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第9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精選2篇)
九年級上冊第9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 篇1
點擊下載: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
(2)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紀產生在印度的佛教;公元1世紀,產生在巴勒斯坦一帶的基督教;公元7世紀,產生在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教。
2.過程與方法
(1)了解古代文字的特點,感知古老文字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并形成自己觀點與認識的能力。
(2)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產生的背景、創立人、基本教義,理解三大宗教的世界性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礎,象形文字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2)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這種信仰和情感相適應的宗教儀式和宗教組織。都是社會的、歷史的產物。
(3)認識商博良等人為解讀古文字做出的貢獻,培養執著追求、不斷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重點1:埃及的象形文字
學生動手收集整理象形文字圖片、編寫解說詞、觀看古文字展覽,在自主學習的同時與他人合作、交流,完成新知識的構建。
重點2:佛教的產生
講述佛教故事,了解佛教產生的歷史及其教義內涵。
●教學難點
基督教的產生、基督教性質的演變與傳播
播放影音文件,設置討論活動環節,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共同探究宗教的起源、認識宗教的社會價值。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資源準備
○1金字塔圖片、埃及象形文字圖片
○2楔形文字圖片、泥板、小木條、
○3字母文字圖片、字母文字發展示意圖
○4學生編寫解說詞講稿,教師幫助指導
○5學生收集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物圖片、人物圖片,宗教經典、藝術,宗教的主要節日、大型的慶典活動。(收集途徑:圖書館、教堂、佛寺、網絡等)
歌曲──《鈴兒響叮當》
●教學滲透點
(1)了解兩河流域人民今天的苦難,認識戰爭對人類文明的破壞。
(2)明確宗教與邪教、封建迷信的區別,自覺地崇尚科學,尊重宗教信仰,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教學設想
根據教材內容,將本課的學習設置為兩大板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性格特長,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在教室里布置古文字展覽墻和宗教故事會會場。
主題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學習小組3個)
環節一:創設“古文字展覽館”,通過學生搜集資料、展示信息,編寫講稿、課堂解說的形式,培養他們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自己動手,把喜歡的古文字制作成書簽、裝飾畫,在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體驗古樸、神秘的美感。
環節二:教師通過出示伊拉克戰爭中的失學兒童圖片,展現兩河流域人民今天的苦難,引發學生思考戰爭對人類文明的破壞。
主題二:世界三大宗教 (學習小組3個)
宗教大觀
通過“收集資料—分析、總結—介紹、展示、表演”,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與發展,講述宗教故事,介紹宗教節日,結合宗教興盛的歷史和古今宗教沖突的典型事例,在交流討論中認識宗教對世界的影響力。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激發學生各方面的潛能,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初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在教材兩個子目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兩大主題學習小組互相造訪對方的展覽或參加故事會活動,在交流合作中借鑒對方的學習方法與活動設計思路,最后兩大主題小組的學生互相贈送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禮物,如自己動手制作的古文字裝飾藝術畫、繪制的復活節彩蛋等等,體驗自主學習、贏得他人肯定與贊賞的快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導入新課】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大屏幕顯示金字塔圖片,提問:金字塔是哪一文明古國的象征?
古埃及是世界上第一個統一的奴隸制國家,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百萬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奴隸社會開始的。有了文字,人類的歷史才變得容易了解,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揭開古老文字的神秘面紗,
[教師過渡]
是商博良讀懂了象形文字,同時也使人們對古代埃及的歷史有了真正的了解。在這片炙熱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著世代耕耘、不問外事的埃及人民,他們經歷過戰亂掠奪,忍受過貧瘠悲苦,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默默創造著璀璨的文明。
通過同學的一番介紹,我們知道,象形文字是畫出圖形表示事物,漸漸地,為了書寫方便,人們對一個物體不再全部畫出,而只畫出最能表現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來的圖畫逐漸變為直線的圖形。楔形文字產生了。
拓展空間
展示伊拉克失學兒童圖片
講述:這些在戰爭中失學的孩子們可曾知道他們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文字的人,希望他們能夠有機會學習,哪怕像祖先一樣用木棍在泥地上劃寫幾筆也好。
[教師過渡]
公元前15xx年左右,楔形文字成了國際交往的通用文字。各國簽訂條約或者書信往來,都使用楔形文字。因為那時候,楔形文字具有詞匯豐富、字形優美的特點。但是,這種文字的閱讀和書寫很復雜,不容易被廣泛地掌握,后來還是逐漸被字母文字代替了。
[教師過渡]
(展示字母文字演變發展圖示)
通過第三組同學的介紹,我們知道: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沒有發展成字母文字,后來經過多次演變,外形逐漸簡化,向字母文字過渡。它的24個單輔音的符號,類似字母。公元前二千年,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亞文字的影響下,創造了22個拼音字母。古代希臘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礎上創造了希臘字母。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形成后來羅馬及其周圍地區拉丁人的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以上三組同學通過自己的積極準備,形象、生動地為我們展示了古老文字的神奇魅力。透過這些鮮活的圖形和簡單的筆畫我們感受到了先民的智慧與辛勞,接下來再讓我們透過宗教去探尋古人的精神世界。
播放圣誕歌曲——《鈴兒響叮當》
聽到這首歌同學們想到什么節日?
