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歷史《西方文明之源》復習提綱(精選2篇)
九年級上冊歷史《西方文明之源》復習提綱 篇1
一、公元前xx年左右,希臘早期文明——愛琴文明發祥于克里特島;
二、雅典城邦的繁榮
1、經濟: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業發達;2、政治:伯利克里擴大公民的全力,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利機構公民大會;3、文化教育:伯利克里鼓勵學術研究,發展文藝,重視教育。
三、斯巴達城邦的繁榮
1、經濟:斯巴達地處內陸,以農業為主;2、政治:少數奴隸主貴族專制;3、文化:崇尚武力,注重軍事訓練。
四、羅馬共和國的興亡(建立時間:公元前5xx年)
1、布匿戰爭:
①時間: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②原因:爭奪地中海霸權;③對戰國家:羅馬ó迦太基
2、西羅馬的滅亡和羅馬帝國的建立
①背景:公元前1世紀,羅馬發生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共和制再也無力統治,奴隸主企圖建立獨裁統治,以穩固政權;
②過程:公元前49年,凱撒奪取政權è屋大維在公元前27年獨攬國家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所取代。
五、羅馬帝國的分裂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①395年,內外交困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②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人廢掉,西羅馬帝國滅亡了,標志著西歐的奴隸社會歷史隨之終結。
九年級上冊歷史《西方文明之源》復習提綱 篇2
1.引導學生了解古代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發展的基本概況;掌握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奴隸制的高度發展;掌握古代羅馬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2.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并且通過開展討論辯論等活動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對歷史現象的比較分析能力,培養學生辯證地認識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西方文明之源,以及對今天民主政治的影響,認識到奴隸制文明代替原始文明是歷史的進步。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高度發展。
伯利克里統治時期的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是今天民主政治的源頭,通過學習,有利于學生認識今天的民主政治。
2.難點:對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辯證的認識;對古代羅馬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把握。
對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辯證的認識,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對初中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思維難度。對古代羅馬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把握,時空跨度大,要求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現象發展演變的過程,這對初中學生來說難度較大。
三、教學策略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式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多媒體輔助教學,其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促進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整合。教學方法:情境導入法;問題探究法;分組討論法;材料歸納法;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在中國古代史部分關于“三國史”的學習中,我們學到了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空城計”。諸葛亮利用其個人才華和對魏軍主將的了解,故弄玄虛,嚇退了魏軍,從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戰例。而在此前的古代希臘,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戰例──“木馬計”。
多媒體播放:“木馬計”視頻。
學生欣賞“木馬計”視頻。
教師介紹:“木馬計”就是第一課所學的希臘傳說中,厄瑞斯忒的父親阿伽門農遠征特洛伊所使用的。這里提到的特洛伊戰爭,就是古代東西方之間的激烈碰撞。它反映了當時除了亞非大河流域的東方文明之外,歐洲的西方文明也已經誕生。現在,讓我們一起探索西方文明之源。
【設計意圖】由“木馬計”導入新課,充分注重了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通過情境設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本節課的學習中去,為下面的講授做好鋪墊。
【講授新課】
環節一:雅典城邦的繁榮
多媒體展示:《古代希臘地圖》
引導學生思考: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在希臘眾多的島嶼之中,哪個島是最著名的?為什么?
學生觀察地圖并討論作答。
希臘眾多的島嶼之中,克里特島最著名。因為公元前xx年左右,希臘早期文明──愛琴文明就發祥于這里。
提問:愛琴文明由哪兩部分組成?愛琴文明持續了多長時間?愛琴文明在古希臘歷史上有什么重要的地位?
學生搶答問題。
古代希臘是西方文明之源,而希臘文明又淵源于愛琴文明,所以說愛琴文明是歐洲最早的文明,是古希臘歷史的開端。從愛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開始出現奴隸制城邦。
討論:在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奴隸制城邦,其中最重要的是哪兩個城邦?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推選組員代表回答問題。
雅典的特點:近海、崇尚文化、工商業發達、奴隸制共和國、民主。斯巴達:內陸、崇尚武力、經營農業。
提問:雅典奴隸制共和國是什么時候建立的?在誰的統治時期,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
學生看課本回答問題。
多媒體播放視頻:雅典的民主政治
學生看視頻并思考:伯利克里在位期間,進行了哪些改革?
