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教學實錄
學生:急迫。
教師:這一段的寫景非常之美,咱們一起齊讀一遍,看作者用了哪些感官來寫景?
學生:(齊讀略)運用了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來寫景。
教師:我們再來找一找,作者幾次提到“豆麥”?
學生:三次。
教師:三次提到豆麥,除了能表明當時的季節,和下文有什么聯系呢?
學生:為下文偷豆做了鋪墊。
教師:很好!看戲的勢也蓄足了,急迫的箭也射出了,可是戲沒演完大家就回來了,因為小家伙們都——
學生:昏昏欲睡了。
教師:倒是在歸航的途中,發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它是——
學生:順手牽豆。
教師:我借用了一個成語“順手牽羊”,而沒好意思用“偷”這個字。誰能告訴我什么叫“偷”?
學生:就是拿別人的東西。
教師:那好,把你的字典拿給我,這叫偷嗎?
學生:是趁別人沒注意的時候拿別人的東西。
教師:拿了之后還還給人家嗎?
學生:不還了。
教師:一個人的東西被偷之后,心情一般會怎么樣?
學生:不高興,生氣。
教師:好,那么這些小孩“順手牽豆”,到底算不算偷呢?
學生:不能算。
教師:為什么?先看被偷的人當時知道不知道?
學生:知道。
教師:他是誰?
學生:阿發。
教師:他不但知道,奇怪的是不但不制止,還慫恿大家去偷他家的,因為他覺得——
學生:他家的大。
教師:還有一個被偷的人案發當時并不在場,他是——
學生:六一公公。
教師:就是尾聲里才出場的老六一。他也奇怪,當得知了東西被偷之后,他生氣了嗎?
學生:沒有。
教師:非但沒生氣,當“我”說他的豆好吃時,他竟——
學生:非常感激。
教師:還記得小品《賣拐》中范偉演的那個傻小子嗎?花一百塊錢加一輛自行車換了一副拐,臨走還對騙子真誠的說:“謝謝啊!”
學生:(笑)
教師:難道六一公公和阿發都是這樣的傻子嗎?
學生:不是。
教師:那他們為什么這么做呢?
學生:(思考)
教師: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放一放,接下來看第三個思考題:那晚的戲到底好還是不好?同意不好的請舉手。
學生:(舉手如林)
教師:同意好的請舉手。
學生:(只有六個同學舉起了手)
教師:只有這么幾個人!別害怕,真理往往被少數人掌握,敢不敢和他們辯論一下?
學生:敢!
教師:好!請雙方各出三位同學,帶著書和座位到前面來。
學生:(陸續離座,到前面分開坐好)
教師:下面我們進行一場小的辯論賽,辯論的題目就是這場戲好不好。同意好的你們三個是正方——伶牙隊;反方——利齒隊。下面我交代一下比賽規則:1,各方選手每人一次發言機會,自由陳述理由,時間不超過兩分鐘。2,發言要有禮貌,稱呼對方要叫“對方辯友”,不能搞人身攻擊或武力威脅:“你胡說!再胡說看我不……(用拳比劃)”
學生:(笑)
教師:下面準備三分鐘。
(教師巡回指導,或出謀劃策,或“挑撥離間”)
教師:下面比賽開始,首先由正方一辯發言。
正方甲:我方認為,這場戲很好。因為文中說過:“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如果不是好戲,“我”怎么會這么多年還能記起,還念念不忘呢?
教師:謝謝這位同學,下面由反方一辯陳辭。
反方甲:我方認為,這場戲根本就不好,因為演鐵頭老生的演員一點也不賣力氣,小旦更是唱得人昏昏欲睡,要是戲好,觀眾還會打瞌睡嗎?
教師:很好,謝謝你。下面由正方二辯發言。
正方乙:我不同意對方辯友的觀點,打瞌睡是一種生理現象,無法說明戲的好壞。誰困了都會打瞌睡。給你一本厚厚的精彩小說,你能連著看完不打瞌睡嗎?
反方乙:我很佩服對方辯友的辯才,但真理并不會因為狡辯而改變。這場戲如果好,回來的路上大家還會一起罵老旦嗎?
教師:精彩!下面請正方三辯最后陳辭。
正方丙:我不同意對方的觀點,戲好并不一定值得懷念;戲不好并不一定不值得懷念。
教師:停!請問你是正方反方?(學生齊笑)本來你們支持者就少,你怎么還替對方說話?
正方丙:我的意思是雖然戲不好,但是值得懷念。
教師:還是替對方說話呀!你應該再加一句:只要值得懷念的戲,就一定是好戲。
學生:(笑)
教師:比賽到此為止,請選手們回到座位上去。人說真理越辯越明,我怎么讓你們辯糊涂了?連正方反方都分不清了!(學生笑)最后這個同學倒是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問題:為什么不怎么好的戲卻那么讓人懷念呢?
學生:(思考)
教師:請同學們假想一下,當你離家很長時間以后,會不會想家?你是想家里的東西呢還是想家人?
學生:想人。
教師:那么再想,那晚的戲那么讓人懷念,是由于戲多么好呢還是別的原因?
學生:是因為人好。
教師:對!(板書)是因為家鄉的人好,才讓我時時懷念,深深留戀。請同學們找一下,在情節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有哪些地方表現了家鄉的人好?先看“序幕”中有哪些地方?
學生:我去了以后小伙伴們都來陪我玩,還有釣了蝦都給我吃。
教師:是因為大家都吃夠了吧?
學生:不是,是因為我是客人。
教師:再來看看“盼看戲”階段有沒有表現人好的地方?
學生:有。
教師:有句名言:“把你的快樂告訴朋友,你就有了兩個快樂;把你的憂愁告訴朋友,你還剩下半個憂愁。”讓我們來看一看,當“我”為看不成戲發愁的時候,有多少人在分擔我的憂愁啊?找出課文中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