“圣誕節”是哪個宗教的盛大節日?
[教師過渡]
除了三大宗教,世界上還有哪些宗教?
不同的國家、地區存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風俗習慣。現在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正在和國際接軌,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對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組織游戲:
在地板上畫三個圈代表三大宗教,選出十幾個學生參加游戲,每個同學發一張卡紙,上面寫著與三大宗教有關的內容,根據自己手中的卡紙內容進入相應的圈內。
設置討論:
如何正確對待宗教、封建迷信、邪教。
。
資料一:
在云南的一個傣族山寨中,因為一種普通的病得不到及時治療,死了三個人。村民們就出于一種原始的鬼神信仰,在“巫醫”的指點下,竟將三名同村的無辜村民確定為“放鬼”傳病的人活活打死。
資料二:
(練害人害己) 家住河北承德市桃李街的李亭受的欺騙,認為自己的父母是“惡魔”,他自己是“佛”。“佛”要把“惡魔”除掉,遂用尖刀將父母殺死。
[教師小結]
宗教的本意是教人為善,維護社會安定,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而封建迷信、邪教是欺騙人民,謀財害命,危害社會的犯罪組織。當然,當今世界宗教問題錯綜復雜,有些政治、戰爭問題涉及到宗教,如果同學們有興趣想進一步了解有關這方面問題,課后我們繼續探討。
[課堂總結]
通過大家的精心準備與課堂展示,我們知道除了中國的甲骨文,世界上的其它民族也創造了歷史悠久的古老文字,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而文字與宗教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就被稱作“神的語言”,這是為什么呢?文字與宗教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呢?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們可以在課后繼續去探尋。
學生觀察圖片,回答:古埃及
學生主持人:歡迎大家走進古文字展覽館。
[文字概況]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主要有3種:圖畫式的象形文字,埃及人在公元前35xx年左右就開始使用了,我們中國古人使用的甲骨文也屬于象形文字。還有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使用的楔形文字,大約也是在公元前35xx年產生的。再就是公元前1000多年腓尼基人發明的字母文字。
“神的語言”——埃及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小組”學生合作演示、解說:
(展示象形文字圖片和自己動手制作的古文字書簽、裝飾畫)
學生a:
埃及人寫的字像一些簡單的圖畫,后來大部分文字變成了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么意思呢?幾千年后的人們,很長時間也沒有弄明白。
學生b:
我來給大家講講“羅塞達石”的故事:
1799年,侵略埃及的法國軍隊在尼羅河三角洲的羅塞達河口,發現了一塊黑色石碑。把泥土清洗掉后,清楚地看見上面刻著3種文字。這就是著名的“羅塞達石”,現在保存在英國倫敦博物館中。當時,法國有一個青年學者叫商博良。他是專門研究古代埃及的語言文字、歷史和文化的。羅塞達石引起商博良濃厚的興趣,他想根據這塊石碑弄明白埃及象形文字的讀法。
學生c:(結合“羅塞達石”圖片講解)
石碑上面是兩種用不同字體刻寫的埃及象形文字,下面一種是希臘文。通曉希臘文的商博良從希臘文知道:這塊石碑是在公元前2世紀的時候建立的,上面寫著為埃及國王歌功頌德的言詞。但是,要問那些埃及象形文字怎么讀法,他可一籌莫展了。
學生d:
后來,商博良發現,古代埃及人寫國王名字的時候,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劃上粗線。羅塞達石上,也有一些用線條框起來的文字,這是不是國王的名字呢?又經過一番探索,商博良對照希臘文,從象形文字中認出了埃及國王托勒密和王后克婁巴特拉這兩個人名。最后他終于知道了12個象形文字的讀音。
“古代東方的拉丁語”——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小組”學生合作演示、解說:
(展示楔形文字圖片,準備泥版和小木條,動手演示楔形文字的書寫,邀請其他小組同學動手嘗試)
學生e:楔形文字的故鄉在亞洲西部的兩河流域,就是今天伊拉克境內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一帶。這里是產生人類古代文化的搖籃之一。蘇美爾人用來寫字的不是紙張,而是泥版。那時候,他們還不懂得造紙。兩河流域又缺少石頭,不能像埃及人那樣把文字刻在石頭上。蘇美爾人就用粘土做成一塊塊長方形的泥版,用蘆葦或骨棒削成三角形尖頭在上面刻上字,然后把泥版晾干或者用火烤干。這就成了泥版文書。100多年來,人們在兩河流域挖掘出了幾十萬塊這樣的泥版。
學生f:
關于楔形文字的辨認,也有個類似“羅塞達石”的東西,歷史學家把它叫做“貝希斯頓巖”。
在伊朗西部貝希斯頓村廢墟附近的懸崖上,有一塊巖石,上面也刻著3種文字:蘇美爾人傳下來的巴比倫楔形文字、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人們通過波斯文,讀懂了楔形文字。巖石上刻寫的是公元前522年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鎮壓造反者的經過。
