四層描述核舟的各部分。
第一層(第2節)先寫船倉。者:代詞,與形容詞“軒敞”組成名詞性詞組。為:,是。之:代詞,指倉。這里先寫船倉中部的外觀。然后隨著觀察視線的移動,依次分寫船窗、船欄、對聯。“旁開小窗……共八扇”點明窗的位置和數目。以上都寫舟外。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開。用一“啟”字又引導讀者從舟外到舟內。觀:集中目力看。
“閉之……石青糝之”。“閉”與上文的“啟”相應。用一“閉”字又從舟內回到舟外,上面寫窗,只概括點明它的位置和數目,這里寫窗,卻細致地介紹了窗上的文字。
提問:上面兩個“之”,意思相同么?
明確:不相同。前一個“之”代小窗,后一個“之”代窗上刻的字。
提問:窗上的對聯為什么要刻這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
明確:這十六個字是前、后《赤壁賦》中的名句:摘錄下來組成對聯,刻在小窗上,不僅與上節“大蘇泛赤壁”相應,非常切題,而且也可以啟發讀者聯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時,作者真切地將它們描述出來,足以見他對核舟觀察的精細。
歸納:第2節主要寫船倉。作者是按觀察順序依次來寫。以寫船倉為主。其次序是先寫倉,次寫篛篷、小窗,再寫欄桿,后寫對聯,其中又以寫窗和對聯為主。同學們按上述順序加以理解記憶,有助于背誦(這點也可視具體情況,啟發提問,讓學生思考回答)。
板書;概貌;首尾長分八有奇,高可二黍許。
船倉:篛篷、小窗、欄桿、對聯。
(七)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引導學生回憶第1.2節的層次(不看書),然后教師念一句譯文,學生朗讀一句原文(反復兩到三次),再要學生合上課本,教師譯一句譯文,學生背誦一句原文。
四課堂作業。
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以、曰、嘗、貽、蓋、云、有、許、覆之、閉之、糝之。教師巡回檢查以后加以補充糾正,要求學生課后謄正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五課外作業:繼續背誦第1、2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習課第3、4節。
教學步驟:
一復習舊課:
(一)檢查《文言詞語積累本》謄正情況,并加以講評。
(二)指名學生背誦第1、2節,并加以講評。
二學習新課。
第2節寫的核舟的中部,主要是寫物,第3節則是寫人。
(一)指名學生翻譯第3節。教師補充。
第3節寫船頭蘇、黃、佛的姿態和活動。“船頭坐三人……魯直居左”。峨冠:前面省略了動詞“戴”。而:連詞,連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關系。者: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字結構的“的”,指人。這里先總記人數,后分記三人姓名。在分記中,對于東坡,著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寫,鮮明地突出這一主要人物,照應“大蘇泛赤壁”一句,緊扣核舟主題;對黃、佛,卻只點明他們的位置,行文有詳有略,有主有次。下面分兩組描述三個雕象。
先寫蘇、黃。“蘇、黃共閱一手卷……各隱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語:“所”和它后面的助詞“語”組成名詞性詞組,直譯成現代漢語是:好象在說話似的。這里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描述,以“手卷”為界,先寫蘇、黃上半身。具體寫法是先總后分:先總寫蘇、黃的動態,后分寫時,則先蘇后黃。寫蘇、黃共閱手卷的狀態時,極其傳神,把兩人共同欣賞書畫的興味,情投意合的情態,刻畫得活靈活現,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雕刻藝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寫活了。從“東坡現右足”起,轉為寫兩人的下半身,寫法正好與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現”與“隱”正好相對,“微側”補述“坐”的姿態。兩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見刻工技藝之高,作者描繪之細。
次寫佛印,“佛印絕類彌勒……珠可歷歷數也”。絕:極。類:象。作者先寫外形,次寫神態,后寫次勢。寫佛印的“矯首昂視”與前面蘇、黃的共閱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對照,足見藝人的匠心獨運;寫神情不屬是由于僧俗不同,各具特色。這種區別,又是由他們各自的教養與身分決定的。這說明雕刻藝人和作者對當時社會生活和各種人物的觀察很細致,很深刻。“珠可歷歷數”,細致至極,寫盡刻工的奇巧。
第3節寫船頭蘇、黃、佛的雕像,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先總述,后分述。
板書:船頭:蘇、黃、共閱手卷,佛印欣賞江景。
(二)指名學生翻譯第4節,教師補充。
第4節寫船尾兩個舟子的姿態和活動。“舟尾橫臥一楫……若聽茶聲然”。橫臥:平放,說明不用“楫”;與首段“泛”字相應。居,站。若……狀;像……樣子,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呼:喊出高而響亮的聲音。“嘯呼”可以譯為“大聲呼叫”。撫:摸著。其:指示代詞,那人,若……然:像……似的、像……樣子,然:句尾助詞,這一節的描述,用詞造句,很有分寸,居右者“仰面“嘯呼”,以動為主;居左者俯首“聽茶聲”,以靜為主。一動一靜,繪聲繪形,極寫核舟的奇巧。足見雕刻藝人之精工,體現了作者揣摩體會細膩入微。
這一切寫船尾,作者先寫船槳,便于描述兩個舟子的位置。他們以橫臥的(楫)為界,一個居右,一個居左。居右者在嘯呼,顯得活潑,居左者在烹茶,顯得很沉靜。
板書:船尾:舟子二個,居右者嘯呼,居左者烹茶。
三課堂作業