學生通過視頻找出答案。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思維情境。
教師多媒體展示材料故事
提出問題:由材料中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政治有哪些特點?學生討論。
時空探索
故事發生在前465年,故事的主人公凱特與杰克,是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妹,其中妹妹凱特生活在雅典,哥哥杰克生活在斯巴達。一天,杰克去雅典看望父親,故事就此展開了。這年,他30歲。
他到雅典的時候,父親不在家,只有凱特和小弟弟吉利在家。原來這天是雅典每月舉行一次的公民大會的日子,父親參加公民大會去了。杰克問道:“為什么你不和父親一起去參加公民大會?”凱特說:“不行,公民大會只允許男性公民參加。”杰克又問:“那么,吉利怎么沒有去參加?他不是男的嗎?”凱特說:“吉利只有14歲,按規定只有年滿20歲的男性成年公民才能參加公民大會。”杰克繼續追問:“為咱們家干活的奴隸可以去參加公民大會嗎?他們好多人都是成年男子。”凱特說:“他們都沒有權利參加公民大會,因為他們是奴隸。”杰克最后問道:“那我可以參加公民大會嗎?我既是男的,又超過了20歲。”“不行,你是斯巴達人,不是雅典人。外邦人不能參加公民大會……”
雅典的民主宣揚全體公民共享政治權利和義務。但實際上,重要官職被貴族掌握,只有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婦女、奴隸和外邦人都被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
教師多媒體展示兩段材料,并提出思考題:我們應該如何認識伯利克里時代高度發展的奴隸主民主政治?學生討論。
材料一 公元前443年起,伯利克里連任十將軍委員會的首席將軍xx年。執政期間,他進一步改革政治制度,規定一切官職向所有等級的公民開放,執政官用抽簽法產生;公民大會成為最高的權力機構,十天召開一次會,決定內政、外交、戰爭、和平等重大問題,凡年滿20歲的男性公民都能參加。
材料二 列寧指出:“在民主共和國中參加選舉的是全體,但仍然是奴隸主的全體,奴隸是除外的。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分析,培養了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對相關問題的引導,挖掘理論內涵,初步培養學生全面辯證的認識事物的能力,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問題探究,突破“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這一重點和難點。
教師總結過渡: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伯利克里當政期間,雅典達到全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我們今天的民主就源自于雅典。下面我們來學習另一個城邦──斯巴達。
提問:斯巴達的特征是什么?
多媒體展示:斯巴達城邦的相關圖片資料。
【設計意圖】對斯巴達城邦,教材用小字作了介紹,在教學中補充一些圖片資料,讓學生在閱讀這段小字基礎上,結合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快速總結出斯巴達的特征。
動腦筋:假設你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代希臘,你愿意生活在雅典還是斯巴達?為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對比分析雅典和斯巴達的特點,通過一系列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對比分析歸納能力。
環節二:羅馬共和國的興亡
多媒體展示:《古羅馬地圖》。
提問:古羅馬城的地理位置在哪里?請簡述一下羅馬建立和發展的歷程。
學生小組探究討論。
請根據羅馬建立和發展的歷程,動手制作羅馬發展的線索。
學生動手制作羅馬發展的線索。
多媒體動畫演示:羅馬發展線索。
【設計意圖】關于古代羅馬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時空跨度大,這就要求從宏觀上把握古羅馬歷史發展演變的過程。通過先簡述羅馬建立和發展的歷程,然后動手制作羅馬發展線索,提高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西方文明之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受到了哪些啟發和教育?
【布置作業】
羅馬共和國歷史上還有哪些著名的征服戰爭?請你寫成生動的故事在下節課講給大家聽!(閱讀有關書籍、收集相關資料,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