“歐洲拼音文字的始祖”——腓尼基字母文字
“字母小組”學生合作演示、解說
最早發明字母文字的是腓尼基人。他們住在今天的黎巴嫩一帶。腓尼基人主要從事商業,經常坐著船到各地去做買賣。他們在記賬的時候,覺得楔形文字很繁難,需要一種書寫簡便些的文字。這樣,在公元前13xx年左右,有人參照埃及的象形文字,創造出用22個輔音字母表示的文字。現代歐洲各國的拼音字母差不多都來源于腓尼基字母。因此,腓尼基字母文字稱得上是歐洲拼音文字的始祖。
古希臘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元音字母,創造了希臘文。他們把發明字母的功勞也歸于腓尼基人。希臘人傳說:有個聰明的腓尼基木匠,叫卡德穆斯。有一次,他在別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記帶來了。他就劈了一片木頭,在上面寫了點什么,讓一個奴隸送給在家中的妻子。他妻子看了木片,一句話也沒說,就遞給了奴隸一件工具。奴隸驚呆了,認為木片是用一種神秘的方式說出了他主人需要的東西。據說那木片上面寫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現的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當然不是卡德穆斯一個人發明的,而是由許多腓尼基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集體創造、逐漸形成的。
傾聽 回答 (圣誕節)
繼續回答
(基督教)
三個代表組活動成果交流。
三個組派代表上臺,自己操作電腦,自己展示資料,表演講解。
1、介紹各大宗教的創始人、形成、分布等概況。
1.佛教
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矛盾尖銳,佛教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誕生了。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也就是釋迦牟尼)。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可以概括為苦、集、滅、道“四諦”,也就是四條真理。公元最初兩個世紀,佛教出現大乘、小乘兩大教派,“乘”是“渡”、“運載”的意思。
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小乘佛教堅信釋迦牟尼的遺教,注重倫理教誨,不拜偶像,提倡自我超渡(超脫人生苦難),主要流行于印度南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大乘佛教發展和修正了釋迦牟尼的說教,尊奉如來佛為最高神,同時造出許多偶像加以崇拜;它還認為人們不僅可以自我超渡,而且可以兼渡他人,“普渡眾生”。大乘佛教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中亞、中國、日本、朝鮮和韓國。
運用課件動態演示48頁《佛教的傳播》
佛教的傳播路線圖
北→中亞→中國→朝鮮→日本
南→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我國境內傣族地區
2.基督教
基督教在1世紀時誕生于巴勒斯坦一帶。耶穌就是“救世主”。基督教產生后不久,逐漸分化為兩派: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的東派和拉丁語地區的西派。1054年,東西兩派教會分裂,東部稱正教,即東正教;西部稱公教,即天主教。十六世紀時,西部教會在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了一些新宗派,稱為新教,后又不斷分化,形成派系繁多的現象。基督教對歐美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現實政治、社會生活中也有相當的影響。
3.伊斯蘭教
7世紀時,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信仰“真主”。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的經典是《古蘭經》。
2、介紹各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并說明其風格;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產生的不同文化傳統、風俗習慣
[宗教節日大觀園]
浴佛節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我國佛教徒紀念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重要節日。節前,佛教徒將寺院打掃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凈。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許多善男信女即已云集佛寺準備參加于次日清晨舉行的紀念法會。香花叢中的幾案上安放著一個銅盆,盆中注滿了用麝香、丁香等配制成的香湯,湯中立著一尊銅像。沐浴開始前,寺院住持率領全寺僧眾禮贊誦經,隨后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僧眾和居士們一邊念一邊依次拿小勺舀湯浴佛。浴完佛像后再用一點香湯點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災除難。
