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九年級藝術下冊全冊教案 3
(二)現代音樂
狹義的“現代音樂”的含義與“先鋒音樂”或“前衛音樂”等詞所指的對象大體相同,是指大膽采用新的作曲技法、提出新的藝術主張的音樂。換句話來說,即使是二十世紀譜寫的音樂作品,倘若仍然采用十九世紀老一套的作曲技法而并無新意的,并不被認為是現代音樂作品。
對于世界音樂史上“現代”的時間范圍,各家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四種:
(一)二十世紀以后,即19xx年以后;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即1918年以后;
(三)十月革命以后,即1917年11月7日以后;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即1945年8月中旬以后。
現代音樂流派林立、主義多樣。
1900——1917年期間的現代音樂,以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的“印象主義”和勛伯格的“表現主義”為主要代表。印象主義力圖表現人們從外界獲得的內心印象,是在繼承和發揚古典樂派以來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的要求,在音樂內容的表現方法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創造了新穎獨特的作曲技法。“印象主義”的作品時常運用全音音階、五聲音階、中古調式、平行和弦、自由節奏、別具一格的配器法等表現手法。“表現主義”跟“印象主義”相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意識到新世紀的到來而從事創造性的探索,強調標新立異和獨創性。不過,與“印象主義”相反,“表現主義”不是去描繪人們從外界得來的內心的印象,而是要把潛伏在人們內心的下意識沖動或欲望推向外界。以勛伯格、貝爾格、韋勃恩三位奧地利作曲家為代表。他們沖破西歐古典音樂的傳統作曲技法的框架,運用無調性、無主題性、非節拍性的節奏、尖銳的不協和弦等表現手法。民族風格鮮明而又富于現代氣息的斯特拉文斯基與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創作活動,對于當時歐美的作曲界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巴托克的鋼琴曲《粗獷的快板》、《羅馬尼亞民間舞曲》,樂隊與鋼琴曲《狂想曲》,以及《第二弦樂四重奏》等,都是至今經常演奏的名曲,均屬于這個時期的創作。歐美作曲界已經擺脫以往的德奧音樂一統天下,呈現出“多中心”的局面。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多種主義與作曲技法的并存,說明當時的作曲家已不是像以前的作曲家那樣,在一種共同的樣式(風格)中發揮個性,從事創作活動;而是需要去“開發”自己獨特的樣式(風格),創造各異的音樂語言才能站穩腳跟,開拓新的音樂園地。
從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17—1945年期間,首先從蘇聯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曲家,如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哈恰圖良、卡巴列夫斯基等。
另一方面,勛伯格則在二十年代初創制十二音體系而成為這一派的鼻祖。人們有時用“新維也納樂派”來稱呼他。
在這個時期,匈牙利的民族樂派作曲家巴托克創作了《弦樂、打擊樂與鋼片琴的音樂》、《管弦樂隊協奏曲》等名作。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樂壇上出現愈加復雜多樣的音樂形態。它們一般已不用樂派和主義命名,而是用“音樂”稱呼。如序列音樂、具體音樂、電子音樂、偶然音樂。先鋒派音樂或現代主義音樂等詞泛指這些音樂形態。擴大了音素材的范疇。1955—1956年中,施托克豪森采用電聲與年輕人的聲音作素材,采用五個頻道制成電子音樂作品《青年之歌》,并稱此為“空間音樂”。他將聲音的空間位置作為具有音樂功能的構成要素,使“音位”與傳統的“音高、音值、音強、音色”四要素并列,將聲音在空間的運用和對比積極地采納到作曲技巧中來,使其成為樂曲構成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