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音符》(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流動的音符》是湘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學習內容,屬音樂創造的教學領域。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與音樂有關的發掘學生潛能的即興創造活動以及運用音樂素材創造音樂的活動都叫音樂創作,它不同于專業作曲學習,旨在通過學生參與、創作、體驗,培養他們一定的音樂想象力和表達能力。結合本單元的教材資源來看,包含了3個相互關聯、逐層深化的部分:1、展現音樂創造的基本材料和曲調生成最初始的方式(七各基本音組合即教材中“七個小矮人的游戲”)。2、認識和體驗音級組合的一般規律(這些規律往往潛存于樸素的民歌之中即教材中“從民歌中探索游戲規則”)。3、通過遵循從音樂材料組合的基本規則和模仿民歌實例,嘗試進行2-4小節的曲調創作即教材中游戲從模仿開始。為此,我確立了以下
教學目標:
1、能大膽的參與音樂組合游戲,參與音樂創編活動,明白音符是流動的,體驗音樂創造的樂趣。
2、了解、學唱中國民歌,能從熟悉的音樂材料中探尋發現曲調組合的一般規律。初步掌握“同頭換尾”的創作手法。
3、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速記1-2首民歌,培養對民歌的喜愛之情。
教學理念與設想:
《流動的音符》第一課時是一節綜合型課,意欲在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從而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學階段的音樂課與小學音樂課相比,應加大信息量,要給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所以我教這節課的切入點是在反復的視唱與參與體驗中,明白音符是流動的,并引導探尋到一般的流動規律,從而積極培養學生的興趣。
重點設計:
1、音準設計、節奏掌握
2、在民歌的學唱中學會樂句分句的辨析與處理
3、找出旋律中的主音,流暢的演唱歌曲。
難點設計與處理:
歌曲創作的一般規律即主音、分句的辨析(充分讓學生自己發現、探尋;教師將抽象的音樂知識用比喻形象化,給學生以引導和點撥)
教學方案:
程序設計 教師教學策略 學生學習策略
一、課前準備 1、課間制作 演唱歌曲準備
2、課前5分鐘常規組織 接以前的順序登臺演唱
二、課前導入
1、同學們的歌聲真好聽,大家喜歡音樂嗎?說說你對音樂的特殊感情!
1、生自由暢談,可以舉例說明(幫助學生呢個盡快盡早進入音樂世界,感情渲染)
2、看來,音樂與我們聯系的真是太緊密了。它的世界色彩斑斕,好生神秘。其實呀,在音樂大家庭里,只有七個基本成員,他們分別是誰呢?
2、思考回答
三、新課學習
1、“七個小矮人”的游戲
①認識他們→〔課件1〕爬梯子
②這七個成員就像童話中七個神秘的小矮人,可以有千萬種的組合,請看老師的組合→〔課件2〕一起來哼一哼,唱一唱!
③(好聽嗎)這七個小矮人生來就是我們的好朋友,每一個人都可以調遣他們。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擺弄擺弄他們吧!請在紙板上排出4個小節的旋律,看誰
擺得最流暢,最好聽。→〔課件3 試一試〕
④同樣的節奏,為什么有的擺出來好聽,有的不好聽呢?就如做房子,磚石組合不好,房子就會垮。音符組合不好,音樂就不好聽。音樂種,音符組合有沒有規則呢?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現在我們就熟唱民歌二、三首,不會寫歌也會哼!→〔課件4 品一品〕 ① 跟琴聲唱準七個基本音以及音階上、下行練習。(3-4之間的半音是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