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國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三節 中國可持續發展之路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中國政府針對國情制定的行動綱領。
2.了解中國制定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3.中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有哪些,應采取什么樣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1.根據有關資料,歸納我國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的必然選擇。
2.聯系“中國21世紀議程”,認識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3.結合學校所在地區的環境問題進行環境戰略的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計算活動中水泥廠污染造成的損失,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
2.讓學生討論有關環境污染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3.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中國21世紀議程》的主要內容。
2.中國政府針對國情制定的行動綱領。
3.中國制定的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及戰略措施。
難點
1.綠色gdp、人類發展指數。
2.掌握計算活動中水泥廠污染造成損失的方法。
[教學方法]
1. 通過文字資料和漫畫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2. 結合實例歸納分析,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問題、進行討論,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闊學生的思路。
[教學過程]
[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接了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基本原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由西方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但是它的概念、準則和行動綱領同樣適用于中國的環境和發展問題。同學們可以看一下課本上的這幅漫畫,面對環境問題,我們每個人應具備怎樣的態度和責任?
第三節 中國可持續發展之路(板書)
[新授]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概念,它包括生態、經濟、社會三個方面的持續發展,在生態、經濟、社會三個方面的持續發展相互制約、相互聯系中,共同組成了復合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需遵循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意味著深刻的變革。
一、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性(板書)
1.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
[舉例]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
做一國之君卻不能嚴格地管理山川、沼澤和土地,不能立他做天下的帝王。
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砍伐栽種不失季節,所以山林就不會沒有草木,百姓也會有多余的木材。
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使水塘枯竭而捕魚,怎么能捕不到魚,但明年就沒有魚了;燒毀山林去打獵,怎么能打不到野獸,但明年就沒有野獸了。
[承轉]我國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
2.目前我國的國情
(1)龐大的人口壓力
耕地占7%,而人口占21% 。用1份世界平均財富去養活相應6倍的人口。每年高達1/4的新增產值被新增人口消耗掉。
(2)資源短缺令人擔憂
人口壓力
經濟迅猛發展
長期存在資源相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