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力的存在
可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體對乙物體有一個力,同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有一個力。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哪些效果呢?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鋸條受到力時變得彎曲。
(3)實驗:手用力壓氣球,氣球被壓扁。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為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自己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可見力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不論是物體的運動速度大小發生改變,還是運動方向發生改變,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以,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三、練習
1.用手將彈簧拉長,彈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動起來,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給地一個力,同時杯子也會破碎,原因是______。
四、作業
附:教學設計說明
1.學生在生活中對力有膚淺的認識,但是往往是不確切甚至是不科學的。要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抽象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舉例、分析、討論,概括出以下兩個有關力的實質性的內容。(l)“作用”就是力。(2)力離不開物體,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3.強調作用就是力。注意避免“由于作用產生了力”這種模糊不清的說法。否則學生會誤認為除了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力。這樣對學生將來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有好處。
4.本節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力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要求不宜過高、過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逐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