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端午日》說課稿范文(精選2篇)
初中語文《端午日》說課稿范文 篇1
大家好!我是的。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端午日》。
《端午日》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民俗風情”主題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山西茶峒人端午日的習俗,著重描寫了賽龍舟和追鴨子的場景, 展現了茶峒人同慶端午的淳樸民風,表現了奮發向上、合作爭先的民族精神。
七年級學生具備了基本的閱讀能力,閱讀《端午日》不存在障礙。學生已初步具備瀏覽網頁、收集資料的能力。學生對傳統節日有一定的興趣,但僅僅停留在名稱及粽子、月餅等外化的形式上,對其來源、傳說、文化內涵等都不太清楚。
因此我認為把《端午日》這篇文章僅僅作為場面描寫的學習資源,有點浪費,因而在設計這節課時,我在指導學生學習場面描寫的基礎上,以此為載體引導學生對傳統節日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探究,從而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和對民族精神的感悟。
我的知識目標:能夠說出湘西端午節的風俗習慣。能力目標:初步學會文章點面結合,虛實相生的場面描寫方法。情感目標:感受湘西端午節時歡快的氣氛和湘西人民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領悟傳統節日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教學重點是: 通過學習精彩的賽龍舟場面,感受湘西端午日的歡快氣氛和人們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教學的難點是:領悟傳統節日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柏拉圖說:“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里的。”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激發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因此我制作了這個網絡課件,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平臺,讓學生自己去獲取,去探求,去尋覓,去掌握,從而感受學習的樂趣,激發更強烈的求知欲望,最終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這節課的流程是這樣的:
一、播報端午習俗。
課前,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許多關于端午習俗的網站鏈接,收集并整理了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使學生對端午習俗有了較多的了解。
二、解讀歡快場面。
創設教學情境,通過自由讀、分角色讀,在反復朗讀中,讓學生真切地感受賽龍舟場面的熱鬧和歡騰、緊張和激烈。這樣易于學生理解場面描寫中為何要虛實相生、點面結合。使教學重點易于突破。
三、探究文化內涵。
組織學生通過影像視頻、網絡鏈接,獲取更多的信息,然后通過小組間討論,合作探究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使這節課不僅僅停留在文本的研讀上,而是從教材中挖掘語文教學的資源,把學生引向一個廣闊的語文天地。
四、回歸傳統節日。
讓每個學生在留言板中發表自己對傳統節日回歸的看法,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體驗感悟傳統節日回歸的重要意義,在無形當中也是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
為了讓追求學問變成學生自覺自愿的行動,來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真正使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僅在課內,還在課前的準備和課后的延展中。我在課件的制作中,設置了這樣幾個特別部分。
1、端午首頁,
插入一個動畫,并以跑馬燈的形式來展示端午詩選,這樣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視覺沖擊,使自主學習成為一種可能。在傳統的課堂上,很多學生思維是漫不經心,。而這樣的課堂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到課堂上來。
2、導讀指南,
這是課前的準備,在這個網頁中,有許多的鏈接,點擊以后可以出內容,在這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深入了解的東西,例如有的學生希望知道端午節來歷,而有的學生對端午的神話傳說感興趣,還有的同學對端午的飲食文化情有獨鐘。教師用這種方法來引導學生預習,這樣,信息的來源與使用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給學生一個自主選擇、自主探究的創造空間。通過這一個課前學習,學生不僅鍛煉了利用網絡收集資料的能力,而且使學生學會對信息進行篩選、分類,也激發了學生對端午節以及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興趣,進而對學生的思想感情進行熏陶。在這里就很好地把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了起來。
3、文化探究,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學習精彩的賽龍舟場面,感受湘西端午日的歡快氣氛和人們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并能初步說說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在這個網頁上,我插了一個關于“春節”的視頻,提供了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鏈接,以及關于黃金周改革的新聞鏈接,學生可以迅速便捷地獲得大量信息。因為七年級學生的知識面相對比較窄,需要教師提供更多的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信息,讓學生的討論、探究有據可依,有話可說。使學生在學好教材上的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把教學的觸角伸到更為廣闊的時空中去,讓學生把學習之根扎在廣袤的人文大地上。
4、學情反饋,
這是個數碼留言板的形式,這個形式頗具時代氣息,有時尚感,讓學生樂于參與。這個留言板既可以讓學生上傳作業,也可以供學生在上面質疑提問,反思課堂學習效果,方便師生資源共享,呈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的良好和諧的局面。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大組交流只是少數學生的舞臺,是精英與精英的對話,老師與精英的對話,而留言板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舞臺。同時用這個留言板,就把我們的課堂延伸到課外,因課堂學習而激發了對課外學習的熱情與關注,學生課后,仍舊可以在留言板上發表看法,使教與學獲得可持續發展。
以上就是我對《端午日》這篇文本的教學設計。
傳統節日承載了古老而年輕的文化氣息和地方風情,象水一樣拍打著你,拍打著我,拍打著每一個學生,我期望學完這篇課文后,每個學生都能感到一種無形的東西已經穿透人的肌膚,進入人的靈魂深處,讓每個人心靈深處的民族情緒在這一時刻得到徹底爆發。
初中語文《端午日》說課稿范文 篇2
《端午日》說課
江蘇大豐市萬盈二中 陳繼軍
一、說教材
1、《端午日》是蘇教版七年級教科書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編者以民俗風情為主題分別編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課文,它介紹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是一篇新增加的課文,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讓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有:
①、聯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②、欣賞作品展現的優美畫面和語言風格,體會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調查家鄉的風俗民情,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已經學過了魯迅先生的《社戲》,同學們已經初步表現出對地方風俗的濃厚興趣。加上端午節是同學比較熟悉的節日,所以這一節課的任務是讓同學們對風俗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學會對人物的多角度描寫。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①、對賽龍舟精彩場面描寫的賞析。
②傳統節日體現的價值。
教學難點是: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虛實相結合。
二、說:程序
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共分了導入新課、初讀課文、精讀課文、小結拓展延伸、 總結全文、布置作業六個環節。
1、導入
由提問傳統節日而引出端午節,接著多媒體介紹屈原的傳說并讓學生結合當地來說出一些端午節的的風俗習慣,用多媒體動畫為學生拓寬知識面介紹端午節這一天我們當地有哪些風俗習慣,再以“同學們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嗎?”一句來引導揭題,板書課題“端午日”--沈從文并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一過程計劃是5-8分鐘
2、在初讀課文階段,我設計了探究目標:
(1)自由學習過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詞。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自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2)同學們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風俗習慣?
(3)劃出你最欣賞的語段或詞語。
并以些為綱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用第三個問題導入下面評析“賽龍舟”“捉鴨子”的場面。這一過程計劃是8分鐘
2、精讀課文
在精讀課文階段,重點是介紹賽龍船場面。在具體指導學生賞析這一段時,我采用多媒體和課文內容相結合的方法,來打開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在美輪美奐的古詩欣賞中、龍舟視頻中真切地感受到賽龍舟場面的激烈。結合文中語句,指導他們試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去分析場面。對賽龍舟場面的賞析,我以分析槳手的風采為突破口,針對文中描寫槳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學生對賽龍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的情況,我制作了一個槳手風采的圖片展示,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自由討論從多角度來描繪槳手。
虛實結合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我采用逐層深入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讓學生假想如果身在現場會有怎樣的想象,最后結合多媒體上兩幅在江中疾馳的龍舟展開想象,
正面側面描寫也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我仍然采用了圖文相結合的方法,多媒體打出三幅觀眾人山人海的圖片,然后讓學生到文中找描寫觀眾的文字,教者指出這種描寫就是側面描寫。
對于捉鴨子的場面我采取簡略處理的方法,由圖片再到文中語句。這一過程計劃是20分鐘
3、小結并升華
在小結部分,我設計了這樣一段話:“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許多 我們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風俗習慣。其實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有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和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完美地相結合,就構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在剛剛結束的奧運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民就親身領略到了東方文明的美麗和神奇”
接著讓學生們欣賞雅典奧運會上中國文藝演出剪輯的2分鐘短片。
在最后的對文章的主題升華部分我設計了這樣一段話:“ 同學們, 在雅典,世界人民親身感受到了東方文明的魅力,世界為之驚嘆,為之喝彩。開放的中國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開放的中國。同學們!一個沒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喪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斷進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學們讓我們為把中華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學習吧!”
這一過程計劃是5分鐘
4、作業部分我設計了這樣兩道題目:
1、假如你來組織一次“賽龍舟”活動,將如何策劃呢?(如賽前準備、人員安排、預期效果、獎勵形式、注意事項等等)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感觸?試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5、板書設計:
端午日
--沈從文
湘西的民俗
……
槳手:持、劃(動作)
正面描寫:鼓手、鑼手:敲打、調理(動作) 激烈緊張
賽龍舟 帶頭人:拿、揮動、指揮(動作)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外貌)
(詳寫)側面描寫:觀眾
追鴨子:熱鬧、有趣
(略寫)
---→把中華民族的傳統推向世界!
三、多媒體介紹
1、課前我根據課文的內容以及該年齡段的學生的興趣以及愛好設計制作適用面較廣、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的課件以便在教學中使用。如賽龍舟的視頻,雅典奧運會文藝演出的二分鐘剪輯,風俗習慣的flash動畫,槳手風采的圖片展示。
3、教學設計著重培養學生圖片、視頻、音樂的欣賞,口語表達等。
四:說:教法和學法
在授課過程中我從教改理念貫穿和對學生未來的關注出發,通過探究練習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讓學生學會自學。初一學生由于受年齡的限制,觀察力比較膚淺,缺少精確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課中分析賽龍舟場面是教者在意引導他們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來分析,這樣就能夠避免學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還采用了自讀討論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讀”“想”“劃”“議”“結”的學習法,并作出規定:在“議”的過程中,四人為一組,每人都要議,在“結”的過程中,指令其中一個人任記錄,把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教師提問時,其中一人作代表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