復活節
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傳說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復活升天。每年在教堂慶祝的復活節指的是春分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如果月圓那天剛好是星期天,復活節則推遲一星期。因而復活節可能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典型的復活節禮物跟春天和再生有關系:雞蛋、小雞、小兔子、鮮花,特別是百合花是這一季節的象征。復活節前夕,孩子們為朋友和家人給雞蛋著色打扮一番。這些蛋有的煮得很老,有的只是空空的蛋殼。復活節那天早上,孩子們會發現床前的復活節籃子里裝滿了巧克力彩蛋、復活節小兔子、有絨毛的小雞及娃娃玩具等。據說復活節兔子會將彩蛋藏在室內或是草地里讓孩子們去尋找。
開齋節
傳說古時候,人們為了躲避異族統治者的侵犯,藏在深山里,白天不敢生火做飯,到月亮出來時才做飯吃。后人為了紀念祖先創業的艱難,規定穆斯林每年要守齋一個月。在這期間,人們在日出前都要吃飽喝足。日出后整個白天,不論怎樣饑餓都不許吃喝。但是,老人和小孩可以例外。
這樣經過整整一個月的“封齋”,人們終于盼來了開齋節。這天清晨,穆斯林們沐浴更衣,到清真寺禮拜,走親訪友。三十天莊嚴神圣的守齋活動就這樣結束了。
宰牲節的故事
它與開齋節、圣紀日同稱為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而且是最大的節日。因襲傳統的宗教習俗,在過宰牲節時,凡有條件和能力的穆斯林家庭都要買來活羊宰殺。即使買不起活羊的窮人家也得想辦法弄點兒肉來打打“牙祭”。
在《古蘭經》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夜,先知伊卜拉欣做了一個夢,夢見真主命他將兒子易司馬儀殺掉供獻祭。易司馬儀是他的獨生兒子,但伊卜拉欣決心服從真主的意志。“我的孩子呀,真主在夢中命令我把你殺掉獻祭給他,不知你是否愿意?”他對兒子說道。“父親啊,你奉命行事吧!若是真主的旨意,你會看到我能忍受下來。”兒子順從地回答道。伊卜拉欣便舉刀向兒子砍去,但卻砍不動。伊卜拉欣不知所措,便向真主祈求。真主默示道:“伊卜拉欣啊!你已按夢境里的指示辦事,我就是這樣犒勞一切為善的人。”真主從天國里送來一只綿羊,伊卜拉欣拿刀宰了羊,這頭羊就是易司馬儀的替身。穆斯林為了紀念這件事,表示對真主的感謝,每年都在這天宰牲獻祭。
合作組交流,討論。
學生根據對材料進行分析并發言。
迷信活動:
指民間的巫婆、算命先生、風水先生等所從事的抽簽、打卦、算命、看相、看風水、驅鬼、跳大神等活動
邪教:
指冒用宗教、氣功或其他名譽建立,神話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欺騙他人,危害社會的非法組織。
我國政府維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堅決取締封建迷信活動,打擊防范邪教。但對于那些利用宗教,企圖顛覆國家的行為是堅決制止的。
作為一名中學生應該確信世界上沒有鬼神,自覺崇尚科學,尊重宗教信仰,破除迷信,打擊邪教。
由學生最熟悉、也最感到神秘的金字塔導入新知識的學習。
設置疑問,引起大家的好奇心。
感受古文字學家強烈的探索、求知精神。
循序漸進,吸引學生注意力。
體會歷史
學生親自動手用木條在泥版上書寫筆畫,體會楔形文字的特點。
感悟歷史
感受戰爭給人類文明帶來的破壞,認識和平的可貴,樹立傳承文明的歷史責任感。
講述傳說故事,引起學生興趣
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知識拓寬。
舉例說明。
在宗教故事中體會宗教的教義、風俗
游戲中設置了“中國人”,教師強調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封建迷信”、“邪教”,自然地過渡到“宗教與封建迷信、邪教的區別”。
游戲活動能將學生的學習氣氛推向高潮,并在活動中檢驗《課標》要求的知識掌握情況。教師對出現錯誤的學生及時糾正,以便學生正確掌握。
學生結合自己所見所聞,談談宗教與封建迷信、邪教的區別;
思考作為一名中學生應如何正確對待宗教、封建迷信、邪教。
理性思索
學生從封建迷信活動“鬼恐慌”的典型事例中揭發封建迷信“謀財害命”的丑惡本質。
通過的丑惡事件讓學生深刻了解邪教的本質——欺騙人民、危害社會的犯罪組織。
在總結中引發新的思考,鼓勵學生繼續去探究。
(指導教師:吉林長春市朝陽區教師進修學校 李亞書)
<
九年級上冊第9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 篇2
點擊下載: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基礎知識:杰出的科學家阿基米德;古希臘著名的史詩與戲劇:《荷馬史詩》和悲劇《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東西方著名建筑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鑒賞世界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的能力;指導學生結合已學知識和生活見聞,領略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筑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和判斷歷史現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習到古代科學家和文學家勤奮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思路
