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 教學設計
珠江三角洲 --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利用地圖說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結合地圖說明我國區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廠”;
3.知道三角洲、城鎮化等概念含義。
(二)能力目標
1.能夠在地圖上準確填寫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有關的地理名稱;
2.通過有關地圖和材料,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比較能力及相互協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經濟和城鎮的發展狀況,認識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
2.激發學生對愛國華僑的敬佩之情和身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自豪感;
3.懂得環境保護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對外開放的前沿”、外向型經濟及城鎮的發展。
(二)教學難點
1.“對外開放的前沿”空間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經濟的主要特點。
三、教學方法
讀圖法、比較法、“角色扮演”法等。
四、教具準備
有關彩圖、自制投影片、錄像片等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方法1:請到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旅游過或從電視上看過該區新聞或專題報道的同學談談他(她)對那里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所見所聞。在學生對所學知識具備初步經驗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形成這種特點?帶著問題進一步學習課文內容。
方法2:請問哪一位同學知道目前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內區域有哪些?同學們在發言中可能會提到蘇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然后教師設疑:“那么為什么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會成為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呢?”在學生優先發表見解后,再繼續深入分析,使學生真正明白本區各方面的優勢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關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錄像,為學生提供關于該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關地圖引導學生分析珠江三角洲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優越,它才成為我國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
板書:第一節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
一、對外開放的前沿
[講授新課]
設疑思考:人們說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那么它為什么能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讀圖觀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區”彩圖,引導學生觀察本區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問題。
評價點撥:對學生的發言加以激勵評價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區之所以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與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關。珠江三角洲地區位于廣東省東南部,南部沿海地區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鄰港澳,面向海洋,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讀圖分析1:引導學生觀察珠江三角洲地圖,并在圖上描畫出北回歸線,并利用已學知識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屬于地球上哪個熱量帶和我國的哪個溫度帶?[學生:熱帶、亞熱帶;教師:同學們判斷得很對。接著出示“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投影圖)印證學生答案]在此基礎上再出示“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投影)引導學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降水條件和干濕狀況(珠江三角洲地處濕潤地區,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進而得出這里的氣候條件優越,農業基礎好,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等環境特點。