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年級美術《用線條表現》教學設計
《用線條表現》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到處存在著線條“線條”,線條是美術語言中最基本的造型語匯,也是人類利用最古老、最簡便的藝術語言。從原始美術中,我們就能看到我們的祖先用最質樸的線條記錄下他們眼中的世界,在兒童美術、民間美術作品中極富表現力、裝飾味濃厚的線條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在中國的國畫作品中,線條被提煉為程式化的造型語言,成為學習國畫的基本功之一。在西方,馬蒂斯、凡高、畢加索等著名畫家都對線條的運用、表現形式等方面進行過探索與研究。《用線條表現》一課,主要闡述了線條的形態,組合形式和對線的感受,并通過大量的范圖、示例,讓學生從各個角度體會、分析不同組合的線條的作用,嘗試利用線條描繪不同的物體并進行情感的表達。
二、教學對象分析
剛進入初中的學生還停留在以線造型的思路上,或者說他們還不理解線是從何而來,線與面是什么關系。對于大部分學生在小學美術課上已經對什么樣的物體會帶來線的感覺,線條有什么變化等內容有所了解,如果初中學習美術在內容沒有突破,深度、難度沒有太大變化,學生則易失去探索的興趣。
由于所授課的對象是初一的學生,他們剛剛結束小學的學習,心理上處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少年的抽象思維已開始占主導地位,但抽象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仍需具體形象做支柱。所以教師應把握好學生這一特點進行充分的準備,運用形象直觀的視聽信息,生動有趣的導入環節,與身邊事物息息相關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并由此引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幫助學生理解、領會線條這一抽象的概念及線條的各種特性。
三、設計思路
結合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本課的設計思路為:以教材為基本結構框架,對所學內容進行添加和整理,使學生通過學習,從理論上能夠簡單了解線條是人類用來表現自己看到的物象的工具,體會分析不同形態、不同組合的線條的作用,利用線條這一工具進行情感的表達。如果學生的接受能力強,還可以簡單加入對東西方繪畫不同之處的簡單介紹。
在教學方法上采用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方法,通過導入階段引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行練習,然后體會感悟,最后用學到的知識指導自己用線條來表現。
四、教學目標
1.能夠理解線條是人類經過歸納提煉用來表現自己感受的造型工具。
2.欣賞理解不同形態、不同質感、不同組合規律的線條所產生的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
3.嘗試巧妙運用不同特征的線條,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觀察和感受。
五、課前準備
課本、多幅經過挑選的線感明確的美術作品、立方體模型、錄音機與幾段不同風格和節奏的音樂磁帶。
六、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在黑板上畫一組狂亂的線條,(學生睜大眼睛看,猜測老師畫的是什么?)畫完后請同學們猜一猜通過老師畫的這組線條能不能猜出老師此刻的心情?(學生:狂亂的,煩躁的),借此對學生說,對線條可以表現一個人的心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線條表現》。
(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多幅精選的以線造型的美術作品,有國畫山水,線描人物,有西方的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方法的美術作品。
提問:
1、這些作品主要是用什么技法表現對象的?
答:主要用線條來進行表現的,有的是用勾畫輪廓的方法,有的是用線條的組合表現物體的形狀與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