口頭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髯絕類屬詘衡。
教師補充糾正后,要學生譽寫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四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第3、4節(做法同前,在此從略)。
五課外作業:繼續背誦第3、4節。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講讀課文第5、6節,歸納文章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歸納古今詞義的異同和一些語句在詞序上與現代漢語的異同。
教學步驟:
一復習舊課。
(1)檢查《文言詞語積累本》譽正情況。
(2)指名學生背誦第3、4節并加以講評。
二講讀新課。
(一)指名學生翻譯第5節,教師補充。
第5節寫船背上所刻的題名。“船背”二字,點明觀察和描述的部位。其:指示代詞,那個。船者:船底。交代船底較平,才可以題名篆刻,照應“罔不因勢象形”。則:順承連詞,就。題:書寫,這里指雕刻。題名:即雕刻了名字。其上:其,代詞。指代船的底部,“其”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詞“于”。
船底本來沒有東面可以雕刻。現在刻上題名和篆章,可見雕刻藝人能充分利用桃核的空間,構思精巧,又一次與首節相應,接著記題名內容。文曰:文字是。甫:也寫作“父”,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常附在表字之后。“虞山王毅叔遠甫”譯成現代漢語是:虞山人姓王名毅字叔遠。
這里交代核舟制作的時間、雕刻者的籍貫和姓名,以補足首節“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的敘述。下邊記題名的筆畫和顏色。若:像。其:代詞,指代“文”。筆畫像蚊足一樣細,其小可知;而一鉤一畫又都清清楚楚,又可以見出它的“奇巧”。接著再寫篆章的內容和顏色,篆:,漢字的一種書體,有小篆和大篆之分。
初平山人:雕刻者的別號,古代文人往往喜歡用某某山人、某某居士之類作別號,題名的筆畫細若蚊足,篆章勢必也是這樣,所以作者略去不寫,而圖章習慣用紅色印泥,所以要提“其色丹”。其:代詞,指代篆章“文”。
第5節寫船底,主要寫題名和篆章。先寫題名,交代制作年月和雕刻者的籍貫、姓名,后寫篆章,補述雕刻者的別號。
以上四節是的第二段,是分敘,由船倉、船頭、船尾到船底,層層寫來,井然有序,而在一般的描述中,又細寫船頭三個人的形象,重點很突出;同時,文章處處照應第一節,緊扣“奇巧”二字行文。
板書:船者:題名和篆章,文字內容、字跡筆畫、顏色。
(二)指名學生翻譯第6節。教師補充。
這一節是全文的總結。先總結人。通:共、總。一:滿、全、整個。為:動詞,雕刻。接著總結窗戶。再總結物件。最后總結雕刻的字數。從“為”之后,數詞全放在名詞后面,省去量詞,做補語,表示數字的強調。與現代漢語詞序不同,譯成現代漢語要補出量詞。以上統計,足見人和物很多。下邊卻寫核舟之長。而:轉折連詞,可是。其:代詞,指代核舟。曾:副詞,作竟講,表示意想不到的語氣。
核舟“不盈寸”,上面竟刻了這么多的東西。作者以數目之多對比體積之小,更見雕刻藝人的“奇巧”。接著交代核舟的原料。蓋:句首發語詞,原來是。者:直當于現代漢語“的”字結構的“的”,指代修狹的桃核。之:代詞,指代核舟,可以不譯出。這里點明核舟之“核”,與第2節開頭相呼應。
作者作了上面的總結,末尾以贊嘆收束全文。亦:也。靈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的意思。“靈怪”與音節的“奇巧”相呼應。以上是第三段,總計核舟上的人、物、字等,以贊嘆作結,再次突出藝人技藝的高超。
板書:總計:人五,窗八,篛篷、楫、爐、壺、手卷、念珠各一,題名、篆文三十四字。
三指名學生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眾多的人、物的情態,生動地反映并贊揚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品的水平,以及雕刻藝人卓越的技巧,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四指名學生歸納的寫作特點。
(一)層次清楚,重點突出。
(二)觀察細致,描寫生動。
五課堂作業
1.做課文后面“思考和練習”三。
[參考答案]
現代漢語是在古代漢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一部分詞,古今詞義完全相同,如“人、窗、手”等。但是不少詞,現代的意思與古代的意思已經不相同了,如“1”句中的“曰”,現在說“叫做”。“2”句中的“貽”,現在說“贈、送”。“3”句中的“髯”,現在說“胡子”、“胡須”。“4”句中的“夷”,現在說“平”。
2.做課文后面“思考練習”四。
[參考答案]
詞序是指詞在句中的先后次序。古今漢語句子中的次序大體相同。
如“1”,詞序是相同的(不過,在數詞“一”后面要加上相應的量詞“幅”);“2”,詞序也相同(數詞“一”后面也應當加上量詞“支”);“3”詞序也是相同的。“4”中,“通計一舟”的詞序相同(在數詞“一”后面要加上量詞“只”或“條”),但“為人五”、“為窗八”的詞序卻不同,現代漢語要說成“刻了五個人”、“刻了八扇窗子”,名詞和數詞的位置要倒過來,并在數詞后面加上相應的量詞。
六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第5、6節(做法同前,在此從略)
七課外作業:
1.背誦和默寫課文第二段。
2.自選一件制作精巧的工藝品,認真細致地進行觀察,然后學習的寫法,寫一篇短文。
概貌:首尾長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船倉:篛篷、小窗、欄桿、對聯
核舟船頭:蘇、黃共閱手卷,佛印欣賞江景,
大蘇泛赤壁船尾:舟子二人,居右者嘯呼,居左者烹茶,
船背:題名和篆章,文字內容,字跡筆畫、顏色,
總計:人五、窗八、篛篷、楫、爐、壺、手卷、念珠各一;題名、篆文三十四字。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12
教學目的
1.練習誦讀,培養語感。
