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多元智能”陪伴幼兒成長
讓“多元智能”陪伴幼兒成長眾所周知,在一個班級里,總會有一些個方面表現比較突出的幼兒,他們深得老師的寵愛和關注,常常作為學習的典范而被贊賞,這樣做是符合幼兒愛模仿的心理特點,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正面教育手段,但如果教師稍不留意而表揚籠統、模糊、不具體,或者沒有掌握好尺度,無形中使“榜樣”成了“偶像”,就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
妮妮是在我們班是一個能歌善舞、聰明美麗的小姑娘,深得老師和小朋友的喜愛,是孩子們心目中的“偶像”,孩子們都以能和妮妮坐在一起為榮。一天語言課后,只聽蒙蒙嘆口氣說:“我要是妮妮多好,什么都會……”面對孩子們深深的壓抑,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為什么孩子們年齡這么小,竟然有如此的煩惱?也許我們曾當著孩子的面對妮妮表現出特別的親昵?也許曾在有意無意間總把妮妮掛在嘴邊?而這些恰好強化了其他孩子這樣一種心理:“老師最喜歡妮妮,總表揚她”。
這件事,從表面看來是因為妮妮的出類拔萃,才使孩子們個個自慚形穢,仔細想一想,實際上卻是由于教師對幼兒教育究竟是培養“尖子”的教育還是面向全體幼兒的素質教育缺乏了思考和認識。因此,改變這種現狀關鍵是轉變教師的觀念。在轉變觀念當中,涉及到了一個現代智力觀的問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創立的多元智力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經驗和策略。
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并非象人們過去想象的那樣,主要是由邏輯思維和語言能力構成的。他提出,人的智力可以分成至少8種類型,包括語言智力、數理邏輯智力、肢體運動智力,視覺空間智力、音樂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認識智力,還有近幾年才剛剛增加的自然認識智力。加德納這種多元的、開放的、尊重實踐效果的智力觀有利于我們更全面和更深入地認識幼兒的智力特征。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一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發展潛能,也能夠在不同的方面突出表現。加德納強調,雖然人的智力被分成了8種類型,但這并不意味每個人只有其中的某幾種。恰恰相反,每一個都具有這8種智力,只不過每種智力在個人智力總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所以,認識智力的多元性并不是為了方便教師對孩子們進行分類教育,而為了籍此來了解孩子們,分析他們的認知特點與需要,并從中找到教育他們的最佳切入點,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全班孩子共同進步。正如加德納所說重要的不是七種或八種、九種智力,而是一種多元地認識、理解和研究智力的方法。認識到智力的多元性,會使教師對孩子更加包容,教學更加有針對性,也會使孩子從教師的包容和教導中獲得更多的成功與自信。
具體說來,加德納的智力新概念給我們的教育觀帶來什么樣的啟示呢?
一、尊重教育的公平性,形成公正、平等的教育理念。
我們常常聽到類似這樣的話“某某只懂得吃、調皮,其它什么也不會,挺笨的!”“某某父母是外地來打工的,給她講了半天,還不懂,真差勁。”但我們卻很少注意隱含在其中的智力觀,而教育的公平性常常就在不知不覺中遭到破壞。在幼兒園里,不同的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各有自已的生活環境和不同的經歷。在傳統的智力觀中,某種社會主流文化所重視的能力成為衡量所有人“聰明”與否的唯一指標,來自農村、偏遠地區的幼兒所具有的智力就很難被教師發現或重視,甚至他們在現實中的和長遠的發展都很可能在歧視中被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