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精選3篇)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篇1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把地球叫做地球村,我們人類都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形式是聚居在某一個地點上。這個地點,我們把其稱為聚落。
一、鄉村和城市
1、聚落——我們把人們的集中聚居地——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
(1)先有鄉村,后有城市。
(2)目前,世界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里。
2、聚落的分類:
(1)鄉村聚落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第一產業的生產活動。現在也開始辦工廠企業和開發旅游業等。
(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第二產業)、服務業(第三產業)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觀差異:p78
4、同類聚落的景觀差異:
(1)世界各地的鄉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
(2)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風格迥異。
二、聚落與環境
1、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適于耕作。
(2)自然資源豐富(林、漁、礦等)。
(3)交通便利(交通沿線的交匯處、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
(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比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環境而異。
三、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1、聚落發展帶來的利與弊
(2)聚落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發生了很大變化;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筑物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完善。聚落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環境。
(2)聚落的發展過程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護
(1)原因:傳統的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護甚至任意破壞,將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
(2)措施: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傳統聚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②各國各級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法規和政策。
小結:本節我們了解了鄉村與城市聚落的景觀差異及形成、發展的影響因素。對聚落分布特點及與環境的關系。還了解了城市形成特點及發展保護措施。
作業:
1、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影響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
a、地形 b.氣候 c.資源 d.交通
2、 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
a.人們的集中居住地——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
b.原始的氏族形式的居住地被稱為聚落
c.歐洲是世界上沒有鄉村,只有城市的地方
d.亞洲相對落后,所以許多地方保留了較為原始的村落答案:
3、目前世界上住在城市的人大約有(c)
a.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b.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c.世界人口的一半 d.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
4、我國的東部人口稠密,聚落分布比較密集;而西部內陸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試分析原因。
答案:我國東部沿海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氣候濕潤,交通便利,人口密集,聚落多;西部內陸,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氣候干旱,交通不便,人口少,聚落少。
5、如何理解分析聚落建筑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1)當地的氣候:是潮濕還是干燥,是炎熱還是寒冷?如我國云南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搭建雙層木樓或竹樓,樓上層居住人避免潮濕,而且上層風大涼爽。再如在西亞的熱帶沙漠地區,白天氣溫非常高,當地的房屋具有厚墻、小窗的特點。厚墻可以減少白天通過墻壁傳導進入的太陽熱量,小窗可減少白天從沙漠地區吹來的熱風。
(2)當地的資源: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地的資源直接影響到建筑材料的選擇。如我國黃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窯洞為主,因為黃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黃土經挖掘整理后成為房屋,冬暖夏涼,干濕宜人。再如,北極圈附近生活著的因紐特人就地取材造成的冰房子,房外冰天雪地,房內卻很溫暖。
6、如何保護古建筑(含古民居)?
修舊如舊。外部維持原貌,內部適當改造,使之適合現代生活需求。如北京的四合院和廣州的西關大屋。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篇2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運用圖片說出城市景觀與鄉村景觀的差異;以及鄉村聚落的差異。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觀察、分析進行比較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認識和對待城鄉差異
創新訓練 拓展思維,培養想象
實踐訓練 比較城、鄉差別
主要教法 讀圖分析、比較、歸納
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讀圖,并聯系實際分析問題
板書設計
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
鄉村和城市
鄉村聚落
分類 生產活動生產方式不同
城市聚落
導入:世界上的人們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農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各位同學,你們來自哪里呢?
方法設計:設計問題,創設情境。
新授:
一、 鄉村和城市:
多媒體顯示兩組圖片:由同學辨認各是什么景觀?
學生回答;城市景觀,農村景觀。
小結:我們把人們的這些集中居住地—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
說明: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目前,全世界約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
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回答:鄉村和城市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一樣嗎?
