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III復習提綱
地理必修iii復習提綱
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1.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區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系、整體性。
3、區域的空間結構: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絡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4、區域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區域的發展階段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志: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征
區域發展階段
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階段
工業化階段
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
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
產業結構
傳統農業占有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加速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超過第二產業,以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
對外開放程度
低,對外貿易規模小,表現出自給自足特征
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增強
交通運輸
現代化交通線路少而稀疏
交通運輸建設顯著加快
現代化交通、信息網絡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高于區域平均
水平高,區域內部差異小
發展狀態
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不平衡增長
高水平的均衡狀態
1.3 區域發展差異
1、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①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注:未包括港、澳、臺地區);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西部10個省區(陜、甘、寧、青、新、云、貴、川、渝、藏)
②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征。
③ 改革開放的時空差異(見課本p19圖)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區域特征
跨越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平原高原為主;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等資源豐富
多山地丘陵,熱量豐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等相當豐富
限制因素
水資源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旱澇災害、環境污染、山地丘陵區地形破碎
發展方向
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
產業升級,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