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九年級藝術下冊全冊教案 3
接著,主題在小提琴上高一個純五度(e)進入,然后在大提琴上低一個純五度(d)進入。依照這種形式,按上五度及下五度關系不斷疊置上去,主題始終在外聲部,逐漸像扇形般地擴展開來。利用主題的第六次進入(#f)和第七次進入(c)形成緊張的增四度關系達到高潮,這以后主題移至內聲部。
在賦格的第二部分中,前面聚集起來的緊張度迅速瓦解,常常出現主題的反向進行,回到樂曲起始的音,也就是中心音a。簡短的第三部分是再現也是尾聲。整個樂章由于各聲部以不同的調進入并結合在一起,形成復雜的多調性,從壓抑陰沉一直發展到暴風雨欲臨的緊張窒息感。
第二樂章始自由的奏鳴曲式。序奏之后,第一弦樂組呈示第一主題,第二弦樂組以高五度應答。它是第一樂章賦格主題的變形。第二主題旋律呈大幅度跳動。由鋼琴演奏的結束部主題,不規則的重音處理,使之帶有中歐民間音樂的節奏特點,激烈粗獷。
(1=c 2/4) 0 2 5671 1 1 1 1 1 1 1 1 4 1 1 4 1 1 4 1 1 4 1 0 2 6 3 3 7
長大的展開部分成三個發展階段,用復雜的賦格引入再現。第一、二弦樂組形成齊奏,把呈示部的音樂稍加變化地再現。
第三樂章分成五個部分(abcba),是巴托克愛用的“拱形”形式。其中b是中心主題的變形。
(a)木琴的敲擊引出的第一小提琴演奏的主題:
(1=c 4/4)3 1• 1•0 2 3• 3•0
旋律帶吟誦風格,節奏自由。第二段(b)鋼片琴與兩個獨奏小提琴在高音區奏出第二主題,弦樂細分并加弱音器,用顫音、滑奏等手法形成奇異的背景。第三段(c)是“拱形”的頂,速度稍慢,出現鋼片琴、豎琴、鋼琴的刮奏與琶音和弦的震音,音量逐漸增強,達到強烈的頂點之后,反復強調五個音 1 6 7 3 2 ,從樂章一開始逐漸積累起來的緊張度慢慢瓦解。第四段再現(b),弦樂合奏在高聲部與低聲部之間形成增四度的卡農并伴以鋼片琴的聲音。第五段再現(a),僅八個小節,也可說是尾聲。
快速的第四樂章節拍多變,旋律的切分節奏和調式音階的運用,使它比前面三個樂章有更強烈的民族色彩,并顯示出巴托克自由而精巧的結構:以近代手法處理古老的回旋曲。請聽:四小節撥奏之后出現的主題:(見教材主題2)。其間五次插入對比段落,仿佛是一首首生氣勃勃的民間舞曲。最后一個插部用樂曲的中心主題(即第一樂章賦格主題)的變形。
(8/8)1 2 5 4 3 3 1 (6/8)2 5 6 7 4 (5/8)3 2 5 1 (8/8)7 6 4 5 3 4 7
使全曲達到統一。
2.教學建議:
(1)該曲只能進行節選聽賞。
(2)該曲的結構很深奧,學生沒有學過,可略去不說,但可以用聽辨主題的方式展開。
(3)重點聽賞音色的變化與情緒。
(4)該曲是多調性的音樂,通過聽賞,使學生感受音樂的多變,同時感悟,音樂不是以一種旋律形態出現,而是可以以多種方式出現,但是它仍能表達情緒和氣氛。
(5)適當介紹樂器鋼片琴等。
(6)答案見“內容介紹”。與傳統樂曲相比,它淡化了旋律要素的清晰、動聽,而是充分發揮了節奏、色彩的變化功能;不描寫具體一景一物,而是著力于內心情感的抒發。這也是巴托克的一大特點,他的作品以節奏見長,善于把旋律變成打擊樂,不追求旋律效果,音高模糊不清,但色彩、節奏變化復雜。作品追求“綜合德彪西優美的和聲、貝多芬嚴密的結構、巴赫杰出的復調,創造出一種富有活力的現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