歸納:鄉村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居民從事工業、服務業等。
方法設計:觀察圖片,進行分析、比較。
承轉:由于勞動生產方式的差異,不同類型的聚落所呈現出的景觀也有所差異。
學生活動,設計如下:
(1)出示鄉村、城市兩幅圖片,仔細觀察。
(2)將全班同學分為幾個小組,進行交流。說一說鄉村和城市各有什么特點?然后各組派代表發言。
(3)評一評,比一比。哪組說得好。
(4)最后歸納如下:
房屋 道路修筑情況 商店多少 學校多少 醫院多少 有無農田 有無果園 有無魚塘
鄉村 密集度 高度
城市
方法設計:分組討論,完成上面表格。
承轉:通過討論、交流,同學們了解了城、鄉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那么,同樣是農村,不同地區的景觀又如何呢?
多媒體顯示:《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觀》
讀圖分析:這些圖片的內容,各有哪些特點?由此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完后,教師歸納總結:
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所呈現的景觀是不同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五彩斑斕的世界,另你心曠神怡,流連往返,難以忘懷。此時,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世界各地的聚落所呈現出的有如此差異呢?給學生留下懸念,作為結束語。
方法設計:觀察圖片,各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課堂練習:多媒體顯示本節練習題目
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多方面了解了各地城市、鄉村的景觀,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說說自己對保護世界文化遺的
認識。
(2)過程與方法:分析、思考、歸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古老的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
創新訓練:結合實際,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實踐訓練:當地傳統聚落的保存現狀
主要教法:分析法、比較法
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分析問題,進行比較,然后歸納。
板書設計
氣候濕潤
資源豐富
二、聚落與環境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
聚落發展的主要表現
三、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導入:同學們,上節課的問題你們知道答案了嗎?那么,讓我們從這節課的學習中找一找吧。
方法設計:設置問題,帶著懸念,進入新課。
新授:
二、聚落與環境
多媒體顯示:《聚落的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說一說:聚落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學生回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于耕作。自然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小結:聚落大多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學生思考:人們為什么選擇自然條件較優越的地區作為聚居地?
多媒體顯示圖片:觀察幾幅圖片的景觀一樣嗎?由此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各異。
方法設計:觀察圖片,分析、思考,得出結論。
承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在不斷增加,由此聚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學生活動,設計如下:
(1) 指導學生讀圖4.23、圖4.24,討論各圖所示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2) 在討論的基礎上,完成下表:
北極因紐特人冰屋 當地的氣候特點 民居建筑特點
我國黃土高原窯洞
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竹樓
方法設計:分組交流,完成表格。
三、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閱讀課文,結合所見所聞,講一講:聚落的發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現?
歸納: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筑物越來越來多,道路越來越完善,但也留有遺憾。
思考:留有什么遺憾呢?
學生回答:傳統民居越來越少。
學生朗讀:《閱讀材料》從而加深認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問題如下:
1、 為什么在聚落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有特色的傳統聚落和民居?
2、 關于北京城市建設中四合院的問題,有幾種觀點和看法,你是怎樣認識的?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要完整地保護下來,不僅是保護老房子,
而是保護一種優秀文化傳統。
(2)隨著人口的急劇膨脹,住房緊張,干脆拆掉。
(3)開發者可以拆了再照原樣重建
歸納: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護,將導致無法挽回損失。
方法設計: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拓展思維。
課堂練習:多媒體顯示本節練習題目
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要懂得,傳統聚落不僅是古老建筑,同時也是一種優秀文化傳統。要給予保護。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篇3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聚落;運用圖片說出城市景觀與鄉村景觀的差異。
2、培養學生讀圖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3、正確認識和對待城鄉差異。
教學重難點
重點:比較城、鄉景觀的差異
難點:造成城鄉差異的原因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比較、歸納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世界上的人們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農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各位同學,你們來自哪里呢?
一、鄉村和城市:
(出示圖片)周村大街、威尼斯水城、東方明珠、鄉村……。世界上的人們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我們把人類的這些集中居住地叫做聚落。
現在請大家欣賞幾幅聚落的圖片,觀察總結什么是聚落?聚落主要分為哪兩大類?
