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把地球叫做地球村,我們人類都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形式是聚居在某一個地點上。這個地點,我們把其稱為聚落。
一、鄉村和城市
1、聚落——我們把人們的集中聚居地——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
(1)先有鄉村,后有城市。
(2)目前,世界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里。
2、聚落的分類:
(1)鄉村聚落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第一產業的生產活動。現在也開始辦工廠企業和開發旅游業等。
(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第二產業)、服務業(第三產業)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觀差異:p78
4、同類聚落的景觀差異:
(1)世界各地的鄉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
(2)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風格迥異。
二、聚落與環境
1、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適于耕作。
(2)自然資源豐富(林、漁、礦等)。
(3)交通便利(交通沿線的交匯處、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
(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比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環境而異。
三、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1、聚落發展帶來的利與弊
(2)聚落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發生了很大變化;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筑物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完善。聚落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環境。
(2)聚落的發展過程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護
(1)原因:傳統的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護甚至任意破壞,將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
(2)措施: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傳統聚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②各國各級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法規和政策。
小結:本節我們了解了鄉村與城市聚落的景觀差異及形成、發展的影響因素。對聚落分布特點及與環境的關系。還了解了城市形成特點及發展保護措施。
作業:
1、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影響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
a、地形 b.氣候 c.資源 d.交通
2、 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
a.人們的集中居住地——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
b.原始的氏族形式的居住地被稱為聚落
c.歐洲是世界上沒有鄉村,只有城市的地方
d.亞洲相對落后,所以許多地方保留了較為原始的村落答案:
3、目前世界上住在城市的人大約有(c)
a.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b.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c.世界人口的一半 d.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
4、我國的東部人口稠密,聚落分布比較密集;而西部內陸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試分析原因。
答案:我國東部沿海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氣候濕潤,交通便利,人口密集,聚落多;西部內陸,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氣候干旱,交通不便,人口少,聚落少。
5、如何理解分析聚落建筑與自然條件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