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版七年級美術教案第2課 身邊的物品
第2課 身邊的物品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重要內容。《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有意圖地運用形、色、肌理、空間和明暗等美術語言,選擇恰當的工具、材料,以繪畫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發展具有個性的表現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本課通過認識與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嘗試描繪物體的立體感,提高學生對身邊物體的關注,并能運用多種工具材料去記錄身邊的物品,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欲望。理解用不同的工具表現任何物體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感情。
該課與單純的素描技法教學有明顯不同,以往大多畫石膏幾何圖形,明暗更強調同一表現方法,同一種工具,同一角度。而本課最大的不同則將物品當作有生命的物質。工具材料只是用來表達自己對物品情感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表現自己個性的手段,它更注重學生的觀察能力、表現能力和合作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更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
教材在版面上作了精心的安排,分別用文字和圖片介紹了造型的一般要素,物體可用色彩去表現,也可以用線條和明暗關系去表現,各種不同的工具所表達的情感和視覺效果也會不同。各種物品的擺放(構圖)可根據個人的愛好和能力去選擇,每一個局部都可成一幅畫。在內容的選擇上更是貼近學生的生活、書籍、瓶花、水果、書包、足球等等,啟示身邊的物品是很多的,隨時都可取來作為描繪的素材。第一版面通過四幅圖片說明描繪身邊物品時的不同表現內容、形式、技法和工具,古代與現代,各種表現方法,都能在記錄生活的同時,體驗到美的愉悅。特別是馬蒂斯的鋼筆《靜物》畫、簡潔中給人以飽滿、流暢的線條造型,物體之間前后大小高低的疏密關系,表達了畫家對生活熱愛的情感。同時也啟示該課主要以線造型為主的表現方式。第二版面主要嘗試運用不同的工具去表現物象的形體結構、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段,通過這種藝術觀念的滲透,倡導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表現法方式去表現物象。第三版面主要是體現讓學生自主選擇和合作進行物品的組合擺放練習,圖片分別出示了學生在合作擺放靜物、提示可選擇和利用的物品,有取景框的圖片更是說明一組靜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見解去取舍,可橫構圖,豎構圖,可壘景可局部,使一組靜物產生無數種構圖的方法,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加強,同時個性也可得到張揚。在表現方法上既然是體驗,也不要求學生一定要畫完整,或者非要從整體到局部,教材啟示:“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畫”,根據時間、能力逐步添加使作品豐滿。第四版面主要在表現角度上給學生拓寬視野,角度不同會產生更多的變化,更有奇特感,也更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啟示學生要學會從多角度去觀察思考。出示的學生習作也是不同工具、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完成的。基本體現了“線為主的素描作品。在教學中,建議教師結合課本的文字和圖片,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用直觀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以自己獨特方式去觀察、探究與表現。在表現技法上以線條為主,適當加以明暗,盡量在透視上淡化,免受透視束縛,在表現內容上,以學生身邊可取物為主的組合;在表現形式上具象、抽象、粗獷、細膩均可,在表現材料上不做統一規定。不能把教師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強加給學生,更不能上成純技法素描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