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 教案
信息安全一、教學對象分析與教學設計
本案例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他們的感知力和觀察能力明顯提高,在教學中為學生留出一定的選擇空間,經常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自主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一般來說,由于生源原因,一些鎮內的學生已經對電腦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已經接觸了一些有關電腦病毒以及黑客方面的知識,一些學生甚至有過受病毒侵害的親身體驗。能對信息進行分類、歸納和整理。
3、另外一部分來自農村甚至其他一些鄉鎮的學生,由于小學教學設備落后以及家庭情況較差的緣故,對于電腦的認識可能就是從進入初中才開始的。
二、教學需要分析與教學設計
讓學生記住一些知識比較容易,但是讓學生利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就比較困難了,如果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則是難上加難。因為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割裂了這之間的本質聯系。我認為,應該給學生創設一種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并且逐漸意識到養成某一習慣的必要性。同時,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斷了解別人、感受別人、理解別人從而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技能。
三、教學目標設置
1、知識目標
a、 了解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病毒的特點。
b、 了解電腦病毒與生物病毒的區別和聯系;
c、 了解病毒的產生和傳播渠道、防范等相關知識;
2、技能目標
a、 通過對黑客、駭客、病毒的相關特性的了解,使學生基本掌握預防信息安全問題的基本方法;
b、 通過要求小組成員一起搜集有關電腦病毒的知識,整理和判斷所搜集的資料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整理、判斷資料的能力。
c、 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通過最終個小組講述自己的觀點,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a、 正確認識電腦病毒對人們工作和學習的消極影響,例如破壞數據、降低運算速度等;
b、 養成殺毒和升級殺毒軟件的好習慣。
四、教學方法設計
使用創設情境法,理解問題情境—分析問題、提出問題—小組分工合作—搜集、整理資料—得出結論—交流評價。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教師:首先我們來一起看一下以往的一些資料:熊貓燒香是一種經過多次變種的蠕蟲病毒變種,xx年10月16日由25歲的中國湖北武漢新洲區人李俊編寫,xx年1月初肆虐網絡, 病毒會刪除擴展名為gho的文件,使用戶無法使用ghost軟件恢復操作系統。“熊貓燒香”感染系統的.exe .com. f.src .html.asp文件,添加病毒網址,導致用戶一打開這些網頁文件,ie就會自動連接到指定的病毒網址中下載病毒。在硬盤各個分區下生成文件autorun.inf和setup.exe,可以通過u盤和移動硬盤等方式進行傳播,并且利用windows系統的自動播放功能來運行,搜索硬盤中的.exe可執行文件并感染,感染后的文件圖標變成“熊貓燒香”圖案。“熊貓燒香”還可以通過共享文件夾、系統弱口令等多種方式進行傳播。該病毒會在中毒電腦中所有的網頁文件尾部添加病毒代碼。一些網站編輯人員的電腦如果被該病毒感染,上傳網頁到網站后,就會導致用戶瀏覽這些網站時也被病毒感染。據悉,多家著名網站已經遭到此類攻擊,而相繼被植入病毒。由于這些網站的瀏覽量非常大,致使“熊貓燒香”病毒的感染范圍非常廣,中毒企業和政府機構已經超過千家,其中不乏金融、稅務、能源等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單位。注:江蘇等地區成為“熊貓燒香”重災區。xx年9月24日,湖北省仙桃市人民法院一審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判處李俊有期徒刑四年。 [教師提問] 現在大家來總結一下,從熊貓燒香病毒的傳播大家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