教學重點、難點的處理方法:
①教學重點為:阿基米德及主要貢獻、《荷馬史詩》和《天方夜譚》、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②教學難點:世界古代東西方建筑的主要特點。
課前導學
[教法、學法]教師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來設計活動方案,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知識。學生嘗試采用探究式學習法自己查找相關資料、并搜集整理分析,然后得出結論。
課前準備
教具世界古代東西方建筑相關多媒體課件和掛圖、圖片
相關資料
《古希臘神話》《古代西方文明史》等等歷史資料
--
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
溫故知新:按照誕生時間的先后順序回答下表有關內容。
宗教名稱
誕生地點
創始人
佛教
古代印度(尼泊爾)
喬達摩·悉達多
基督教
羅馬統治下的巴勒斯坦
耶穌(傳說)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的麥加
穆罕默德
教師過渡講解:上述三大宗教都建筑了聚集信徒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這些風格獨特的著名建筑都有哪些不同?還有杰出的科學家阿基米德及其重大發現、古代色彩斑斕的文學與戲劇中,都可以讓我們學到哪些有趣的知識呢?
老師給出導讀提綱,引導學生閱讀
導讀提綱:
1.本課在文學與戲劇方面介紹了哪幾部名著?它們各屬于哪個古代文明?你知道它們各自記載了哪些生動的外國故事呢?你知道哪幾位古代希臘著名戲劇家及其作品呢?
2.“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這句話是誰說的?他是哪里人?他具有哪些可貴的品德?做出了哪些貢獻?
3.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具有哪些相同點?各自的特點又是什么呢?中國式、羅馬式、哥特式建筑有什么區別?
學生活動
(學生通過閱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后觀看多媒體課件。從而開始探索、交流、討論本課相關的歷史知識內容。)
學生可以按照提綱的線索來閱讀并思考本課的知識內容
預期效果
學生通過溫故知新的新課導入,由已知走向未知。
通過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對本科知識的好奇和興趣,并且大致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
由教師所給出的導讀提綱,學生可以有思路、有方向性的提煉、歸納本課的重點知識內容。從而培養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講授新課:
一、“杰出的科學家”
教師活動:
(1)讓學生認識:古代希臘人最愛好思考和探索,所以在科技上有著巨大的成就,阿基米德就是眾多科學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后世的科學家們譽為“科學之神”。特別是他一生獻身科學,忠于祖國的精神,受到人們的尊敬和贊揚。
(2)阿基米德的重大發現是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或多或少會對反映這兩個定律的物理現象有所了解和感知,教師可以做必要的講解。阿基米德發明的螺旋式水車,教師只要提到就可以了,不必詳細介紹。
(3)“動腦筋”設計的問題,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有條件的話可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談認識,這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的極好時機。
學生活動
“導入框”介紹的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生動有趣的過程蘊含著積極的教育因素,從中教師應啟發學生認識:科學需要探索,探索離不開思考,善于思考是阿基米德成為一位杰出科學家的優秀品質,這種優秀品質是當代中學生應當學習、繼承和發揚的。
(4)教材小字介紹了阿基米德遇難的事件和古代希臘另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亞歷士多德,可由學生自己閱讀。
預期效果
對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學家的成就,學生了解即可,但是科學家為取得成就所付出的努力和必須具備的品質確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因為這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一個良好契機。
二、文學與戲劇
教師活動:
1.本課在文學與戲劇方面介紹了哪幾部名著?它們各屬于哪個古代文明?
