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案-梅花 (7年級)
書籍:《國畫梅蘭》繆宏波編著網站: “青島梅園”
附:《梅花三弄》內容簡介
中國古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曲譜最早見于明代《神奇秘譜》。譜中解題稱晉代桓伊曾為王徽在笛上“為梅花三弄之調。后人以琴為三弄焉”。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 ( 約 414 — 466) 《梅花落》解題稱, “《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關于笛曲《梅花落》改編,移植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顏師所作《江梅引·憶紅梅》中“漫彈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句,說明此曲宋代尚流傳。
關于《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與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內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 ( 清周顯祖編, 1820 年刻本 ) 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于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 ( 清秦淮瀚輯, 1868 年刊本 ) ,其節奏較自由, 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樂曲的引子部分親切優美,節奏則具有平穩舒緩和跌宕起伏的對比因素,精練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區出現的旋律,冷峻肅穆,構畫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靜靜開放的畫面。前十二小節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進音程為特征的旋律,結合穩健、有力的節奏,富有、莊重的色彩,仿佛是對梅花的贊頌。后十四小節多用同音重復。符點節奏的運用使旋律富于推動力,似乎梅花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晃動起來。接著便是樂曲。音樂主題的第一次重現。這段優美流暢的曲調輕巧、跳躍地在這部分音樂中三次循環出現,表現出“風蕩梅花,舞玉翻銀”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風搖曳,生機勃勃。 主旋律的三次出現,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彈奏。這段曲調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著微妙的變化,有著非常細膩的音樂意境。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節奏和不穩定的樂音,表現出動蕩不安的氣氛,襯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這段曲調在音調和節拍上與泛音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并連續用八度大跳的靈活手法,使旋律線大起大落,此起彼伏,結合演奏上采用剛勁的“滾拂”手法,使音樂表現出一種風云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畫了梅花迎風斗雪的堅毅形象,在緊張的情緒表現中把全曲推向了高潮。尾聲的樂曲漸漸平穩,不斷飄出裊裊余音。它運用調式屬音下行向主音過渡,然后穩定的結束,仿佛在經歷了風蕩雪壓的考驗之后,一切又歸于平靜,梅花依然將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