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龜《教案》
分享閱讀《小海龜》教案
一、設計構思:
根據小班幼兒來分析,在內陸,有些孩子,尤其是在小班年齡段的孩子,很少有見過小海龜的,甚至有些根本就沒見過小海龜,且缺乏海邊游玩的經驗,本讀本中,是以小海龜回歸大海為主要線索開展的。所以讀本中有兩個重點:一是,借助圖畫幫助幼兒了解、掌握,小海龜回歸大海的路線順序與海龜在路上的“所見”“所想”,幫助幼兒有條理的閱讀讀本。二是,知道小海龜的生活習性,并且欣賞散文的優美。但在閱讀前,要先為幼兒鋪墊關于海龜的一些知識經驗,讓幼兒在閱讀前盡可能了解關于海洋生物的知識。而且本讀本的文體是非常優美的散文,在授課時,應引導幼兒來感受散文的優美,豐富幼兒的相關詞匯。
二、課程設計
教學名稱:分享閱讀 (小班)
教學內容:《小海龜》(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大書、海洋知識的多媒體課件、小海龜圖片等。
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小海龜的生活習性,認識大海、喜歡大海;
2、體驗散文的優美。
教學過程:導入活動
教師為幼兒播放有關海洋知識的多媒體課件,讓幼兒觀察海龜得樣子,并安靜傾聽。
師:你們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師:這是在什么地方?海邊會有那些小動物?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本關于小海龜的書,這本書講的是小海龜回家的故事。
閱讀圖畫:
封面:教師展示大書,引領幼兒一頁一頁的觀察圖畫,每讀完一頁畫面就為幼兒展示文字。重點引領幼兒觀察小海龜從出生后到回歸大海的路線。
第一頁:這是什么?是在什么地方?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從圖畫中哪里看出來的?我們來看看文字是怎么說的?(教師為幼兒朗讀文字:啪——)這是什么聲音?蛋里面是誰呢?
第二頁:小海龜在做什么?它的表情是什么樣子的?(教師為幼兒朗讀文字:一只小海龜出生了。)“出生”是什么意思?小海龜的爸爸、媽媽在什么地方呢?接下來,小海龜要做什么?
第三頁:小海龜在做什么?它看見了什么?(教師為幼兒朗讀文字:它看見了沙灘。)你見過沙灘嗎?沙灘是什么樣子的?小海龜的表情是什么樣子的?它接下來會去什么地方?
第四頁:它到了什么地方?看見了什么?貝殼是什么樣子的?(老師為幼兒朗讀文字:它看見了貝殼。)你看過貝殼嗎?貝殼是什么樣子的?什么顏色的?我們還能用什么詞匯來形容貝殼呢?接下來,它會去什么地方呢?
第五頁:小海龜在干什么?它的樣子是什么樣的?我們來學學它的樣子。它看見了什么?(教師為幼兒朗讀文字:它看見了藍天、白云。)天是什么樣子的?白云呢,又像什么?我們來想想怎樣用好聽的詞匯來形容它們?接下來,小海龜到了什么地方?它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我們來模仿它的動作好嗎?
第六頁:大海是什么樣子的?你見過大海嗎?海上起風是什么樣子的?海浪是什么樣子的?(教師為幼兒朗讀文字:它看見了大海。)海浪是什么聲音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第七頁:好多的小海龜要到哪里去呀?它們為什么要回到大海呢?(教師為幼兒朗讀文字:還有許多小海龜!)我們的家在什么地方?你每天回家的感覺是什么樣子的?小海龜心里在想什么呢?
總結:在圖畫閱讀完之后,教師請幼兒安靜的傾聽,在背景音樂下為幼兒完整的朗讀一遍讀本。并請幼兒和教師一起進行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