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生物體教案
第一節 生物體
教學目標:
1)知道人體和動物體的形態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2)植物體是由哪些器官構成。
教學重點:人體(動物體)各部分的名稱及主要功能;各類植物體的器官組成
教學難點:名詞較多,學生不易記憶; 隱花植物的器官分化
教學過程:
引入:地球上的許多物質,都可以在生物體中找到。生物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
生物體是能進行生命活動的生物個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
一、生物體
地球上的生物體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細菌、病毒
他們的特點是:不斷地從地球上攝取水分、空氣、養分等物質,進行各種生命活動。
(一)動物體
動物是用肉眼觀察到的能作整體運動的一類生物。
以人體為例,身體可分為頭部、頸、軀干和四肢四部分。——圖例
活動1:人體(動物體)各部分的名稱及主要功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由學生幾人一組,對著自己的身體問答,說出各部分的名稱及主要功能,在此過程中可相互糾正錯誤。
注意:要學會用科學的詞匯來稱呼生物體外形的各部分的名稱,知道各部分的功能。
1、頭部:高等動物的頭部位于身體的前端,能明顯看到眼鼻口耳頭等器官。
眼鼻耳是感覺器官,能接受外界的光、化學物質、聲音等信號
口是攝取食物的器官
鼻腔是與外界交換氣體的通道
頭上長有毛發,其內部是腦
——頭部的功能是從外界捕獲信息,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2、頸部:頭部與軀干相連接的部分,能靈活運動,擴大頭部感覺范圍。內部有各種管道(如食管、氣管、血管等)和神經等
3、軀干:占人體主要部分,通常呈扁圓柱體
從腹面可分為胸部、腹部,從背面可分為背部、腰部和臀部
內部容納人體臟器,如肺、胃、肝、胰、腸、腎等,臟器通過軀干的皮膚、肌肉、骨骼加以保護。
4、四肢:動物軀干長有附肢,能使身體運動。人的附肢稱為四肢,分為上、下肢。
上肢有肩、上臂、肘前臂、手等部分,它們有靈活的關節
下肢有髖、大腿、膝、小腿、足等部分,適應直立行走。
在進化過程中,有些動物的附肢發生了演變,如鳥的前肢變成翅(翼),適應在空中飛翔;海豚等水生哺乳動物的前肢變成鰭狀肢;有些動物有許多附肢,如河蝦、蜈蚣、蜘蛛等;還有些動物沒有附肢,如蚯蚓、蛇等。
思考:p117 人的手有哪些功能?——歸納手的功能
討論:提出 “動物的身體分部與人是否是相同的?如有不同,試舉例說明” 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注:無頸部的動物有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中無尾類)
二、植物體(學生歸納)
植物體的外形與動物體有很大的不同,它們固定在土壤中,整個身體不能發生位移。
不同類群的植物體,器官的組成不同。這部分知識,在教學上可利用教學掛圖或多媒體資源,采用直觀教學法進行,復習鞏固知識。
被子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
裸子植物有根、莖、葉、種子四種器官;
蕨類植物有根、莖、葉三種器官;
苔蘚植物只有莖、葉(還算不上真正的莖葉)的分化,根為假根;
藻類沒有器官的分化(相當于細胞、組織階層的構造)。
(注:對蕨的根莖葉學生會誤解,習慣地認為地上部分是葉和莖,地下部分是根。正確的是:整個地上部分是一張大型的羽狀復葉,學生認為是莖的部位是總葉柄;地下有根狀莖;根狀莖上長有不定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