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九年級藝術下冊全冊教案 3
滬教版九年級藝術下冊全冊教案 3
一、音樂長廊
(一)欣賞
1、內容介紹:
《第十交響曲——江雪》
作于1997-1998年春。《第十交響曲•江雪》是為吟唱、古琴(預制錄音帶)和大型管弦樂隊而作的。作曲家從柳宗元同名詩詞所蘊涵的冷峻的意境與獨特的聲韻中獲取靈感,以人聲的吟、誦、唱,古琴的時代韻律與交響樂隊的現代化鋪陳交相輝映所構成的跌宕起伏的音響,傳達、塑造、謳歌了浩然正氣的獨立人格精神。對這樣一部“抽象”的作品,談“具體”的技術幾乎是多余的----盡管后者是前者的基礎----但朱踐耳對12音這一老技法是常用常新。這里僅說主題的構成:作曲家得心應手、舉重若輕,以琴曲《梅花三弄》曲首純五度音程為據,按五度間隔相生原則得一中西合璧的音列----1、2、5、6、3、#4、7、#1、b6、b7、b3、4----其前四音為“四基音”,后四音為四曾音;整體是12音,局部則首尾相扣c宮、e宮、ba宮三個五聲音階。
作曲家在《江雪》的演出詮釋中寫道:“這首交響曲,并非單純為古詩譜曲,也不在寫柳宗元的個人遭遇,而是借助于詩的意境,以吟、誦、唱相結合的手法,加上古琴新韻,站在今人的立場上,給以交響化,現代化的表述,以弘揚浩然正氣的獨立人格精神。”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公元773—819)因主張革新而二度被貶,五言絕句“江雪”就是在第一次被貶時所作,該詩雖是寫景,但卻意在其外,寄托了詩人藐視世俗、憂慮憤懣、不甘屈服、孤傲清高的情懷。在詩文平靜的表象中,包藏著無窮的動力,在平仄有序中蘊含了豐滿的韻律感和音樂性。朱先生從此引申、拓展,用源自中國漢語的藝術神韻、籍現代交響樂的手法,成功地表述了中國歷代愛國的知識分子精英博大的胸懷、崇高的思想和高風亮節的獨立人格精神。對音樂語言的開拓,對中國漢語的音樂神韻全方位的繼承和發展是朱先生“江雪”的一個重要特點:
漢語“字”有聲調,各聲調在高音走向上有區別,在長短、快慢、強弱和音色上也有區別,漢語的詞組和語句又因表意、表情和使用者的人物特征的影響,而在上述五個方面產生了靈活豐富的變化發展。在這種具有強烈的音樂性和特殊神韻的語言基礎上,產生了中國詩詞極富音樂性的吟哦,也產生了中國民間歌曲和戲曲、曲藝中豐富、多樣的潤腔法和韻白,并影響到中國器樂演奏的風格特征。
朱踐耳先生不僅繼承性地運用吟哦、韻白的音樂語言,而且還作了發展和創新。他在樂曲的錄音部分要求人聲用中國唱法,以吟、誦、唱相結合的方式表述,這都通過尚長榮的演唱,得到完美的體現;樂曲的第一部分呈示樂思,尚長榮主要用的是老生唱法;樂曲的第二部分是樂思的展開,用黑頭的唱法抒發激情、表現氣魄;樂曲的第三部分尚長榮用青衣唱法的口吻(但并不模仿青衣的音色)來表現瀟灑、清高的氣質。
《江雪》的錄音部分的古琴聲部,不僅直接采取琴曲《梅花三弄》的主題來象征孤傲、清高的品格,充分運用了古琴散、按、泛三種音色,吟、揉、綽、注的按弦法,還創造了雙音、泛音走弦、泛音到實音的走弦等韻白化的技法,又表現狂放的豪情,以表現意境的深遠。
作曲家在《江雪》大管弦樂隊的寫作上,也與人聲和古琴聲部保持了統一的風格,充分使用了吟哦,韻白式的音樂語言,在樂隊作引述、呈示、展開、陪襯、烘托、引申、補充時都大量運用了微分音以及頻率漸變的奏法,同時弦樂的細致分部、泛音奏法、加弱音器奏法以及管樂的一些特殊處理,也和人聲及古琴完成了融洽的銜接,使之成為統一體。其中對打擊樂作了精巧的選擇和安排,將16種樂器作為打擊樂,分成四組,細致地增強了全曲的交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