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理解我國標題性器樂曲自身的美及內在的情感表達,感受樂曲優美、迷人的意境,體味樂曲幽遠、和諧、含蓄、寧靜的東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樂曲豐富的內涵和民族樂器的表現力,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2.通過以音樂為主線,對同名詩歌、繪畫、舞蹈的欣賞,構建起音樂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聯系與互通,了解它們各自獨特的風情和共同的神韻,加深對包容于音樂中的廣闊文化內涵的體驗。
3.了解我國傳統音樂的創作手法 “魚咬尾”及 “換頭合尾”的曲調處理變奏手法。
教學重點:了解民族器樂曲“換頭合尾”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民族調式的風格。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鋼琴
教學過程:
一、簡介《春江花月夜》
這是一首中國古典樂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陽簫鼓》,后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樂曲以優美流暢的旋律,巧妙細膩的器樂組合,形象地描繪了“夕陽”、“漁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全曲有十部分組成:引子與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臺、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欸乃歸舟、尾聲。
二 、聆聽樂曲
1. 聽樂曲引子請學生思考:
樂曲表達了怎樣的情緒?能聽出哪些樂器在演奏?引出課題《春江花月夜》。
2.琵琶:彈撥樂器,木制,原稱“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紀由西域傳入內地,在樂隊中應用相當廣泛。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感受。
3.學生隨音樂學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譜例:江 樓 鐘 鼓
002
(1) 聆聽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結構特點一:魚咬尾
提示學生注意前樂曲結尾的音與后句開頭的音是相同的,樂句間連鎖傳遞,環環相扣,使得旋律流暢,格調平和委婉。自然引出我國傳統音樂創作中的常用手法 “魚咬尾”。
“魚咬尾”是我國傳統音樂的一種創作手法,其特點是前句旋律的尾音與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種形式的重疊。
(2)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唱主要旋律兩遍,體會旋律的委婉平靜,優美如歌。
4.學唱主題旋律
5.完整欣賞《春江花月夜》
月上東山:(第一變奏)
1.音樂與第一段對比有何變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請注意結尾音調
優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協調的色彩,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一輪明月從東山升起,在云層中游移出沒的情景。
花影層疊 (第二變奏)
1.這段音樂的旋律中最有特點的樂思是哪部分?為什么?
2.結尾有什么特點?
樂曲描寫了陣陣清風吹皺一江春水,蔥蔥花木掩映月色朦朧的畫面,岸邊簇簇鮮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麗的色彩。
“花影層疊”與“月上東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樣,又與主題的收束基本相同; 而在收束前,它們的旋律都做了明顯的變奏,這種創作手法叫做“換頭合尾”。
這一創作手法在后面的幾個段落音樂里也被采用或者變化地采用。
結構特點二、換頭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題、主題的六次變奏和尾聲組成。盡管前面部分旋律多變,但每段結尾基本相同,將樂曲的多個畫面融為一體。這是中國傳統音樂常用的一種創作手法——換頭合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