2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3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1.讀準句讀。
2掌握以下詞語:為、貽、屬、詘、衡、簡、奇、泛、許、比、罔不。
3了解總一分一總的說明順序,以及第5段的內部順序。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解說:語感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口誦心維。鑒于初中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很多,不宜作過高要求,但求能讀準字音、讀準句讀就可以了。)
2.點撥法。
(解說: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不必字字落實、句句講清,只在必要時做些點撥與引導。)
3評點法。
(解說:應當注意的是,使用這種方法要做到收放適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亂。)
4.研究法。
(解說: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種態度。)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請同學們準備好一張白紙、一支鉛筆、一把直尺。畫一個長為29厘米、寬為2厘米的長方形。
畫好以后請在長方形內再畫一個橢圓,然后可以把這個橢圓看作一只船,請你在船頭畫3個人,船尾畫2個人,船頭的3個人中,中間的一個戴著高帽子……不少同學說地方太小,畫不上。確實是這樣的。不過,我卻知道一個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間安排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個人的神態都表現得栩栩如生。同學們相信嗎?如果不相信,就讓我們共同學習明人魏學洢的《核舟記》。學習以后,你自然會找到答案。
(解說: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里懸念,激發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研習課文
三.初讀感知,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要求做到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解說:文言文教學,誦讀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誦讀應分層次,一是準確,二是流暢。)
(2)詞語積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歸類整理。
(解說:文言實詞與應調的積累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應該落到實處。之所以要學生分類整理,一是便于記憶掌握,二是便于發現規律,掌握語言積累的方法。)
(3)學生就句讀、難解詞句質疑問難。
(解說: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及時反饋、迅速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對教學做出相應調整是非常必要的。)
(4)課堂練習。
①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a.嘗貽余核舟一 b.蓋大蘇泛赤壁云 C.高可二黍許 d.雕欄相望焉 e.神情與蘇、黃不屬 F其船背稍夷 g.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b.詘右臂支船 C.左手倚一衡木 d.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③說出下列各組加點字的意義及用法。
a.為為官室、器皿、人物中軒敞者為艙通計一舟,為人五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b.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c.可高可二黍許珠可粒粒數也(解說:練習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活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詞語。實施這一環節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分成兩大姐,分別整理,嘗試命題,然后進行比賽,寓學于樂,增強識記效果。)(5)課文總理。
全文共6段。第五段為文章的第一部分,簡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時代、姓名、精湛技藝,并道出核舟的來歷。第2~5段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別說明核舟的大小,船艙的布局,船頭3人的姿態神情,船背所刻之字等等,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第6段為文章的第三部分,總計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數目,以對雕刻者技術的贊嘆收束全文。 (解說:便于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文意,為下面的品味等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 2布置作業 。
1)朗讀課文。
(2)分類整理相關詞語。
第二課時
一、檢查朝進
二、具體研習
三.研習第3段。
(1)船頭3人中,為何先交代蘇東坡的位置,可不可以先從佛印說起?
