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版七年級美術教案第9課 走近古人的生活 衣食住行
第9課 走近古人的生活 衣食住行一、教材分析
本課從農食住行四個生活的基本框架里談跟生活有關的藝術,從古人的角度來理解古人,這不失為一種好的認識方式,易于被學生接受,藝術應當是為生活的藝術,因此藝術貫穿了人類發展始終,是大眾生活的藝術。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從生活的角度來理解古人的各種藝術存在形式,初步懂得跟衣、食、住、行有關的藝術發展脈絡及藝術存在的多樣性,從而使學生獲得相關的知識,了解本民族藝術伴隨歷史發展的概況,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
本單元的內容是最為生活化的,學生有足夠的生活經驗以供運用,但因所選的圖片,離他們生活相對較為久遠,所以教學中應注重調動他們現有的經驗進行教學,在此基礎上共同探討“衣、食,住、行”這些人類生活中最為常態的組成部分的歷史演變、觀念的變化,以及人文精神的體現。
1、教學目標
①認知領域:通過對中國古代與衣食住行相關的藝術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對其中著名的作品有所認識和理解,并對那個時代的藝術概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②技能領域;培養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對各個不同時期的與衣食住行相關的藝術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③情感領域:通過對作品的賞析,增強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④創造領域: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民族藝術品面前,有一個較為客觀、正確的評價,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2、學習內容
誰的生活能離得開衣、食、住、行呢?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精心設計,熱情創造,將澎湃的生命化作了生活藝術的結晶、依靠智慧使生活藝術化,更使藝術生活化。從衣的角度縱觀人類的服飾史,可以說是一部感性他的人類文化發展史,中國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服飾具有多樣性,這其中不乏多種經典服裝。本段主要賞析了清代的兩件服飾、藍印花布及南京云錦。“民以食為天”,跟食有關的器物,有青銅的食具,酒具,盛水器等,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銹,所以今人稱之為“青銅”。瓷器脫胎于陶器,由于它的輕便,一直被沿用至今。世界上許多民族的祖先,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都獨立地發明創造了陶器,惟有瓷器是由中國人發明,在公元五六世紀前后陸續傳播到世界各地。
明清家具,在國際上素有“藝術家具”、“文人家具”之美稱,其藝術造詣如此之高,與當時的文人雅士直接參與設計和監制有關,加之均采用紫檀、黃花梨、楠木等名貴木材制造,使之更顯尊貴高雅。
在中國社會的發展中,代步工具始終沒有太大的進展,一直是馬車,馬匹及由舟到船的變化,約在南宋以后才有了轎子短途出行可以乘坐。《銅車馬》通高106 2厘米,長317厘米,1980年陜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西側出土,這件青銅車馬,是秦代儀仗的一個縮樣,顯示了秦皇一統天下的氣慨,閃耀著威武和勝利的光芒。《清明上河圖》展現了老百姓的“行”,虹橋一段是《清明上河圖》最熱鬧的部分,一艘大船正欲通過拱橋下,因桅桿太重,放下時有些困難,而水流又急,使得船夫們顯得有些緊張,有的正使勁撐,有的用長桿抵住橋洞的頂,以防沖撞。在橋上、河岸上,有騎馬的,乘轎子的,趕驢車的,手推獨輪車的、無不體現了宋人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