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九年級藝術下冊全冊教案 3
《創造與拓展》穿插于各課中。
第四課 探索的展示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目前藝術還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發展。
2.通過聽賞《異國的鳥》、《弦樂、打擊樂與鋼片琴的音樂》、使學生了解音樂的內容,知道音樂可以制造出各種音響,同時也初步了解現代音樂。通過觀賞舞蹈、戲劇,了解一些在探索過程中新創造的藝術門類。
3.通過觀賞現代舞、多媒體劇及活動,拓展藝術視野,了解多種音樂與藝術的作品,并嘗試進行探索性的學習音樂。
4.初步了解現代舞、現代音樂。
教學內容與教學建議
一、音樂長廊
(一)欣賞
《異國的鳥》
1.內容介紹:
梅西安(19xx年生于法國)是一位樂此不疲的鳥類學專家,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描寫鳥和表現各種鳥鳴的占了相當的比例。《異國的鳥》是他抒寫鳥鳴的三部作品之一,于1955年10月5日動筆,1956年1月23日脫稿。作品是為鋼琴、兩支單簧管、木琴和小型樂隊演奏而寫的。
由于梅西安從小就喜歡聽鳥叫,二十歲前后起開始作有意識的收集和記錄,1944年又出版過有關的專著,因而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他所要實踐的主張:“鳥是偉大的音樂家,鳥是偉大的藝術家”、鳥是“生活、運動和歡樂的象征”。
在《異國的鳥》總譜前面的第二篇作者序言中,梅西安說明了在這一不同凡響的作品中曾運用了印度、中國、馬來西亞和北美、南美的多種鳥鳴。在打擊樂中,則汲取了印度和古希臘的節奏。值得注意的是梅西安并不以表現來自世界各國的鳥鳴為滿足,而是更進一步,從色彩和聲音組合的對應關系出發,去描繪這些鳥的五彩繽紛的羽毛。
全曲由十三個部分組成,我們給大家欣賞的是其中第三段:四種鳥的間奏曲。
四種鳥的間奏曲(印度八哥、巴爾的摩的黃鸝、紅喙山雀及加里福尼亞鶇鳥,由九件樂器重奏奏出。)
2.教學建議:
(1)可以簡介梅西安及其作品的主要風格作導入。
(2)對初三學生而言,不應如小孩般聽辨有什么鳥叫,而是體會音樂家如何用樂器創作出各種音響描寫自然,即他們擴大了音樂的表現范圍,擴大了樂器的表現功能,這也是現代音樂的主要特征之一,要知道其創新的思路。
(3)參考答案:見內容介紹。
《弦樂、打擊樂與鋼片琴的音樂》
1.內容介紹:
1936年,巴托克(1881-1945 匈牙利作曲家)在瑞士作短暫的停留。瑞士指揮家保爾•沙赫爾對巴托克的音樂極為推崇,他將自己的山區別墅提供給巴托克。在那里,巴托克為沙赫爾指揮的瑞士巴塞爾室內管弦樂團創作了此曲。這時,巴托克五十五歲,是他創作技巧已完全成熟、創作力也是最旺盛的時期;然而也正是此時,世界形式動蕩,法西斯勢力日益抬頭,大戰的烏云籠罩歐洲,巴托克心情十分壓抑。他將陰暗沉思、緊張激情和光輝奔放等種種情緒織入其中,以高超獨創的技巧、結構寫成這部杰作。它是時代精神的反映,在音樂史上亦有很高的價值。
樂隊配置為打擊樂、鋼片琴、豎琴、鋼琴、弦樂隊(分成兩組),四個樂章的速度分別為慢、快、慢、快。
第一樂章是一首形式獨特的賦格曲。一開始,由中提琴單獨奏出以a音為基音的主題。復雜的半音進行在狹窄的音程中移動,顯得神秘陰暗。它是樂曲的中心主題,在其余三個樂章中均變化出現。(見教材主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