(解說:由此問,引出關于說明順序的話題,進而分析第3段乃至全文的說明順序。)
(2)何以看出船頭3人中間坐的便是蘇東坡?
(解說:這一問目的有二,一是引導學生注意到這件雕刻品的主題是蘇武游赤壁,從而進一步理解這件雕刻品的文化內涵;二是弓l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比如從“山高月小”等引文,從人物身份等等來考慮。總之,是想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意。) (3)共闖手卷表現出怎樣的情
調?
(解說:這一問題是想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抓住人物的動作分析人物的心態;也可以讓學生作簡單表演,創設情境,體會當時3人的心情。) 2討論本文的中心。
明確:細致描述了核舟的藝術形象,說明雕刻者構思的巧妙,贊美他的高超技藝,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解說:這一討論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題辨析能力,要把本文的如心與雕刻品即核舟的主題區分開來。) 三、欣賞品味
1.品味王叔遠精妙的構思。
(l)照應。既開小窗,便可“啟窗而觀”;既掛念珠,便可“歷歷數也”。
(2)暗示。對聯,增加文化內涵;“橫臥一楫”,暗扣“泛赤壁”。
(3)色彩繽紛(藍、黑、紅)。
(解說:此題一方面可培養學生精讀的習慣,同時也可培養其觀察、思維的能力。) 2.品味末段文字刪削之意圖。原文結尾為: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于不寸之質,而須糜了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于我,亦必疑其誑騙,今乃親睹之。由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
(解說:此題意在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創新能力,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即可,不必定于一尊。
求全責備。)
四、布置作業
請你選擇一件給你留下較深印象的工藝品,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總一分一總,中一前一后)寫一篇說明性短文。語言盡量做到生動、簡潔。
(解說: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板書設計 (附板書圖) (解說:這一板書主要想呈現出本文的說明順序,用①②等標注的是文章中實際說明的順序,目的是更直觀地反映出作者對對稱美的一種追求。)
[1]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13
一、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二、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
計劃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舉世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中,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嘆為觀止的是微雕藝術。微雕是把書法、繪畫、雕刻融為一體的微觀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數百年前我國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二、掃除文字障礙,初步理解課文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 范讀課文/[演示文稿:字、詞]請同學們為文章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3.請同學們結合文下注釋速讀課文。并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結構]
三、研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這是一篇介紹事物的說明文。題目中的“記”在這里是描述、摹寫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實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靈活現,使人能領會神奇的刻工。
2.同學們朗讀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說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說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說明的對象是什么?要說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藝的奇巧、靈怪]
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這樣一個核心。
4.怎樣表現奇巧、靈怪?對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細;氣韻生動。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較“二黍許”即二市分多點,約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約折合長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長度約合3厘米。 具體6.來看看雕刻家在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別有什么特征。
讀課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對聯,可以開啟。(精細靈巧)箬蓬。
7.整個核舟只有“八分”長,“二黍高”。作為船的一部分,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以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點,緊扣了“奇巧、靈怪”這一說明核心。
繼續看以下各段所介紹的物:楫,爐、壺、手卷、念珠(歷歷可數)。三十四個字(勾畫了了,細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積羅列,即使再精細也只能叫技術而不是藝術。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對這些人物的介紹。
10.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為什么要這樣寫?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無楫,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人物刻畫精細(相對于核舟來說,人該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歷歷可數)神情意態畢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備,各具特色,意趣盎然。這就不光給人以具體的形象,更更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獲得以美的享受,這才叫藝術。
觀賞核舟,恍惚間已經與蘇軾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我們不能不贊嘆:正是:雖為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
四、對上述內容的說明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全文采用總——分——總的順序。
1.主體部分以空間方位為序,層次清楚,構思巧妙。
從主到次,——結構完整、層次分明。
介紹人物神情,其順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個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說明舟尾情況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五、課文分說部分不是按從頭到尾的順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頭、船尾、船背的順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從船的中部寫起,有什么好處?