著作名稱
《荷馬史詩》
《俄底浦斯王》
《天方夜譚》
所屬文明
古代希臘
古代希臘
阿拉伯帝國
2你能說出下列著作各自記載了哪些生動的外國故事嗎?
《荷馬史詩》
《伊利亞特》(木馬計)
《奧德賽》
《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譚》)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阿拉丁和神燈》
(1)教材首先介紹了《荷馬史詩》,但對什么是“史詩”沒有解釋,大多數學生可能也不理解。教師需要指出:“史詩”是指敘述英雄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的敘事長詩,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就是著名的英雄史詩。
(2)結合教材《荷馬》頭像和小字內容,教師要重點強調:《荷馬史詩》是一部不朽文學名作,它再現了古代希臘社會的圖景,是研究早期希臘社會的重要史料。
(3)對于古代希臘戲劇,教師要說明它是歐洲戲劇的故鄉,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悲劇和喜劇作家,《俄底浦斯王》就是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學生只要識記索福克勒斯及代表作品就可以了。
學生活動
教材引用了《荷馬史詩》兩部之一的《伊利亞特》中的一段詩歌,寫得很優美,讀來也朗朗上口。學生可以懷著對古代英雄的崇敬自由或集體朗讀這段詩歌。
《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不少學生可能讀過其中的篇目。教材提到膾炙人口的名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丁和神燈》。學生可自由講述這兩個名篇所敘述的故事或故事片斷,教師也可以講講其中的一個故事,與學生共同分享故事帶來的思考與快樂。然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天方夜譚》生動描繪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顯示了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給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貴的文學遺產,至今還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預期效果
通過教師給出的表格,由學生閱讀課文并填寫完成,從而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總結歷史知識脈絡與線索的方法和能力。
學生與教師共同講述神話故事,既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又培養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達到了一舉奪得的效果。歷史課堂上,教師應該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去想象并表述歷史。
三、著名建筑
教師活動:
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圖片,運用課件幫助學生對這兩個建筑形成整體認識。
1麥加大清真寺位于今天哪個國家?屬于哪個宗教的建筑?禁止什么?規定什么?(它位于沙特阿拉伯,屬于伊斯蘭教的建筑,嚴禁殺生、斗毆和一切邪惡行為,規定克爾白神廟是前來朝覲的穆斯林必須拜謁的地方。)
2巴黎圣母院位于今天哪個國家?屬于哪個宗教的建筑?(它位于法國,屬于天主教的建筑。)
3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具有哪些相同點?(建筑原料以石頭為主,尖塔高聳入云,還配以精美的雕刻等。)
教材介紹了東方著名建筑麥加大清真寺和西方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
(1)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圖片,對這兩個建筑進行整體上的簡要介紹,以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印象。(大清真寺莊嚴肅穆、而巴黎圣母院前后用了一百八十多年才修建完成,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2)設問:“這兩個著名建筑的最突出特點和重要的相同點是什么呢?”,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和觀察進行比較歸納,相互間可以展開探討和交流。巴黎圣母院最突出的特點教材已明確歸納為“高而尖”,雖然麥加大清真寺最突出的特點教材沒有做歸納,但通過探討和交流,學生是能夠歸納出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大而高”,而它們重要的相同點則都是宗教圣地。
學生活動
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去自由想象交相輝映的這兩個東西方建筑的雄偉壯觀,并領略古代麥加城和巴黎城的富麗繁華。在此基礎上,教師點明建筑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建筑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及其觀念的變遷。
觀察、歸納東西方兩個典型建筑的特點對于學生認識世界古代東西方建筑的主要特點很有幫助。
預期效果
中學生對建筑的了解是很少的,將建筑理解為一門藝術,則更是比較深奧的。但是,通過教師戰士的多媒體圖片,首先在直覺感官上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通過教師的對比講解,理解這個難點應該也不很困難。
練習:
據說,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作業:
“活動與探究”中國古典建筑、羅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的比較,中國北京故宮太和殿、意大利羅馬萬神殿、德國科隆主教堂的建筑有什么區別?
名勝古跡
北京故宮太和殿
意大利羅馬萬神殿
德國科隆主教堂
古典建筑類別
中國古典建筑
羅馬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
主要建筑材料
木頭
火山灰混凝土
石頭
屋頂形態特征
人字檐角
圓形穹頂
頂上尖塔
課后小結:
本課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也無必要對《荷馬史詩》《天方夜譚》這兩個重點內容做過多的補充和拓展,但應當向學生推薦我國已出版的這方面通俗讀物,鼓勵學生在課外去自主閱讀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