學生回答略,
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來說先有什么后有什么?鄉村聚落又包括哪些呢?
聚落僅是人們的居所嗎?
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出示圖片)農村、漁村、牧村、林場。
(承轉)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回答:鄉村和城市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一樣嗎?
鄉村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居民從事工業、服務業等。
由于人們生產方式的差異,使得不同的聚落呈現出不同的景觀。
(提問),你是住在哪里呢?你這里的景觀是怎樣的?學生自由發言。
(活動)下面我們舉行一個對抗賽,全班分為甲乙兩大組,甲代表城市,乙代表鄉村,各組說說自己的優點,看哪一組說得多,再讓甲乙兩組各說對方的缺點,看哪一組說的多。
(小結)甲乙兩組選一名代表各總結一下各自的景觀。通過剛才的了解,我們把鄉村和城市景觀對比一下,完成下表。
分類 房屋 道路修筑情況 商店多少 學校多少 醫院多少 有無農田 有無果園 有無魚塘
鄉村 密集度 高度
城市
(承轉):通過討論、交流,同學們了解了城、鄉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那么,同樣是農村,不同地區的景觀又如何呢?
(多媒體顯示):“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觀”
讀圖分析:這些圖片的內容,各有哪些特點?由此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略)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多方面了解了各地城市、鄉村的景觀,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所呈現的景觀是不同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五彩斑斕的世界,令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難以忘懷。為什么世界各地的聚落所呈現出的有如此差異呢?這就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設計
一、鄉村和城市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居所、場所)
2、分類: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造成原因:生產活動生產方式不同
3、鄉村和城市的景觀差異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第二課時)
萬州天興學校 黃郁寒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說出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2.、培養學生學會根據收集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對知識更加全面系統的掌握。
3、.理解聚落的價值,初步形成保護傳統聚落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聚落與環境的關系,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難點: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
分析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你是人類的祖先,現在讓你選擇一處地方修建房屋,并定居下來,你會選擇什么樣的地方呢?
新課教學:
二、聚落與環境
師:我們的祖先最早在定居時,也和同學考慮的差不多,大多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方“安家落戶”,那這是為什么呢?
生:利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從而推動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師:同時這也都說明,聚落的形成和發展是和環境密不可分的。
師:多媒體顯示:“聚落的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說一說聚落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于耕作。自然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師:聚落大多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承轉:既然多種不同的因素都會影響到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因此,世界各地
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聚落的景觀也是不同的。
(多媒體顯示圖片)觀察幾幅圖片的景觀一樣嗎?由此說明什么問題?
師: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各異。
承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在不斷增加,由此聚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學生活動,設計如下:
(1)指導學生讀圖4.23-4.25,討論各圖所示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2)在討論的基礎上,完成下表:
當地的氣候特點 民居建筑特點
北極因紐特人冰屋
我國黃土高原窯洞
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竹樓
承轉:我們已經了解到,早期聚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環境的約束。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經濟的不斷增長、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的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有哪些表現呢?
三、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閱讀課文,結合所見所聞,講一講:聚落的發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現?
生: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筑物越來越來多,道路越來越完善……
思考:留有什么遺憾呢?
學生回答:傳統民居越來越少。
學生朗讀82頁閱讀材料,從而加深認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問題如下:
1、為什么在聚落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有特色的傳統聚落和民居?
2、 關于北京城市建設中四合院的問題,有幾種觀點和看法,你是怎樣認識的?
師: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護,將導致無法挽回損失。
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要懂得,傳統聚落不僅是古老建筑,同
時也是一種優秀文化傳統。要給予保護。
板書設計
二、聚落與環境:
1、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水源、土壤、交通、自然資源
2、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聚落:因環境而異
三、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1.聚落發展的主要表現
2.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