先寫船中間的船艙部分,敘述它的窗子數量、位置,特別點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蘇軾的《后赤壁賦》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兩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兩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蘇泛赤壁”相照應,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題。
六、具體地介紹了這么多的內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說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卻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點?敘述跟描寫結合,語言精煉、簡潔、周密、生動。
七、課后作業 :
1.仿照本文作法,選取家中的某一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完成在自寫本上。
2.做練習三。
備用資料:
魏學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為王叔遠1622年(天啟壬戌年)所刻,為王氏晚年所刻。
當第一個中國明代科學家徐光啟,(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終于用洋人的望遠鏡觀測到日食時,這也就標志著放大鏡將給中國人的微雕藝術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這樣“貴值兼金價”的工具,是絕不會很快用在工匠藝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義上向“微小”的革命,當在放大鏡普及之后。
王叔遠雕刻核舟時,沒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書設計 :
核舟記
魏學洢
核舟之小(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對比——容量之大(物雜人多;刻畫精細;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備,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奇巧、靈怪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14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器皿( )罔不( )貽( )有奇( )黍( )箬篷( )糝( )峨冠( )髯( )衣褶( )詘( )楫( )椎髻( )壬戌( )虞山( )篆章( )二、寫出下列字的意思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勢象形( )( )( )3.嘗貽余核舟一( )( )( )4.蓋大蘇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許( )( )( )6.啟窗而觀( )7.箬篷覆之( )( )( )8.雕欄相望焉( )9.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 )10.石青糝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2.如有所語( )13.其兩膝相比者( )( )14.佛印絕類彌勒( )15.矯首昂視( )16.神情與蘇、黃不屬( )17.珠可歷歷數也(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視端容寂( )( )20.若聽茶聲然( )21.其船背稍夷( )22.鉤畫了了,其色墨( )( )23.長曾不盈寸( )( )2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便要還家(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3.詘右臂支船( ) 4.左手倚一衡木( )5.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 6.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7.選賢與能( ) 8.矜、寡、孤、獨、廢疾者( )9.蕩胸生曾云( ) 10.混黃華葉衰( )四、比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義①木:能以徑寸之木(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以至鳥獸、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③奇:明有奇巧人(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長約八分有奇( ) 長約八分有奇( )⑤為:為宮室、器皿、人物(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 啟窗而觀( ) 為人五;為窗八( )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許( )⑧云:蓋大蘇泛赤壁云( ) 珠可歷歷數也( ) 此中人語云( )五、按要求填空1.《核舟記》選自清代張潮編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2.《赤壁賦》《后赤壁賦》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是《 》中的句子。3.黃庭堅是 朝的文學家,字 。4.點明核舟主題的句子是 。5.“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一句點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點,說明雕刻的精巧。6.蘇、黃二人的友好關系可以通過“ ”一個動作和“ ”的神態看出來。7.從對佛印的神情描寫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點。8.第三段中作者以對人物姿態、神情的生動細膩的描述,具體說明雕刻人“ , ”(從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藝。9.從第四段對右邊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態,而左邊舟子的神態則顯得 。10.文中最后一段運用了 、 的說明方法,這樣說明的作用是 。11.點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12.最能體現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語句是 。六、翻譯下列句子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3.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4.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5.蘇、黃共閱一手卷。 6.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7.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8.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9.而計其長曾不盈寸。1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七、回答下列問題1.該工藝品藝術的精湛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 2.寫三個人的神情主要是為了說明什么?文中哪句話贊嘆了雕刻技藝的高超? 3.“閉’字和“啟”字相應,一啟一閉說明了什么? 4.窗上對聯為什么要刻這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紹蘇東坡、佛印、魯直于船頭的位置,為什么先從中間的蘇東坡介紹起? 6.文中有哪些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特點和相互關系的? 7.作者在說明船的正面的時候,為什么不是從船頭說到船艙,從船艙說到船尾,而是先說船艙,再說船頭和船尾呢? 八年級語文(上)23課——《核舟記》試題答案一、mǐn wǎng yí yòujī shǔ ruò sǎn guān rán zhé qū jí zhuījì rénxū yú zhuàn二、1.奇妙精巧 2.無不 順著 雕刻 3.曾經 贈 我 4.句首表示推測語氣 5.大約 黃米 上下 6.打開 7.用箬竹葉做的船篷 蓋 代詞船艙 8.正對著 9.緩緩地 起 10.用石青 涂抹 11.高 帽子 胡須 12.說話 13.他們的 *近 14.極像 15.舉 16.不相類似 17.分明可數的樣子18.椎形發髻 19.視線 神色 20.好象……的樣子 21.平 22.清楚明白 黑 23.竟然 滿 24.長而窄三、1.通邀 邀請2.通又 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3.通屈 彎曲4.通橫5.通父男子的美稱6.通揀 挑選7.通舉 推舉選拔8.通鰥 老而無妻的人9.通層10.通花四、①木頭 樹木②叫 是③奇異 零數④動詞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 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示修飾 表示轉折⑦大約 可以⑧句尾語氣詞 說五、1.《虞初新志》魏學咿 子敬 明末2.蘇軾《后赤壁賦》《赤壁賦》3.宋 魯直4. 蓋大蘇泛赤壁云5.靈活精致6.“左手扶魯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語”7.豁達開朗8.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9.輕松悠閑 專注悠閑10.列數字 作比較 突出雕刻者技藝的高超11.嘻,技亦靈怪矣哉12.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六、略七、1.①用料體積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態畢備2. 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嘻,技亦靈怪矣哉”3. 寫出了介紹的順序:由舟外到舟內再由舟內到舟外,引導讀者仔細觀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4. 這十六個字是前、后《赤壁賦》中的名句,與上段“大蘇泛赤壁”相照應,切題,而且可以啟發讀者聯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們,足以見他對核舟觀察的精細。5.因為這樣寫符合核舟的主題,蘇東坡是“泛舟”的主角。6. “共閱一手卷。…如有所語。”7. 因為中間船艙的位置和對聯的顏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對聯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題。先寫船艙,不僅可以增強濃厚的藝術情趣,而且也極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頭三人的情態的描述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15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
3.了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紹了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更具體地說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蘇軾、佛印、魯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態,核舟上的船艙、窗戶、對聯,歷歷可見;層次分明,先概括介紹,然后具體加以說明,在具體說明中,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頂,最后歸納小結;重點明確,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文章以寫蘇東坡等三人坐在船頭的情景的第三段為重點,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讀懂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詞句的含意。教學中可逐句逐段講解,搞清文意,最后歸納小結。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字音、句讀念準確,讀通文章。
2.講解文章1、2段。
教學過程
一、學生各自閱讀課文。
要求:
1、借助注釋、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么。
3、閱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二、學生朗讀課文。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為好,酌情定奪。
三、講解課文1、2段。
第1段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云,語氣詞,無義。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第2段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余數。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提問二: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講解:這段主要采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四、 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讓學生背下來。
2.閱讀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講解36段
2.總觀全文,了解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高超。
3.本文簡練精致。先分說后總說。學習文言詞語、句式。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 篇16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交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1.下列加點字注音錯誤的一項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屬shǔ d.矯jiāo首昂視
2.字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絕類彌勒(絕):很 b. 歷歷數也(歷歷):清清楚楚
c.如有所語(如):比如 d.勾畫了了(了了):線條簡單
3.下列字詞的用法與其他三個不同的一項是( )
a.詘右臂支船(詘) b.左臂掛念珠倚之(倚)
c.東坡右手執卷端(執) d.絕類彌勒(類)
4.與“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啟窗而現,雕欄相望焉。 b.中軒敞者為艙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d.其人視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蘇、黃共閱一手卷
譯文:(蘇、黃在一起共讀一橫幅的書畫。)
b.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譯文:(這是挑選了桃核中修長的刻成的。)
c.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譯文:(他們的膝蓋互相*近著,都隱藏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
d.同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譯文:(都能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
6.這段文字介紹了核舟的主體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為說明順序。語言上生動,人物情態栩栩如生。
參考答案:
1.d 2.b 3.a 4.b 5.d 6.船頭(或舟首) 空間順序
《核舟記》閱讀測試題2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1.這段文字具體介紹“核舟”的形狀、構造等情況。請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出這段文字介紹的內容。(不超過12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說明方法是( )
a.列數字 b.打比方
c.作比較 d.分類別
3.第2至3句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
4.這段文字中描寫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覽的地點以及周圍景物、環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
1.舟長、高、艙、窗、雕欄、窗上的刻字
2.a、c
3.從中間到旁邊。
4.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